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堡村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687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堡村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张堡村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张堡村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张堡村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张堡村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堡村发展规划.docx

《张堡村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堡村发展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堡村发展规划.docx

张堡村发展规划

泾源县六盘山镇张堡村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2013—2015年)

一、基本情况

张堡村位于六盘山镇西方向2公里处,是一个纯汉族居住村,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51户,648人,总劳动力380人,其中女劳动力132人,外出务工劳动力245人,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全村有贫困人口321人,民政低保72人。

土地总面积2040亩,其中耕地640亩,旱作地2040亩,林地1318亩,河流一条。

人均粮食占有量23.15公斤。

2011年底,大家畜存栏150头,出栏30头。

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学龄人口23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10人,现有村部一处,村卫生室一处(正在建),村道2公里,村组硬化路4公里,农村能源沼气池110处。

该村气候呈现出“春寒、夏凉、秋短、冬长”的特点。

气温低,雨量多,湿度大,无霜期短,气候变化剧烈,灾害性天气多。

年均气温6.9℃,日照时数2370小时,无霜期141天,年均降水量为641.5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经济收入以苗木、草畜和劳务产业为主,群众居住条件差,大部分农户住在山梁、卯、沟中。

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自然灾害频繁是制约本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现阶段我村扶贫开发形势来看,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制约着我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造成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主要表现为:

一是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程度深。

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有贫困人口321人,占全村总户总人口的49.5%。

低保人数72人,占农业人口的0.11%。

二是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我村特殊地理环境,大部分的村处都是山地、林地、涝洼地,虽然村道已经基本建成,但水利配套设施落后,人畜饮水相对困难。

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张堡村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春季干旱少雨,7、8、9三个月在农作物正在成熟或收获期间,降雨量大,造成农民经济收入的损失。

截止2011年底,累计返贫人口2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因灾致贫的贫困人口86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6%。

三是人均土地少,退耕还林后,人均耕地不足1亩,人地矛盾突出,种植结构单一,投入资金不足,效益不佳。

四是教育相对落后,人口素质较低。

一方面基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乡村劳动力380人,文盲半文盲39人,占10%,小学261人,占60%,初中95人,占25%,高中以上85人,占22%。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系统薄弱,文教卫生条件差,我村无小学,卫生室正在建设中。

五是支柱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带动能力不强。

我村以前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村,现以苗木、草畜和劳务产业为主,但产品品种单一,市场化程度低,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支撑,买难卖难的问题突出。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依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六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制约着经济发展。

虽然财政逐步增加了对扶贫开发的力度,但离我村建设所需的资金缺口差距还很大。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的比例严重偏小,大部分项目投资远远跟不上我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发展生产上,对农民补助的金额相对较小,严重制约了种养业的发展。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1236”工作思路和《泾源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目标任务,以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为重点,坚持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配套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通过水、田、路、电、气、房,教、卫、文、就、保、林全面治理,全面推进张堡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四、奋斗目标

通过3年的的建设,使张堡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善,并形成以苗木、草畜、劳务为主的村域特色产业,农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5004元,实现全村整体脱贫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基础。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实现苗木、草畜、劳务为主的村域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张堡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

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在全村实现整村推进目标。

新修人畜饮水3处,修建村庄道路2公里,农田建设100亩,人居环境改造80户,垃圾填埋场1个,垃圾填埋场垃圾堆放点5个,实现危房改造10座,使全村群众行路难、居住险的问题得到较大改善,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群众应对风险能力和科技致富能力。

第三,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效应凸显。

通过栽植苗木200亩,建设标准化牛舍15座,人工种草100亩,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同时使生态植被得到保护,保持水土流失,极大地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

第四,农民素质普遍提高。

充分发挥农民在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面实施“新农民培训工程”,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制定全村农民培训计划,激发广大群众学知识、学技术、学经营的积极性,营造文明现代的社会风气,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乡风观念,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致富能力。

第五,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加强基层组织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群众与干部的关系,提高党在群众中的绝对威信,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引领全村群众以百倍的信心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

第六,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通过项目扶持,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使区域内道路道路通畅、环境优美、民生淳朴、社会文明,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貌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五、规划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规划项目4大类32个子项目,总投资413.67万元,其中:

2013年投资147.015万元,2014年投资189.3万元,2015年投资77.35万元。

资金来源:

国家投资100万元,行业部门投资217.17万元、社会帮扶投资96.5万元。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农田建设100亩,投资5万元。

