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 罗鑫 张家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259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 罗鑫 张家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 罗鑫 张家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 罗鑫 张家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 罗鑫 张家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 罗鑫 张家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 罗鑫 张家界.docx

《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 罗鑫 张家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 罗鑫 张家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 罗鑫 张家界.docx

湖南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罗鑫张家界

“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罗鑫张家界航空工业职院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成果公报

课题批准号:

XJK01CZH011

课题类别: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学科分类:

体育与健康

课题负责人:

罗  鑫  副教授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成员:

唐汝元、全明望、陈志萍、彭志军、姜玉平

课题承担单位: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由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罗鑫副教授主持申报的“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课题,经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

XJK01CZH011,学科分类:

体育与健康)。

现将该课题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立论根据  

(一)课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如何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如何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何构建新世纪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这是本课题极为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目前,我国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此次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等问题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究竟如何改、在哪些方面改、以什么方式改、改到什么程度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而在此过程中,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我国高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闻风而动,国外普通高校、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但高职院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本课题选题较为新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课题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构建较为完善的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为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对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调查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为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构建较为完善的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为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特别是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鲜明的高职高专院校以及带动群众性的体育与健康活动提供可行性方案。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⑴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调查及研究。

    ⑵构建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⑶探讨新的课外活动方式、内容及组成形式。

⑷编写新的适应高职院校的《体育与健康》教材。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2.参加国内知名体育专家所做的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会,使课题组成员全面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和专业理论知识。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传统的经验,汲取精华,为建构新的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夯实基础。

4.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体育专家的意见。

5.理论联系实际,将研究成果及时在我院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中进行试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针对新时期高职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明确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的任务和地位,彻底放弃“竞技体育”的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规划课内外教学的方式、方法、内容及组织形式,形成具有地域特点、多样性的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运动健身素质和自觉健身习惯为基本的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式转为自觉性的学习,以传授健康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身体锻炼,在锻炼中领会健康教育的观点和方法,远离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影响并带动周围的同学和群众加入到全民健身活动。

1、课程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提升学生的运动健身素质和自觉健身习惯为基本的目标,关注于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继承和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符合现代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2、课程模式以特定地域为基本条件,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适应性,多样性和系统整合性。

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师生互动,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相补充,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为提高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与经验。

3、课程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自我保健能力和自觉健身习惯为核心,建立了一个系统工程,并参与国家全民健身活动的建设。

坚持以传授健康知识为主,运用健康理论,对体育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达到用科学健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终身锻炼的目的。

坚持教师自身教育观念的革新和本身专业素质的提升,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素质教育导向。

实践过程中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与亲身体验能力。

研究团队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加强了课程模式素质教育的管理、贯彻与执行,通过学院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强大的执行力保障,逐步建设并形成了良好的新课程模式素质教育氛围,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基本内容

(1)课题组高度重视本课题所涉及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认真仔细进行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与领会,结合自身和地域的实际情况,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的理论指导、研究思路和总体方案。

课题组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终身教育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湖南省教育厅有关教育方向和工作的文件精神,大量研究国内外相关和拓展的研究性论文与文献,在现有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中的重大理论性、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工作的新规律。

同时,对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积极结合地域特色与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发展对策:

构建较为完善的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为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发展,特别是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鲜明的高职高专院校以及带动群众性的体育与健康活动提供可行性方案。

(2)课题组潜心研究体育与健康课题模式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新形势特定地域条件下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的内涵,积极进行适合地域和民族传统鲜明的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与健康特色课题模式基础工作的建设,探索体育与健康课题模式的多样性。

课题组继承和发展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大量宝贵经验和丰富的生动案例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积极进行了新教学体系的建设,包括教学大纲的修订、发展与不断完善,教学日历的规范与科学,集体教学教案的标准化;开展课题组教学制度的建设,建立了一系列可供实际操作、较完备的教学教育实施管理制度,包括课题组讲授责任制,模式教学检查制,学生效果监督制等;完成了基本的教学资料库的建设工作,包括较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标准,富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教材和拓展读物,编写相关的科研、教学论文集,在实践中及时进行总结,撰写教学科研论文。

(3)课题组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积极变革,大胆创新,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坚持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促进了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强了教师自身素质和研究团队的自身建设。

课题组选送派多人多次参与全国同类院校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的学术交流、研讨和观摩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并聘请多名知名专家,请进教授来本院作专业学术讲座,进行科研指导和教学合作研究;博采众家之长,掌握了许多有益的先进教学手段和实施方法,培养了10多名青年骨干教师。

课题组抓住课程模式与实践的前沿,积极总结成果,已发表发表论文、科研报告等共计10篇,完成交流21人次;课题组不断将自己和别人科研成果与先进理念引入模式教学的实践中,启发和锻炼学生独立思维与实践能力。

同时建立了一套教学标准化程序:

教师公开课程序,教学效果定期检查程序,教师课外辅导程序,学生评价反馈程序等。

(4)课题组致力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点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探索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多样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教学,并积极将其与群众性的全民健身活动相结合,拓展课程模式教学范围,发挥其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课题组根据新时期高职高专学生普遍特点,将传统与现代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自尊、自信、学会自学、自练、自检,自我调控,做学习的主人,有责任感。

