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年级同步第9单元 溶液全章A基础 B提高 知识讲解及例题与答案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015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20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九年级同步第9单元 溶液全章A基础 B提高 知识讲解及例题与答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同步第9单元 溶液全章A基础 B提高 知识讲解及例题与答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同步第9单元 溶液全章A基础 B提高 知识讲解及例题与答案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同步第9单元 溶液全章A基础 B提高 知识讲解及例题与答案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同步第9单元 溶液全章A基础 B提高 知识讲解及例题与答案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九年级同步第9单元 溶液全章A基础 B提高 知识讲解及例题与答案分析.docx

《初中化学九年级同步第9单元 溶液全章A基础 B提高 知识讲解及例题与答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九年级同步第9单元 溶液全章A基础 B提高 知识讲解及例题与答案分析.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九年级同步第9单元 溶液全章A基础 B提高 知识讲解及例题与答案分析.docx

初中化学九年级同步第9单元溶液全章A基础B提高知识讲解及例题与答案分析

第9单元溶液全章知识讲解及例题与答案分析

课题1溶液的形成(A基础)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掌握溶质溶于水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3.了解溶液的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溶液

1.溶液、溶质、溶剂: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高清课堂《溶液的形成》一、1)

(2)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

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

(1)均一性:

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2)稳定性:

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3.溶液的用途:

(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 

【要点诠释】

1.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2.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O4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3.SO3、CaO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O3、CaO,而是H2SO4、Ca(OH)2。

4.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

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知识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高清课堂《溶液的形成》四)

1.溶解:

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溶解热现象:

(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要点诠释】

1.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不是二者溶解时只有放热过程,而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试管内液体温度上升。

2.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3.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是因为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基本相等。

4.酸、碱、盐等物质溶于水时,以离子形式扩散;蔗糖、酒精等有机物溶于水时,一般以分子形式扩散。

知识点三、乳浊液、乳化现象

1.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如:

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

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

2.乳化现象:

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

【要点诠释】

汽油和洗洁精都能洗去油污但原理不同,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洁精洗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不能形成溶液。

【典型例题】

类型一、考查溶液、乳浊液等概念及乳化现象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

A.蔗糖B.面粉C.植物油D.钡餐

【思路点拨】解答溶液概念的题时一定要抓住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是判断能否形成溶液的标准。

【答案】A

【解析】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面粉放入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植物油放入水中形成的是乳浊液;钡餐难溶于水,形成的是悬浊液。

【总结升华】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悬浊液和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会分层。

2.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

A.无色透明

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

C.混合物

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和水不分离

【思路点拨】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

【答案】B

【解析】

A、无色透明是通过观察得到的,A不符合题意;

B、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B符合题意;

C、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属于混合物,C不符合题意;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和水不分离,D不符合题意。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了溶液的定义,难度不大,需要加强理解和记忆。

3.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答案】A

【解析】汽油是一种有机物,它能溶解手上的油污。

而其余选项则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使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并随水漂走。

【总结升华】要注意物质的溶解功能和乳化作用原理不同。

举一反三:

【变式1】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花生油  B泥土C汽油    D蔗糖

【答案】D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植物油、汽油不能与水互溶;而泥土与水形成泥水,泥水不稳定。

故选D。

【变式2】把少量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小苏打B.汽油C.石灰石D.面粉

【答案】A

类型二、考查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4.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如下图所示装置)。

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B.生石灰 C.浓硫酸D.硝酸铵

【思路点拨】此题出题角度新,把物质溶解(或反应)时的放热、吸热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了。

U型管中液面的变化主要和压强有关,而容器内的压强又与温度相关联,解决此题的关键就是要把温度和压强的关系搞清楚。

【答案】D

【解析】图中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说明瓶中的压强小于大气压,也就是瓶中气体温度降低,因此加入的物质溶解(或反应)时是吸热的,符合条件的只有硝酸铵。

【总结升华】要记住:

溶解时温度降低(吸热)的物质是硝酸铵等;溶解时温度升高(放热)的物质是浓硫酸、氢氧化钠等;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溶解时温度不变的物质是氯化钠等。

举一反三:

【变式】下列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

A.浓硫酸B.硝酸铵C.氢氧化钠D.蔗糖

【答案】B

【解析】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蔗糖溶于水热量变化不明显,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课题1溶液的形成(B提高)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掌握溶质溶于水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3.了解溶液的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要点梳理】

要点一、溶液

1.溶液、溶质、溶剂: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高清课堂《溶液的形成》一、1)

(2)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

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

(1)均一性:

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2)稳定性:

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3.溶液的用途:

(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 

【要点诠释】

1.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2.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O4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3.SO3、CaO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O3、CaO,而是H2SO4、Ca(OH)2。

4.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

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要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高清课堂《溶液的形成》四)

1.溶解:

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溶解热现象:

(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要点诠释】

1.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不是二者溶解时只有放热过程,而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试管内液体温度上升。

2.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3.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是因为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基本相等。

4.酸、碱、盐等物质溶于水时,以离子形式扩散;蔗糖、酒精等有机物溶于水时,一般以分子形式扩散。

要点三、乳浊液、乳化现象

1.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如:

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

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

2.乳化现象:

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

【要点诠释】

汽油和洗洁精都能洗去油污但原理不同,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洁精洗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不能形成溶液。

【典型例题】

类型一、考查溶液、乳浊液等概念及乳化现象

1.把少量物质分别加入到另一物质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氯化钠加入水中        B.面粉加入水中 

 C.铁粉加入水中     D.植物油加入水中

【思路点拨】解答溶液概念的题时一定要抓住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是判断能否形成溶液的标准。

【答案】A

【解析】氯化钠加入水中,可以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面粉加入水中,铁粉加入水中,植物油加入水中,都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总结升华】该题考查的是溶液的概念,记住溶液的特征即可解决。

2.下列清洗方法错误的是(  )

 

A.

