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1562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1全球金融发展及趋势

全球金融格局

从最开始的“高利贷”开始,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朴素的实物(货币)借贷,逐步扩展为由多种要素组合而又相互作用的庞大系统,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运用及管理等。

在此过程中,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和集中度日益提高,大型金融机构不断形成,导致金融权力逐渐集中。

这一权力集中的趋势不但反映在一锅内部,同样反映于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

从16~17世纪荷兰的崛起,从18~19世纪英国金融帝国的建立,再到20世纪至今美国金融主导权力的形成,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演变表明,一国的金融力量在国际竞争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一国强大的金融力量将极大地支撑该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该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一国领先的经济实力将促进全球性金融资源向该国的集中,凸显该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二者互相促进,导致国际间金融资源的过度集中。

全球金融资源在少数发达国家的过度集中导致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失衡——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过于丰富,金融市场急剧膨胀,虚拟经济大幅度脱离并超过尸体经济,累积巨大的系统风险,并把风险向全球范围内扩散。

而不发达国家基本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差,有限的外汇资金无法在本国市场得到好的回报,只能回流美国购买美国国债或机构债券等金融资产,不但削弱了本国的金融资源、抑制了本国的金融需求,而且分担了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非但没有改善这一状况,反而导致情况的恶化,加重全球经济失衡。

200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格局有所变化,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

全球开始质疑美元的单一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当性,改变现有金融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呼声强烈。

亚洲和新兴市场银行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国和欧盟的金融地位均有所下降,但其住到地位并非发生根本性动摇,其弊端也无从消除。

与国际金融权力集中相对应的是发达国家内部的金融权力集中。

20实际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出现重组浪潮,收购、兼并活动频繁,尤其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三爷并购,形成了混业经营的“巨无霸”金融集团。

在全球范围内,兼并的结果表现为大多数国家的少数几家金融巨头垄断了主要的市场份额。

虽然这种资源和权力的集中有利于保持和加强金融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但也存在以下弊端:

1)金融服务功能的异化,金融中介的本意是依靠专业化服务为供需双方搭建资金融通渠道。

但垄断地位的形成,使得大量金融机构主要依靠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匹配的优势获取超额利差,其收入更多来源于信息和资源优势,而非服务质量。

2)金融资源分配失衡,金融垄断导致市场失灵,金融资源大量向优势行业和区域的集中导致低收入区域、弱势群体出现金融服务的可及性障碍(包括地理障碍、价格障碍等)。

由于资源分配失衡,无论国内和国际范围内都存在着供应过剩和供应不足同时并存的现象,前者易于引发金融泡沫,后者则加剧贫富分化、导致区域金融荒漠化,二者均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3)引发道德风险,由于金融资源高度集中,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导致“大而不倒”。

在运行状况良好是攫取超额利润;在出现危机时,向社会转嫁成本。

这成为人们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普遍道德指责,也加重社会经济运行的负担。

4)导致金融危机,复杂的运作流程、高度“专业化”的只是壁垒屏蔽了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也使得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及其困难。

再次复杂金融交易过程不断累积的风险爆发时,必然导致金融危机,对整体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

此外,由于金融行业普遍存在较高的资金门槛和政策性限制,创新企业想进入这一行业困难重重。

而已经进入的额企业有的坐享政策利差,丧失金融创新的动力;有的一逃脱监管为己任,以创新之名行投机之实,导致虚拟经济日益脱离实体经济,累积大量的系统性风险。

有位重要的是,高昂的风控和监管成本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适量“富裕”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而不是向海量普通用户提供更多真正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阻碍了人们的自由、平等获取金融服务的权利。

全球金融格局的形成尤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也为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其日益显现的弊端既不利于各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更与民主、自由、去中心化的社会发展思潮格格不入,这意味这全球金融迫切需要一个更加安全、合理、健康的新局面。

金融创新背景

金融的本质在于促进价值的跨时间、跨地域交换和优化资本配置。

金融本质属性涉及到以下重要环节,例如,如何创造、提高流动性;如何降低交易成本;如何有效评估信用、管理风险;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如何推进市场的完全化,等等。

