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四课时 辛亥革命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060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四课时 辛亥革命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四课时 辛亥革命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四课时 辛亥革命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四课时 辛亥革命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四课时 辛亥革命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四课时 辛亥革命导学案.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四课时 辛亥革命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四课时 辛亥革命导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四课时 辛亥革命导学案.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四课时辛亥革命导学案

[循着线索·理一理]

[由表及里·想一想]

1.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对此,你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爆发?

[提示] 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其偶然性,但辛亥革命的发生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经济: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政治: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组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军事:

一系列武装起义。

2.正如梁启超所云: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

[提示] 辛亥革命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N.佩弗《远东》一书认为: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你对“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 共和政体在美国等其他国家都搞成功了,所以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

失败的是一代人是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挽救中国的道路,失败的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

①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

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探究点一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未考史料·读出史论]……

根据以上史料,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史论形成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

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探究点二

评价辛亥革命……[已考史料·命出新意]……

史料一 (摘自2011年福建高考T38)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史料二 (摘自2011年安徽高考T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1)有人说:

“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与以往王朝的根本不同。

答案: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内阁制和三权分立制度。

(2)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答案:

不足:

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3)如何理解史料二中的观点?

答案:

“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意义;“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总结升华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成功”的革命

(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2.“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历年高考真题整体研究——找规律]

1.(2014·上海高考)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

《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申报》D.《民报》

解题提示:

①定时空:

近代中国。

②抓关键:

通过文章名称《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可以判定为革命派创办的报纸。

答案:

D

2.(2014·广东高考)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解题提示:

①定时空:

1917年、中国。

②抓关键:

“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可以看出县长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说明辛亥革命后传统思想的影响仍然较大。

答案:

B

3.(2014·浙江高考)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解题提示:

抓关键:

由①中的“选举”“新军”可知应为辛亥革命前后;由②中的“禁军”可知为宋朝;由③中的“本路蒙古学”可知应为元朝;由④的目录可知政府注重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应为当代。

答案:

B

4.(2013·天津高考)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解题提示:

抓关键:

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

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

答案:

A

5.(2013·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题提示:

抓关键:

题眼为“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答案:

B

6.(2010·江苏高考)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的?

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抓住“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列举1911年秋至1912年春的政治大事即可。

(2)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变迁方面的意义即可。

答案:

(1)政治革命。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最新史学动态分类研究——看趋势]

史观分析类(三)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史观

评价

革命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近代化史观

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②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③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整体史观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各地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相连,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文明史观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考向新视角]

1.(2015·合肥质检)著名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写道,按照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变化速度,社会变迁可分为四种模式:

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受外力影响)。

按此辛亥革命和清末新政应分别属于(  )

A.创新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B.传导性巨变、突发性微变

C.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

D.传导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解析] 辛亥革命是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下兴起的,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体制,跟以往变革有本质性的区别,并且是一种快速的变革,很短的时间就推翻了清王朝,所以是传导性巨变。

清末新政的目的仍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并没有实质性变革,并且时间很短,所以是突发性微变,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5·保定摸底)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

“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

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

……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

”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风俗人心变化,民众体格、品格提高,故C项正确。

[答案] C

[近期模拟试题重点研究——练能力]

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

1.(2015·商丘期末)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

“以南皮(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  )

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

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

C.长期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

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

解析: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其在湖北创办洋务企业推动了湖北的近代化,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

答案:

C

2.(2015·武汉调研)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至1908年就多达50余个。

与此同时,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

这种现象(  )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

C.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

解析:

由维新派演变而来的立宪派未广泛发动群众,故不能称人民集体觉醒,也未能冲击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故A、B两项错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是洋务运动迈出的,故C项错误;立宪请愿运动宣传了近代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5·济南调研)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平等,是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根本否定,故B项正确;A、C两项不如B项更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答案:

B

4.(2015·资阳诊断)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解析:

从题干“最后一份皇帝诏书”“新时代开始”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亦不能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已取得胜利,故C项错误;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而宣统帝退位是在2月,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5·阳泉期末)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高全喜在《立宪时刻:

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

B.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C.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光荣革命”的相同点。

“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宫廷政变,以和平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也是在权力和平过渡下实现的,故选B项。

答案:

B

6.(2015·北京东城区检测)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可以判断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根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

7.(20分)(2015·四川名校联考)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众说纷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

材料二 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

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宴洗尘。

在宴席上,他对汪孟邹说: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

“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

——《陈独秀传》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主要展示了当时农村的什么面貌。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

(6分)

(3)简析材料三对辛亥革命政治意义的看法。

(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对辛亥革命形成不同认识的原因。

(4分)

解析:

(1)问,材料一关键信息是“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可从意义与局限两方面分析。

(2)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二关键信息“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析即可。

第(3)问,材料三强调了辛亥革命结束专制政体的历史贡献,同时指出未经过帝王之治使得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说明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条件下分析,这一看法是客观的。

第(4)问,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会受到内因(如个人立场、研究视角和方法等)和外因(如时代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认识。

答案:

(1)辛亥革命对农村社会状况尤其是地主权益产生了一定冲击;农民得到的实际利益有限,封建思想未彻底清除。

(2)观点:

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理由:

民主共和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袁世凯甚至废共和而复辟帝制;国人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3)这一评价比较客观。

该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这一历史意义不可低估;该观点认识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帝王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时分析了人们忽视这一意义的原因,即往往没有把辛亥革命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进行评价。

(4)研究者(评论者)的个人立场;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差异;时代要求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