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
筱敏
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
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
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
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
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
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
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
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
③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
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
——冬节来了。
④于是,我们回家。
⑤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蜷缩成蛹,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⑥冬是家的节日。
冬是回归的节日。
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了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
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
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
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片混沌。
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
一样的难以言表,一样的不容亵渎,一样的足以耗尽一生,一样的为着最终的归宿。
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⑧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
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
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
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
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
恒定的是什么呢?
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信仰那团纷繁茂密理不明了的根须。
⑨远古的时候,我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
现在我们不再有了。
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
如同我们一件一件地加衣服。
现在,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我们冬的节日。
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
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
⑩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
入冬了。
万物都开始休眠。
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
日子很冷。
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
(选自《筱敏的博客》,内容有删改)
(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铺陈艺术。
(2)概括第七段中“困惑”的内容。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冬至”为题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答案】
(1)①对物象描写细腻形象,选用精准恰当的动词,写出了世间万物不同的“回家”方式。
②采用拟人修辞,赋子万物以人的情态情感。
③“回家”运用了反复修辞,且独立成句,强化了“回家”这一行为。
④运用铺排(排比)句式,语意连贯有气势,突出了天地万物都要“回家”的现象。
⑤句式从短句到长句,表现出情感从平静走向绵长深沉。
(2)①东西方的人都在寻找最终的归宿;却-个向上走向上帝,而一个向下走向家族。
②落叶未必归根,我们水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还是坚定地信仰我们的家,我们的出处。
(3)①“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结构上,是对文章标题和开头部分的呼应。
②从内容上看,万物休眠,人心沉静,这是对回家最好的总结,以此点出了文章“回归与坚守”的主旨。
③“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预示着春回大地,预示着美好春天的到来,为文章增加了明朗的色彩,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4)①表示冬至这个节气的到来。
②冬至是回归的节日,预示着万物都将回归出处。
③冬至是回家的节日,人们将在这个日子回家,团聚。
④冬至是个传统节日,对这个节日的传承,表达了我们对民族传统的坚守与信仰。
⑤冬至过后,就是春天,意味着苏醒和新生,意味着远方和未来,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盼。
【解析】【分析】
(1)本语段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的使用、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等角度分析。
主要抓住以下关键词句分析:
“钻”“蜷缩”“遗”“脱落”等动词的使用,描摹事物形象生动;“回家”运用了反复和拟人修辞;“姿容”运用拟人修辞;整段文字是一个排比句,在整齐中又有长短句的变换使用,使句式灵活多变,富于表现力,感情也走向深沉。
(2)解答这类题,要根据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来考虑。
所谓困惑,也就是作者内心的矛盾。
文中的第⑦⑧段出现了很多问句,“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
”这也就是作者困惑的地方。
这些问句对组织答案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考生只要根据其内容概括,分条作答即可。
(3)分析可知,“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呼应标题和开头;“万物都开始休眠。
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
”“日子很冷。
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这两句话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形象的点明或深化了主旨。
(4)本文标题“冬至”,首先理解其本义,表示冬至这个节气的到来;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冬至”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主要抓住原文的关键句分析:
“冬是家的节日。
冬是回归的节日”“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我们冬的节日”“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⑴①对物象描写细腻形象,选用精准恰当的动词,写出了世间万物不同的“回家”方式。
②采用拟人修辞,赋子万物以人的情态情感。
③“回家”运用了反复修辞,且独立成句,强化了“回家”这一行为。
④运用铺排(排比)句式,语意连贯有气势,突出了天地万物都要“回家”的现象。
⑤句式从短句到长句,表现出情感从平静走向绵长深沉。
⑵①东西方的人都在寻找最终的归宿;却-个向上走向上帝,而一个向下走向家族。
②落叶未必归根,我们水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还是坚定地信仰我们的家,我们的出处。
⑶①“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结构上,是对文章标题和开头部分的呼应。
②从内容上看,万物休眠,人心沉静,这是对回家最好的总结,以此点出了文章“回归与坚守”的主旨。
③“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预示着春回大地,预示着美好春天的到来,为文章增加了明朗的色彩,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⑷①表示冬至这个节气的到来。
②冬至是回归的节日,预示着万物都将回归出处。
③冬至是回家的节日,人们将在这个日子回家,团聚。
④冬至是个传统节日,对这个节日的传承,表达了我们对民族传统的坚守与信仰。
⑤冬至过后,就是春天,意味着苏醒和新生,意味着远方和未来,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盼。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还要结合具体文章看有无独特的效果。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需要根据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同时联系上下文来考虑。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
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
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塔铺 第四章
刘震云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
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
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
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
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
“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
于是掀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
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
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
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
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
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我爹送来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
“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
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
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
“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
”
爹说:
“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
”
我说:
“可您不会骑车呀!
