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618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2011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语文试题

试题精粹

04-010916

浙江省宁波市2011届高三第二学期“十校联考”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筚路蓝缕/秘鲁   彰善瘅恶/殚心   蜚短流长/绯闻   赫赫有名/赧然

B.同仇敌忾/起讫   络绎不绝/落枕   抓耳挠腮/妖娆   否极泰来/癖好

C.光阴荏苒/妊娠   稍纵即逝/稍息   螳臂当车/当真   顺蔓摸瓜/蔓延

D.唯唯诺诺/推诿   荒凉芜秽/怃然   寡廉鲜耻/鲜见   博闻强识/炽热

2.下列各句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憾了。

B.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

C.无论是北京城墙壮硕的品质,或是它轩昂的外相,或是那样年年历尽风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都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的。

D.匍匐在地,很容易被人们的平视习惯所忽略——蛇悄无生息地接近,而它的攻击目标毫无察觉。

秘密的接近方式以及随后而来的缠绕,让人想起和阴谋、危险、罪恶有关的东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炒楼号并非什么新鲜招数,可地产商却屡试不爽,个中原因实在值得深思。

如此看来,对楼市乱象的监管力度还有待加强。

B.近年来,我国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

尤其在冬季,每当暴风雪袭来,高速公路受阻,路政部门为了确保交通畅通,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

C.荣国府的李纨自从丈夫贾珠夭亡之后,便被沉重的精神枷锁折磨得如同槁木死灰一般,在这个典型的封建贵族世家中,俨然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D.如果说,熙丰变法还是旨在解决国家社会问题,元祐更化则治丝而棼。

其后,哲宗亲政,对旧党以牙还牙而变得变本加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要进一步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最大限度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鼓励到农村学校任教,最大限度提高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

B.温家宝总理说,在我的印象中,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谈到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观点,并把这些观点作为判断我们党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标准。

C.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重要论断完全抓住了我们治党治国的根本。

D.面对过去五年浙江经济交出的成绩单,省长吕祖善最得意的并非各种统计数字多年连续位居全国前列,而是在全国各省中,浙江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

5.请把下面这段文字改写成一个单句,可以删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

【说明】什么是单句?

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的句子是单句。

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

6.右图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它揭示了人遗忘的规律。

请阅读此图,概括两条遗忘的规律,并结合概括的规律对处在紧张复习备考状态的高三学子提出两条有效备考建议。

(每条规律或建议不超过20字)(4分)

7.下面的文字是“首届微小说大赛”评出的最具人气作品,请对作品作简要评析。

(不超过60字,4分)

我因车祸而失明,所以我从不知女友长什么样。

那年,她得了胃癌,临终前她将眼角膜移植给了我。

我恢复光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的照片,然而我只找到她留给我的一封信,信里有一张空白照片,照片上写有一句话:

“别再想我长什么样,下一个你爱上的人,就是我的模样。

(网友“信天云”)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

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

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需。

戏曲的市场化道路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戏曲也越来越显示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

中国戏曲,继承并发展了清中叶戏曲的传统,强烈地张扬着大众娱乐精神,成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

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

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不同,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使得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步入当代,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换。

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记忆,残留的不过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

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等也主要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存在。

中国戏曲不然,它依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尽管今天的时空环境已非昨日的生态环境。

但是,从古典向当代迈进,迥异于古典时期不同阶段与朝代的代谢、嬗变,实现古典向当代的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而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实现这一型和过渡具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中国戏曲在当下,面对着流行艺术的趋同,在发展创新和个性追求中呈现出复杂的特征。

这就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了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需要中国戏曲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

我们还应在努力保持中国戏曲遗产性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中,将中国戏曲文化遗产中属于“博物馆艺术”的部分,充分保护,并将其潜在的历史、文物、旅游等价值发挥出来,这既有效地保护了那些没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戏曲遗产,也稳妥地找到了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具有的独特定位。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已经实现了由古典向当代的型和过渡,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历史换。

B.当下,中国戏曲要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就必须摆脱传统的束缚。

C.将演员和剧团推向市场,任其生灭,让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戏曲市场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D.当下的中国戏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沿用流行文化发展的模式,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紧密结合起来。

9.中国戏曲具有“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的特征,不属于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A.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显著标志,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

B.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代谢机能穿越时空,千百年不衰,其生命由古代延续至今。

C.因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不同,实现古典向当代的型和过渡具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D.中国戏曲仍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在当代文艺舞台上仍占有重要的席位。

10.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的“博物馆艺术”的内涵。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共20分)

影 子

[波兰] 普鲁斯

(1)天上的阳光渐渐熄灭了,地面的薄暮慢慢升起来。

薄暮——这是夜大军的前哨。

这支凶猛的夜大军自古以来就和白日永恒地厮杀着:

它总是朝败暮胜,主宰着从日落到日出之间的宇宙,一到白天就全线溃退,躲在隐蔽的地方窥伺着。

(2)它躲在深山峡谷里,城市地窖中,森林密丛间,阴沉的湖泊深处;它隐身在原始的地下岩洞,矿井和濠沟,屋角和墙窟。

它慢慢地布开,悄悄地扩散,终于充满各个幽暗的角落。

它潜伏在树皮的裂缝里,衣裙的折皱间,躺在最细的砂粒下面,缠在最薄的蛛网中,伺机出动。

虽然从一个地方把它赶走,那也只不过是暂时的退让,它仍然要选择良宵,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还要努力夺取新阵地,最后吞没整个世界。

(3)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地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瓦和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

(4)过了一会儿,黑暗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

野兽躲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生活就像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廓一齐隐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5)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

他好像专为驱赶黑暗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着,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火,然后就像影子一样消失了。

(6)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7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像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

(7)你从哪儿来?

