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631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2.docx

《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2.docx

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2

科技社团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探讨

[摘要]科技社团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的龙头聚合作用、管理上的集约服务作用。

科技社团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既有明显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新时期,科技社团要确定好“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发挥好关键载体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

一、科技社团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背景

当前,各地科技社团蓬勃发展,并正以崭新、醒目的形象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线,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

但由于缺乏对科技社团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技术,因此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不断凸显。

在当前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大背景下,有别于传统的双重管理体制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

以北京市为例,2008年9月市委办厅、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以展的意见》,提出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

2009年3月,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构建北京市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暂行办法》,同月,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认定了22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包括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北京市体育总会、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北京民办教育协会等。

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这些“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科技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的引领聚合作用以及日常管理服务上的“平台”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完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工作亮点。

  上海也于2011年,制定下发《进一步加强本市社会组织建设指导意见》,确定分类建设、分类扶持、分类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要求,提出了枢纽式管理的设想。

各区县正在培育和发展一批区及街道层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负责管理和服务其他社会组织,使枢纽型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组织管理的有效载体和服务中心,提高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实效。

  同时广东省也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创新人民团体的活动方式,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

当前,广东省正在推动以团省委、省总工会、省妇联等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省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并以此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平台,带动和引领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释义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枢纽型”社会组织在一定意义上是经授权承担国家规定主管单位职能的“联合型”组织,其实质是在某一领域带领同性质、同类别社会组织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一个组织者,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共同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特征包括:

  一是合法性。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在国家法律许可下,经过法定程序登记获得法人资格,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实体,也就是说,这类社会组织必须是正式组织,具有合法的法律地位。

  二是资源整合性。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是齐全的,它自身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还必须有能力有权力对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指导与服务。

“枢纽型”社会组织应具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人力、物力、合理授权及公共资源分配权力等。

三是代表性。

“枢纽型”组织所服务的领域应该是较为宽广的,即使是同一领域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也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否则就不能管理、指导同领域的社会组织。

 

(三)科技社团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意义。

枢纽型组织建设在管理学会数量、学会活动规模、联系科技工作者频次上不断增多,市科协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进行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通过该平台,一是可以实现科协与社会组织的即时沟通,畅通了联系渠道;二是实现了科协资源、专家资源的数据化;三是实现了项目申报的网络化;四是可以促进科协办公的信息化、电子化。

从而有助于实现市科协与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无缝连接,最终形成上下互动、资源共享、高效快捷的日常办公信息系统。

一是是有利于发挥科技社团体固有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自身优势。

科技社团一直以来就是联系周边城市社团的桥梁和纽带。

以中国科协为例,中国科协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组成,地方科协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协及基层组织组成。

科协组织系统横向跨越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是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

以科技社团来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基于科技社团的重要作用和自身优势。

一方面,多个同类似的社团产生集约效应。

另一方面,科技社团更了解本领域社会组织的运行规律,对相关社会组织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会更有效。

三是有利于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发展。

以科技社团引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将使同领域的公共资源得到集中共享,加强领域内社会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升同领域社会组织的资源获取能力。

加快孵化培育各类社会组织。

二、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科技社团(包括学会、协会、研究会、高校和企业科协等)等科技团体团结和联系着本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专家、智力优势,作为学术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有较大的功能发挥空间。

尽管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形势下,科技团体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但科协团体的发展急需政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有利的政策支持,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环境。

一方面相当多的资源还一定程度集中在政府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协团体在获得资源方面仍然渠道不畅;另一方面,科协团体作为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缺少优惠性政策、资金支持,客观上制约了科技团体的发展;第三,社会各界对社会组织的认识还不深入,政府对于如何引导和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还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做法,使科协组织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阻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这些都对传统的科技社团提出了挑战。

使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科技社团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一是外部环境发生了新变化。

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进一步强化,各类社会组织进一步兴起,都对科技社团的职能、作用带来深刻影响,迫切要求科技社团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二是科技工作者出现了新特点。

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多元化,科技工作者的思想价值观也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开阔、学习愿望更加强烈、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成才需求更加多样。

(2)科技社团自身能力上的局限。

一是人力资源能力不足,首先是部分科技社团会员单位经费资源不足,影响人力资源建设。

以市科协的调研结果为例,武汉市许多学会活动经费来源单一,没有形成稳定的经费收入机制,部分学会因经费紧缺影响正常运转;学会专职工作者主要依靠挂靠单位和退休人员,难以形成社会化、职业化的人才进入机制,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其次是基层工作队伍建设不健全,工作人员配置结构上普遍存在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现象。

