福建省龙岩市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CAT二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186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岩市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CAT二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岩市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CAT二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岩市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CAT二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岩市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CAT二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岩市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CAT二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龙岩市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CAT二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龙岩市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CAT二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岩市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CAT二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龙岩市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CAT二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龙岩市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CAT二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6年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CAT)

(二)

语文(全国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史记》的出现,使史学从经学的笼罩下摆脱了出来,为我国历史学竖起了一座魏然的丰碑。

  《史记》开创了我国史学以纪传体编史的先例。

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

尽管有的体裁前人已经用过,但是,把这五种体裁有意识地综合起来,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体系,则是司马迁的创举。

在唐初,《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史书被称做“正史”,此后1000多年中,官修前朝史书,统统采用纪传体例:

这一盛举,巩固了“正史”的独尊地位,并从此确立了历代皇朝为前朝作史的惯例有的前史己成,后人不满意又重修,用的都是《史记》体例。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如《平淮书)、《货殖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的历史作传;《儒林列传》、《论六家要旨》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学术史作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卑微者作传。

总之,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所以,有的学者把《史记》视为“全史”也是很有道理的。

  《史记》包含着司马迁博大精深的思想。

如在“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哲学笼罩下,司马迁却认为历史是连续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并在《史记》中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连续的、变化的、发展的历史画面。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以“原始察终”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国家的兴衰,人物的功过,制度的沿革作了精衫的分析。

在当时的神意和天命的思想传统很浓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突出地把历史看作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活动历史,强调人的作用,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来写。

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也注意为各种人立传,尤其是为那些地位卑微的人如游侠、刺客等立传。

他那歌颂大一统的政治观,放任政策的经济观以及得人才者得天下的人才思想,都闪烁着他的思想光辉;《史记》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

因此,《史记》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通史著作的范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

  《史记》语言文字水平在所有史学著作中是独居尊位的。

《史记》中描绘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虽笔墨繁简不同,然一经点染则精神毕肖,颦笑之间,性格分明。

《史记》中说理抒情部分的语言,畅快淋漓,吸收民间语言,土而不俗,怪不得班固在总结西汉人对《史记》语言的评价后,称其为“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自此以后,赞颂之声代代不绝。

韩愈赞美它“雄深稚健”,柳宗元推尊其“峻洁”,苏辙颂其奇,韩熙载称其逸。

历来赞誉已足以证明它造诣精深。

摘编自肖黎《百件全书式的通史巨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把史学从经学范畴中独立出来,这与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密切相关。

  B.《史记》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有意识地综合起来,开创了我国史学纪传体编史的先例

  C.《史记》开创我国以纪传体编史的先例,唐初之后千余年,历代皇朝为前朝作史大多采用纪传体例

  D.《史记》被称做“正史”,享有独尊地位。

后来人们重修前史,用的都是《史记》纪传体的体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包容在历史学研究范围之内,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B.《史记》广泛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被后人誉为“全书”。

  C.司马迁不但认为历史是连续的和发展的,更可贵的是司马迁把历史看作是不同的人的活动历史。

  D.《史记》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更重要的是处处显示司马迁创造性的思想光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被看做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是因为《史记》几乎覆盖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

  B.在神意和天命思想传统很浓的西汉,司马迁把历史看作人的活动历史,显示他思想的独立性和洞察力。

  C.司马迁为那些地位卑微的人如游侠刺客等立传,是因为他把历史看作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活动历史。

