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645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题.docx

《人教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题.docx

人教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题

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达标题

第六单元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6分)

一、(共10分,每小题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毋宁(wú)无虞(yú)拽拉(zhuài)怏怏不乐(yāng)

B.羸弱(léi)告罄(xīn)俯瞰(kàn)心有灵犀(xī)

C.凸现(tū)溯流(sù)炽热(chì)飞机舷窗(xián)

D.灼灼(zhuó)弧形(hū)吟唱(yín)屏气凝神(bǐ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语无论次海市蜃楼

B.风餐露宿忧心忡忡耐人寻味千均重负

C.五脏六腑不期而至天涯海角毛骨悚然

D.精疲力竭不可思议疲惫不堪据理意断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强调环保时却对目前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迫不及待。

B.她用这惊心动魄的太空飞行作为激励我们向未来冲击的教例,孜孜不倦地讲述给我们。

C.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坚强经得起挫折。

D.如今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就摆在他的眼前,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今年六月以来,我市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呈现“飙升”态势。

B.节日的解放碑,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处处洋溢着欢乐的笑脸。

C.历史上那一位位著名的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许多文学作品。

D.自从白公馆、渣滓洞实行免费开放以来,接待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

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针对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

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

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B.“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这是韩愈盛赞同时代书法家张旭的话。

C.“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

它是如何产生的?

又该如何去预测?

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D.毕业50周年同学会现场,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二、(16分)

6.按要求默写。

(6分)

(1),夜泊秦淮近酒家。

(2),不问苍生问鬼神。

(3)政如万山围子里,。

(4)宣室求贤访逐臣,。

(5)草树知春不久归,。

7.综合性学习(5分)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学校将组织一次“网络与语文”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活动一:

网络时代,取一个好的网名,既能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又能体现高雅的志趣,如“柳暗花明”、“夜雨时”、“挑灯看剑”等。

请你给自己取一个别致的网名,并说说它的由来和含义(网名要求积极健康)。

(3分)

示例:

网名:

柳暗花明

由来和含义:

出自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喻人们在处于困境、遭遇挫折时,经过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薪的天地。

表现了对未来生活充满乐观与自信。

网名:

     

由来和含义:

 

 

    

②活动二: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

是的,花季雨季的我们,拥有灿烂的天真笑容,拥有五彩的青春梦想,但只有珍惜美好的青春岁月,不要让似水的年华付之东流,用我们的活力、智慧、汗水去拼搏、去奋斗,才能谱写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

结合本段材料,清将下面个性签名补充完整。

(2分)

个性签名:

拥有青春五彩梦,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

(5分)

(1)《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潜水艇从太平洋出发,途径澳大利亚珊瑚海,在游历了印度洋、_______、_______等海域后到达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也是《海底两万里》的重要主题,小说中的潜水艇叫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44分)

三、诗歌赏析。

(5分)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①灯花:

没灯的灯芯久燃成炭,结成花形,叫做灯花。

9.《约客》诗一、二两句从哪两个角度写景?

在全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2分)

 

10.两首诗同为梅雨时节所作,表达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

(3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9分)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包利民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

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

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

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

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

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

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

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

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

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甸子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

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

“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

”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

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

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

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

“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

”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

“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

”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

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

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

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

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

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

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

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15.结合全文,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

(2分)

 

16.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4分)

情节:

突遇暴雪→①→发现黑点→②→发现村庄

心理:

③→焦急万分→④_(意近即可)→失望之极→放下心来

17.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4分)

(1)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分别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18.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真的”一词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请以第一人称写出来。

(40字以内,3分)

 

19.文中的“水井”一词表意丰富,请说明。

(3分)

 

20.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不停步,就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你有类似的感悟吗?

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

(3分)

 

五、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8分)

“沙漠王”与罗布泊(节选)

罗布泊,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罗布泊,也是一个可怕的名字。

自从彭加木悄然失踪,余纯顺折戟沉沙,罗布泊一度被传言为“生命禁区”。

如果没有十足的勇气,百分之百的把握和万无一失的精神及物质准备,那么,你就别想走近罗布泊。

然而,它没有拒绝赵子允,因为赵子允是赫赫有名的“沙漠王”,罗布泊无法拒绝!

可以说,罗布泊是在赵子允眼皮子底下由盛而衰的。

上世纪50年代末,赵子允首次进入罗布泊,罗布泊还是一片汪洋大泽,方圆达一千多平方公里,后来就渐渐缩小,直到70年代初完全干涸。

现在,连曾经注入罗布泊的孔雀河都干涸了数十公里,更别说罗布泊了!

画家陈雅丹的父亲是陈宗器先生。

陈宗器先生一生情系罗布泊,因此给爱女起名叫“雅丹”以纪念他率先发现并命名的龙城“雅丹地貌”。

现在“雅丹地貌”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用语。

而陈雅丹呢?

为了能到罗布泊走走父亲走过的路,亲眼见一见“雅丹地貌”,几乎等了整整半生。

赵子允与陈雅丹通过收藏家、探险家周凤彩相识,得知陈雅丹是自己年轻时就崇拜的老前辈的女儿,赵子允二话没说,当即允诺。

赵子允提前半年拟计划、定路线、跑赞助单位、找驼工、筹措所有必需物品,确保万无一失。

而且,赵子允找来了赫赫有名的职业探险家刘雨田。

刘雨田无数次穿越过“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却一次也没有纵穿过“生命禁地”罗布泊。

[甲]1997年10月1日这天,[乙]天气睛朗,秋高气爽,[丙]在赵子允的带领下,陈雅丹、刘雨田、周凤彩和另一位徒步探险家李东一行,沐浴着西部灿烂的阳光,浩浩荡荡由乌鲁木齐出发,向东南方遥远的罗布泊挺进。

[丁]正因为有赵子允做向导和指挥,安排一切,在长达近一个月的穿越中,尽管途中遭遇了两场大风雪,十几峰骆驼迷路,全队几乎断炊、李东中途犯胃病掉队,刘雨田一度走失……但最终赢得了纵穿罗布泊的全面胜利!

