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科应知应会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167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保健科应知应会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儿童保健科应知应会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儿童保健科应知应会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儿童保健科应知应会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儿童保健科应知应会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保健科应知应会知识点汇总.docx

《儿童保健科应知应会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保健科应知应会知识点汇总.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保健科应知应会知识点汇总.docx

儿童保健科应知应会知识点汇总

儿童保健学知识点

一、发育基础:

详见《儿童保健学>体格、神经心理发育,儿童营养与喂养等相关章节

一、体格生长:

1,生长:

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有相应的测量值,是机体量的改变。

发育:

是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分化与成熟,是机体质的变化口生长和发育两者密不可

分,共同表示机体的动态变化。

2.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生长发育都遵循一定规律:

(1)儿童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而

有阶段性的过程;

(2)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3)儿童生长发育按照由上而下、由近到

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有序变化过程;(4)存在个体差异。

3.体重:

是身体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重量的总和,是反映近期营养状况和评价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

青春期前儿童随年龄的增加体重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呈一非匀速过程。

生后3个月婴儿体重增长约30g/d,3~4月间体重增长约20g/d,生后3~4月龄的婴儿体重约等于出生体重的2倍;生后第4~12个月体重的增长约等于生后O~4个月体重的增长,即12月龄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9.5~10.5kg),故生后第一年是体重

增长最快的时期,为第一个生长高峰口生届第二年体重增加约2.5~3kg,为出生体重的4倍(12~13kg);2岁后至青春前期体重稳步增长,年增长约2~3kg。

体重粗略计算公式:

3~12个月:

体重=[月龄+9]/21~6岁:

体重=年龄(岁)×2+8

7~12岁:

体重=年龄(岁)x3+2

4.身(长)高:

代表头部、脊柱和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以下小儿测量时应采用仰卧位,故称身长。

身高是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和骨骼发育最合适的指标,不易受暂时营养失调的影响。

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3月龄身长61~63cm,增长约11~13Cm;l岁时约为出生时身长的1.5倍,5-77cm。

出生后第一年身长增加约25~27cm,是生后增长最快的时期,生

后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平均年增长约10~12cm,即2岁时身长为85—87cm02岁后到青

春期前每年增长速度较稳定,约5~7cm。

若2岁后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缓慢。

2岁后身高估计公式:

2~12岁:

身高(cm)=年龄(岁)x7十77

5.头围:

为自眉弓上缘经枕骨枕外隆凸最高点绕头一周的最大周径。

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

2岁以测量最有价值。

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34cm;生后3个月增加约6~7cm,6介月约43cm,1岁时头围约45~47cm;第二年头围增加约2cm,达47—49cm;到5岁时头围50cm

左右;15岁时约53~54cm,与成人相近。

在大脑发育不良时呈头小畸形;头围过大与遗

传因素相关,如双亲或双亲之一头大。

进行性头围增大常见予脑积水,亦可见于某些遗传、

代性疾病,如粘多糖病。

6.胸围:

为平乳头下缘经肩胛骨角下绕胸一周的长度,反应胸廓、胸背部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

出生时胸围较头围略小l~2cm,约32~33cm;1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出现胸围头围生长曲线交叉,1岁后胸围发育开始超过头围。

7.上臂围:

反应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情况々可用上臂围筛查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如上臂围>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8.体格生长评价:

包括生长水平、生长速度以及匀称程度。

其目的是了解个体或群体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并对部分体格生长发生偏离的儿童,采取干预措施,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9.早产儿体格生长评价注意点:

应按胎龄40周矫正后评价,一般身长40月龄、头围18月龄、体重24月龄后不再矫正。

10.体格生长指标:

1)年龄别体重:

与同性别、同年龄儿童的体重参考值相比较,某一儿童体重所达到的程度。

2)年龄别身高(身长):

与同性别、同年龄儿童的体重参考值相比较,某一儿童体重所达到的程度。

3)身高别体重:

与同性别、同身高儿童的体重参考值相比较,某一儿童体重所达到的程度。

4)体重指数:

又称体块指数(BMI),代表体型匀称性。

体重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体重(Kg)/身高2(m2)。

国际上推荐为确定肥胖的最适用指标。

小儿BMI值在第85百分位与第95百分位之间为超重,超过第95百分位为肥胖。

11.理想标准:

选择的人群样本是生活在最适宜的环境中,有合理安排的膳食和喂养,能得到足够的热能和营养素,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并得到良好的卫生服务,在这样环境中生活的

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较理想,以此所测得的数值制定的标准作为理想标准,如目前的WHO标准即为理想标准。

12.体格生长评价方法:

1)标准差法:

适用于正态分布状况,是我国儿童保健工作中常用的评估方法,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包含95.4%的总体,按此制定出五等级评估(下、中下、中、中上、上)和六等级

评估(下、中下、中一、中+、中上、上)。

2)百分位法:

适用于正态分布和非正态分布,是近年来世界上常用来评估体格生长的方法,从P3至P97包含了全样本的95%。

当变量值不完全为正态分布时,百分位法比标准差法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数值。

.与标准值法相比,数值分布更为细致,准确性更高。

3)标准差的离差法(Z评分法):

川偏离标准差的程度来反映生长情况,可在不同人群间进行生长状况的比较。

Z分=(测量值—同年龄同性别参考标准中位数)/参考标准的标准差。

4)曲线图法:

按年龄的体重、按年龄的身长(高)或按年龄的头围将不同时间系统的数值测量绘制成曲线,目前普遍应用的生长发育图就是一种曲线图,将定期和系统测量所得各个儿童的体格测量值画在相应的曲线图上,然后进行评估,不仅可以评出生长水平,还可看

出生长趋势,并能算出生长速度。

13.前囟为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对边的Llr点迮线火约为1.5~2.Ocm,随菥颅骨的发育前囟稍为增大,6个月以后逐渐骨化而变小,多数儿玳作1,--1.5妙cjJ介,部分儿m在2岁左右闭合。

14.后囟是两块顶骨和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问隙,…小州Il~rIJ介戚少J2l丫fjId小,-f相:

小jii6~8周完全闭合。

颅骨骨缝在出生时稍分JI:

,113一一z1个JJl|、Jj己_个门J合。

15.面骨、鼻骨及下颌骨在婴儿期较颅坩发…r7.迟,IIJDLi,m邮较小,颅骨较大状。

16.牙齿发育是骨发育成熟的一个指标。

人·牛计20个乳爿:

和32个恒牙。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出牙时间的个体差异较人,迟,iiJ'jio~12个月,13月龄后仍未萌芽为萌牙延迟,全副乳牙约在3岁出齐。

17.骨龄:

是指骨骼的年龄,可反映个体儿晰发。

仃水平和成熟程度。

目前国外制定骨龄标准的方法有图谱法、计分法和重点标志观察法。

18.男性的性发育主要表现为长毛(阴毛、腋毛、胡须),声音变粗,喉结突起锋:

女性的性

发育主要表现为乳房发育、阴毛生长和腋毛生长。

二、神经心理发育

1.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意志和个性。

认知

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行为的动力。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是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2.视觉:

儿童双眼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是从出生后儿个月开始,一直延续到6·8岁,最关键时

期在1-3岁。

3.听觉:

足月新生儿听觉的灵敏度已相当好,表现出对强烈声音出现反应,1个月出现听觉

的集中,3个月能感受发声的不同方位并向声源转头,4个月起能分辨成人的声音。

4.皮肤的感觉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和深度觉。

5.嗅觉:

新生儿嗅觉中枢与末梢早已发育成熟。

6.知觉:

足人对葺f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

2·3岁时已出现最初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7.运动发育的规律:

由上至下;由近至远;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正向的动作先

于反向的动作。

一8.语言发育必需借助:

听觉、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正常。

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快速阶段,

也是语言表达的关键期。

9.1岁左右的婴幼儿有意注意一般不超过15秒;2~3岁注意力能集中10~12分钟。

学龄前

儿童有意注意稳定性增加,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

5~7岁能较好控制自己注意力的时间约

为15分钟,7~10岁20分钟左右,10~12岁可达25分钟,12岁以后能达30分钟。

10.气质:

是个体对体、外刺激以情绪反应为基础的行为方式,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气质

是与生俱来的,受遗传控制,不易随环境改变。

气质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惰绪、

意志)、速度(操作、适应)、稳定性(情绪、注意)、灵活性(反应性)及心理活动的指向

性(向与外向、兴趣)等。

11.性格:

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12.信度:

是衡量测验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稳定可靠、是否能测出所要了解问题的重要指标。

13.效度:

检验测试结果是否达到测验目的,也是鉴定测验方法效果的指标。

14.智龄(MA):

是指儿童的智力发育达到某个年龄的水平,可用心理测验测定。

15.发育商(DQ):

婴幼儿是处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感知、运动、语言发展迅速而更趋完善的时

期,因此要用发育测验来评价其神经心理的发展,了解被测儿童神经心理的发展所达到的

程度。

结果用发育商(DQ)表示:

DQ=发育年龄/实际年龄X100。

16.心理测验方法包括:

智力(发育)量表、成就测验、神经心理测验和人格测验四类。

其中

儿童智力测验量表依其用途和作用可分为筛查量表和诊断量表。

17.国常用的儿童心理测验方法:

1)筛查性测验(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绘人测验;图片词汇测验,PPVT;学前儿

童能力筛查)

2)诊断性测验(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BSID);Gesell发育量表(GDS);斯坦福.比奈量

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

18.对儿童行为的适应性行为评定有:

1)Brazelton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NBAS)

2)Achenbach儿童行为筛查量表(CBCL)

3)儿童人格问卷(PIC)

4)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

5)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

三、儿童营养与喂养、营养性疾病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referenceintakes)简称DRIs,包括四项容:

1)平均需要量(estimatedaveragerequirement,EAR):

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

群体中对某种营养素需要的平均值,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半数个体

对该营养素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另外半数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2)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nutrientintake,RNI):

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

生理状态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3)适宜摄入量(adequateintake,AI):

是通过观察或实验室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

摄入量,在不能确定RNI时使用。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leupperintakelevel,UL):

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

最高量。

2.儿童热量消耗主要用于:

基础代、生长发育、活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及排泄。

一般认

为基础代所需占50%、体力活动和生长为35-40%、10%以排泄中丢失、食物特殊动力作

用占5%。

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体格的快速增长、各组织器官的增大及功能

成熟都需要消耗能量。

因此,这部分能量所需是儿窳所特有的。

3.不同年龄三类产热性营养素的比例也不同。

…舣而青,婴幼儿时期猛白质、碳水化合物和

脂肪产热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