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1288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

班级姓名

【答题模式】 

  这首诗运用了……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表现了……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了……的道理。

【专项练习】

一、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__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

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

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_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1)初夏;惜春   

(2)若;因风飞过蔷薇;惋惜或“喜爱”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或比拟);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

   

(4)奇妙的想象:

词人运用想象,将春天拟人化,表达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美丽悠长的情味:

词人不知春归何处,一心向人请教;无人知晓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不语,问鸟鸟百啭。

在这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词人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

(1)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加填空。

(参见译文)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结合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4)下片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

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

 

 

(2)这道题是词句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词句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

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

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吟”是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志”是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参考答案】

(1)明;于谦;古代诗歌的一种 

(2)A 

(3)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死如归、不怕牺牲;坚守高尚节操 

(4)石灰;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不是。

他想借这首诗明志,告诉世人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解析】

(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

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方法:

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按音节停顿,① 注意不要把固定词组分开。

②为加强语感,可以把动词重读。

③前词重后词要轻 。

④把声调读准。

 ⑤固定词组,一般前音稍重,口型要放开,有爆发力。

 

(3)、(4)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这道题是对诗文主题的考查。

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点评】

(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

 

(3)、(4)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三、诗歌鉴赏。

   

清平乐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号________。

     

(2)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之情。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宋;黄庭坚;山谷道人 

(2)初夏;惜春 

(3)这两句以浪漫的奇想,把对春的依恋之情表达得极为深切。

 

(4)词人把春天拟人化,赋予春天生命。

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解析】

(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

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既然“春”已“归”“去”当应处“夏初”之时,且与“蔷薇”花开的物候相合。

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住”,将意思凝炼当为“惜春”二字最好。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以浪漫的奇想,把对春的依恋之情表达得极为深切。

 (4)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点评】

(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4)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四、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在横线上补全诗句。

     

(2)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________,这是他写在________家________(哪里)的一首诗。

     

(3)诗的前两句是写庭院的,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庭院的洁净,可以看出主人爱洁净。

第二句中“________”几个字写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几个字写出了主人的勤劳。

     

(4)诗后两句写的是庭院周围的自然环境,运用了对偶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主人________的情趣。

   

【参考答案】

(1)一水护田将绿绕 

(2)宋;王安石;湖阴先生;墙上 

(3)净;无;花木成畦;手自栽 

(4)拟人;热爱自然山水    

【解析】

(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 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

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参见译文)(4)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 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点评】

(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考查学生对对偶、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 

(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

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

 

(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诗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主题、手法三个角度来入手,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

(3)先了解什么是静态、动态。

静态是指描写景物在静止时的状态。

动态是指描写景物在变化中的状态。

解答时结合是句来分析。

 

  【点评】

(1)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静、动态景物描写的能力。

 

 译文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六、诗歌鉴赏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

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

日长篱落⑤无人过,

惟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①梅子:

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肥:

指果肉肥厚。

③麦花:

荞麦 花。

④菜花:

油菜花。

⑤篱落:

中午篱笆的影子。

⑥惟有:

只有。

⑦蛱(jiá)蝶:

菜粉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拟人、对偶 

(2)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3)B 

(4)抒发了诗人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

    

【解析】【分析】

(1)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从“杏子肥”可看出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可看出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读诗句可知,作者从”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几方面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可知”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才是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

 

 (4)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弄清诗句含义。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分析全诗,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

【点评】

(1)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句,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要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关键诗句、词语和时代背景分析。

 

七、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

采用了什么手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

“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

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

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志向远大、敢于进取的胸怀,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坚定信念。

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B    

【解析】

(1)答题思路。

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C、D正确;B:

B: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

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

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

 

【点评】

(1)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凡马 

(3)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①正确;②错误;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托物言志”。

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

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

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③正确 

【点评】

(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增强语感。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 

 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

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