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十二五.docx
《江油市十二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油市十二五.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油市十二五
江油市十二五
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初稿)
江油市环境保护局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日
(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邮箱:
710170346@)
第一章总则
“十二五”是江油市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前启后、极为关键的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江油在经历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后能否进一步发展振兴,推进“李白故里、特钢新城”建设的重要阶段。
在这期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整体发展规划来开展,以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线,保障饮用水安全,突出重点小流域污染治理,切实抓好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的整治;立足江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积极创新环境管理的理念、体制和机制,倡导绿色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积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为科学推进“十二五”期间各项环保工作,扎实服务经济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生态江油的建设基础,特编制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和服务江油“三个加快”、“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落实生态文明、环保新道路、历史性转变、休养生息等战略思想,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先导,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着力点,以工业污染全防全控为抓手,加大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优化人居和发展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调结构,促发展,奠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环境基础,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二、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14、《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5、《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6、《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染防治规划》
(二)技术政策依据。
1、《四川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纲要》
2、《江油生态市建设规划》
3、《涪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4、《梓江、凯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5、《四川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6、《江油市化工和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7、《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三、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民生优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承延续与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全面落实生态文明、环保新道路、历史性转变、休养生息等战略思想。
以人为本,夯实民生,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防范,促进社会和谐。
统筹兼顾,重点突破。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各要素、各领域、各方面,兼顾需求与可能,源头预防和治理修复相结合,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长远谋划,总体设计。
明确重点地区、重点问题,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环境安全。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水、气环境容量,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环境功能区划,分区控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充分体现环境污染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实施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突出目标指标的地区差异性,强化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主导,综合推进。
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的责任,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以规划任务落地为基础,深化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规划编制、过程评估和实施考核的系统管理。
四、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
江油市。
规划期限:
2011-2015年。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市基本建成,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环境监管能力上台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三个加快”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具体目标。
1、地表水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2、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功能区标准
3、城区声环境质量达到相应类别功能区标准
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
5、森林覆盖率≥40%
6、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7%
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指标范围内
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5%
9、工业用水重复率≥80%
10、重点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
1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
12、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达到100%
13、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85%
14、环评及“三同时”执行率100%
15、无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16、环境监管能力目标:
通过“三网合一”实现环境监管数字化和基本自动化
第二章“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个加快”为取向,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服务发展”,狠抓总量减排、污染整治、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监管,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2006~2010年,江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中趋好,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年日平均浓度值呈下降趋势,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二级标准要求,201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0天,优良率达84.93%。
江油市酸雨发生频率从20.5%升至31.4%,全市酸雨发生频率和降水酸度有所上升,酸雨污染程度仍然较重。
全市涪江江油段省控和市控2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2006-2010年地表水断面的年平均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相应的质量标准要求。
2006~2010年江油城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2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均满足规定的水域功能要求,达标率100%,各监测断面水质状况稳定。
江油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1~4类功能区噪声昼夜平均值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限值要求,但交通噪声仍然是城区主要的噪声污染源。
总体来说,江油市环境噪声呈下降趋势,声环境质量状况维持在较好水平。
二、总量减排稳步推进
“十一五”省政府下达江油市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为:
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量为8200吨/年、NH3-N(氨氮)排放控制量为780吨/年、SO2(二氧化硫)排放控制量为35000吨/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总量减排工作。
按照《江油市“十一五”水污染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及《江油市“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
