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部经典二战电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3649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7部经典二战电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77部经典二战电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77部经典二战电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77部经典二战电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77部经典二战电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7部经典二战电影.docx

《77部经典二战电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7部经典二战电影.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7部经典二战电影.docx

77部经典二战电影

77部经典二战影片推荐

再声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文意不在鼓吹西方电影的优越性,而在借西方的优秀影片,来反思我国现代军事片的待提高之处。

我们不必迷信西方思想,但借鉴还是很有必要的。

再再声明:

部分影片很沉闷,如果你喜欢好“菜”坞的那种华丽的特效商业片、而不计较剧情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思考的话,那么本文提到的大多数片子并不适合你。

再再再声明:

本文提到的影片基本上能在迅雷、快车、电驴、P8、BT网等下载到,或者XX视频上有提供在线观看的地址,注意某些影片有多个译名。

(对于电驴上没有提供字幕的影片,可试着去“射手网”等网站找字幕)

再再再再声明:

本文的评论仅供参考,对于各影片排名的高低不用太在意,况且总不能要求那些喜剧片有多么“写实”吧~(实际上有些排名比较靠后的影片是笔者百看不厌的,观看的次数甚至要超过部分排名靠前的作品,如《血战台儿庄》、《我爱夜来香》等等)。

(网上有篇叫《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观影指南》的文章介绍了20部二战影片,应该说那位作者推荐的基本上都挺不错,笔者在那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扩充一下内容,推荐一下更多的二战精品影片,为了纪念7·7事件,就选77部吧。

笔者认为,虽然“永远的和平”只是用来骗3岁小孩的,但不代表着人就不需要对战争作出反思,尤其是在当今比较和平的环境下,反思也是战争影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在评分中除去了原来的“纪念意义”,改成“反思指数”,基于这一点,本文尽量不选一些意识形态过于严重的影片,如苏联1949年出品的《攻克柏林》,虽然制作精良但纯粹是为政治家服务的“政策片”;也少选一些商业化色彩浓厚的“大话片”,如《珍珠港》。

更无论日本右翼拍的那些“招魂片”了;但同时也不选择那些很有思考性,但剧情过于泛味的作品,如《上级命令》等。

《黑太阳731》虽然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情绪,但内容过于恶心恐怖,不适宜少儿观看。

至于意大利影片《午夜守门人》和德国影片《铁皮鼓》虽然倍受好评,但因为内容太18X了一些,所以也不选入,这些作品太狠了,简直在挑战人类的性观念……反正就尽可能地追求艺术、场面、剧情三者兼备,内容基本适合18岁以上、喜欢思考战争的观众观看。

笔者学识有限,不敢把本文呼之为“指南”,但作为“推荐”还是可以的,希望大家会喜欢在下推荐的这些作品吧~)

注:

本来笔者还想把小林正树的反战片《做人的条件》选进来(该片长达10个小时,是日本最杰出的二战反思巨作,日文为《人间之条件》),但因为在网上很难找到这部片子的下载或观看地址,所以就只好暂时搁一边了,请大家记住这个片名吧,没准会在哪里买到碟片。

此外笔者还强烈推荐黑白影片《西线无战事》,虽然是一战的故事,但任何一个喜欢二战片的朋友都不能错过。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军事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反战片,希特勒曾下令禁播这部作品,它的影响力非常大,后来的反战片都没能完全脱离它的思维模式。

01.《从海底出击》(德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单视角战争

备注:

又名《潜艇风暴》。

改编自真人真事;这部影片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公映版(2个半小时)、加长版(3个半小时)、完整版(5个小时),建议首次观看的朋友先看删节版的

(影片的完整版长达293分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狭隘的潜艇内渡过的,枯燥、乏味、沉闷、压抑、无聊、平淡……这些电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元素,到了本片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

这部影片对人性的刻画,达到了其他影片难以超越的高度,什么叫“叶公好龙”、“听天由命”?

“存在”与“活着”的差别在哪里?