  D.在中国所有史学著作中,《史记》的语言文字水平是独居尊位的。

一经问世,对其赞颂之声代代不绝。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崇文,其先渤海人。

崇文生幽州,朴厚寡言,少从平卢军。

贞元中,随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

五年夏,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战于佛堂原,大破之,死者过半。

十四年,为长武城使,积粟练兵,军声大振。

  永贞元年冬,刘辟阻兵,朝议讨伐,宰臣杜黄裳以为独任崇文,可以成功。

元和元年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游诸镇兵以讨辟。

成都北一百五十里有鹿头山,扼两川之要,辟筑城以守,又连八姗,张犄角之势以拒王师。

是日,崇文破贼二万于鹿头城下,大雨如注,不克登,乃止。

明日又破于万胜堆堆在鹿头之东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

八月,崇文军于鹿头西大河之口,以断贼粮道,贼大骇。

是日,贼绵江栅将李文悦以三千人归顺,寻而鹿头将仇良辅举城降者众二万。

崇文遂长驱而直指成都。

德阳等县城皆镇以重兵,莫不望旗率服,师无留行。

辟大惧,以亲兵及逆党卢文若赍重宝西走吐蕃。

吐蕃素受其赂,且将启之。

崇文遣高霞寓、郦定进倍道追之,至羊灌田及焉。

辟自投岷江,擒于涌瑞之中。

西蜀平,乃槛辟送京师伏法。

文若赴水死。

王师入成都,介士屯于大逵,军令严肃,珍宝山积,市井不移,无秋毫之犯。

  先是,贼将邢泚以兵二万为鹿头之援,既降又贰,斩之以徇。

衣冠陷逆者,皆匍匐衙门请命,崇文条奏全活之。

制授崇文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管内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西山八国云南安抚等使。

食实封三百户,诏刻石纪功于鹿头山下。

【注】阻兵,起兵叛乱

  (节选自《旧唐书·高崇文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日/又破于万胜堆/堆在鹿头之东/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

  B.明日/又破于万胜堆/堆在鹿头之东/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

  C.明日/又破于万胜堆/堆在鹿头之东/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

D.明日/又破于万胜堆/堆在鹿头之东/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吐蕃:

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地方政权。

  B.宰臣:

为帝王主管膳食的官吏。

  C.王师:

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

D.衣冠:

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合称,指士以上的服装。

后引申指士大夫。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间,高崇文跟随韩全义镇长武城。

贞元五年,吐蕃砚三万军队入侵宁州,崇文率兵三千,以少胜多。

大败吐蕃入侵军队。

  B.永贞元年,刘辟起兵叛乱,在成都鹿头山,刘辟筑城抵抗朝廷的平叛军队。

高崇文接受朝廷任命,率军在鹿头山一举消灭叛军两万。

  C.高崇文多次重创刘辟叛军,刘辟败逃,投奔吐蕃。

高崇文带兵追上刘辟叛逃的军队,抓获刘辟,高崇文又亲自将刘辟押送回京。

  D.刘辟叛乱被彻底平定后,皇帝给予高崇文优渥的奖赏,授予多项官职,皇帝还下诏令在鹿头山上刻石记下高崇文的功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l)辟大惧,以亲兵及逆党卢文若赍重宝西走吐蕃。

吐蕃素受其赂,且将启之。

(2)衣冠陷逆者,皆匍匐衙门请命,崇文条奏全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8~9题。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①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②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注】①竞渡: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划龙舟竞渡,象征拯救投汨罗而死的屈原。

  ②讵(jù):

岂,表示反问。

8.诗歌第二句“忠魂一去讵能还”,在诗中具有重要作用,请简要说明(5分)

9.“只留离骚在世间”终结全诗,对于全诗情感的表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l)王维《使至塞上》描写大漠景象的经典诗句“,”,写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诗句,将无形之愁,状喻为可视之物,使人可睹可感。

  (3)自居易《琵琶行》“,”两句,借写眼前江月和水上船舫,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妙,让听者彻底陶醉。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听到最后

薛涛

  大三那年,我和现代文学教授的女儿好上了。

本来挺顺利的,可有一天她告诉我说我们不能再好下去了。

因为她爸爸已发誓想给她找一个能够继承他学术成果的小伙子,可我只喜欢足球和闲逛,就是将来领进家门,教授那里也通不过。

  老头子脾气很犟,当年连“四人帮”都没拗过他,她补充道。

我傻站在甬路上,她什么时候离开的我都没注意。

这事付我打击太大。

我清醒之后是愤怒。

我发誓当面质问一下这老头子:

