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进化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959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4.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与进化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遗传与进化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遗传与进化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遗传与进化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遗传与进化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与进化笔记.docx

《遗传与进化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与进化笔记.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与进化笔记.docx

遗传与进化笔记

模块二遗传与进化

G.J.Mendel,1822-1884奥国人,天主神父。

主要工作:

1856-1864经过8年的杂交试验,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1.分析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传粉: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

(2)性状:

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异花传粉的步骤:

去雄→套袋处理→人工授粉→套袋处理。

3.常用符号及含义

P:

亲本;F1:

子一代;F2: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母本;♂:

父本。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

(正交和反交实验)

自交

P:

髙茎×矮茎→F1:

髙茎→F2:

髙茎:

矮茎=3:

1

正交和反交:

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孟德尔做了正反交实验,结果相同。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以上解释用图解分析如下

 

由此可见,F2性状表现及比例为3高∶1矮,

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过程

1.验证方法:

测交,选用F1和隐性纯合子杂交,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型。

2.测交遗传图解

说明:

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只含有一种隐性配子,能使F1中含有的基因,在后代中全表现出来,分析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即可推知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

例:

现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断它是显性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自交(简便)或测交

假说演绎法

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果。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这就增大了假说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这种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相关概念

1、性状:

相对性状:

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基因与等位基因

基因:

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

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

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

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

aa的个体

杂合子:

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

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

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交配

杂交:

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测交:

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四、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及发生时间

1.分离定律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3.时间: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一图分开三个概念

相同基因、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

(1)相同基因: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

如图中A和A就叫相同基因。

(2)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如图中B和b、C和c、D和d就是等位基因。

(3)非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如图中A和D;还有一种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A和b。

 

解题思路及方法

〖类型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

方法一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1)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新性状为隐性性状。

方法二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方法三 根据系谱图判断

两个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肯定是显性遗传病;两个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肯定是隐性遗传病。

〖类型二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

(1)测交法

(该方法前提条件是已知生物性状的显隐性。

此方法常用于动物遗传因子组成的检测。

但待测对象若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2)自交法

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简便。

(3)花粉鉴定法

花粉鉴定法的原理:

花粉中所含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可通过遇碘后分别变为蓝黑色和红褐色的测试法进行鉴定,并可借助于显微镜进行观察。

若亲本产生两种颜色的花粉并且数量基本相等,则亲本为杂合子;若亲本只产生一种类型的花粉,则亲本为纯合子。

待测个体

花粉

 

分离定律的应用

一、分离定律的应用

1.指导医学实践:

2.指导杂交育种

(1)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

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收获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植株上的种子,留种推广。

原理:

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杂合子(Aa):

(1/2)n

纯合子(AA+aa):

1-(1/2)n(注:

AA=aa)

(2)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

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

 Aa

1AA∶2Aa∶1aa(选择)

隐性性状一旦出现,便可留种推广。

(3)优良性状为杂合子:

两个纯合的不同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就是杂合子,但每年都要育种。

3.杂合子Aa连续多代自交问题分析

(1)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Fn

杂合子

纯合子

显性纯合子

隐性纯合子

显性性状个体

隐性性状个体

所占比例

1-

(2)根据上表比例,纯合子、杂合子所占比例坐标曲线图为:

由该曲线得到的启示:

在育种过程中,选育符合人们要求的个体(显性),可进行连续自交,直到性状不再发生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说明:

 1.亲本必须是杂合子,n是自交次数,而不是代数。

2.实际育种工作中往往采用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办法加快育种进程。

在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情况下,Fn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三、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适用范围及条件

(1)适用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培优拔高】

一.复等位基因

若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称为复等位基因。

如控制人类ABO血型的IA、i、IB三个基因,ABO血型由这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

因为IA对i是显性,IB对i是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只能是:

IAIA、IAi—A型血;IBIB、IBi—B型血;

IAIB—AB型血,ii—O型血。

二、不完全显性:

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的显性表现形式,如紫茉莉的花色遗传中,红色花(RR)与白色花(rr)杂交产生的F1为粉红花(Rr),F1自交后代有3种表现型:

红花、粉红花、白花,性状分离比为1∶2∶1。

三.致死性问题(配子致死、显性或隐性纯合致死)

某些致死基因导致性状分离比的变化

1.若某一性状的个体自交总出现特定的比例2∶1,而非正常的3∶1,则推断是显性纯合致死,并且显性性状的个体(存活的)有且只有一种基因型(Aa)杂合子。

2.某些致死基因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

①隐性致死:

隐性基因存在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

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红细胞异常,使人死亡);植物中的白化基因,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从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②显性致死:

显性基因具有致死作用,如人的神经胶症基因(皮肤畸形生长,智力严重缺陷,出现多发性肿瘤等症状)。

显性致死又分为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若为显性纯合致死,杂合子自交后代显∶隐=2∶1。

③配子致死:

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四、从性遗传

同样的基因型,在雄性、雌性个体中的表达有差异的现象。

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子(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则无角。