二是不少科技社团组织观念意识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枢纽性功能的认识和重视不足,同时运作机制不适应,行政化色彩还比较重;三是科技社团之间的群众工作能力存在不均衡问题,有的科技工作者工作经验丰富,有的还只是形式上的运作,有的缺乏基层网络支持系统。

科技工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科技工作者队伍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参加学会举办的活动次数不够,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比较薄弱,学术研究氛围不浓,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不够活跃,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少,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低学历、低职称科技工作者的参与水平更低,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学术重视不够。

还有科技人员的参与渠道、相关经费、科普能力是制约科技人员开展相关工作的主要障碍。

(三)科技社团参与社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社会的变革使科技社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科技社团在履行“枢纽型”社会组织职能,参与社会组织管理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角色定位不清晰,承担无限责任,可又解决不了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责任和问题;有时候过分依赖传统的制度模式,没有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引导、服务和管理松散,导致“肌无力”,发挥作用有限。

此外,还存在工作覆盖不广泛、组织体系不合理、工作方式不科学、支持手段不丰富,工作项目不完善、专业人才不具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二)科技社团参与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的独特优势

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发挥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上具有天然的特殊优势。

科技社团的整合机制是社会网络的有机整合,同时科技社团也可以成为一个资源枢纽,即在发掘整合本社团资源的同时,发掘、整合其他众多社团的资源,实现众多组织、群体和个体的资源共享。

同时,枢纽组织之间也是网状关联的。

发挥其动员同类组织的社会力量,去有效地发掘、整合现有资源,更广泛地动员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体参与相关活动,实现科技社团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融合,把它们培育成真正的枢纽型社会组织。

科技社团在政治、网络、品牌、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科技社团网络健全,范围覆盖乡镇、农村、机关、学校、私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组织优势;科技社团社会联系广泛,除了联系广大团员外,还通过学校,事业单位等社团联系着各单位;同时,科技社团还可以组织动员在农业、教育、卫生、科技等各方面具有特长的社团有针对性地参与各种社会建设。

利用好这些优势,突出科技社团特色,发挥联系、协调、引领、聚合作用是新时期科技社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强化社会职能,发挥“枢纽型”作用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三、科技社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现实路径

在具体实践中,科技社团要根据“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新方法。

(一)积极为社会组织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工作制度。

只有有效服务,才能赢得社会组织。

各级科技社团应尽快建立服务社会组织的专门机构,为他们搭建服务平台。

一是为社会组织提供骨干培训、场地租借、项目支持等方面的扶持。

二是为社会组织活动提供展示、宣传和交流的机会。

建设信息平台,提供信息发布、日常管理、工作交流的信息化渠道,促进社会组织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善基本信息数据库,使其有效掌握分管社会组织的人员构成、会员分布、党组织和党员基本情况、工作开展等基本信息。

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本领域社会组织发展动态,通过信息传递加强与社会建设、民政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并充分利用门户网站等信息化资源,完善对社会组织的信息服务。

三是深入各类科技社团,切实把握普遍性利益诉求,以组织化渠道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发展需求。

协调解决社会组织自身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化解矛盾。

四是积极探索科技社团的运行规律,做好骨干人才的发现、凝聚工作,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

组织科技工作者中的骨干人才进行专项业务培训,开展国内外学习交流,开拓视野,提升能力。

(二)科技社团互相协作,形成合力,加强宣传,提升服务。

各社团要加强协调,形成整体合力,支持和帮助“枢纽型”社会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各项工作,切实做好“枢纽型”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和社会组织的衔接工作。

各“枢纽型”社会组织要认真履行政治领导责任、业务主管单位管理责任和培育扶持提供服务责任;各行政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积极为社会组织提供良好服务。

科技社团可以加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城市圈广泛普及枢纽型社会组织知识,形成全社会了解、支持“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的良好氛围。

要及时总结“枢纽型”社会组织在联系、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努力让社团制度更加完善、工作开展更加规范,推动“枢纽型”社会组设。

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训制度

四、武汉市科技社团发挥枢纽型组织建设的探讨

武汉市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事关幸福武汉建设全局的战略工程。

科技社团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全面协调好社团发展需求,把竭诚服务人们作为根本要求,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系统制定好长远发展战略。

既要立足小城市领域,也要放眼全市社会建设全局;既要有破解当前亟待解决难题的魄力,也要有“功不必在我任期”的境界;这样,“枢纽型”社会组织才能实质性存在和发挥实质性作用。

(一)可以采取“布局、建点、联网”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全盘“布局”,科技社团共建试验区,先行先试示范带动。