这些成为欸金融价值提升的重点,也构成了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

在此内在动力之外,许多学者也他逃了金融创新的其他途径。

例如,凯恩的规避行金融创新理论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爱德华·S·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认为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有助于经济发展,即金融创新应匹配经济发展需求;制度学派认为作为经济制度改革,即金融创新应匹配经济制度变革需求;格林和海伍德认为财富的增长是决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创新需求的主要因素。

上述理论探索说明金融创新的内涵丰富,其路径和动力多种多样,并非完全基于金融体系的内生需求。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进口转移风险和逃脱监管两条主线,其动力大部分来源于内生需求。

进入21世纪后,由于金融全球化加速展开、金融监管普遍放松、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创新更是格外活跃,这一方面2007年之前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最终导致了2007年金融危机的大爆发。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反映的是内生性金融创新过度而危机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的事实,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过度迷信技术,忽视了技术的潜在风险和道德风险。

过于复杂的技术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风险,也为大型金融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攫取超额利润和专家自身风险创造了可乘之机,并最终导致系统风险的过度累积。

2)影子银行过度膨胀,脱离了尸体经济的发展需要。

相对宽松的金融监管环境、高杠杆率的盛行,是的金融资产产生近乎失控的增长,达到全球GDP的数倍,其风险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承受能力。

3)资产过度证券化。

这一方面产生道德风险——资产多有着放松对资产的风险评估,通过证券化专一给市场投资者;另一方面导致投资者没有能力进行风险评估,使得投资者过度依赖外部评级。

上述弊端深刻揭示了金融过度创新产生的复杂后果,也意味着金融创新应包含一个完整的体系,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市场创新都应与显示金融需求、金融监管乃至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相匹配。

否则,单一层面的过度创新都有可能导致金融市场或结构失衡,产生难以预期的风险。

金融创新趋势

金融创新过于依赖内生动力的现状(例如追求短期最大利润、规避金融监管、只着眼于财富数量的增长等)也引发人们对于金融本质及其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关系的思考。

在金融失衡和金融权力不平等的背景下,金融创新也展现出一些完全不同的心方向——普惠金融和民主金融。

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多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由于富裕群体普遍比较容易获得全面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实际上侧重于弱势群体或低收入人群,目的是使这些群体中有真是需求的人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方便和有尊严地获取全面、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的功能一般通过设立专门的乡村银行或社区银行实现,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

该银行主要面向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贫困女性,采取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制度,借款利率略高于传统银行,大大低于高利贷。

它的成功引起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银行开设。

普惠金融的实质是促进金融资源的均衡分布,扩大金融服务的受众,提升消费者的参与度和效用价值。

民主金融则致力于通过新型金融产品让人人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受益,为经济生活提供更加牢固的基础。

民主金融的概念有美国着名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提出,包含以下内涵:

1)金融要为每个人而不是部分人服务,人人都能从金融活动中平等获益。

2)金融体系的目的是管理风险、降低不公平,提高所有人的福利。

3)应当鼓励人们从事金融业,或参与金融创新为社会谋福利。

4)法律监管应加深人们对金融运作知识的了解,为公众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

5)达成上述目标的途径在于金融创新。

可以看出,民主金融实际上包含了普惠金融的构成要件,是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和提升,二者共同构成当下金融创新的诉求。

2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军方项目,其最初目的是把分立的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使得彼此之间能够交换信息、共享计算资源。

随着TCP/IP协议的推出,此前孤立的计算机网络可以通过此网间协议互相连接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Internet(网间网,链接不同独立网络的互联网)。

到20个世纪末期,互联网已经覆盖全球主要国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亿人,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较2013年底提升%,整体网民规模增速保持放缓的态势。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提升至%,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

手机网民规模在2013年全年激增8009万之后,潜在手机网民已被大量转化,手机网民在网民中的占比已经处于相当高位,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手机网民增长将主要依靠创新类移动应用迎合非手机网民潜在网络需求来拉动。

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高速交换网络,直接作用是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降低交换成本,因此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最初集中在通信、传媒、军事等有限领域。

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电子化、数字化后放置于网络智商,互联网开始逐渐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更多的人类活动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

