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古诗文复习.docx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古诗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古诗文复习.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复习
八上第三单元古诗文复习
1、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郦道元从小喜爱游览山川河流,并搜集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
此篇文章即是从中节选出的。
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在这篇文言文当中作者写景值得我们学习,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录的三峡风光在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奇秀丽的同时,也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
希望同学们也能把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运用到我们平时的写作当中。
在这篇文言文当中需要我们重点掌握和复习的有以下几点:
【考点梳理】
考点一:
重点古今异义词
1. 或王命急宣 古义:
有
今义:
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 虽乘奔御风 古义:
即使,表假设
今义:
虽然,表转折
考点二:
重点虚词
其
其间千二百里:
代词,这
飞漱其间:
代词,它们,代古柏
考点三: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空谷传响(空谷: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
动词作名词,回声)
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素湍绿潭(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考点四:
考查结尾引用渔歌的作用
文章结尾引用了渔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写的是三峡渔民听到两岸凄凉猿啼声后的反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
1页
的特点,同时也烘托了秋景悲寂、凄凉的气氛。
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8分)
1.译句子: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2分)
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2分)
答:
二、阅读《三峡》,完成11-15题。
(10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分)
①不见曦月(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1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其间千二百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而往,暮而归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2分)
1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3分)
理由1:
__________原句:
________________
理由2:
__________原句:
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三峡》,完成9-12题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阙 :
襄 :
12、翻译下列语句。
(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页
译文
1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2分)
,天高地厚华夏情。
14、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3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
4.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人名)。
(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春冬之时,则 , 。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4分)
五、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
23、根据语意,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良多趣味(真,实在)
3页
C、林寒涧肃(严肃) D、或王命急宣(或者)
26、本文150余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语言非常简练、生动,如作者用了“ ”仅仅四个字,不但概括了三峡丰富的景物,而且描绘出四种不同景物的特点。
(2分)
27、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印证了本文中那些句子?
答:
28、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冬之时的三峡有怎样的趣味。
(2分)
答:
六、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
11.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阙:
通“缺”) B.良多趣味(良:
实在)
C.晴初霜旦(旦:
早晨) D.林寒涧肃(肃:
严肃)
13.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14.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
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
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1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4题。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或王命急宣(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④每至晴初霜旦(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4页
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9.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分)
答:
20.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2分)
八、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良多趣味 :
(2) 林寒涧肃 :
(3)属引凄异 :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11.填空:
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分)
2、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便形成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领略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去口味游者的心境。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选择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短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短文的名作。
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章开头“总写”。
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山川的美景,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5页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先以仰视描写山之高,再以俯瞰描写水之清,一个“入”字,写出了山峰高耸于云间;一个“见”字,写出了水的清澈亮丽。
二者相映成趣,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白云、高山、流水三种景物,境界清新,体现了本文写景语言精练且生动的特点。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前两句用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描写所见所感,既写空间又绘色彩,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后两句改为平远的视角,描写所见所感,既有空间又有时间,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描绘出众彩纷呈,缤纷的色彩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最后作者抓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晓”与“夕”两层来写,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一个“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
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一个“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这四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中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作者在这十句中选取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说完了景,随即就是点明题旨的最后两句话: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的“仙都”与“奇”,点出山景之瑰丽,而“未复”二字,其实指的是“康乐以来”的时间节点,却不包含“当下”的“我”,如此的“夫子自道”,让我们看见一个沉醉其中、独得其乐的隐士形象。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考点:
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表达效果。
答:
1.词语解释
(1)古来共谈共:
(2)五色交辉交辉:
(3)四时俱备四时:
(4)晓雾将歇歇:
(5)猿鸟乱鸣乱:
(6)夕日欲颓颓:
(7)沉鳞竞跃沉鳞:
竞:
跃: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2.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页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文意理解填空:
(1)课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2)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也反映了作者归隐山林、怡然自得的心境。
诵读课文,说说哪些句子传达出了这种心境。
(3)课文描绘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理解性背诵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
,
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5、一词多义
1.欲: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穷其林( )
2.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中庭( ) 选贤与能( )
3、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的这首《记承天寺夜游》是在他被贬黄州之时作的。
为什么苏轼会被贬黄州呢?