在省级层面形成整体规划基础上,选取武汉市城市圈鄂州、黄石、咸宁等作为“试验田”,在枢纽型组织建设上先行先试。

第二步,多措“建点”,创建新组织。

科技社团主动与地区党政领导协商,在八个城市建立试点,推动它们在人才培养、资源对接、项目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为全省科技社团构建枢纽型组织提供鲜活经验。

第三步,互动“联网”,搭建大平台,强化协作凝聚力量。

首先是通过阵地供给吸引社会组织。

第四步,合作发展,凝聚同类型同领域社会组织共同开展服务。

以开放的胸怀对待同类型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追求合作共赢,发现、聚合有影响有规模的社会组织,主动团结、联合互动,共同开展服

(二)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科技社团是枢纽型组织建设的基本载体,确定一批科技社团作为首批枢纽型组织进行试点培育,将性质相近、类型相同的社会组织整合到同一枢纽型组织旗下。

武汉市科技社团可以负责“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的综合协调工作。

对新申办的社会组织进行科学分类,并推荐相关“枢纽型”社会组织担任其业务主管单位。

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枢纽型”社会组织有关负责人参加,通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信息,研究、协调、部署社会组织建设、管理、服务的重要事项;建立重要事项通报制度。

 武汉市科技社团要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不断创新理念,积极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优势和作用、促进自身发展搭建合作平台。

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原则,不断优化“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在资金、职能、人才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二)发挥枢纽型组织作用,全面进入科技社团改革新阶段

  一要学习北京枢纽建设的成功模式,启动“强强社团计划”分类指导枢纽型组织发展。

切实承担起全市自然科学类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职责,积极探索学术性社会组织的运行管理方式和长效工作机制。

按照内部治理规范、学术质量优良、服务社会突出、社会信誉良好的发展方向,利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推动一批社团在光谷产业园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批科技社团为武汉城市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一批科技社团形成特有公共服务品牌,一批科技社团成为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主要力量,最终形成百余家社团主业清晰、各具特色、运行规范的生动局面。

动员和组织所属团体集中开展,以体现会员发展和服务为主题的“科协会员日”活动,加强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学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支持区县科协加强二级学会建设,丰富和完善科协系统的组织网络体系。

  二要加强基础建设,增强科技社团发展实力。

注重学会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发展工作,夯实学会基础。

推进学会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能力。

精心组织学会年检工作,加强对学会换届工作的指导,推动学会换届工作规范化、民主化。

办好学会专兼职干部研修班,组织“两界”学会干部工作交流活动。

加强学会科普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学会科学传播平台和学会科普服务平台。

不断加强理论探索,组织开展科技社团在社会建设新格局中枢纽型组织的职责与作用”课题研究。

努力推进社团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定社团工作标准化业务流程,切实有效地为科技社团提供服务。

(三)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开展工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社团涵盖了社会事务、公益服务、文化体育、学术交流、慈善救助等方方面面领域,同时“枢纽型社会组织不仅仅是个社会组织的孵化机构,而且是各类社会组织寻找资源做好服务的一个平台,更是社会管理的有效创新。

武汉市科技社团可以整合“枢纽型”社会组织资源,积极引导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利用科技社团孵化网络优势,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公益类社会组织提供初期孵化、政策咨询、能力建设、人员培训等集约化服务,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所联系和管理的社会组织开展工作搭建服务平台,指导帮助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武汉市的科技社团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典型代表,应该对其他科技社团起到团结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通过整合资源和人才,为其他社团提供资金、场地、培训等方面的便利,“如果没有联动机制,只是各个社团各自为政,就不算枢纽”。

对于武汉市而言,我们可以向向其他机构、学校去要各类人才促科技社团发展。

”通过政策创新、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等,推动各类资源向“枢纽型”社会组织倾斜和集聚,凸显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政治引领、培育发展、集约服务和综合管理方面的功能,实现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与服务社会能力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海英.“枢纽型社会组织”引人注[J].中国发展简报,2008,(冬季刊)。

[2]熊仁宇.枢纽型社会组织确定追踪:

政社分开撬动NGO管理体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4-16.

[3]王劲颖.关于枢纽组织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吴燕,韦焕翔发挥共青团枢纽型组织作用服务区域建设发展[EB/OL].www.bjyout/dcy-i/266170.shtml.2009-07-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1:

109-110,136.

[6]李友梅,黄晓春.关于当前社会组织立法的理论思考[G]//上海社会建设重点专题调研成果汇编,2010:

201.

[7]崔玉开.“枢纽性”社会组织:

背景、概念与意义[J].甘肃理论学刊,2010(5):

75-78;

[8]郑乐平.创新社会组织发展方式,促进社会融合[G]//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1:

公共政策与社会融合.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15.

[9]王春法:

《技术创新政策:

理论基础与工具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