教师给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机会。

在多样性的模式教学中,改变那种千篇一律地就是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模仿,而也应该向他们提出要求,提出条件,有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只有在关键的地方,教师予以适当点拨、提示、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发挥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毅力,形成克服困难的决心,强化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和优良的习惯,不断地挑战自我;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进行相互研究,小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发扬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并形成习惯。

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学习的结果给自己带来的兴趣。

3、体育与健康新模式教学中贯彻体育运动课内外紧密结合,在新模式教学改革中,成立篮球、足球、武术、轮滑、健美操、乒乓球、搏击等单项俱乐部和学生社团体,允许和鼓励学生在早操和课外活动时间到俱乐部活动或社团进行针对性的健身锻炼。

教师进行日常的辅导指导,从而实现课内以传授知识和掌握方法为主,课外以身体锻炼为主的素质教育思想,并经常举行丰富多彩的各类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培养自主锻炼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健身打下基础。

4、开展新模式教学,改变传统简单的分数成绩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的综合效应,学生的参与性和表现力,学习和认知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以及知识、能力的自主运用能力,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5、开展新模式教学,不仅学习体育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学习必要的运动文化与历史,在锻炼中运用合理的运动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道德风尚,远离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

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多样性的实践表明:

教学要改变过去只传授知识技能,忽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片面思想,一切从利于学生的健康出发,无论从教育观念、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手段,都应该考虑怎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同时,要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内在联系,深入人心长期宣示: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体育是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模式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乃至全民的健康水平!

因此,课题组根据体育是以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特点,把新课程模式教学目标定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上,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同时也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技术和锻炼的方法,最终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并以此带动周围的学生、群众积极参加各种体育健身运动,达到全民健身的最终目的,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

1、课题组深入到湖南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积极与全国其他同类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把湖南省各地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全国其他省市情况进行对比性研究,写出了题为“湖南省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模式现状及改革思路”的调查报告,对广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亦可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决策和制定有关政策时参考,受到了湖南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好评。

2、本课程模式课题的研究得到了专家的认同,课题终结性成果《湖南省高职高专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研究》对指导湖南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参照文本,有助于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把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3、论文《湖南省高职高专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研究》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期上发表后,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论文《关于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探究》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四期)上发表,与全国同行进行深入交流,为同类院校该课程模式提供一个多样性的蓝本。

4、本课程模式建设的实践早在2000年开始在本学院部分专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进行实践,经过部分专业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本课程模式的实践成果先后应用于本学院2003年以后各专业班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几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5、本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建设促进了本教研室以及全院体育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研究团队教师共获优秀课表彰6次,4人被评选为学院教学优秀奖,1人被评选为院十佳青年教师,1人已被聘为本学院学术带头人,1人已被定为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名教师先后被推选为校青年骨干教师,8人发表研究论文与科研报告9篇次,研究团队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整体居于领先地位。

以研究团队教师为骨干的体育部,荣获学院2002年度先进集体。

6、本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建设推动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基础工作和标准化教育实施程序得到了强化和建立。

研究团队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基本流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能力、课外活动项目开发、群众健身活动指导、地域民族教学特色等方面明显上了新台阶。

研究团队中副教授由1名增加至5名,研究团队中2名成员已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

有2位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被学院提拔担任学院系部负责人。

7、本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建设明显增强了学生运动与健身的综合素养。

课题研究实施期间,每年学院组织2次大型全民健身活动,参加省、市举办的全运会,获得省、市各种荣誉81项。

学生课程合格率为95%,平均成绩为优良。

该课程模式项目研究实施以来的4年时间内,接受锻炼的学生,已有28人次在《张家界日报》、《张航青年》等刊物发表了文章和感想。

以学生为主体长期开办的“航空杯”健身运动与竞赛中,大量学生展现出其厚实的专业、素质,在学院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健身风尚,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降低了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

五、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1、学术专著

(1)陈碧君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200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黄文武黎家林王华戴云湘主编,《体育学教程》,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学术论文

(1)唐汝元罗鑫全明望,《湖南省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改革思路》获2004年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

  

(2)罗鑫唐汝元,《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获2002年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

(3)罗鑫,《健康教育是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获2001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4)唐汝元罗鑫,《试论新世纪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获2003年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第九次职业技术教育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5)罗鑫唐汝元,《关于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探究》发表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6)唐汝元罗鑫,《湖南省高职高专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研究》发表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期。

(7)陈志萍王晓成,《中专学生女生体育课教学要重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发表在《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5期。

(8)黄洁陈志萍,《略谈高校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最佳“智能结构”》发表在《湖北省计划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3期。

(9)彭志军陈志萍舒楚农等,《对长沙地区部分学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调查研究》发表在《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1期。

(10)彭志军陈志萍,《青少年男子标枪运动助跑速度的实验研究》发表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4期。

六、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经过4年多的努力,本课题研究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不少创新观点和突破性进展,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为广大教研人员提供了翔实资料,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提供了借鉴和咨询,但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认为下述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如何更好的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

2.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和运动技能;

3.如何培养学生经常性的进行体育锻炼等;

课题组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体育与健康课程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为学生所喜爱,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研究”课题组

                                               2006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