第2讲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说明:

在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F2中并未出现新性状,而是出现了新的性状组合。

重组类型为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

(1)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3/16+3/16=6/16。

(2)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1/16+9/16=10/16。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两对性状(黄与绿,圆与皱)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Y与y,R与r)控制

(2)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得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四种且比例相等。

(3)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遗传图解

F2共有16种配子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F2基因型及比例: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1:

2:

1:

2:

4:

2:

1:

2:

1

F2表现型及比例: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9:

3:

3:

1

测交实验结果符合理论预期,从而证实了假说是正确的。

四、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发生时间、适用范围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减I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注意:

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

2.时间: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范围:

有性生殖的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规律。

无性生殖和细胞质基因遗传时不遵循。

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和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实验方法启示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选材(豌豆);

②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从一对到多对;

③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④运用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这一科学方法。

2.遗传规律再发现

(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把“遗传因子”叫做基因。

(2)因为孟德尔的杰出贡献,他被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自由组合定律9∶3∶3∶1的变式剖析

F1(AaBb)自交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测交后代比例

9∶7

当双显性基因同时出现时为一种表现型,其余的基因型为另一种表现型

1∶3

9∶3∶4

存在aa(或bb)时表现为隐性性状

其余正常表现

1∶1∶2

9∶6∶1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A或B)时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2∶1

15∶1

只要具有显性基因其表现型就一致,其余基因型为另一种表现型

3∶1

13∶3

双显性、双隐性和一种单显性表现为一种性状,另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3∶1

1∶4∶6∶4∶1

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

1(AABB)∶4(AaBB+AABb)∶6(AaBb+AAbb+aaBB)∶4(Aabb+aaBb)∶1(aabb)

1∶2∶1

(2)致死性及数量遗传的异常分离比

序号

特值原因

自交后代比例

测交后代比例

1

显性基因在基因型中的个数影响性状表现(数量遗传)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4∶6∶4∶1

AaBb∶(Aabb、aaBb)∶aabb=1∶2∶1

2

显性纯合致死

(如AA、BB致死)

AaBb∶Aabb∶aaBb∶aabb=4∶2∶2∶1,其余基因型个体致死

AaBb∶Aabb∶aaBb∶aabb=1∶1∶1∶1

3

隐性纯合致死(自交情况)

自交出现9∶3∶3(双隐性致死)

自交出现9∶1(单隐性致死)

F2的组合表现型比例,若表现型比例之和是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基本方法:

分解组合法

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个分离定律:

Aa×Aa,Bb×bb;然后按照数学上的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根据题目要求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

此法“化繁为简,高效准确”,望深刻领会以下典型范例,熟练掌握这种解题方法。

二、基本题型分类讲解

(一)种类问题

1.配子类型的问题

规律:

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产生配子种类数等于2n种(n为等位基因对数)。

如:

AaBbCCDd产生的配子种类数

Aa   Bb   CC   Dd

↓   ↓   ↓   ↓

2 × 2 × 1 × 2=8种

2.配子间结合方式问题

规律:

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等于各亲本产生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如:

AaBbCc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结合方式有多少种?

先求AaBbCc、AaBbCC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

AaBbCc→8种配子,AaBbCC→4种配子。

再求两亲本配子间结合方式。

由于两性配子间结合是随机的,因而AaBbCc与AaBbCC配子间有8×4=32种结合方式。

3.已知双亲基因型,求双亲杂交后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种类数与表现型种类数

规律:

两基因型已知的双亲杂交,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种类数等于将各性状分别拆开后,各自按分离定律求出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种类数的乘积。

如AaBbCc与AaBBCc杂交,其后代有多少种基因型?

多少种表现型?

先看每对基因的传递情况: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2种表现型;

Bb×BB→后代有2种基因型(1BB∶1Bb);1种表现型;

Cc×Cc→后代有3种基因型(1CC∶2Cc∶1cc);2种表现型。

因而AaBbCc×AaBBCc―→后代中有3×2×3=18种基因型;有2×1×2=4种表现型。

(二)概率问题

1.已知双亲基因型,求子代中某一具体基因型或表现型所占的概率

规律:

某一具体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所占比例等于按分离定律拆分,将各种性状及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求出后,再组合并乘积。

如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杂交,求:

①产生基因型为AabbCc个体的概率;

②产生表现型为A_bbC_的概率。

分析:

先拆分为①Aa×Aa、②Bb×bb、③CC×Cc,分别求出Aa、bb、Cc的概率依次为

,则子代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应为

×

×

按前面①、②、③分别求出A_、bb、C_的概率依次为

、1,则子代表现型为A_bbC_的概率应为

×

×1=

2.已知双亲基因型,求子代中纯合子或杂合子出现的概率

规律:

子代纯合子的出现概率等于按分离定律拆分后各对基因出现纯合子的概率的乘积。

子代杂合子的概率=1-子代纯合子概率。

如上例中亲本组合AaBbCC×AabbCc,则

①子代中纯合子概率:

拆分

组合

×

×

②子代中杂合子概率:

1-

3.已知双亲类型,求子代不同于亲本基因型或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概率

规律:

不同于亲本的类型=1-亲本类型。

如上例中亲本组合为AaBbCC×AabbCc,则

①不同于亲本的基因型=1-亲本基因型=1-(AaBbCC+AabbCc)=1-

×

×

×

×

②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1-亲本表现型=1-(A_B_C_+A_bbC_)=1-

=1-

 已知双亲类型求不同于亲本基因型或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概率:

不同于亲本的类型=1-亲本类型。

(三)比值问题——已知子代表现型分离比推测亲本基因型(逆推型)

正常规律举例:

(1)9∶3∶3∶1⇒(3∶1)(3∶1)⇒(Aa×Aa)×(Bb×Bb);

(2)1∶1∶1∶1⇒(1∶1)(1∶1)⇒(Aa×aa)×(Bb×bb);

(3)3∶3∶1∶1⇒(3∶1)(1∶1)⇒(Aa×Aa)×(Bb×bb)或(Bb×Bb)×(Aa×aa);

(4)3∶1⇒(3∶1)×1⇒(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

1.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的比例

示例:

求ddEeFF与DdEeff杂交后代中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分析:

将ddEeFF×DdEeff分解:

dd×Dd后代:

基因型比1∶1,表现型比1∶1;

Ee×Ee后代:

基因型比1∶2∶1,表现型比3∶1;

FF×ff后代:

基因型1种,表现型1种。

所以,后代中:

基因型比为(1∶1)×(1∶2∶1)×1=1∶2∶1∶1∶2∶1;

表现型比为(1∶1)×(3∶1)×1=3∶1∶3∶1。

2.性状分离比推断法

①9∶3∶3∶1→AaBb×AaBb

②1∶1∶1∶1→AaBb×aabb或Aabb×aaBb

③3∶3∶1∶1→AaBb×Aabb或AaBb×aaBb

④3∶1→Aabb×Aabb、AaBB×AaBB、AABb×AABb等(只要其中一对符合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F1自交类型,另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只产生一种表现型即可)。

四.两种遗传病概率计算方法

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如表:

序号

类型

计算公式

1

患甲病的概率m

则不患甲病概率为1-m

2

患乙病的概率n

则不患乙病概率为1-n

3

只患甲病的概率

m(1-n)=m-mn

4

只患乙病的概率

n(1-m)=n-mn

5

同患两种病的概率

mn

6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

1-mn-(1-m)(1-n)或m(1-n)+n(1-m)

7

患病概率

m(1-n)+n(1-m)+mn或1-(1-m)(1-n)

8

不患病概率

(1-m)(1-n)

【典例4】►一个正常的女人与一个并指(Bb)的男人结婚,他们生了一个白化病且手指正常的孩子。

求再生一个孩子:

(1)只出现患并指的可能性是________。

(2)只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

(3)既患白化病又患并指的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

(4)只患一种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

(5)患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

答案 

(1)

 

(2)

 (3)

 (4)

 (5)

(经典重组题)以下两题的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1)AaBbCc自交,求:

①亲代产生配子的种类数为________。

②子代表现型种类数及重组类型数分别为________。

③子代基因型种类数及新基因型种类数分别为________。

(2)AaBbCc×aaBbCC,则后代中

①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

②与亲代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概率为________。

③与亲代具有相同表现型的个体概率为________。

④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概率为________。

⑤表现型与亲代都不同的个体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1)①8种 ②8种、7种 ③27种、26种

(2)①

 ②

 ③

 ④0 ⑤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概念

1.适用范围:

有性生殖的生物。

2.特点: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3.结果: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4.场所:

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

(注:

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精子形成过程: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1.高等哺乳动物精子形成场所:

睾丸的曲细精管

2.原始生殖细胞:

精原细胞(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减数分裂特征: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第一次分裂(简称“减Ⅰ”)

间期:

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等位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末期:

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简称“减Ⅱ”)。

前期:

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

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虽类似有丝分裂,不是有丝分裂,二者区别是减

不含同源染色体.

精细胞变形减二分裂的结果是产生4个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4个精子

重点概念:

同源染色体

1、同源染色体:

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有丝分裂中也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

※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不一定相同。

如人的X和Y染色体,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得多,但减Ⅰ过程中能联会,仍称为同源染色体。

※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也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例如:

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点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由于来源相同不属于同源染色体,一般称为相同染色体。

重点概念:

联会

是指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两两并排在一起)的现象。

重点概念:

四分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含有4条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故称作四分体

一个四分体=一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所以细胞中四分体的个数=同源染色体对数

重点概念:

交叉互换:

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交叉互换(如图示)

(1)交叉互换发生的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范围: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2)变异类型-------基因重组。

(3)一个染色体组成为AaBb的精原细胞,若不交换只产生AB、ab两种配子,若交换则可产生AB、ab(未换的染色单体)和Ab、aB(交换的结果),产生可遗传变异。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场所:

卵巢

3.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以动物为例)的异同点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