是何处人氏?

你为什么这样自隐,使人们看不见你的容貌,也听不到你的声音?

你有妻室和母亲吗?

他们是否在时时等待你的归来?

你有儿女吗?

他们是否常常倚门相待,当你把小小的火种放到房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的膝头、搂住你的脖子?

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共同欢笑,共同悲伤的朋友?

你有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可供聊天的相识?

(8)你总该有一个栖身之处吧?

你总该有个留给人家称呼的名字吧?

你总该具备人们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吧?

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清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点亮灯火,尔后就像影子一样隐去?

(9)有人对我说,确有这么一个人,并把他的住址告诉了我。

我找到那所房子,询问扫院人。

(10)“有一个点灯人住在这儿吗?

(11)“有。

(12)“他的房间在哪儿?

(13)“喏,就是那间小屋。

(14)门好像已经上锁。

我向窗洞里一望:

只有靠墙铺着一张小床,床边有一根长杆子挑着一盏小灯笼——火种。

点灯人不在家里。

(15)“请简单告诉我,他是个什么样子?

(16)“谁晓得他长得啥模样!

”扫院人一面回答一面耸耸肩。

“我自己也没能好生看个清楚哩!

”他补充说:

“他白天从来不蹲在家里。

(17)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访他。

(18)“喂,点灯人今天在家吗?

(19)“唉—唉!

”扫院人一声长叹说:

“不在,永远不在了!

他昨天已经入土。

他死了。

(20)扫院人默然沉思。

(21)我打听一些细节以后,就赶到墓地去。

(22)“看墓人,我想打听一下,昨天下葬了一个点灯人,他的坟在哪儿?

(23)“点灯人?

”他重复一遍。

“谁知他埋在哪块土里!

昨天一共来了30位‘游客’。

(24)“当然,他一定是葬在穷人墓地的。

(25)“穷人也来了25个。

(26)“不过,他睡的准是白皮棺材。

(27)“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来了16个呢!

(28)我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也没弄清他的姓名,甚至连埋他的一抔黄土也没能找到。

他死后给人留下和生前一样的印象:

只有在黄昏后才能看见的、一个无声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样的人形。

(29)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

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堕入深渊;种种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束缚着的人;在那黑暗泥泞的道路上同样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火的人。

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每一个在自己的旅途上点燃光明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他总是默默地生活着、劳动着,然后像影子一样消失。

11.⑴第⑴段中的“夜大军”指什么?

(1分)

⑵结合第⑵⑶⑷段内容,概括“夜大军”“和白日永恒地厮杀”的过程。

(不超过20字,3分)

12.结合全文看,文章开篇渲染气氛,有何作用?

(3分)

13.文章第⑺⑻段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这样写有何作用?

(3分)

14.文章叙述“我”三次寻找“点灯人”,各有何作用?

(6分)

15.结合文中“点灯人”形象,写出你的两点人生感悟。

(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8分)

谏  论(下)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

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

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

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

犹惧其选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

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

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

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

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

“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

“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怯哉?

要在以势驱之耳。

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

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

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

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

呜呼!

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

此无他,墨刑之废耳。

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诚如是,欲闻谠言②而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选耎(ruǎn):

怯弱。

②谠(dǎnɡ)言:

正直的言论。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立赏以劝之              劝:

劝说

B.向之论备矣                备:

完备

C.要在以势驱之耳            要:

关键

D.迁其赏于不谏              迁:

施加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其言之                  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B.迁其刑于谏                故燕王欲结于君

C.以刑为猛虎                仆以口语遭此祸

D.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相与枕藉乎舟中

1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立论,论述了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和君主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B.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

C.本文第三段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封建专制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

D.以刑赏健全,言路大开,天下兴盛和刑赏失误,言路闭塞,国家乱亡作对照,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

(2)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6分)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注]长是、系行舟。

【谩】有些版本写作“漫”。

21.

(1)上阙中“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所揭示的“羁旅秋思”通过“芭蕉”“明月”“落花”“          ”“          ”等意象的描绘具象化了。

(1分)

(2)下阙中“燕辞归、客尚淹留”中的“燕”代指   ,“客”代指   。

(1分)

22.

(1)请结合全词概括“何处合成愁”中的“愁”的具体内容。

(2分)

(2)请对本首词中画线的部分作简要赏析。

(2分)

(三)阅读下面的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

(7分)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6)

——《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

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

依,倚也,仁者功施于人,故可倚。

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

——何晏《论语集注》

23.⑴“游于艺”可以说是孔子政治失意后的生活方式和心灵安顿方式,《论语选读》中有多处语句可以说是他“游于艺”生活方式的具体写照,请列举一处原文。

(1分)

⑵请简要说明“道”“德”“仁”“艺”四者的关系。

(3分)

从何晏《论语集注》的解说来看,仅仅研究“艺”不足以立身成名,只是自身娱情遣兴方式而已。

如果“游于艺”把持无度,在人生追求不可得而失意沉沦的情况下走向极端,就会玩物丧志,反而有损“道”“德”“仁”。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游于艺”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四)古诗文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共6分)

⑴廉颇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卒相与欢,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⑶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

(李白《蜀道难》)

⑷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         。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          。

” (《论语》)

⑸昔我往矣,                  。

今我来思,                  。

(《诗经》)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夏丏尊拜访老友弘一法师,看到他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

“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弘一法师回答道:

“咸有咸的味道。

”吃完饭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又问:

“没有茶叶吗?

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法师笑着说:

“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这话很妙,人生咸淡两由之,个中滋味只须人去品味。

弘一法师的话是否能带给你一些感悟思考,或是激发起你的一些联想呢?

请以“人生咸淡皆有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