那些学木成果能值几个臭钱,又要拉上他女婿浪费宝贵青春……

  那天下午恰好有现代文学讲座,恰好是那老头子主讲。

我挑个角落坐好,因为情绪不佳并且过于激动,我谁也没理,单等讲座一结束就在走廊里截住他。

  听讲的人像碟子里的茴香豆历历可数。

讲的是陈独秀胡适们。

讲得眉飞色舞,好像在描述一场球赛中最精彩的一个射门。

讲座进行10分钟时呼地走了四分之一,像经过密谋一样。

我一算时间,多半是抢开水去了,正是水房供开水的时间。

这场面挺动人。

我打了个手响儿。

  可我们的现代文学教授居然像个视力不佳的将军,眼看着自己手下都当了逃兵他还挥着战刀指挥进攻。

他继续他的讲座,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还不时给下面提几个问题。

当然响应比较冷淡,多半是自问自答自斟自饮了。

而我们可爱的现代文学教授居然表现得也很愉快,还即兴搞了几个不太卖笑的幽默。

  讲座进行到半小时,整个阶梯教室已经相当冷清了。

是一场球赛在跟现代文学大师们争“市场”。

不过我个人的看法是欣赏一下知识分子的尴尬也不比看球赛差,就坐着没动。

我一定等到讲座结束然后像记者一样问问他今天感想如何。

  我眯眼睛扫了一下整个教室,一共还有12个信徒在捧场。

  离讲座结束还有10分钟时教授停下不讲了。

因为又有两个人离开了教室,这时教授异常激动。

他从讲台上下来,直向我走来了。

我有点手足无措。

  我正准备“采访”一下他时,我的手已经被他握住了。

  “你是今天唯一听到最后的学生。

”教授扶了扶镜架,他的手在颤抖。

我张望一下教室:

原来偌大的教室只剩下我和教授了。

“现在离讲座结束还有几分钟,我必须讲完。

你要记住,文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多么热闹,而在于只要人类一天不灭亡,就总要有人追随它。

你就是其中一个,我也是一个!

”教授又开始讲课,直到结束。

然后他挺了挺胸膛对整个空荡荡的教室说:

“结束!

那天,我的灵魂被一种坚硬的东西击打了一下,以致于那一夜我都没睡好。

第二天早上我又遇见教授女儿了,她说他爸爸已经为她物色好人选了,一桩悲惨的包办婚姻就要降临到她头上了。

  一年后我毕业,顺利娶了教授女儿做妻子,不久还鬼使神差考上了研究生,而且研究现代文学,导师就是我的岳父大人。

(l)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女朋友的父亲发誓给她找一个继承他学术成果的小伙子,“我”对女朋友的父亲的封建包办婚姻做法极为愤怒。

  B.离讲座结束还有10分钟时教授停下不讲了。

因为教室里仅剩下了“我”一个人在听,老人无比沮丧。

  C.“我”毕业后,“鬼使神差”考上了岳父的现代文学研究生,“鬼使神差”显示我真挚热爱上了现代文学。

  D.教授把课讲到终结。

他挺了挺胸膛对空荡荡的教室说:

“结束!

”,老人为完成自己教学任务而骄傲。

  E.小说情节夸张,但所涉及当下中国文化窘境和有人不懈坚守并薪火相传带给我们的感知是真实和感动的。

(2)小说在刻画“老教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写到“我”的爱好是“只喜欢足球和闲逛”,请说明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6分)

(4)小说标题“听到最后”含义丰富。

请结合小说予以说明。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梁漱溟:

我生有涯愿无尽

  梁漱溟曾说:

“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95岁人生,他的身份有:

国学大师、社会活动家、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等等身。

后二十五年,这些身份都已经如浮云消散,留存下来、可供流传的,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是他作为儒者为农民四处奔走,为家国奋力呼吁的虔诚的行动家的身影。

  梁漱溟1893年生于北京,24岁入北京大学任教,7年后辞职,投身农村,在广东、河南、山东辗转开展乡村建设运动。

放着北大教授不做,梁漱溟居然去进行乡村建设的尝试。

这缘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认为当务之急为“改造农村,开发民智”。

当时,乡村建设运动蔚然成风,全国乡建机构和团体达600个之多,数个地方的乡建活动规模较大、影响空前,有识之士热情奔走,积极行动,以求救活农村,复兴农村。

1929年春,梁漱溟“带了一帮人从南到北”,开始了一场以乡建运动为主题的考察之旅。

在这场主题旅行中,梁漱溟参观了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黄炎培在江苏昆山创办的乡村改进实验基地、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实验区等。