本片会叫你领教这些。

有网友说自己看了这部作品后,就差点对战争片失去了兴趣,因为大多数战争片都意识形态很浓,有美化和鼓动战争的成分,而本片却告诉观众们,战争是残酷的,并不像书本上那般美丽,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则面前,人都不过是一群可怜虫而已,任何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统统变得毫无意义。

本片的剧情基本上是按照故事顺序来拍摄——观众们可以留意一下演员的胡须生长程度,许多影片先出现的镜头未必是先拍的。

本片上映后,就连犹太人也为之鼓掌……)

02.《兄弟连》(美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兄弟连

备注:

10集电视电影,平均每集1小时,中文版剪辑为14集;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讲述的是101空降师506团E连从诺曼底登陆至纳粹投降的战火生涯。

本片并非一个吹嘘美军如何英勇去拯救世界的故事,它具有很深刻的反思色彩,通过着重描绘E连战士们之间的兄弟情谊,来展现人性的光辉,同时也对高高在上的政客作出了批评,可谓涉及政治,但不服务于政治。

这种以人为本、对小人物进行深层刻画的作品,绝不是我们国内某些连武器和军服都搞错的导演自吹只要用2000万就能够拍得出来的,这不是投资上的问题,是意识上的问题!

有网友从本片总结出了我们国产军事影片难以逾越的“十大障碍”,分别是:

枪杀战俘、抢财劫物、露水爱情、厌战情绪、恐怖感受、独立思想、欣赏敌人、尊重生命、赞扬活着、题材禁区。

03.《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美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庭审

备注:

黑白片;本片拍摄于1961年,但在剧情上则是续着2000年彩色版的《纽伦堡大审判》;现实中该案的法官是詹姆斯·布兰德

(这部片子与其说是在审判罪犯,不如说是在审视人性。

影片沉闷的气氛,还原了一个严肃、真实的法庭。

故事并非是在鼓吹“邪不胜正”,而是给了各方说“心底话”的空间,被告的辩护律师还抗辩道:

苏联在二战前期与纳粹签定盟约并联合纳粹瓜分了波兰、梵帝冈依靠攀附希特勒获得了政治利益、邱吉尔在1938年歌颂希特勒是个伟人、美国则出售武器给纳粹和日本用来杀害他国人民……可是这些国家却在战后恬不知耻地以正义使者自居。

美国军方为了争取德国民众一起反共,对海伍德法官施加政治压力要求对德国官员从轻发落,但海伍德顶住了压力使得判决得以公正,而被告简宁当年正因没有顶住纳粹的压力使一个无罪的人被判了死刑……)

04.《帝国的毁灭(加长版)》(德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多视角战争

备注:

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加长版为170分钟

(真实的希特勒是更可怕的,因为,希特勒是人!

他并非地狱魔王派到人间来捣乱的使者,而是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演化而来,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希特勒……现实中的恶魔往往并非面目狰狞、形象猥琐的,相反他们常常是外表漂亮,穿着得体,举止很有教养,周围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好人,但他们正是穷凶极恶的罪犯。

亲切的希特勒用拉家常的口吻说“平民的性命无关紧要”、温柔的母亲把毒药塞进孩子们的口中、和蔼的父亲拉开手榴弹炸死自己的家人……扭曲的心理,会使一个人变成罪犯,而罪犯一旦掌握权力和武力,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这种例子太多了。

禽兽固然可怕,可衣冠禽兽更可怕。

希特勒离我们真的很遥远吗?

05.《细细的红线》(美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墓志铭

备注:

又名《红色警戒线》。

目前只能看到删节版(约3小时),原始版长达6小时

(千万别被沉闷的开头吓退了,否则你会错过一部顶级佳作。

这是一部绝对异类的作品,与政治、商业彻底地绝缘。

影片对人性作出了深层的拷问:

为何要战争?

对于这个问题,剧情并没有给出正面或者批判的回答,这不是一部影片所能解答的。

本片名为战争片,但导演却时不时地将镜头对准美丽的大自然,当官兵们在讨论军事战术的时候,画面上播放的却是生态环境,仿佛在大自然的世界里,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人类的战争是多么的无足轻重,多么的可笑,与狗咬狗没有任何区别。

威特是一名逃兵,然而在最后时刻,他却为保护战友挺身而出,并且被日军包围后拒绝投降,这是为什么?

