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老粗们的那些豪迈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528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上大老粗们的那些豪迈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上大老粗们的那些豪迈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上大老粗们的那些豪迈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上大老粗们的那些豪迈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上大老粗们的那些豪迈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上大老粗们的那些豪迈诗.docx

《历史上大老粗们的那些豪迈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上大老粗们的那些豪迈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上大老粗们的那些豪迈诗.docx

历史上大老粗们的那些豪迈诗

大老粗们的那些豪迈诗

1964年3月,毛泽东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曾说:

“可不要看不起大老粗。

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如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等”。

这些老粗们办的大事情人所尽知,即便在文人墨客驰骋的诗词领域,这些老粗们也出手不凡,脱口而出,自然而成,出乎本真,其所吟之诗词掷地有声,虎虎有生气……

大老粗刘邦的《大风歌》大家耳熟能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堪称千古绝唱。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

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出了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后人纪其盛,日歌风台,后汉蔡邕以大篆书歌勒石,至今二千年。

南北朝梁代曹景宗为人争强好胜,看书写字,有自己不懂的地方,从不去问别人,全是自己望文生义,自己创造新字,即使是在公卿面前也从不谦虚恭让。

尽管识字很少,曹景宗平时却喜欢作诗。

一次,曹景宗征伐得胜而归后,武帝在华光殿设宴慰劳众军。

宴会上武帝令左仆射沈约赋韵,曹景宗等了半晌,沈约也没有给他赋韵,曹景宗脸色不平,于是向武帝请求赋诗,武帝说:

“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南史·曹景宗列传》)。

时曹景宗已醉,坚持请求要赋诗,武帝只好让沈约给他赋韵,这时韵已赋尽,只剩下“竞”和“病”两个字。

曹景宗听了二话不说,操起笔来,一气呵成: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寥寥数语,便把打仗前大家对他的担心与得胜后的夹道欢迎十分艺术地勾勒出来了。

并与长于作战的霍去病相提并论,英雄豪气充溢诗作。

武帝听后,惊叹不已,大文豪沈约和朝中贤臣听后,也称叹竟日。

曹景宗只流传下来这么一首诗,但仅此一首,便足以力压有梁一代无数绮靡诗文而传世不朽。

北齐的斛律金性格耿直,善于骑射,长于用兵,是具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名将。

战场上,他观察一下地面,就可以判断出敌军的远近;他望一望飞尘,就大致知道敌军骑兵、步兵的多少。

这位目不识丁的大将军苦练后居然成了诗人,他初学诗时,不知从何入手,有人教他只要四面平正即可。

后来他刻苦学习民歌和作诗,终于写出《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这首诗粗犷豪迈,很有气势。

公元5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

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由于其曲调失传,我们如今只能阅读它的歌辞而无法欣赏它雄浑优美的音律,实在遗憾。

刘继兴考证,《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本为鲜卑语,北齐时译为汉语,成了传世名作。

老粗黄巢的诗也写得激荡风云: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

他还写过一首《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也颇有王者气象。

清代陕甘总督杨遇春,一日游卧佛寺,口占一绝:

“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

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

”此诗格调颇高,诗意甚好。

杨遇春善打硬仗,多次平叛,镇驭边疆有方。

一生交战数百次,战法多变,作战勇敢,且喜欢一马当先身先士卒,临战常顶石冒矢冲锋陷阵,未曾受伤,有“福将”之称,辞世后,谥号“忠武”。

有“布衣将军”之称的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是大老粗作诗之典范。

他曾诗云: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冯玉祥将军率部驻徐州期间,确实非常注重植树造林,在当地栽起了大量的树木。

被人称为“三不知将军”(不知兵有多少、不知钱有多少、不知姨太太有多少),土匪出身的北洋军阀张宗昌,识字无几,但他竟然出了一本《效坤诗抄》,其中一首模仿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题目就叫《俺也写个大风歌》,诗云: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还有一首《天上闪电》诗写道:

“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前一首颇有气势,后一首则想象很奇特。

  军阀中颇具传奇色彩的韩复榘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但在任山东省主席时,却到处发表演讲或吟诗。

有一天,他游览山东泰山,诗兴大发,口占一首,叫人笔录下来: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边细来下边粗。

有朝一日倒过来,下边细来上边粗。

”随从们个个欢呼道:

“大帅,好诗!