编制印发了《江油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减排单位。
同时,积极推进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进行减排工作督查,落实减排项目和措施,实行年终考核,推行行政问责制,有效推进减排工作的开展。
为切实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推进江油市可持续发展。
江油市坚持一手抓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日处理生活污水5万吨的江油中科成污水净化有限公司和日处理生活垃圾150吨的江油市含增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厂。
一手抓产业上档升级,根据国家灾后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着力推进攀长钢新区项目建设,淘汰小电炉等60万吨落后产能。
该项目实施“以新代老”环保治理后,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比削减量大,环境正效益明显;积极引进上海国大、浙江红狮3条日产42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逐步淘汰小水泥生产线。
二是强化专项治理。
根据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在2006年关停了四川巴蜀江油发电厂4台5万千瓦燃煤发电小机组,近年又先后投入6.6亿元对4台共126万千瓦机组安装了脱硫设施,并对静电除尘器进行了改造;攀长钢也对锅炉烟气进行了治理。
三是挖掘潜力。
结合企业灾后重建和产业升级契机,挖掘自身潜力,先后关停了四川双马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5#窑。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计27家企业投入8.5亿元环保治理资金,对企业排放的烟粉尘、废气、废水和噪声进行了治理,既保障了“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也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腾出了足够的环境容量。
经预测,江油市2010年三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能够低于绵阳市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能够保证顺利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环境管理得以强化
环评审批与验收工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江油市不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积极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开展网上审批,加快包括灾后重建项目在内的项目环评审批进度,审批项目逐年上升。
严格环境准入,拒批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较大、环保选址不合理的项目共12个,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了新污染。
环境执法监管工作不断加强。
在“十一五”期间,坚持把环境执法作为环保的立足之本和工环保选作的重要抓手,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推进监控系统建设,全市有15家工业企业安装了废水、废气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13家工业企业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使用动力电的污染防治设备设施的企业均安装专用动力电表。
完成12369环保举报热线升级更新工作。
“十一五”期间,共处理来信来访等各类环保投诉案件1454起,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起,处罚金额23.8万元。
加大排污费征求力度,“十一五”期间,共征收排污费2725万元。
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工作不断加强。
在十一五期间,深入开展“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活动,对辖区内的射线装置和电磁辐射设备(设施)进行了清查和申报,全面掌握全市核与辐射环境基本情况,每年对放射源、射线装置使用单位进行专项检查,对41家单位办理了《辐射安全许可证》,辖区内的所有放射源销售、使用单位的专管员和重要的射线装置使用单位专管员都参加了省、市组织的上岗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有效地消除了辐射隐患,进一步保障江油市辐射环境安全。
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成立江油市环境监控与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对全市15家国控、省控、市控排污企业的远程监控。
编制了《江油市环保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全市涉及环境风险及危险化学品企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时高效处理“江油市境内绵广高速油罐车交通事故”等突发环境事件。
四、污染防治成效明显
工业企业监管和整治:
坚持推进重点污染企业挂牌整治,突出工业污染治理。
“十一五”期间,将25家工业企业污染限期治理工作纳入省、市“民生工程”目标,各企业共投资7亿多元,均按时完成治理任务,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全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2008年开始共对146家工业企业重核发排污许可证,加强监督检查和监测,确保达标排放,使江油市重点工业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均在99%以上。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十一五”期间,江油市不断加大对已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惠民行动”和“民生工程”,对畜禽养殖企业污染开展整治。
全市共有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顺利完成了限期治理工作。
同时,结合梓江、凯江小流域污染治理,启动了农家乐污染治理,2007年对全市农家乐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从2008年开始进行达标整治,共完成对5家大型农家乐的污染整治,以点带面地带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生活污水5万吨的江油中科成污水净化有限公司和日处理生活垃圾150吨的江油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加强固废及危险废物管理:
“十一五”期间,江油市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制度,在做好固体废物动态申报登记工作的基础上,实行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综合利用、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管理,确保了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
加强对工业危险废物的监管,使江油市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
全市共有2家单位获得了四川省环保厅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能实现含铜废物等六类危险废物的市内处置。
市内不能处置的其它类型危险废物通过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审批制度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的实施,均转运至市外乃至省外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了妥善处置。
加强医疗废物的监督与管理,“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有450吨集中到神工固废公司进行综合处置。
五、水源地保护效果明显
“十一五”期间,编制完成《江油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完成全市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31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科学划定。
灾后,完成对全市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并根据灾后实际情况将18个极重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了恢复重建。
对城市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定期清查,确保城市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无排污口和违法新建项目,二级保护区内无违法建设的污染源,完成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界碑、界桩、警示牌等标志的规范化设置。
取缔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进行达标整治,通过“民生工程”完成对31个水质不合格的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
2010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由2006年的70%提高到100%。
六、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根据四川生态省建设总体要求,江油市以创建生态市活动为着力点,推动生态市建设稳步开展。
成立了江油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
江油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江油生态市建设规划(2007-2015)》并印发实施,全面完成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完善生态市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将生态市工作任务纳入各级各部门的年度任务目标考核,有效推动生态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生态村8个,生态社区1个,绿色学校20个,绿色社区4个,生态家园60个。
全市共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
通过开展生态市建设,生态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七、能力建设逐步提升
人员编制、机构不断增加。
2010年,江油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江油市环境保护局共有编制60人,下设办公室、政务服务股(原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股)、污染控制法制股和江油市环境监察执法大队、江油市环境监测站。