导演让观众自己去想。

06.《拯救大兵瑞恩》(美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兄弟连

备注:

开头的十几分钟是向《最长的一天》致敬的“诺曼底登陆”

(8个人拯救一个领导很“值得”,那么如果拯救的对象只是一个士兵呢?

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拍得实在很煽情,诺要论对“上级命令”的思考,《细红线》表现得更加尖锐一些。

其实观众们往往只会在乎几个主人公的命运,而不理会千千万万个路人甲的生死,因为,主人公们的故事太精彩了,观众“舍不得”他们的幸福遭到破坏,而陌生的路人甲哪怕死了也无关痛痒。

至于要让观众同情影片中的坏人,那么只要赐予他一个“可怜”的身世就差不多了。

因此,这部影片所质问的并不只只是高官领导们,还有普通的电影观众,试问你是不是鲁迅所说的听了他人的悲惨故事后,“满足”地挥泪离座的人?

07.安杰依·瓦依达《战争三部曲》(波兰)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历险

备注:

黑白片;由《一代人》、《下水道》、《灰烬与钻石》三个故事组成

(50年代,就在世界各国利用电影来吹嘘自己在战争中并不存在的“神勇”时,波兰导演瓦依达已经抛弃了片面的意识形态,开始了反思的第一步。

《一代人》向那些歌功颂德的“政策片”提出挑战,形象并不高大全的主人公们对是否要反抗进行着艰难的决择;《下水道》则对“上级命令”和“炮灰”作出反思。

在绝境之中,主人公们不是团结一致,而是互相猜忌,他们慷慨激昂而始却狼狈不堪而终,让人感到可怜又可笑,不过是政治家们豪赌的工具罢;《灰烬与钻石》是导演本人最喜欢同时也是最受好评的一部。

法西斯战败了,接着就轮到“正义一方”内部的各政治势力之间开始了明争暗斗,为获取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采取暗杀的手段……)

08.《巴顿将军》(美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人物传记

备注:

男主演乔治·斯科特凭此片获奥斯卡影帝,但他拒绝上台领奖

(美国拍摄的“政策片”,为政治服务的作品,虽说如此,本片并没有像许多红色经典那样让主人公沦为完美到缺乏人性的神魔,相反,故事中的巴顿将军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他擅长指挥,但同时也很好战,他有军人的气魄,但专横霸道,他在军事上颇有成就,但在私生活上被人们指指点点……总之,他是个很真实的人物,有优点也有缺点。

在追求高度还原史实的同时,故事也适当地加入一些幽默,如那段描写巴顿身边那条狗的剧情很令人喷饭。

本片的制作水平高于《麦克阿瑟传》,尼克松很喜欢这部作品。

09.《莫斯科保卫战》(苏联)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全景式战争

备注:

苏联“解放”三部曲之一;影片长达6小时

(本片动用了约5000名士兵、10000名群众、250名演员、202名摄影师参加拍摄,其场面之壮观可谓已成绝唱,即使今天让俄国再来拍这样的一部影片也很难办到了。

不过要注意的是,《莫斯科保卫战》是一部“政策片”,其政治色彩非常严重,虽然当中绝大多数情节都有史依据,但也有不少地方有刻意安排的成分,显得娇柔做作。

还有对于苏联一方的失利、以及领导人的错误甚至低级失误等等,本片谈起来也是扭扭捏捏,刻意回避,基本上是报喜不报忧。

观看本片时,应该保持一股“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精神,否则容易被误导。

10.《最长的一天》(美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全景式战争

备注:

黑白片,后染成彩色

(好莱坞的经典巨作,内容可谓全面、丰富,场面真实、宏伟、壮观。

长达3小时的影片,并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对战争作出反思,而意在讲述“D日”——诺曼底登陆这一天的故事,和《大兵》大量虚构不同的是,本片不少支线剧情确有其事。

在战斗场面和军人动作规范的程度上,本片则更胜一筹,当中对历史事件考证得非常的严格。

美、英、法等国为协助本片拍摄共动用了11000部飞机、4000艘船舰、23000名军人,这个拍摄规模可谓是空前的,当时法国虽然正在致力于阿尔及利亚战争,但还是派出了1000名突击队员。