电子商务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它不但扩大了互联网经济的范畴,使互联网经济由“支撑互联网的经济”转变为“被互联网支撑的经济”,而且它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网络紧密联系起来,深刻地改变了商业结构和经济运作模式。

它激发、推进了互联网娱乐、互联网招聘、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展现出重构人类经济的强大力量。

而互联网的影响也由此上升到社会心理、行业思维、组织结构等诸多层面。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构建的初衷在于共享计算资源,而资源一旦可以共享,就不再局限于“计算”。

文件、软件、资讯、评论,各种类型的资源纷纷呢开始在不同的计算机间复制和传输,因此“分享”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一个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拥有某种电子资源的人无偿向其他人(和计算机)共享,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一方面是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电子资源分享的代价极低。

这与传统的实物分享不同,把一件实物分享给他人,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分享人失去了对该实物部分占有权或者使用权,电子资源分享的实质是复制,并且不妨碍分享人本身对资源的占有和使用。

分享精神直接激发了“免费”模式。

由于大量的电子资源被分享至网络,儿使用这些资源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因此免费成为互联网应用的典型特征。

无论是新闻、社区,还是搜索、即时通信,都是免费的;即使收费,着眼的也是大量用户啊,因而费用一般极其低廉。

这种“免费”策略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所有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企业都要考虑如何在免费的基础上实现盈利,因而出现了在线广告、后端收费、增值服务等多种多样的新型商业模式。

在分享和免费的基础上,“普惠”精神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互联网思潮。

许多用户把自己耗费不菲人力和财力而获得或创建的资源共享出来,免费交由其他人使用,并希望更多的被人们分享,目的就在于让自己的劳动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而不在乎这些人是否认识他、是否能为他带来直接收益。

甚至对于商业机构而言,经由互联网、以尽量低的价格为尽量多的人群提供服务,让那些以前享受不到类似服务的人群收回,也成为不自觉的医师。

这都促进了普惠精神的传播和发扬。

平等思想在早期互联网中表现尤为明显,当时有着这样一个流行的说法”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

平等使得所有网民站在同一起点,解除了社会地位、等级文化造成的交流鸿沟。

一个用户在网络上能得到多少尊重和认可,仅由其网上表现和贡献决定,这就形成了”民主“的氛围。

在平等和民主的环境中,自由也得到了很大的释放,在这里的自由包括表达自由和选择自由,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更多的言论自由,对于不同网站和社区之间可以自由选择,甚至可以自己搭建网站,吸引志趣相投的用户。

在互联网发轫之初,就有很多用户通过网络共享资源、互通有无,共同从事某项研究性或事务性工作。

在互联网普及之后,更多用户把更为复杂的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共同协作完成。

因此“协作”也是一种互联网精神它使得许多素未谋面的合作者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现实世界中难以完成的任务。

分享、免费、普惠、平等、民主、自由及协作是典型的互联网思想,但是这些思想并非开始于互联网,而是被互联网强化、传播和重塑。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深入各行各业,这些思想也将对行业思维和社会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简而言之就是,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发展。

但是互联网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它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逻辑上的转变和更新。

这种思维逻辑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关注海量用户。

用户数量是互联网企业取得高额营收的关键,也是支撑绝大部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

2)关注个性化需求。

信息创建和传播成本的降低、产品供应的丰富,使得用户享有充分的选择权,用户变得更加挑剔,唯有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方能得到认可。

3)关注长尾市场。

海量用户加上个性化需求就构成了长尾市场,大量的灰暗王企业事实上都在长尾市场中发掘出了自身的商业价值,对长尾市场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是互联网企业对于经济和商业的一大贡献。

4)重视创新。

相对于头部市场,长尾市场的用户获取与服务成本较高,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才能降低个性化服务的成本,成功吸引海量用户,实现可持续发展。

5)不惧怕风险。

互联网企业随时可能要面临失败的风险,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顽强的抗风险能力,资本市场也以天使投资、孵化器、风险投资等形式鼓励人们进行开拓性尝试。

6)重视用户体验。

良好的用户体验有利于用户的持续、重复访问,是互联网应用获取用户的头道门槛。

7)重视市场潜力。

高风险必然要求高回报,互联网企业一般不重视初期收益,而更关注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