北宋年间,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朝廷内革新派和保守派暗波涌动。
苏轼因不赞同变法得罪王安石,被贬调湖州,随后作《湖州谢上表》来例行到任公事,结果上表中夹杂了几句暗示变法者生事的句子,被御史指控说其暗讽新法,欲置其死地。
得亏朝廷很多大臣求情,苏轼才被免于死罪,改为流放黄州。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想要宽衣睡觉,突然看见月亮明晃晃的照在院落里。
“月色入户”一个“入”字,将月亮拟人化,突出月亮的“善解人意”,异地他乡,唯有月亮和家乡的一样,苏轼稍稍感到安慰。
“户”很多同学会习惯性翻译为“窗户”,而这里是“门”的意思。
7页
月色正好,何不出去走走?
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因为贬谪黄州这件事,心里还是有点儿苦闷的。
于是,他借着月光“欣然出行”。
这里“欣然”的“然”是“……的样子”。
找谁去呢?
考虑到张怀民在承天寺,便决定去找他。
张怀民是谁?
张怀民也是北宋的一名官员,和苏轼一样也因王安石变法被贬到黄州。
同样的处境让苏轼和张怀民成为了“患难之交”。
苏轼到了承天寺发现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下,二人便在庭中悠闲散步。
庭下的月色澄清如积水一样透明,被月光投射在地上的竹子、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的水草一样,仿佛在随着月光流动。
月光为静、“藻、荇交横”为动,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创造出一个空明澄净的世界,恰如苏轼光明磊落的胸襟。
看到此情此景,苏轼便不禁发出感叹:
“哪一夜没有月亮?
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柏竹子?
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一样悠闲的人吧?
”这里的“闲人”表面说是悠闲之人,其实可以引申为不为名利所累之人。
全文饱含苏轼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看似痛苦失落的贬谪之苦中参透真理:
忙于追名逐利之人是不会有在意皎洁的月色,更不会为了这美好的夜晚而结伴信步,只有内心戒除浮躁不问尘世,方能成为“闲人”。
最后两句表现出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胸怀。
内容及写法理解: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达观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月光洒在地面上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考点:
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的含义?
【一词多义】
与:
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
遂:
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
盖: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
寻:
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
欲:
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8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
只是;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
多指门;今义:
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
想到;今义:
纪念,思念,读
【词类活用】
步:
名词作动词,散步。
例句:
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状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定语后置)
一、理解性背诵
1.文中写作者见“月色入户”,不由得欢欣之情溢于言表的句子是:
2.文中写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友相知的句子是:
3.文中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4.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5.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
二、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
一词多义
寻: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果,寻病终( )
飞来山上千寻塔( )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中庭( ) 选贤与能( )
四、句子赏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五、作者思想感情
1、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9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
3、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
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5、“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6、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
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7、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8、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
4、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
10页
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一、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南朝梁文学家。
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二、主题思想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自然风光,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三、艺术特色
对江水的具体描写,“水皆缥碧”是用白描手法描写江水青碧的颜色;“千丈见底”是夸张地描写水的深邃澄净;“游鱼细石”,一方面是利用动、静作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对江水澄净的进一步烘托;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
四、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
1.上
负势竞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在上
2.直
直视无碍副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3.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词,独一无二的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断绝、停止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动词,停止,消失
4.百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数词,一百
千百成峰极言其多,上百
5.无
直视无碍动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11页
(三)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2.任意东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
3.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5.皆生寒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
6.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7.负势竞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8.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四)古今异义
1.经纶世务者古义:
筹划,治理;今义:
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2.一百许里古义:
表示约数;今义:
①应允②或许
3.鸢飞戾天者古义:
至,到达;今义:
①罪过②乖张
4.好鸟相鸣古义:
美丽的;今义:
优点多的,跟“坏”相对
5.从流飘荡古义:
江流;今义:
液体流动
6.窥谷忘反古义:
看,看到;今义:
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急湍甚于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省略主语“高山”)
2.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定语后置,“飞戾天”是“鸢”的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五、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天下独绝(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作答),并且重点从山和水两方面进行了描绘。
2.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用课文原句填空)
3.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从容出游,怡然自得(或:
舒畅自如,游兴极浓等)的情态。
在分写“异水”时,用“千丈见底”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