”又有一天,他兴致勃勃游览山东济南市趵突泉,即兴吟一首诗:

“趵突泉,泉趵突,三个泉眼一般粗,咕嘟咕嘟又咕嘟,你不咕嘟他咕嘟。

”游览大明湖,他也写诗:

“大明湖,湖名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

”韩复榘的诗大都很“打油”,但也透着几分枭雄的豪气,韵脚也押得不错。

韩复榘主政山东期间,还是办了不少实事。

1938年,韩复榘在开封被蒋介石诱捕后,蒋为搜罗韩复榘的罪名,曾召见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何思源,开口先问:

“韩复榘欠你多少教育经费?

”“韩复榘是怎样卖鸦片的?

”何思源不肯落井下石,直言道:

“韩复榘从未欠过教育经费,也并不出卖鸦片。

军阀孙传芳曾云:

“秋高马肥,正好作战消遣”。

这位军阀大老粗尽管思想荒唐,穷兵黩武,应当批判,但其表述还是颇有诗意的。

野史记载,古代有位将军是个典型的大老粗,他偶尔作诗,也是快人快语。

相传有一天,他望着窗外的鹅毛大雪不由诗兴大发,口占一首诗:

“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呀筛石灰。

”尽管意境较差,但颇有些豪迈之气。

最了不起的是朱元璋老先生。

大字不识几个的他在戎马生涯中屡有佳作出现。

如吟南京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为秤钩,秤我江山有几多”。

如此大气磅礴且极富想象的随口之作,足令天下所有诗词都黯然失色。

“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

明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也都是朱元璋的大作。

他还有一首诗,更是胸藏宇内吞吐日月:

“天作罗帐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通宵不敢长伸腿,恐将江山一脚穿。

太伟大了。

老朱,在诗词王国你也是皇帝!

(文/刘继兴)

绝妙的人名联

戊戍维新失敗,康有为逃亡海外,得知谭嗣同遇害,撰联挽曰:

“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

”谭嗣同字复生。

此联表达了对烈士的哀悼和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还将死者和自己的名字巧妙自然地嵌了进去。

  一九三七年,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到无锡游览。

登上锡山以后想出一个上联: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无锡锡山山无锡”本是一个旧上联,但经阎锡山改造以后,一连出现三个“锡山”、两个“无锡”,而且又是人名,又是地名,一时竟无人能对。

  一九四五年,《新华日报》华中社社长范长江随陈毅到安徽采访。

当到达天长县时,他突然灵感涌动,对出了阎锡山的“绝对”: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三个“长江”,两个“天长”,同样既有人名,也有地名,完全符合要求,而且气势恢弘,真可谓神来之笔。

  一九三二年,民国才子易君左写了一本《闲话扬州》,对扬州人的啰嗦有所讽刺。

此册行文不失严谨,又取材丰富,所以销售畅旺。

引发扬州各界人士的不满。

最后易君左在报纸上登启事,向扬州人民道歉,上海中华书局将全部印好的《闲话扬州》销毁,才了此公案。

由于这场风波成为街谈巷议热门话题,事后,有好事者撰了半副对联:

  易君左,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

  此联在报纸上登出之后,不少人续撰下联,续得最好的是:

  林子超,国府主席,何尝主席国府,林子超然。

  国民党元老林森,字子超,原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31年12月,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林任国民政府代主席。

林虽尊为国府主席,却无半点实权,实际大权仍在蒋手上。

林非常超脱,不与蒋争权。

这副下联与上联珠联壁合,所对亦系真人实事,真乃奇对。

198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迎春征联活动,以一个七言上联征对,联曰:

“碧野田间牛得草”。

上联嵌入作家碧野、诗人田间、戏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皆为群众所熟悉的名人。

全国应对的下联数以千计,其中一联曰:

“金山路遥马识途。

”金山是著名演员,路遥与马识途乃著名作家。

此联联语对仗异常工整,内容妥切自然,堪称绝对。

古代也记载有两则人名联非常绝妙:

司马相如,蔺相如,果相如否?