要说本片有什么缺陷的话,大概就是人物有些脸谱化,其中隆美尔的外貌与史实不符,不如《沙漠之狐》来得神似。

11.《遥远的桥》(英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全景式战争

备注:

讲述1944年盟军“市场花园”作战的故事

(情节很好看,场面也壮观,不亚于“解放”三部曲和《最长的一天》,但影片多少有一点意识形态,对德军人物进行了丑化,对盟军方的错误也显得遮遮掩掩,“市场花园”作战是以盟军失利而告终,其惨烈之状不言而喻,但影片中基本上只有盟军杀德军、却鲜有盟军战士牺牲的镜头,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士难以理解盟军到底失败在哪里。

全景式战争的影片容易票房失利,但本片却是一个例外,该片为70年代的作品,投资耗资2600万美元,却获得了2.3亿美元的巨额收入。

顺便说一下,中文版配音很棒,由“上译”负责,明显比“八一”和“长影”出色了不少。

12.《卡萨布兰卡》(美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爱情

备注:

又名《北非谍影》。

黑白片,后染成彩色

(与《乱世佳人》、《魂断蓝桥》齐名的爱情片。

其实我个人不大喜欢当中的爱情戏,感觉刻意修饰的场面太多了,片尾的告别显得拖沓,当然这只是针对个人口味而言,本片不愧是公认的经典巨作,片中那段法国人高唱马赛曲压过德军士兵歌声的剧情同样很经典,后来被无数影片所模仿,例如《我爱夜来香》等。

这类三角爱情戏我觉得拍得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德国影片《黑色星期天》了,许多片子为了让女主角在三角恋情中不致引人非议,常赋予她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者不幸的身世,本片亦不例外,但《黑色星期天》干脆就把这一点给免了,使之变得滑稽无比。

13.《钢琴家》(波兰、德国、英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集中营

备注:

又名《钢琴战曲》。

改编自真人真事

(波兰斯基执导的作品,讲述犹太钢琴家斯普尔曼遭受纳粹迫害的事迹,然而这个故事却很讽刺,与雪中送炭形成1:

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

斯普尔曼在友人的帮助下多次死里逃生,最终重获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当中,并非全是好心人和难友,也有勾结纳粹迫害同胞的犹太败类,还有卷款逃跑的卑鄙小人,而最后一个救援者竟是德国军人韦恩。

历史上斯普尔曼并不是韦恩唯一救助过的犹太人,二战期间韦恩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但在战后他的命运却很悲惨,因为德国军人的身份入了狱,斯普尔曼等人曾和苏联方交涉想要营救他,但苏联出于政治考虑予以了拒绝,韦恩最终于1953年死于狱中。

14.《辛德勒名单》(美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集中营

备注:

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真正地诠释了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因为人命总是被无数所谓的“史学家”当作“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的“数字游戏”,然而《辛德勒名单》却不是这样,生命一条就是一条,并非犹太人被杀害得多了,纳粹就可恶,被杀害得少了,纳粹就不太可恶。

辛德勒用自己全部的财产救下了1000多名犹太人的生命,那些生存下来的犹太人铸造了一枚戒指送给他,戒指上刻着“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的字样,辛德勒看后痛苦地说:

“我太挥霍了,我本来可以再救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

辛德勒并非二战中救助犹太人最多的人士,但他的名字却代表着一种引人思考的精神,一种尽自己所能的精神,就像四川地震中救灾抢险的人们。

15.《黑色星期天》(德国、匈牙利)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爱情

备注:

又名《忧郁的星期天》、《狂琴难了》、《布达佩斯之恋》、《爱与死之歌》;歌曲《黑色星期天》原版是40多分钟的钢琴曲,由于引发多人自杀身亡被各国禁播(网络上的都是删改过的翻版)。

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是RezsoSeress

(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所谓的“正面形象”,几乎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

Ilona与几个男人发生了不正常的多角恋情,后来还被仇恨笼罩一生,直至白发苍苍;RezsoSeress在影片中被分成laszio和Andras两个角色,分别象征着他的不同面。

同为钢琴声,斯普尔曼带来希望与反抗,Rezso却带来绝望和消沉;最富有特点的莫过于Hans了,他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似乎反映了德军在前线的局势。