梁漱溟的这次旅行,为后来的乡建提供经验、教训,坚定了他从农村入手解决中国问题的信心。

梁漱溟认为:

“中国问题之解决,从发动直至最后完成,全在于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与乡村平民打成一片,结合在一起所构成之伟大力量。

  1931年3月,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

  研究院积极发展合作社,利用合作形式来引进科学技术,增加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创办乡学、村学,把教育社会化,也借此培养村民的政治习惯,从被动变为主动,来创造文化,改造农村,甚至还成立一些道德协会,以相互监督、清除落后习俗,有的村还编写了《早起歌》,唱到:

“黑夜过去天破晓,朝日上升人起早,勤俭孝友,慈幼敬老,乡村风俗自好,力田而食,布衣亦尊,天下将太平了。

  从乡村文化的内部着手是梁漱溟在开展乡村建设时和晏阳初的差别所在。

也就是说,晏阳初在定县举办的平民教育促进会是从教农民识字入手,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这之后再解决其他问题;梁漱溟是从精神训练入手,培养团体意识、集体精神、关切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之后自动组织起来从事乡村建设运动。

邹平乡建运动历时七年,其间山东省政府将邹平经验推而广之,至1937年,实行乡村建设管理的县已经超过70个。

对于这七年,梁漱溟后来认为:

“……在当时乡间也是不无效果的。

诸如实验区乡村之社会秩序、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情风习等方面均有好的变化和气象。

”但这种温和的改良需要时间,可惜未得时代之允许,被迫中止。

因此,梁漱溟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一种国家建设的路径,并留下了可待延续的传统。

摘编自《我生有涯愿无尽―漱溟自述文录》

  相关链接

  ①现在我来做乡村运动,在现在的世界,在现在的中国,也是同和尚出家一样。

从乡村自治入手,改造旧中国,我被这样大的问题所牵动,所激发;离开了明友,抛弃了亲属,像和尚到庙里去般的到此地来。

因为此事太大,整个地占据了我的生命,我一切都无有了,只有这件事。

(梁漱溟《以出家精神做乡村工作》)

②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晏阳初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XX百科》“晏阳初”词条)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漱溟北京大学任教7年后辞职,投身乡村建设运动。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改造农村,开发民智。

  B.1929年,梁漱溟开始了乡建运动为主题的考察之旅,考察坚定了他从农村入手解决中国问题的信心。

  C.梁漱溟成立了乡村建设研究院,积极发展合作社,建立道德协会,让农民相互监督、清除落后习俗。

  D.梁漱溟和晏阳初是当时同时投身乡村建设实践的领军人物,他们希望通过乡村建设,从而强国救国。

  E.梁漱溟希望让农民能在精神训练之后自动组织起来从事乡村建设运动,不合时代的要求,以失败告终。

(2)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建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做了哪些探索工作?

(6分)

(3)晏阳初乡村建设“从教农民识字入手”,梁漱溟乡村建设认何入手?

为何如此?

(6分)

  (4)梁漱溟被誉为“作为儒者为农民四处奔走,为家国奋力呼吁的虔诚的行动家”谈谈你的认识。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如果除了做移植手术之外,病人别无出路,那么我们认为,在现有的医学条件下,施行这种手术在道义上是_。

  ②._的是,恐怖主义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继续得到来自各大洲、各个地区、信奉各种教义和各种宗教的国家之果断回应。

  3.这种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的确_,但是人生之路漫漫长,究竟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赢呢,恐怕很少有人认真地想想吧。

A.无可非议无可置疑无可厚非B.无可厚非无可置疑无可非议

C.无可置疑无可非议无可厚非D.无可厚非无可非议无可置疑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国关于洗涤行业的标准,只有一部《洗涤业管理办法》,而且缺少强制性,洗涤厂软硬件要求均缺少国家强制性标准

  B.集团总校还要发挥好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农村学校作更多指引,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优质的教育服务。

  C.在技术帮助下,那些看似铜墙铁壁的垄断格局,正在水消瓦解,通过诚实劳动,奉献服务,就能够获得一份合理收入。

  D.大家凑在一起,彼此彼此,便可以相互宽慰,起码不会放大这些烦扰和苦恼,相反可以化解并稀释这些苦恼和忧愁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小聪明是狂傲的,而大智慧却是谦逊的。

A.人类的智慧决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也远不是最高的智慧,有什么资格傲慢呢?