长孙无忌,费无忌,能无忌乎?

——联出《齐东野语》

魏无忌,长孙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明·盈科《雪涛谐史》载李梦阳督学江右,一生与之同名。

公曰:

“尔安得同我名?

”乃出下联让生对。

生以上联对之,李称善。

网络时代,巧妙的人名联更是层出不穷。

有人出了一副上联:

“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

”其中“张无忌”、“杨不悔”都是出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

张无忌是该书的主人公,而杨不悔则是魔教左使杨逍和峨眉派弟子纪晓芙的女儿,而这里却借这两个名字指出西安事变中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的政治走向,把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轻松诙谐地叙述出来,堪称妙绝。

上联一贴出,立刻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注意,涌现出不少不错的下联。

某网友对的“安史之乱,郭破虏,李莫愁”很贴切,郭靖之子郭破虏和“赤练仙子”李莫愁是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人名,却又暗隐郭子仪平乱、李唐江山得保之史实,和上联正好对上,四个人名浑然天成。

胡适与黄侃“斗法”

五四时期围绕白话文运动的那场硝烟弥漫的争论,充满了狡黠、机巧、趣味与智慧,点亮了新文化运动启蒙的天空,也照亮了现代史的进程。

胡适是五四白话文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由于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尤以黄侃为最。

黄侃乃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大弟子,恃才傲物,其狂妄与尖刻是出了名的。

黄侃年轻时曾拜访大学者王闿运,王对黄侃的诗文激赏有加,不禁夸赞道:

“你年方弱冠就已文采斐然,我儿子与你年纪相当,却还一窍不通,真是钝犬啊。

”黄侃听罢美言,狂性立刻发作,竟道:

“你老先生尚且不通,更何况你的儿子。

”好在王闿运通脱,并未计较。

如此狂狷之人,又是反对白话文最凶者,黄侃对胡适进攻的火力之猛可想而知,一有机会便冷嘲热讽。

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

“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

”胡适问他何出此言。

黄侃正色回答道:

“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

”此言一出,他仰天打三个哈哈,胡适则气得脸都白了。

又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

“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

‘你的太太死了!

赶快回来啊!

’长达11字。

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仅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这一次,胡适回击了,而且巧妙得令人拍案叫绝。

也是在课堂上,胡适大讲白话文的好处时,有位同学不服气地问:

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一点缺点都没有吗?

胡适微笑道:

没有。

这位学生想起黄侃关于文言文电报省钱的论调来,反驳道:

怎会没有呢,白话文语言不简洁,打电报用字就多,花钱多。

胡适说:

不一定吧。

要不我们做个试验。

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

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

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同学们果然纷纷拟稿,最后胡适从电稿中挑出一份字数最少的且表达完整的,其内容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胡适念毕,不无幽默地说:

“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

我用白话文只须5个字:

干不了,谢谢。

”随后胡适解释道:

“干不了”,已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而“谢谢”既有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有婉拒之意。

可见,语言的简练,并不在于是用白话文,还是用文言文,只要用字恰当,白话也能做到比文言文更简练。

胡适一番精辟的阐述,是对黄侃“文言文电报省钱”之论调的回马一枪。

同学们听后不由得纷纷点头赞同。

在胡适等的不懈努力下,白话文最终取代了文言文。

(文/刘继兴)

吴佩孚的幽默批示太有才了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秀才出身,颇有儒将风度,时称吴大帅。

他是亮相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个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maninChina”。

这位在旧中国军阀混战中叱咤风云者晚节保持得不错,拒绝和日伪合作,颇为后人所称道。

他在宦海生涯中曾留下三件批文,令人拍案叫绝!

  

  一是有个政客曾在别处为官,政绩平平政声亦糟,得知吴佩孚主政直鲁豫,便托关系来求吴,想到河南谋个官职。

报告呈上案头,吴佩孚大笔一挥批曰:

“豫民何辜?