Hans救过不少犹太人,但他不是舍财取义的辛德勒,他只是唯利是图的商人;Hans也不是雪中送碳的韦恩,他只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不过毕竟有无数人因他而获得新生,在他的葬礼上有上千名犹太人前来参加,可与此同时,也有两个人在开庆祝会……)

16.《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苏联)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全景式战争

备注:

苏联“解放”三部曲之一;又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解放”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从时间发展顺序来看则是第2部。

49年时已拍过一部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片子,本版可谓是翻拍,不过49版的成了吹嘘斯大林个人英明的政治片。

本片相比《解放》和《莫斯科保卫战》,少了几分意识形态,多了几分对战争的思考,就这点而言,它远胜前两作。

片子对对上层人物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对战争判断的失误也不再避讳,影片揭示了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朱可夫等人的矛盾,剧组这次采用的是述而不评的方式来作表达,没有一味地强调谁是谁非,具体的就让观众自己去评论。

对德军也不再一味地丑化,而是更为平衡地去看待,相对比以前,更为认真地去思考德国军人残忍的背后,他们性格上的扭曲。

17.《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兄弟连

备注:

又名《斯大林格勒战役》

(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

影片涉及到了诸多战争中的敏感话题,如虐待战俘、枪杀平民、抢掠民宅、误杀战友、视士兵为草芥、让士兵充当炮灰、士兵的伤病和生活情感,而最为尖锐的,莫过于战争中的生存问题,尤其是支撑着人类活下去的必须品——食物。

在士兵们最饥饿的时候,空运机送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勋章和奖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

士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高官们却躲在温暖的地方,喊着漂亮的爱国口号,享受着美食,听着高雅的音乐……)

18.《望乡》(日本)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人物传记

备注:

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

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

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

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

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

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

“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19.《桂河大桥》(英国、美国)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集中营

备注:

现实中的桂河大桥位于泰国西部地区;影片中那首轻松的乐调是1914年创作的《波基上校进行曲》

(本片开头是讲述英军战俘如何与日军展开坚贞不屈斗争的故事,然而到了后边,各角色性质似乎发生了转换,人物形象变得复杂化,到头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只有阿Q精神和疯狂举止。

这可以说是英国人的一次自我反思,对军人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层的探索。

几个剧组人员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最终没有领到奖。

1976年英国和德国拍了一部《卡桑德拉大桥》,该片对政治和人性的反思上升到了更加尖锐的高度。

20.《伪钞制造者》(德国、奥地利)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集中营

备注:

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堪称德国版的《鬼子来了》,这两部片子也许在能够向人们说明一下:

为什么一只狼可以追着一群羊到处跑?

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太多太多,正如导演所说的,“本片不是一堂历史课,它反映的只是纳粹体系的一小部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中营,试图把重点放在世界性主题上”。

主人公萨利,为了使自己和同伴们能够活下去,他帮助纳粹印刷伪造的英镑,以打乱欧洲的经济体系。

而面对纳粹军官赫尔佐格的求饶,萨利选择放下了武器,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赫尔佐格用来逃跑的假护照正是萨利制造的……影片最后,萨利故意在赌场里输掉了自己制造的伪钞,然后默默地走向大海,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21.《烈日灼人》(俄罗斯)

写实:

★★★

反思:

★★★★

经典:

★★★★

类型:

生活

备注:

又名《烈日灼身》、《毒太阳》、《太阳灼人》。

改编自真人真事

(苏联解体后,俄国人开始认真总结过去的功过得失,《惩戒营》、《小偷》、《战地童子》、《特兰济特集中营》、还有这部《烈日灼人》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反思片。

本片的故事发生斯大林清党时期,以含蓄的方式,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从侧面看待这段血腥恐怖的历史。

本片就像《地下》那样充斥着戏谑,又像《美丽人生》那样充满了亲情,也如同《地下》、《鬼子来了》、《铁皮鼓》等同类黑色喜剧一样,故事的开头貌似搞笑,结局却异常苍凉。

太阳并非照到哪里哪里亮,而是照到哪里就灼伤哪里的人们。

科托夫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

虎落平阳被犬欺!

俄罗斯已经在组织拍摄本片的续作,估计2010年度上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