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带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9361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带答案.docx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带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带答案.docx

福建省南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带答案

福建省南平市2017-2018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

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以血缘为纽带

B.以年龄为准则

C.以等级为核心

D.以德才为标准

【答案】A

【解析】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秦朝确立包括皇位世袭在内的皇帝制直到清王朝的覆灭。

这种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故选A;BCD不符合所学,排除。

2.“玺”在先秦时期不为最高统治者所专有,但秦朝之后“天子独以印称玺”。

由此可知,秦朝以后“玺”

A.反映了帝位的世袭传承

B.标志着封建国家的建立

C.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C

3.宋真宗时期的王旦盛赞科举选官制“条式具备,可守而行,至公无私”,欧阳修也认为科举选官“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这反映出科举选官

A.提升了官员的政治素养

B.有助于形成重学的风气

C.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

D.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王旦和欧阳修的话中,可以知道他们认为科举考试可以公正无私、可以避免讲究人情,D正确。

科举考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重学风气、选官权力的问题,排除ABC。

4.下图是清政府和英国就香港地方问题谈判的漫画。

该漫画主要揭示了

A.英国强行占据香港的过程

B.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D.中英两国谈判地位不平等

【答案】D

【解析】漫画反映英国武力驱使清王朝就香港地方问题谈判,故选D;漫画无法反映英国强行占据香港的过程,排除A;漫画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B;漫画没有领事裁判权的信息,排除C。

5.下面是某国侵华计划的部分内容。

为了达到这项目的,该国发动了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旅顺半岛”“台湾全岛”,可知这是日本大陆政策中的一部分,侵占中国东北、台湾,故选B。

鸦片战争割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中法战争没有割地,与材料中的内容都不相符,排除ACD。

6.漫画《盐政之前途》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

A.中国财政为列强所控制

B.清朝财政已经完全崩遗

C.中国已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

【答案】A

【解析】从漫画中清政府的盐税是在为列强收取来看,表明中国的财政为列强所控制,故选A;B中中“完全”表述绝对,排除;《辛丑条约》确定后,中国完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非列强的殖民地,排除C;材料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无关,排除D。

点睛:

准确判定主题寓意是解答漫画型选择题的关键,基本要领是:

(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历史信息。

(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的本质的特征。

7.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平由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认识到中共的巨大力量

B.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与日寇抗战到底之宣言

D.在战略上做好了抗日准备

【答案】A

【解析】由“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说明国民政府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试图通过发动人民群众抵抗日本侵略,故选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合作形成的,排除B;材料侧重于发动人民群众,而非对国民政府自身抗战的要求,排除CD。

8.1940年,彭德怀指出:

“华北战争不是孤立的,有全国抗战的配合,特别是有国二百几十万友军的配合,使敌人不能集中兵力专对华北。

”这说明

A.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紧密联系

B.中共在敌后战场发挥主导作用

C.全面抗战政策得到充分落实

D.抗战即将进人战略相持阶段

【答案】A

【解析】由“有全国抗战的配合,特别是有国二百几十万友军的配合,使敌人不能集中兵力专对华北”,故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紧密联系,故选A;材料不能反映中共在敌后战场发挥主导作用,排除B;由于国民党的阶级局限性,全面抗战政策不可能得到充分落实,排除C;1938年10月,抗战进人战略相持阶段,排除D。

9.孙中山说: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斯役”是指

A.金田起义

B.四川保路运动

C.湖北武昌起义

D.广州黄花岗起义

【答案】D

【解析】材料出自《黄花岗烈士事略》,可知描述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选D;A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B是武昌起义的有利时机,武昌起义即武昌革命,排除ABC。

10.下面是《新申报》的一张剪报。

剪报的内容可以用来说明

A.辛亥革命影响巨大

B.中国革命的艰巨性

C.五四运动的爱国性

D.革命力量走向联合

【答案】C

11.邓小平在论述某一战略行动时说:

“正像刘司令员(刘伯承)所讲,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这里刚好是个把’。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

”这个战略行动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把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可知,这一战略是针对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实现外线作战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故C项正确;“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故A项错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是在1947年2月,“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8月,故B项错误;“解放南京”标志着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故D项错误。

12.1949年10月,大陆尚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有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这体现出

A.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政权

B.祖国完成统一的艰难性

C.新生政权建设任重而道远

D.政协制度实行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根据“大陆尚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有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说明建国初期,国内局势不稳定,经济破败,群众觉悟不高,说明巩固新生政权任务艰巨,C正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A错误;材料说的是“大陆尚未全部解放”,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政协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3.一位外交官员说:

“澳门的回归不是闭关自守的中国争取到的,而是对外开放的中国争取到的。

由此可知,澳门回归

A.只能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

B.标志着我国完成了统一的大业

C.开创了与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D.与中国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相关