环境监察能力逐步提高,江油市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建设达到国家西部二级标准。
加大投入,为环境监察系统配备应急监测设备、执法取证设备和交通工具,全市环境监察系统能力大大提高。
环境监测能力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国家、省、市先后投入290余万元用于全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配备监测仪器设施和设备及车辆,建成了4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市环境监测中心达到国家三级站建设标准。
环境统计、宣教等能力有所改善。
环境统计专用设备配置齐全,环境统计逐步规范;新闻采编设备基本配置,宣教能力有所改善;办公网络基本建成,实现公文网上传输。
八、服务发展卓有成效
为服务于全市“三个加快”的建设,加强新建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及时与本级发改委、经委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主动掌握企业项目及其环评审批情况,主动跟进服务,做到提前介入、超前研究、及时制定对应措施,为江油市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一五”期间,共审批建设项目899个,验收项目308个,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和环保设施“三同时”验收合格率均为100%。
第三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及环境承载力预测分析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生态环境恢复任务艰巨。
全市生态环境受到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的严重破坏,全面恢复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大,恢复周期长,生物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恢复的任务艰巨。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降低,森林的生态功能尚待恢复。
现有森林资源分布与结构不合理,新造人工林质量不高,功能不强;森林病虫害仍然突出。
江油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6.92%,管护能力有待加强。
地震后加大矿山、修路等开发引起的崩塌、滑坡,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地表开裂,矿渣不合理堆放形成的矿渣泥石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水资源开发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矛盾、保护区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都日益突出。
(二)总量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工业污染源仍是江油市废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全市总排放量的90%,产排行业主要集中在火电厂和水泥厂。
机动车污染日趋严重,机动车数量增长较快,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难度加大。
江油市结构性污染依然存在,钢铁、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重工业行业的快速发展将给区域带来更大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负荷压力。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个行业COD排放量较大;火电、水泥2个行业SO2排放量超过全市排放总量的87%。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工业(化工、建材、火电和冶金)等重污染行业依然是江油市工业的主体,在未来的发展中工业治污的压力将仍然很大。
(三)农村环境问题依旧突出。
农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以及小规模畜禽养殖和农户散养造成了水体污染,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呈现较单一的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落后,还未形成规范化处理模式,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推进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脏、乱、差”现象。
环境监管体系及机构建设尚不完善,宣传教育和资金保障均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弃物以及废水、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泥的处理处置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污水处理厂由于管网建设滞后,处理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垃圾渗滤液处理大部分垃圾处理场还达不到国家新标准。
由于历史和资金的原因,对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个别乡镇仅建设有垃圾池、沼气池,处理能力非常有限。
(五)环保监管体系及机构建设不够完善。
全市环保系统的内设机构尚需完善,核与辐射监管、总量减排等机构未配备到位,农村乡镇环保机构缺失,环保工作出现断层。
全市环保队伍的管理力量、水平和从业人员业务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亟待加强。
环保专业人员缺乏,现有从业人员中环保及相关专业毕业人员仅占三分之一。
环保监管和监测设备的配置尚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
(六)工业企业达标仍不稳定。
江油市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但个别重点企业及部分中小企业还不能保持稳定达标排放,存在个别时间个别指标超标现象,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整治;同时,江油市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依然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火电、建材、冶金、化工等为工业主体,工业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二、十二五期间环境承载能力预测
(一)十一五总量减排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通过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管理减排,基本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完成情况
单位:
吨
主要污染物
2010年控制量
2010年实际排放量
剩余指标量
COD
NH3-N
SO2
COD
NH3-N
SO2
COD
NH3-N
SO2
排放量(吨)
8200
780
35000
7700
700
34400
500
80
600
(二)十二五总量减排预测。
十二五期间,按照全市十二五末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的发展目标,江油市年均GDP增长率将会达到15%,根据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指南》主要污染物新增量和消减量的测算方法进行预测,按全市GDP的不同年均增长率预测出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具体数据详见下表。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预测表
单位:
t/a
指标
化学需氧量
氨氮
二氧化硫
2010年减排核定排放量
7700
700
34400
年均GDP增长13%
预测新增量
400
35
1720
预测消减量
300
20
1500
2015年预测排放量
7800
705
34620
年均GDP增长15%
预测新增量
460
40
1800
预测消减量
320
25
1600
2015年预测排放量
7840
715
34600
三、环境容量测算
依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B/T13201-91)推荐的A值法对全市的二氧化硫环境容量进行测算,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在现有排污水平下,江油市二氧化硫大气环境没有容量,需要在绵阳市范围内调控。
详见下表:
大气环境容量测算结果
主要污染物
SO2大气环境容量
2010年SO2排放总量
剩余容量
排放量(t/a)
14296
34400
-20104
根据区域主要河流的特征,按照《国家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容量计算采用一维模式,对全市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环境容量进行测算。
剩余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
主要污染物
水环境容量
2010年排放量
剩余水环境容量
COD
NH3-N
COD
NH3-N
COD
NH3-N
排放量(t/a)
15033
877
7700
700
7333
177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江油市二氧化硫已超过环境容量,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水环境容量充足。
四、环境压力分析
在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将面临新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在“十一五”环境主要问题存在的同时,资源环境约束增强。
江油市属于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城市化、工业化互动促进,将迎来资源、能源消耗和人口数量的高峰,产业结构重型化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大,农村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
通过分析,在十二五期间年均GDP增长率按15%速度测算,全市预计新增化学需氧量460吨、氨氮40吨、二氧化硫1800吨,通过减排项目的实施可预计消减化学需氧量320吨、氨氮25吨、二氧化硫1600吨,预计十二五末实现排放化学需氧量7840吨、氨氮715吨、二氧化硫34600吨,为经济的发展置换出足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空间,有望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总量翻一番。
五、环境保护对策
根据全市环境容量现状和十二五总量排减预测,要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