其中,2013年30亩,投资1.5万元;2014年40亩,投资2万元;2015年30亩,投资1.5万元。

人畜饮水3处,投资60万元。

其中,2014年3处,投资60万元。

村组道路建设2公里,其中,2013年2公里,投资80万元。

危房改造10户,投资15万元,其中,2015年10户,投资15万元。

节能暖气152户,投资30.4万元,其中,2014年152户,投资30.4万元。

(二)增收产业培育项目:

(1)养殖业项目。

新增良种基础母牛30头,投入资金15万元。

其中,2013年10头,投资5万元;2014年10头,投资10万元;2015年10头,投资10万元。

修建标准化牛舍15座,其中,2013年5座,投资1万元;2014年5座,投资1万元;2015年5座,投资1万元。

③投放铡草机20台,其中,2014年10台,投资1.4万元;2015年10台,投资1.4万元。

④家畜改良点一处,投资2万元。

其中,2014年1处,投资2万元。

(2)种植业项目。

种植脱毒薯100亩,投资1万元。

其中,2013年30亩,投资0.3万元;2014年30亩,投资0.3万元;2015年40亩,投资0.4万元。

人工种草100亩,投资1.5万元,2013年30亩,投资0.45万元,2014年30亩,投资0.45万元,2015年40亩,投资0.6万元。

③育苗100亩,投资50万元。

其中,2013年30亩,投资15万元,2014年30亩,投资15万元,2015年40亩,投资20万元。

(3)其他项目。

产业扶贫示范户10户,投资3万元。

其中,2015年10户,投资3万元。

(三)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

人居环境改造80户,投资8万元,其中,2013年20户,投资2万元,2014年20户,投资2万元;2015年40户,投资4万元。

退跟还林草400亩,投资3.2万元,其中,2013年100亩,投资0.8万元;2014年100亩,投资0.8万元.2015年200亩,投资1.6万元。

太阳能热水器90套,投资18万元,其中,2013年90套,投资18万元。

垃圾填埋场1个,投资1万元,其中,2013年1个,投资1万元。

垃圾堆放点5个,投资0.5万元,其中,2013年5个,投资0.5万元。

垃圾运转车1辆,投资5万元,其中,2013年1辆,投资5万元。

光伏路灯20个,投资15万元,其中,2013年20个,投资15万元。

铲车一辆,投资17万元,其中,2015年1辆,投资17万元。

节能灶90个,投资2.7万元,其中,2013年90个,投资2.7万元。

垃圾箱20个,投资1万元,其中,2015年20个,投资1万元。

(四)社会事业项目

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投资20万,其中,2013年1个,投资20万元。

村文化广场1处,投资44万元,其中2014年1处,投资44万元。

村文化室1间,投资2万元,其中2015年1间,投资2万元。

公厕1所,投资0.8万元,其中2015年1所,投资0.8万元。

农村广播电视设备1套,投资0.015万元,其中,2013年1套,投资0.015万元。

农民培训100人次,投资1万元,其中,2013年20人次,投资0.2万元;2014年30人次,投资0.3万元;2015年50人次,投资0.5万元。

劳务输出培训100人次,投资1万元。

其中,2013年20人次,投资0.2万元;2014年30人次,投资0.3万元;2015年50人次,投资0.5万元。

技能培训50人次,投资1.75万元。

其中,2013年10人次,投资0.35万元;2014年10人次,投资0.35万元;2015年30人次,投资1.05万元。

劳动力中长期技能培训30人次,投资3万元。

其中,2013年10人次,投资1万元;2014年10人次,投资1万元;2015年10人次,投资1万元。

六、效益分析

规划的项目内容围绕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重点。

以贫困农户为最小单元,涉及贫困农户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规划建设内容庞大,全村151户648人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规划实施的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一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基本条件。

规划实施后,可以保证张堡村基本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所有贫困户基本做到“三个一”(每户有1亩经济林、每户转移1个劳动力、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基本技能)。

二是能够使贫困户逐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规划》把贫困户参与放在首位,所列的4大类项目平均每个贫困户参与达3个以上,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使贫困户在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树立起奋发脱贫致富的意识,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

三是能促进全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规划实施的项目既巩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又改善交通、水利、环境等问题,使扶贫开发成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投入的各类资金,将使全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步伐加快,农产品生产形成规模化和基地化,吸引更多的投资。

同时,农民收入的增加,将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需求,对于加快张堡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完成后将为我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种植业收入。

2015年末,实现种植业总效益900万元,项目覆盖户数151户。

养殖业收入。

通过实施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末,实现总效益500万元,项目覆盖贫困人口321人。