”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么过错,竟要这样的人来当官,承受因他当官而带来的祸害——因为为官一任,可造福一方,也可祸害一方。

吴佩孚不买推荐者的账,也不用官话套话挡驾,仅以老百姓的利益为由凛然拒绝,义正辞严。

  

二是某“下岗”军佐得知吴佩孚帐下有一旅长空缺,毛遂自荐来跑官且拟了自荐书,里面大谈理想抱负志向然后言归正传,最后是“愿为前驱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树造林福泽桑梓”云云。

吴佩孚批示:

“且先种树。

”对这等志大才疏、夸夸其谈的跑官者,吴佩孚的批示很有针对性——既然你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先回乡种种树再说。

  第三件则更有趣了。

当时德国驻华公使的千金正值妙龄,对吴佩孚无限仰慕,相思无门,这洋妞思想也真够开放,径直写信向吴佩孚求婚。

吴佩孚不识德文,吩咐秘书译出呈上,那情书便成了公函。

吴佩孚依例挥毫阅示——“老妻尚在!

”以老妻拒洋妞,吴佩孚的这等情怀有几人能比得了?

  每次批示不多不少都是四个字,字字千钧,风趣有加而嘲弄有力。

吴佩孚的这三个批示不仅言简意赅十分幽默,也显示出其颇有文采,更显示出其可爱的一面,那秀才的文凭真是考出来的。

吴佩孚的书信也如批示一样幽默。

他有一老同学,曾致信与他,欲在他手下谋一后勤部门的所长职务。

吴佩孚回信说:

所长必有所长(chang),兄之所长何在?

老同学讨了个没趣,只好作罢。

(文/刘继兴)

钱钟书的笔名为何令人叫绝?

中华笔名文化源远流长,文人雅士大都喜欢用笔名,一来可隐匿真名(当然也可以藏拙),二来显得风雅。

许多笔名起得煞费苦心,大有深意,值得玩味再三。

刘继兴对笔名文化甚感兴趣,认为最叫绝的笔名当为钱钟书的笔名。

钱钟书先生的笔名是“中书君”,为什么说它是最牛的笔名?

此中学问大了去了,而且“机关”藏尽妙趣横生,让人无法不为钱先生的机智与博学而折服。

这还得从钱钟书先生的学术巨著《管锥编》说起。

一些作家与学者曾对《管锥编》书名作过诠释。

据《庄子·秋水》记载,魏公子魏牟曾经教训思想家公孙龙说:

“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意思是说,你琐琐碎碎地去辩论,真好比是用竹管去看天,用锥子去量地,不是太渺小了吗?

这样一个比喻,在《说苑·辨物》、《史记·扁鹊传》、《韩诗外传》等古籍中也运用过。

钱先生借用这个典故,将自己的书名定为《管锥编》,是说自己的书不过是“以管窥天”、“用锥指地”而已。

既表示自谦,也表示自有一方天地。

学者陆文虎曾写过《管锥编略解》一文,通过考证,指出“管”与“锥”分别是“管城子”、“毛锥子”的省略性叫法。

而“管城子”、“毛锥子”,在古汉语中都是笔的意思。

按陆文虎的解释,《管锥编》就应当是“笔记”、“笔会”的意思。

李洪岩先生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中华书局出版的《谈艺录》补订本第566页说,唐代文人韩愈曾经以“中书君”代指“笔”。

笔在古代的雅称是“中书君”,而“中书君”正是钱钟书先生的笔名,这个笔名妙就妙在既以笔之名为笔名,又与“钟书”二字谐音。

他认为,由于“中书君”与“管城子”、“毛锥子”同义,所以,又可得出“管锥编”三字中隐着作者的名字,是“钱钟书集”的意思。

妙哉钱钟书,居然以笔之名为自己的笔名!

且其笔名与真名还是谐音!