【答案】D

【解析】A“只能”太过绝对,排除。

我国并未完成统一大业,故B错误。

C错在“开创”,排除;“而是对外开放的中国争取到的”表明澳门回归与中国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相关,故选D。

14.1956年,北京举办了名为“日本商品交流会”的展览,毛泽东亲自前往参观,并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

此后,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交流逐渐频繁。

这说明

A.中日邦交已正常化

B.日本政治追随美国

C.中日友好民间先行

D.中国外交发生巨变

【答案】C

【解析】中日邦交已正常化始于1972年,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日本政治追随美国,排除B;由材料“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交流逐渐频繁”,说明中日友好民间先行,故选C。

D中“巨变”无体现,排除。

15.在联合国改革和安理会扩大问题上,中国坚持以扩大发展中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为基础,主张改革方案应得到至少90%的联合国成员国的支持。

这表明中国

A.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B.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主导了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进程

D.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

【答案】D

【解析】“中国坚持以扩大发展中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为基础,主张改革方案应得到至少的联合国成员国的支持”表明中国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故选D;B材料未体现,排除;AC表述错误,排除。

16.雅典最早被贵族垄断大权,平民抗争后召开了公民大会,又根据财产多寡组织了四百人议事会。

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

A.呈现渐进变化的趋势

B.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

C.使执政官掌握立法权

D.使贵族独享政治权利

【答案】A

【解析】由“雅典最早被贵族垄断大权,平民抗争后召开了公民大会,又根据财产多寡组织了四百人议事会”说明雅典民主制度呈现渐进变化的趋势,选A;B与材料无关,排除;公民大会掌握立法权,排除C;雅典民主政治打破贵族独享政治权利的局面,排除D。

17.罗马法规定:

“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

”这项规定

A.说明了古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B.确保了罗马境内所有居民权利的平等

C.反映出罗马法的本质是阶级斗争工具

D.推动了罗马法由成文法向习惯法转变

【答案】A

【解析】由“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说明古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故选A;万民法保障罗马境内自由民的利益,排除B;材料无关罗马法的本质是阶级斗争工具,排除C;罗马法由自然法向成文法转变,排除D。

18.威廉和玛丽上台后,首先通过了一个法令,宣布惯例议会的决定生效,威廉和玛丽正式成为君主。

此事出现的背景是

A.德国实现了统一

B.美国获得了独立

C.英国“光荣革命

D.法国发生大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叙述的事件是英国光荣革命,玛丽和威廉上台,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以限制君主的权力,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C正确。

德国统一后,皇帝权力很大,A错误。

美国是民主共和制,没有君主,B错误。

法国最后也确立了民主共和制,D错误。

19.有人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使16%的成年男子获得选举权)时说:

“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

”这主要是因为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工人阶级获得普选权

C.民主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答案】C

【解析】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选举中取得更多的席位,民主范围进一步扩大,故选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1832年议会改革工人阶级获得普选权,排除B;1689年《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排除D。

20.下面是1884年法国议会对1875年宪法的部分修正。

这些修正案的目的是

A.否定巴黎公社

B.确立共和政体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阻止保皇派复辟

【答案】D

【解析】A与材料无关,排除。

从材料的“凡曾统治法国的家庭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描述中可知,这些修正案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保皇派复辟,确保共和制,排除C,选D。

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1.傅立叶理想的“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名称叫作“法郎吉”。

但实际上在1837年傅立叶逝世前,连一个“法郎吉”也未建立。

而另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则相信,社会整体逐渐转变成为以协作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是可能的。

他们的共同目的是

A.化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以暴力手段消除社会不公

C.真正实现国际经济合作

D.号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傅里叶“和谐社会”和圣西门以协作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不公现象,共同努目标是要化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故选A;空想社会主义主张和平改良,排除BD;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2.下面为1917年不同月份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区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情况表。

这反映了

A.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临时政府

B.和平夺权成布尔什维克的目标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意专制

D.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日益发展

【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区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日益发展,故选D;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布尔什维克党没有控制整个政权,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意专制,排除C;七月流血事件后,武装夺取政权成为布尔什维克的目标,排除B。

23.1946年,丘吉尔发表演说:

“我们不能无视一个事实,就是美国和大英帝国的个别公民到处都可以享受的自由,在许多的国家里是不存在的,其中一些是十分强大的国家。

”丘吉尔的这一演说主要针对的国家是

A.德国

B.苏联

C.日本

D.法国

【答案】B

【解析】由“1946年”和“美国和大英帝国的个别公民到处都可以享受的自由,在许多的国家里是不存在的,其中一些是十分强大的国家”,可知丘吉尔是针对苏联,故选B;此时德国已经分区占领,日本已经被美国控制,法国百费待兴,排除ACD.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24.《欧洲史》中写道:

“今天欧洲国家这些边界毫无意义,人员和思想来往畅通无阻,而且在欧洲十五国内部,已经到了拆除边境哨所的时候了。

"这些变化主要源于

A.两大集团冷战政策

B.二战后国际秩序安排

C.欧洲一体化不断加快

D.美国的霸权主义

【答案】C

【解析】冷战政策与材料信息“拆除边境哨所”不符,故AB错误;材料信息“人员和思想来往畅通无阻,而且在欧洲十五国内部,已经到了拆除边境哨所的时候了”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故选C;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利于欧洲联合,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3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中枢机构名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轨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答案】

(1)名称: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轨迹: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影响:

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造就农耕文明的繁荣;晚期则阻碍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

【解析】

(1)结合所学,容易判定图一是:

三公九卿制,图二是三省六部制。

第二小问,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要分时间段和类别评价中国古代的主旨制度。

在封建社会早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造就农耕文明的繁荣。

但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阻碍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

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

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

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遭到严重的水早灾害,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

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1850年春夏问,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今”。

18511月1日,洪秀全在全田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树料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特别是中日甲李战后,帝国主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掠夺资源,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中华民族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前。

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疯狂扩张势力,建立教堂,发展教民,强占民房、民田,肆意欺压百姓,洋教横行,而封建官府袒教抑民,置百姓于水深然之中,更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怒火。

——摘编自《略论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各种努力。

【答案】

(1)背景: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制削,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自然灾害严重;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剧了阶级矛盾。

(2)表现:

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文化侵略。

努力: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解析】

(1)由材料“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严重的水早灾害”“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可以归纳为: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制削,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自然灾害严重;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剧了阶级矛盾。

(2)第一小问,由材料“输出资本,掠夺资源,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和“文化的侵略”,可以归纳为:

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文化侵略。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答为: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体形成了两大阵营对的格局。

对美国来说,国民党统治的中国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但如果共产党得到政权,中国就会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重申确认国民党政府为合法政府,宣称“应尽一切努力防止承认共产党政权为中国的唯一政府”,同时还在中国的周边组织起一条反对承认新中国的联合阵线。

在对新中国的经济政策上,对华实行全面禁运、经济封锁政策。

——摘编自王伟《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尼克松在与共产主义中国的相处中,采用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

在他看来美国对亚洲采取的任何政策,都必频刻不容缓的抓住中国。

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人口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

尼克松以现实的眼光,清醒地看到美国多年来对中国所执行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似乎毫无效果而濒临失败。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不应错过中苏关系决裂的这个大好时机来表达内心对中国的尴尬向往。

——摘編自陈俊杰《尼克松时期的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新中国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1)政策:

扶蒋反共;对新中国政治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

(2)原则:

实用主义;现实主义。

积极影响:

促进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有利于改变中国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解析】

(1)由材料“美国重申确认国民党政府为合法政府,……还在中国的周边组织起一条反对承认新中国的联合阵线。

在对新中国的经济政策上,对华实行全面禁运、经济封锁政策。

”,可以归纳为:

扶蒋反共;对新中国政治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

(2)由“采用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可答为:

用主义;现实主义。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答为:

促进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有利于改变中国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植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摘编自《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作选》等

材料二

史学界和政洽学界历来对美国1787年宪法多有讨论,大体有如下角度:

①宪法是一种妥协的产物;②宪法是对英国宪政体制的继承和创新;③宪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

(1)材料一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德两国民选产生的议会实际权力的区别。

(2)就材料二中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选取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答案】

(1)特点:

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区别:

英国民选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德国民选议会不掌握实权,国家大事受帝国皇帝控制。

(2)示例一:

观点①从邦联制到联邦制是中央和地方妥协的产物;南方人口的计算方法体现南方和北方的妥协;参、众议员的产生方式体现了大小州的妥协。

示例二:

观点②继承:

保持了英国分权制衡的原则,是代议制的重要形式。

创新:

创立了联邦制度和权分立的中央权力构建原则。

示例三

观点③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解析】

(1)由“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可归纳为:

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第二小问,英国民选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德国民选议会不掌握实权,国家大事受帝国皇帝控制。

(2)材料大致反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三种评论。

从邦联制到联邦制是中央和地方妥协的产物,南方人口的计算方法体现南方和北方的妥协,参、众议员的产生方式体现了大小州的妥协。

美国1787年宪法保持了英国分权制衡的原则,是代议制的重要形式。

创新指创立了联邦制度和权分立的中央权力构建原则。

第三种要列举美国1787年宪法的不足,可以答为:

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