劳务输出收入。

2015年末,实现输出劳动力245人,实现增收500万元。

(二)社会效益

规划项目的实施,从农民群众需要的实际出发,针对贫困农民缺资金、少技术、无劳力、人多地少、少致富项目等致贫原因,使他们靠扶贫项目,发挥他们的自我创造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同时使全村的农业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实现整村推进目标,达到脱贫致富目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三)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全村的生态环境加以治理和改善,推广土地规模经营,改变现在耕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善土壤品质。

养殖业的不断扩大规模,产生的废弃物为新能源建设提供了原料,发展更清洁的沼气、有机肥等产业,有效地改善了全村的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构。

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以村委会主任、村民组长、村民代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团结一致,上下联动,齐心合力抓计划落实,抓组织施工,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逐步落实。

(二)科学规划,规范建设。

认真搞好前期评估论证和规范建设,做到每个项目都组成技术工作小组、生产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生产过程的技术方案和操作过程,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农民请进来,走出去。

说服教育,示范引导,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认识水平和应用科技的能力,提高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育苗、草畜、劳务产业推进力度。

育苗、草畜、劳务产业的发展已作为贫困村、户脱贫的主要项目,要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格局。

一是丰富苗木种类,强化市场管理,不断拓宽苗木销售渠道,大力培育发展土地信用合作社和苗木合作社,拓宽苗木销售渠道,不断提高苗木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二是从家家种草、户户养牛的养殖模式向专业养殖、规模养殖转变,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养牛大户,以规模养殖带动全村草畜产业整体推进。

三是不断拓展本地劳务输出渠道,以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形成以“体力型”输出向以“技能型”输出为主的劳务输出新格局。

按照贫困户的现状,划分类型突出重点,合力扶持,形成“好户带差户,强户带弱户,富户带穷户”共同富的扶持模式,针对户情,分别类型,采取以放母还犊集中饲养,分散管理的捆绑式的扶持方法,从扶持措施中要收入,从规模养殖中要效益。

做到建一处成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带动一方。

(四)强化监督管理力度。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既是监督管理需要,又是实施项目的根本保证。

一是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于每个建设项目,村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要与各项目标实施单位签定项目建设合同。

与县扶持领导小组签定承诺合同,村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对每个建设项目也要搞好分工,落实到人,建立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

二是建立项目实施管理制度,总体上要把好“三关”,A、把好计划管理关,按照“统一评估,统一论证,一次批准,分年实施,分期投入”的原则,村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按照总体规划分年实施计划,根据农时季节、项目的轻重缓急、群众意愿,编报年度计划和项目计划,上返县扶贫领导小组,计划下达后,村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组织抓好项目实施。

B、把好资金管理关。

要推行予拔款报帐制度,县扶贫办予拔项目启动资金到位后,结合自筹,施工单位垫付等方式共同实施项目。

村实施小组审核汇总原始凭证,编制报帐材料上报县扶贫办,项目完成扶贫办,县财政局组织验收。

C、把好质量关。

村成立监测机构,吸收村民代表和贫困户代表参加。

通过日常统计跟踪问效、抽样调查、实地检查等有效方法,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偏差、问题和困难等。

确保项目如期完成,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待项目完成后,村实施小组要按照目标和项目设计,对项目工期质量、效益全面考核后编制验收报告上返县扶贫办组织验收,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村按照已选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发挥项目整体效益。

三是组织广泛参与。

村规划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参与,真正成为扶贫规划的制定者、管理者和受益者。

(五)强化领导力度。

强化领导,密切协作,联系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一是实行扶贫工作制,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具体扶贫开发工作计划,实行扶贫工作责任制。

支部书记和村长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亲自抓,负总责,及时协调合解决项目、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把扶贫开发和基层组织建设紧密联合起来,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努力减轻农民负担。

三是落实贫困优惠政策,对现有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将按照上级的各项费税减免优惠政策予以落实。

八、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规划》的编制,是在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通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等形式,召集各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对我村进行了实地踏察,充分征求群众发展意愿,了解群众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选项和立项。

《规划》的完成,将作为我村2013-2015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指导性文件,对所选项目进行强有力地推进,确保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高效有序地开展。

(二)关于规划实施的几点建议

1、本规划项目是结合我村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和群众参与确定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尽快批复。

2、本规划所需扶贫建设内容多,资金量大,地方无法解决,建议中央及各部门帮助解决资金投入。

3、本规划项目涉及的内容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科学性强,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派出专家,参与指导。

4、本规划部分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偏低,实施难度较大,建议适度提高补助投入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