赵子允对陈雅丹说:

“一般旅游者只是横穿罗布泊,或沿罗布泊边缘擦边而过,而这次我们是纵穿,这在旅行团是首次。

而且古今中外,还没有一个画家走过这条路呢,你是第一位!

21.“赵子允就想借这次机会,了结刘雨田的这桩心愿”在文中的位置应是()(2分)

A.(甲)B.(乙)C.(丙)D.(丁)

2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罗布泊一度被传言为‘生命禁区’”中,“生命禁区”的意思是大沙漠,没有植物生长。

B.“雅丹地貌”是地质上的一个学术用语,陈宗器先生率先发现并命名的龙城“雅丹地貌”就在罗布泊。

C.“自己年轻时就崇拜的老前辈”中,“老前辈”指的是陈宗器。

D.“了结刘雨田的这桩心愿”中,“心愿”指的是纵穿“生命禁区”罗布泊。

23.“罗布泊无法拒绝”这句话跟“他(赵子允)定能征服罗布泊”,说说哪种表述好,好在何处?

(2分)

 

24.在“罗布泊一度被传言为‘生命禁区’”这一句中,“一度”去掉妥否?

为什么?

(2分)

 

第三部分作文(50分)

七、作文

25.登上地球之巅,潜入大海深处,走进茫茫戈壁……探险,让我们寻到了简单的快乐,寻到了解脱的我行我素,寻到了随心所欲的快感。

探险,让远离大自然的人们神采风扬,让我们感悟到人类的无畏勇气。

这就是探险的魅力。

请你以“探险”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写得生动,最好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不少于600字。

 

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达标题

第二单元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哺育(bǔ)九曲连环(qū)踱步(duó)郝叟(sǒu)

B.钥匙(shi)字帖(tiè)哽住(gěng)阻塞(sè)

C.炽痛(chì)亘古(gèn)碾谷(niǎn)默契(qì)

D.可汗(hán)鸣溅溅(jiàn)燕山(yān)胡骑(jì)

2.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修改。

(2分)

A.重峦叠障婉转山巅浊流()

B.绝壁断崖诧异奥悔田垄()

C.五彩斑澜亘古祈祷喧闹()

D.九曲连环谰语浩荡坚难()

3.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1)这套衣帽,韩麦尔先生只在督学来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2)诗人用“绿丝绦”来形容柳枝,将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十分形象地在读者眼前。

(3)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的水分。

A.考察展示充足B.视察显示充沛

C.视察展示充足D.考察显示充沛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B.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

C.“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D.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5.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2分)

A.垂柳的枝条有着小姑娘般的羞涩,鹅黄的叶芽米粒一般,密密麻麻地布满柔枝。

(描写)

B.机遇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才能发现并善于利用机遇。

(议论)

C.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说明)

D.晚上,父亲果然把公社的电影队请来了我们村,电影队在村里连放三天电影。

(记叙)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1)我在家学习

(2)小明在学校(3)跟他一起去超市(4)我和他去吃饭

A.动词介词连词连词B.介词介词介词连词

C.介词动词介词连词D.介词副词连词连词

7.默写填空。

(12分,每空1分)

(1)《木兰诗》中描写为作战准备的句子是:

,,

,。

(2)《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3)描写边塞极其寒冷的句子是,。

(4)“,。

”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5)《木兰诗》中成语:

“扑朔迷离”出处的原句是:

,。

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4分)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

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

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

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

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作者)的小说《》。

(2分)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写出其性格的前后变化。

(2分)

  

9.综合性学习活动。

(4分)

  在某班的主题班会上,正在模拟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学校举行“中国梦,我的梦”文艺竞赛活动,召开现场发布会。

由体育委员担任新闻发言人,代表校方回答现场提问。

  升学加分是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同学问道:

“参加表演的同学能否凭获奖证书在升学时得到加分?

”发言人回答:

“加分的问题,我知道得不多,不好说,这个你懂的。

”答毕,会场充满了笑声。

(1)对“你懂的”,有人评价为巧妙,有人评价为圆滑。

你赞同哪个评价,请说出理由。

(2分)

(2)如果用反问句去质疑“你懂的”,你将怎样说?

(2分)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8分)

二、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4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0.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了环境    的特点。

(2分)

11.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2分)

        

 

三、阅读下列课内文段,完成12—16题。

(10分)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万里赴戎机()

(2)长而益精()

(3)赏赐百千强()(4)可汗问所欲()

13.下列的数词是实数的一项是()(2分)

A.军书十二卷B.元方时年七岁

C.将军百战死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1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2分)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1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

(2分)

四、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

”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

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

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

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

“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

学生们照常地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

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

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

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

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

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

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

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每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选自主题丛书二《爱国情怀》)

17.在这“最后一课”上,“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试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并说说原因。

(3分)

 

18.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19.文中划线处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2分)

 

20.文中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写学生在宣布下课时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这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情?

(3分)

 

五、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3分)

又是榆钱飞满天

刘亚华

“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

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贪图那玩耍,妈妈要做饭,让我去采它。

榆钱饭榆钱儿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故乡那些熟透了的榆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飘在优美的《采榆钱》歌声里,又像妈妈温暖的手,轻轻地把我牵回故乡。

故乡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也许正是因为生在乡野,随处可见树枝的变化,花朵的盛放,野草的生长,让人明显地感觉到万物的萌动,一到春天,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发,让人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

榆钱是榆钱树盛开的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