用肥皂洗涤久置石灰水的试剂瓶

B.

用酒精清洗残留碘的试管

 

C.

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

用汽油清洗沾在手上的油漆

【答案】A

【解析】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而变质,碳酸钙不溶于水也不和肥皂反应,不能用肥皂洗涤。

故A符合题意。

根据碘溶于酒精的性质,可以用酒精清洗残留碘的试管。

洗洁净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可以用它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油漆易溶解于汽油,可以用汽油清洗沾在手上的油漆。

【总结升华】生活中或实验室中洗涤的原理主要有三种:

一是利用化学反应把不溶物变成可溶物而洗去,二是利用乳化作用原理,把油污变成细小的油滴,形成乳浊液而洗去,三是利用溶解原理,把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而洗去,在洗涤时,要根据被洗涤的物质成分选择合适的原理和方法。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物质溶于水时都放出热量

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D.溶液都是无色的

【思路点拨】水是常见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热,如硝酸铵;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是气体。

【答案】C

【解析】

A、水是常见的溶剂,但并不是只有水可作溶剂,如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故A错误;

B、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热,如硝酸铵,故B错误;

C、溶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是液体,如酒精溶液中的溶质酒精就是液体,而稀硫酸中的溶质硫酸是液体,故C正确;

D、溶液可以是有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D错误。

【总结升华】明确溶液的特征、溶剂的种类是解答本题关健。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剂不一定是水。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B.在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里,并不断搅拌

C.乙醇之所以不导电,是因为没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离子

D.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它将植物油分散成小液滴,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碱溶液沾在皮肤上时,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而不是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A错误。

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故B错误。

溶液不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乙醇中只有乙醇分子不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离子,故C正确。

乳化现象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变式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硫酸中水是溶剂

B.物质投入水中搅拌均匀就能形成溶液 

C.无色的液体都是溶液

D.乳化现象就是油脂溶于乳化剂

【答案】A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一般溶液如果没特殊指明,溶剂都是水。

A中稀硫酸是溶液,其中水是溶剂。

B中如果物质投入水中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不能形成溶液。

C中无色液体比如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D中乳化现象实质是油脂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分散成细小的液滴,不能形成溶液。

类型二、考查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4.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明显升高。

这种物质可能是(  )

A、氯化钠B、氢氧化钠C、硝酸铵D、蔗糖

【思路点拨】根据物质溶于水时的放热与吸热现象来考虑,要由物质溶于水的整个过程来分析,到底是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还是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

【答案】B

【解析】物质溶于水分为两个过程,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分子的过程放出热量;如果吸收热量大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吸热,如果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放热,如果相等就表现为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故A错;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故B正确;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故C错;蔗糖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故D错。

【总结升华】要记住:

溶解时温度降低(吸热)的物质是硝酸铵等;溶解时温度升高(放热)的物质是浓硫酸、氢氧化钠等;溶解时温度不变的物质是氯化钠等。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

固体B接触。

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

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水和生石灰 

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硝酸铵

【答案】D

课题2、3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学习目标】

1.掌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2.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要点梳理】

要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高清课堂《溶解度》一)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

       

   

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要点诠释】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

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

如室温下,100g水中溶解31.6g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2)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如:

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搪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要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1.固体的溶解度:

(高清课堂《溶解度》二)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因素:

(1)一定温度。

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g溶剂。

此处100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4)单位:

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溶质、溶剂的性质;

(2)温度。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20℃溶解度/g

>10

10~1

1~0.01

<0.01

物质的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实例

NaCl

KClO3

Ca(OH)2

CaCO3

5.溶解度曲线:

(1)当溶质一定、溶剂一定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这种函数关系既可用表格法表示,也可以用图像法(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该物质已知溶解度所对应的温度。

曲线上的点即该物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按其数据配成的溶液正好为饱和溶液;若按曲线下面的任何一点的数据所配溶液,均为该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按曲线上面任何一点所表示的数据配制溶液,溶液中均含有未溶解的晶体,所配溶液为饱和溶液。

 ②固体物质的溶解曲线主要有三种情况:

“陡升型”,该类物质(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缓升型”,这类物质(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明显;“下降型”,它(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借助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比较相同温度下各物质溶解的大小。

 ④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对应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6.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种气体在一定压强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

气体和水本身的性质。

  外因:

①温度:

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压强:

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7.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1)结晶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蒸发溶剂,如将氯化钠溶液蒸发水分,就可以析出氯化钠晶体。

二是改变饱和溶液温度,如将硝酸钾溶液降温,也可以析出硝酸钾晶体。

(2)海水晒盐:

利用蒸发溶剂结晶的方法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其过程是:

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风吹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再导入结晶池,继续风吹日晒就逐渐析出食盐来。

海水晒盐是靠蒸发水分,海水进入贮水池,各成分基本不变,但在蒸发池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溶剂不断减少,但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不变,只是浓度变大;达到饱和后继续蒸发,溶液中会析出氯化钠晶体,将晶体分离出去后剩下的溶液称为母液,它仍然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利用其可生产出多种化工产品,因此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要点诠释】

1.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唯一外界因素,振荡、搅拌只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而不能改变固体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既能定性地反映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而变化的趋势,也能表示某固态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还能用于比较同一温度不同溶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

3.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温度一定,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压强一定,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要点三、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高清课堂《溶质的质量分数》一)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2.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

(1)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蔗糖。

(2)实验步骤:

①计算:

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溶质质量为50g×5%=2.5g,水的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