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
爹满有信心地说:
“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
”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
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
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
“放心。
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
”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
她也很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
一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
李爱莲安慰我:
“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
我说:
“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
”
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
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
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
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
“你比我起得还早!
”
“我也刚刚才到。
”
早晨下了霜。
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
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
天色渐渐亮了,东方出现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
李爱莲指着那人影:
“是吗?
”
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
“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
“爹!
”
天尽头有一回声:
“哎!
”
“找到了吗?
”
“找到了,小子!
”
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
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
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
“找到了?
”
“找到了。
”
“在哪儿呢?
”
“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
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
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
李爱莲又抢过去,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
“是是,是《世界地理》。
”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
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
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
”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
“没啥,没啥。
”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
“大伯,难为您了。
”
我说:
“您都六十五了。
”
爹还有些逞能:
“没啥,没啥……”
爹接着郑重地说:
“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爹又说:
“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
我们说:
“十天够了,十天够了。
”爹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
我说:
“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
爹说:
“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
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向回走。
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爹为“我”去借书作铺垫。
B. 小说大量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如“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C. 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奏的作用,使情节故事有张有弛。
D. 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易于打动人心。
(2)小说重点突出了“爹”这个人物的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②信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③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3)①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③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
【解析】【分析】
(1)C项,“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错,“天色渐渐亮了”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的具体化描写,故C错误。
故选:
C。
(2)据“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
‘可您不会骑车呀!
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爹满有信心地说:
‘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
’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
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
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
‘放心。
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
’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可以看出父亲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信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
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
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
’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
‘没啥,没啥’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
‘大伯,难为您了。
’我说:
‘您都六十五了。
’爹还有些逞能:
‘没啥,没啥……’”可看出父亲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3)这篇小说的中心情节就是寻找复习资料,但小说主要写了找资料之前和找到资料之后,而对于寻找资料的过程却没有提到,从内容安排的效果来看,这属于艺术上的“留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至于寻找过程到底如何,作者以“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
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这一细节侧面表现寻找路途的艰辛,表现父亲对子女之爱的深沉;从小说的叙述视角来看,采取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来写,那么父亲寻书的情况应是“我”所未见的,所以小说这样处理更合乎情理。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②信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③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⑶①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③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的关键词语,然后回归到原文相关的答题区域进行对照比较。
⑵此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文本中查找所有的对人物所作的各种描写,比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各种细节刻画等,还要注意对人物所作的侧面描写,然后逐一分析这些描写所表现的人物的特点,最后加以概括。
作答时,注意先概括性格,再举例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的构思和艺术魅力的鉴赏能力。
题中要求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即要求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可根据小说的内容和文体特点,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来分析回答。
这类试题考生一定要注意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内容、结构及主题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本题是个性化开放试题,明确观点后,结合文本能自圆其说阐述理由即可。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
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
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
有贼!
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
“出来!
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圆领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
“你偷了些什么?
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
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指挥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
”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
“警察来了,你知道会是怎么个处境吗?
”他叹了口气:
“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
”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
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
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
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
“饿吗?
”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
“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
”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
“我还不想走。
”
我大吃一惊,问他:
“为什么?
”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
“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
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
我慌忙将窗帘叉拿到手里,准备拨110。
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
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
我正想嚷,他对我说:
“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细问他:
“你爸现在在哪儿呢?
你妈妈呢?
”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
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
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
他爸爸也去挖。
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
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
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
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
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
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
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
“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
“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B.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地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C.“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有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D.少年走后,“我”若有若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2)小说中的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分条概括。
(3)小说结尾,“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
“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A
(2)①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②他家庭贫穷,缺少温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③他混在盗窃之中,不以偷盗为耻;④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
(3)①合情合理。
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入室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的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更加清晰。
②不合实际。
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他,但毕竟他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在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判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
【解析】【分析】
(1)A项,“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准确。
从文意看,妈妈离开他们父子,他一直不能原谅。
B项,“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地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错误,他说起父亲时“眼里有泪光”,而且他偷像父亲的画像,也说明他并不冷漠。
C项,“‘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有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我’并没有想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我’只是同情他。
D项,“少年走后,“我”若有若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错误,我只是同情他。
故选D。
(2)小说中少年是主人公,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从身份上说,他是贼;从人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