又在《管锥编》书名中隐藏作者名,真是妙不可言。

区区一个笔名都能玩出这么大的学问来,难怪钱老被人誉为“文化昆仑”呢。

(文/刘继兴)

古代文学中出现最多的五个字

我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有代表性的就有先秦文学、汉赋汉乐府、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古代文学共使用汉字多达91251个。

当然,这91251个汉字中许多字在重复使用。

那么,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五个字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据台湾地区学者的有关统计,古代文学中出现最多的前五个字分别是诗、酒、花、月、愁。

国人好诗,我国无愧是诗的国度。

诗是普遍的艺术,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戏剧,其到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文学及其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的功能很多,有“诗言志”、“诗可以怨”等等。

从《诗经》开始,泱泱大国诗才辈出,所创诗歌更是难计其数。

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写了50000多首,陆游也写了9000多首。

历代文学作品中,“诗”字最活跃,应在情理之中。

“酒”字更不消说,我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源远流长。

刘继兴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以酒而兴的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以农立国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君不见,“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写过《酒德颂》;“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郑板桥诗云:

“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

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

”“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

“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

“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李白写醉僧怀素:

“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

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中俯拾皆是。

在大自然的众多生物中,古人对“花”情有独钟。

他们赋予了花天下最美妙的形容词,如“花中西施”杜鹃,“空谷佳人”兰花,“凌波仙子”水仙,“东篱高士”、“雪里婵娟”菊花,“月下美人”昙花,“绿色仙子”吊兰,“花中双绝”牡丹、芍药,“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等等。

古诗词中的“花”也比比皆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花”字闪耀在古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为其增色不少。

古代文人在抒发感情时,喜欢拿“月”做文章。

李白在《静夜思》中,20个字就两次提到“月”(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含“月”的诗词很多,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山居秋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塞下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月下独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

《古朗月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竹里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出塞》);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

《怨歌行》);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望月怀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鸟鸣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关山月》)……

多愁善感是古代文人的共性,“愁”更是古代文学的永恒主题。

如李白诗云: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周紫芝:

万重凄恨黯如秋,怎生禁得许多愁。

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辛弃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

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那么,古代文学作品中到底有多少愁绪呢?

李煜的词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刘继兴)

文人与盗贼的四则幽默故事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几乎写尽了人世间的所有情感与现象,甚至在写给盗贼的诗词中也不乏精品,今举三例与大家共享。

“趁着月色赶豪门”

一天深夜,小偷钻进了郑板桥家的院子。

郑板桥为官清廉并不怕偷,只是担心小偷碰翻了他的兰花,更担心小偷被小黄狗咬伤,于是在黑暗中“献”诗一首: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听了吓了一跳,正欲躲藏,但听得郑板桥吟道:

“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听明白了,知道此乃暗示,便赶紧转身,郑也就接着吟道:

“出门休惊黄花犬,越墙莫损兰花盆。

”小偷听了非常感激,便小心翼翼地爬墙出去,而且又听到了那个极亲切的声音: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色赶豪门。

”诗中体现了郑板桥对“梁上君子”的某种同情心和对豪门的憎恨。

如此认真的叮咛,言辞之谆谆,也的确让小偷感到了一丝温暖。

“也堪将去教儿曹”

苏州有个老儒生叫沈文卿,家里很清寒。

一天,他专心读书至半夜,忽而瞥见小偷进屋偷东西,又没偷到什么,就慢吞吞招呼道:

“承蒙光临,送你一首诗怎么样?

”于是即兴拈来朗声道:

“风寒月黑夜迢迢,辜负劳心此一遭。

只有破书三五册,也堪将去教儿曹。

”小偷听了,苦笑着离去。

“世上如今半是君”

《唐诗纪事》卷四十六“李涉”条记载:

涉尝过九江,至皖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

“李博士也。

”其豪首曰:

“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

”涉赠一绝云:

“春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李涉是中唐太学博士,“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

长篇叙事,如行云流水,无可牵制,才名一时钦动。

长庆二年(822)春天,他到江西九江看望他在那里当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时途遇盗贼写此诗,题为《井栏砂宿寓夜客》。

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刘继兴认为,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

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那些“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

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盗贼们得此诗,如获至宝,用大量牛肉美酒馈赠,又两次拱手弯腰揖拜,并送李涉启程上路。

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的《李涉传》也详细记载了此事。

“白天都不可能找到一分钱,何况晚上呢?

有趣的是,外国也曾发生过文化名人与盗贼幽默调侃的有趣故事。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历过一段极困苦的日子.那是他大学刚毕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