B.人类的智慧有什么资格傲慢呢?

它决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也远不是最高的智慧。

C.人类的智慧有什么资格傲慢呢?

它远不是最高的智慧,也决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

D.人类的智慧远不是最高的智慧,也决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有什么资格傲慢呢?

16.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分)

  诗与文章不同。

读文章为体会个中味道,背背自然不错;读诗,①,而不仅仅是念,因为“②,而翻来覆去地背,读就变得立体了,如此,③,也就体会出来了”。

17.下面是一个网站的徽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卜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国人一直认为“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辟概括与表述,事实上,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也曾经有过“永远争取第一,永远超过别人”的口号,但是在1978年国际奥委会正式颁布“奥林匹克宪章”正式明确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

  以上是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不同解读,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年全国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CAT)

(二)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选C

  原文是,唐初之后千余年,《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史书被称做“正史”,从此皇朝为前朝作史全部采用纪传体例。

C项“历代皇朝为前朝作史大多采用纪传体例”“大多”错误。

2.(3分)选D

表达绝对。

原文是“几乎囊括了……”。

“处处显示司马迁创造性的思想光辉”中的“处处”二字也有表述绝对的问题。

3.(3分)选D

“一经问世”表达不对。

原文是“班固在总结西汉人对《史记》语言的评价后,称其为‘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自此以后,赞颂之声代代不绝”

4.(3分)答案:

D

  解析:

本组断句的句子,命题的抉择点有两处,一是“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中间需断开,如断在“骁将高霞寓亲鼓士”之后,后面“扳缘而上”,意思没问题,但前面“亲鼓士”的“鼓”应为敲响战鼓,“亲鼓”是亲自敲响战鼓,后面再跟“士”,意思表达就混乱了。

所以应该断在“亲鼓”之后。

二是“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也需断开,承接上文“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知道“扳缘而上”的士兵遇到如雨的“矢石”,所以“敢死士”首先的任务是冒死连续登上敌方阵地,然后夺取万胜堆。

所以正确断句应该断在“又命敢死士连登”之后,后句为“夺其堆”。

如断在“又命敢死士连”处,命令的志向就脱离语境而走偏了。

5.(3分)答案:

B

  宰臣:

指帝王的重臣、宰相。

根据文本讲述,“宰臣杜黄裳以为独任崇文,可以成功。

元和元年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塞天麟游诸镇兵以讨辞。

”可知“宰臣”能参与朝廷重大决策,甚至拥有影响决策的能力。

6.(3分)答案:

C

  解析:

不是高崇文带兵追上刘辟叛逃的军队,是高崇文派手下将领高霞寓、郦定进追上刘辟叛逃的军队。

文本并未提到高崇文亲自将刘辟押送回京。

7.(10分)

  

(1)(5分)刘辟十分恐惧,带着亲兵以及叛逆的同党卢文若携带上贵重的宝物向西逃往吐蕃。

吐蕃一向接受他的财物,将要打开城门接纳他。

(考查点:

贵、走、素、赂、启各l分)

(2)(5分)陷没归附叛军的士大夫,都趴在衙门口请求保住性命,崇文上分条陈述的呈文(请求宽恕)他们,保全了他们的性命。

(考查点:

陷、命、条奏、全活,“请求宽恕”之类意思的省略各l分)

8.(5分)答案:

“忠魂一去讵能还”,呼应诗歌首句:

人们含悲竞渡“拯救”屈原的作为,讲述“拯救”屈原作为的绝望结果,(2分)借助反问句式.表达对屈原生命永逝强烈忧伤的情感。

(2分)进而关联出第三句“国亡身殒今何有”进一步的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