8)重视蓝海市场。

互联网企业普遍通过蓝海市场的开发捕获海量用户,然后逆袭头部市场,实现对传统行业的颠覆。

9)重视开放性。

要满足海量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单靠一方的能力远远不够,需要打造一个平台式生态圈,多方合力共同把市场做大,既能更好的服务用户,也能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10)关注草根群体。

对用户数和市场爆发潜力的重视,使得许多互联网企业能够对所有用户一视同仁,甚至普遍抱持剪辑天下的心态,这也是分享、普惠、平等等互联网精神的具体体现。

3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内涵

互联网具有交互、关联、网络、渠道、选择等多重含义,其中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技术。

技术直接服务于人的需求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项意义深远的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更大影响往往会上升到思想和契约层面。

具体到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它将不仅仅是传统金融的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种新的参与形式。

在这种参与中,我们更需要关注交易结构、交易协议和内容的变化,以及金融权利契约结构的改变。

因此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技术的金融”,而应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

当从行为主题和参与形式的角度来理解,以金融权利去中心化的角度来思考和前瞻,互联网金融将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展现出更多的普惠和民主金融意义,远远超过技术层面。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其重点在于每个人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份子,都有充分的权利和手段参与到金融活动之中,在信息相对对称中平等自由地获取金融服务,借助低成本的自动化决策技术和更加高效便捷的交易技术,逐步接近金融上的充分有效性和民主化。

互联网金融将表现出自上而下、去中心化、契约重构的特点,僵尸点对点、网格化的共享互联,形成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优劣互补和新型契约的新局面。

每个人的金融价值和金融需求都会在这种点对点、网格化的共享互联中得到充分挖掘和满足。

互联网金融的这一内涵十分契合金融创新的时代要求,为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同时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金融中也有着具体的指向。

1)分享。

包括用户、产品、评价、信用等多层次的数据、信息与知识、经验的共享,甚至可包括金融服务过程中关键算法和模型的共享。

2)协作。

包括:

金融机构互相协作,为用户提供更具价值的服务;金融机构与用户写作,改进产品的设计;用户互相协作,实现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筛选乃至自金融。

3)自由。

金融服务门槛降低,金融机构多元化,产品供给充足,市场竞争充分,用户拥有自由选择、评价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权利,甚至可以自由提供金融服务。

4)平等。

金融活动中所有主题的全面平等,不仅在于买方、买方、买卖双方之间市场地位的平等,更在于平等的金融服务提供与使用权利。

即,普通用户自己可作为“金融机构”为自己和他人提供金融服务。

5)普惠。

人人都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方便和有尊严地的奥所需的金融服务,并从正当的金融活动中受益。

6)民主。

金融服务提供者仅仅依靠市场竞争和用户投票获取权利,用户的投票权体现为服务选择权,对于金融权利具有最终决定权。

互联网金融结构

互联网金融不等同于数据金融和技术金融,它在交易主体、交易结构、权力契约层面上引发的变化以及潜在的金融民主化,才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一个论述。

更重要的是,对互联网金融三个层次起到共同催化与推动作用的是互联网精神,它是互联网金融的思维基础,是互联网金融三个层次的共同支柱和融合剂。

下图展现了互联网金融的三个层次存在自下而上的递进支撑关系,以及各层次所属的金融范畴。

1)交易技术

交易技术指用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便捷性和安全性的技术,既包括交易渠道新技术,也包括优化服务、控制风险所涉及的新技术(如远程信用评估,数据审核贷款项目)等。

它覆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移动支付、移动金融、供应链金融、金融垂直搜索、渠道金融及智能理财等。

其核心是新型的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交易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表现为交易方式、交易渠道的变化,交易成本的节约和交易效率的提高。

交易技术对金融的影响直接而明显,是当前金融创新的技术驱动力。

但交易技术又相对独立,能够在不影响金融行业格局的情况下推动金融发展,归结为技术金融。

2)交易结构

传统交易结构总体上说是集中式的,借贷资金得去银行,买保险得找保险公司。

由于历史原因和监管因素,金融机构数量有限,经常形成垄断地位借助信息利差和政策利差攫取超额利润,而用户的选择权却极其有限。

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结构不同于传统交易结构,表现为交易结构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需要交易技术的强力支撑,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大范围高效率的点对点服务不可想象,正式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质为金融行业的去中心化带来了可能。

交易结构的多元化是互联网金融的和新层次,承上启下,连接技术和权力。

一方面,它使得交易技术的作用上升一个台阶,突破了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展现出时代环境、新型文化对于金融行业的真正改造;另一方面,它使得金融服务具备丰富性、获得性、平等性和普惠性,为金融长尾问题的解决奠定结构基础,并形成民主金融的结构支承。

从以多元化结构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角度,这个层次上的互联网金融可归为普惠金融范畴。

3)权利契约

传统金融体制的弊端主要源自金融权力的过度集中,它与互联网经济的扁平化、分散化特征背道而驰,也违背了分享、协作、普惠、自由和民主的互联网精神。

传统金融体制实质是工业时代规模经济在金融领域的过的投射,其演化过程是各方博弈的结果,但是普通大众的自由意识和选择权利在这一过程中从未发生过主导作用,因而很难称得上是民主、平等、自由的契约。

权利契约的变化居于互联网金融的顶层,是对传统金融行业最具颠覆性的冲击。

交易结构的变化导致权利结构的变化,随着新型金融力量的崛起,传统金融的权力将被分割,同时市场竞争加剧,用户便可以在此过程中扩大自身的金融权利。

尤其是大量普通人借助P2P等渠道提供金融服务,成为未来庞大的分散化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权利契约将更加民主、平等。

因此这个层次的互联网金融归入民主金融的范畴,它不但意味着金融参与者数目的扩大,更意味着普通参与者权利的提升,如同电子商务中已经呈现明显的消费者地位反转趋势。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前文有提到过金融创新的趋势是普惠金融和民主金融,互联网金融属于金融创新的一种形式,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这一趋势又有哪些影响呢?

1)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普惠金融的实质是促进金融资源的均衡分布,扩大金融服务受众,提升消费者的参与深度和效用价值。

它与互联网的普惠精神直接契合,还可受益于互联网的分享、协作、平等精神。

互联网金融在交易技术和交易结构两个层面上神话普惠金融。

交易技术层面,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网上自助服务和远程审核减少物理网点,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服务的覆盖人数;增强信息交流,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用审核和风险控制成本;通过数据建模和自动化操作降低大量的业务操作成本;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用户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更具成本效益的金融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降低监管成本;借助开源技术和业务众包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帮助金融机构实现财务的可耻与发展。

在交易结构层面,互联网金融可借助P2P技术、技术为用户搭建各种点对点的借贷、投资和交易平台,使用户拥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渠道。

这种多元化渠道不仅满足了用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更在于削弱弱势群体对单个金融机构的依赖,促进各个渠道的充分竞争从而确保用户始终享有普惠金融的权利。

2)互联网金融是民主金融的起点

民主金融本质在于破除行政力量和少数大型金融机构对于金融权力的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提升消费者的金融权力,使得金融如同其他经济服务一样,回归其本质:

促进价值交换、优化资本配置、托管社会财富。

互联网金融是民主金融的起点,其对民主金融的影响和促进,深刻体现于以货币为代表的权利契约革新上。

以比特币为例,这个仅有算法产生、无任何实体机构支撑的货币能够产生巨大的交换价值,仅仅在于用户间的信任。

这种信任构建于稳定的规则、稳固的基础设施(P2P网络)、用户可参与的发行以及公平的计算与投票上。

它事实上是所有用户在公平、自愿、民主基础上共同签署的权利契约,是一类集体意愿的具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普惠金融源于对金融排斥的修正,它的重点在于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层次,使得人人均能享有金融服务。

民主金融则源于对金融权力过于集中、深化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和改变权力结构,使得人人都能享有金融权力。

互联网金融当前的着眼点在于普惠金融,对于普惠金融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互联网金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交易技术,以各种新兴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精神的推动下,它已经拥有自己的逻辑,那就是改变交易结构、颠覆权力契约。

这一逻辑与民主金融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知识金融行业发展中的一个中间阶段,是更高级别的民主金融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