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步骤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096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精.docx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答题步骤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精.docx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精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002年高考题)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高考对古代诗词内容情感的鉴赏,其表述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一考点是建立在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基础之上的。

能力层级为E。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诗词词句的准确理解。

高考对古诗词的鉴赏,实际上是一种简单鉴赏,即对诗句内容的准确理解。

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必须弄清楚诗词句的表层意义,然后再进行深入地理解。

2、对全诗(词)主旨的概括,即对作者表达的某种感情,某种哲理,或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某种总结和概括。

3、分析作者的态度。

即对某个事物的态度、某个人物态度、某种历史态度、某个社会态度、对人生的态度等等的分析。

态度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诗(词)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往往借助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

4、评价诗歌的意义。

即从手法和内容上评价其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对人事、历史事件的认识在当时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意义、哲理意义或阶级、时代的局限性。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数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写杨柳的丰姿,写其生长的环境,是否有所寄寓?

试作分析。

答:

这首咏物诗,抒发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频花不自由。

[注释]出自南唐柳恽《江南曲》:

“汀洲采白频,日暖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

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这首诗的第三句“春风无限潇湘意”中的“意”是什么“意”?

答:

这个“意”,表现了诗人怀念“骚人”之情,也包含了“骚人”寄寓诗中的怀念作者之意。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免,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①身:

竦身。

②绦镟:

绦,系鹰用的丝绳;镟:

转轴。

③轩楹:

(堂前廊柱),此指画鹰的悬桂之地。

④“何当”句,含希望之意。

此诗写画上的鹰,呼之欲出,试说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怎样一种志向?

答:

这首诗,写于杜甫年青时。

诗中的鹰,充满“乘风思奋之心,嫉恶如仇之志”它表现了诗人充满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抒发了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语言平易,试举例说明。

答:

“我家”二字,亲切之中含有洒脱自豪的韵味。

2、试对第三、四句表现的诗人情操进行评价。

答:

“不要人夸”两句表达了孤芳自赏。

不向世俗献媚的忠贞、纯洁的操守。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王昭君

刘献廷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注释]①汉主,指汉元帝。

画师,毛延寿。

因王昭君不肯以黄金贿赂宫中画师毛延寿,故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丑画王昭君,使其不得汉元帝宠幸。

待她自请远嫁时,元帝方知其品貌非凡,但后悔已迟,于是在昭君走后,一怒之下,杀了毛延寿。

②妍媸:

美丑。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试作全方位的诠释

答:

1、从王昭君不肯贿赂毛延寿产生的结果看,谴责了贿赂之行。

2、从毛延寿丑画王昭君看,谴责小人

残害忠良。

3、谴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注释]①鹿门:

鹿门山,隐逸圣地。

②庞公:

汉末隐士庞德。

诗中时空顺序十分清楚,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诗中从日落黄昏写到月悬夜空,从江汉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写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

路。

这自然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全诗表现了诗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玉帛:

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②乌孙,活动在伊犁河一带的北方游牧民族。

1、诗中的“静”字用得很好,试结合全诗,说说这个“静”,好在什么地方。

答:

这个“静”字,写出了边关和平宁静的生活,它把今日的和平和昔时战乱作了明暗交织的对比。

并与下句“销”挽合,写出了战争阴狸消散净尽,日月光华照彻寰宇的景象。

2、试分析全诗的主旨。

答:

这首诗,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唱入云的和平统一的颂歌。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第二句中的两个“自”,为什么用得好?

答:

“自”是“自由自在,自得共乐。

逍遥自在”之意。

诗人连用两个字表现了坦荡淡泊的胸怀。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全诗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

象征社会风浪。

结尾两句,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

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练习。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虚实相生”是诗歌的常用手法,试说说《长安秋望》实景与虚景。

答:

实景有“楼”“天”“南山”,虚景有“秋色”。

2、试比较两首诗所写景物的共同特点。

答:

2、这两首诗,所写景物气势健举,意境高远。

如杜诗无尘的“镜天”(象明镜一样的天空)王诗“依山尽”的“白日”,“入海流”的“黄河”。

3、《登鹳雀楼》比《长安秋望》写得更好吗?

说说你的看法。

答:

王诗之所以写的好,是因为诗中巧妙地蕴含着哲理。

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句

石蟊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扬花更飘荡,扬花只是一春忙。

1、本诗寓动于静、静中有动体现在哪两个词上?

试作分析。

答:

1、“弄”,描写了柳枝在怡荡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动态,“满”写出了柳絮过去、现在飞落的过程,静中有动。

2、诗人化虚为实,在具体形象的描绘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诗人把羁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描绘之中。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①箨龙:

笋。

②木笔:

花名,即辛夷花。

这两种植物都是初夏的常见之物。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写出景物怎样的特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最后两句怎样抒怀?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写出了景物清幽、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了诗人闲适、怡然自得之乐。

结尾两句抒怀,表达了诗人志

士空老,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词后三个小题。

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个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①三吴:

古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都曾属吴国。

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东部一带。

②参差:

形容房屋高低大小不齐。

③天堑:

此指钱塘江。

④珠玑:

指珍珠宝物。

⑤重湖:

西湖分里湖外湖两区。

⑥羌管:

笛子。

⑦弄:

吹奏。

⑧泛:

漂浮。

⑨高牙:

大官的仪仗队伍。

⑩图:

描绘。

凤池:

借指朝廷。

1、简述开端三句在全篇内容与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

从“形胜”与“繁华”两个侧面概括了钱塘江自然环境的秀丽与社会的富庶、太平景象。

2、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并勾画出特征,对赞美钱塘可收“以一当十”之效。

试举一例说明。

答:

如选取不同季节的“桂花”“荷花”,均具有西湖乃至杭州特色的景物;“三秋”点明桂花飘香的季节,“十里”渲染荷花种植之广,工整的两句,高度概括了西湖、杭州美的特色。

3、词的收尾处,用了“好景”二字,联系全篇及作词缘由思考,这两个字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匠心?

答:

①呼应开头,使首尾相合;总括全篇,突出地赞美题旨。

②回应“赠送”之意,暗指孙权的“政绩”,表颂扬之情。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释]①觳皱:

有皱纹的纱。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依就此作一点简要的分析。

答:

本词上片极写繁花盛开、蜂蝶争喧的景象,表现出对春意昂然的春天的无比陶醉。

着一“闹”字,运用通感手法,化静为动,把春景的绚丽、春天的活力点染得极为生动。

2、古今许多论者在充分肯定词的上片,特别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的同时,对全词的基调和主旨的评价却基本持否定的态度。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就此作一点简要的分析。

答:

本词上片写春天的绚丽景色却有独到之处,但下片却不能相称,用了一些陈词滥调,充满了追逐欢乐的庸俗情趣,如“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笑千金轻一笑”,表现了“浮生若梦”的消极人生态度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

走马为谁雄?

何以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注释]①秋事促西风:

意即“西风促秋事”。

②地:

助词。

③关河:

山河。

④衰翁:

作者自称。

⑤虎士:

指在场的将领岳德。

⑥云中:

可解释为地名。

汉时云中是军事上占重要地位的边郡,魏尚、李广都曾在此击溃匈奴的军队。

1、“秋事促西风”中的“秋事”本意是秋收的事情,从全词看,实际上是指什么?

“岁将晚”包含哪两层意思?

答:

边疆紧急的战事、时序的晚和作者的年岁大。

2、“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中“醉”字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而朝廷昏庸无能的愤懑之情。

3、作者在词中主要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处境?

答:

报国无门和自己年老体衰无力报国的处境。

十五、阅读下面元曲,做曲后练习。

[中吕]满庭芳

看岳王传

(元)周德清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

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

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

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注释]①庙宇:

指宗庙社稷。

②旌节:

朝迁使臣所持的符节。

③士夫:

泛指人民。

④丘陵:

指祖宗陵墓。

⑤銮舆:

天子的车驾,这里代指天子。

1、“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三句的意思是岳飞文武双全,有再造赵宋王朝的社稷之功,足以青史留名;“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二句的意思是岳飞功劳卓著,却遭到权臣的嫉恨,最终被陷害至死。

2、作者饱含感情,用“闪杀人”和“误杀人”两个通俗而又生动的词语,分别从朝廷和移民两个角度,描写岳飞惨遭杀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谴责了投降派的罪恶。

3、简析结尾“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三句的含义和特色。

答:

这三句把作者对岳飞的深切缅怀之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怒谴责,寓于形象的画面之中,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

十六、阅读下面元曲,做曲后练习。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

采茶歌四时佳兴(春)

(元)钟嗣成

梅花漏泄阳和信,才残腊又新春。

东风北岸冰消尽。

元夜过,社日临,中和近。

天气氤氲,花柳精神。

驾香轮,弛玉勒,醉游人。

清明过了,飞絮纷纷。

隔孤村,闻杜宇,怨东君。

叹芳辰,已三分,二分流水一分尘。

寂寂落花伤暮景,萋萋芳草怕黄昏。

[注释]①残腊:

残冬。

②社日:

农家祭祀土神的日子,在春分前后。

③中和:

即中和节,在农历二月初一。

④氤氲:

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⑤东君:

指春神。

1、这首曲子从诗人情绪的转换和意境的营造上可以分为三个乐章,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乐章的主要内容。

答:

(1)描写春到人间的步履匆匆。

(2)描写春日的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

(3)极写春归的寂寞和惜春的叹息。

2、“东风北岸冰消尽”中的“东风”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东风”吹向“北岸冰消尽”?

答:

“东风”指“春风”。

河的北岸向阳,而且春风容易吹到,所以作者这样说。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1、这首词的上片有两字词用得极为精妙。

任选一个字作赏析。

答:

“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出”突出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阴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一种盎然生气。

2、词的下片描绘了诗人自我形象,试对这一形象作分析。

答:

“白发戴花”句,活画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人生”句写失意的苦闷和排遣苦闷的方式。

而这些把一个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太守”形象表现得极为突出。

统领以下词句的作用;表现了词人对东坡的怀念和归耕东坡的感情。

山水诗:

清新优美田园诗:

恬淡宁谧咏史诗:

雄浑壮阔送别诗:

依依不舍

边塞诗:

悲凉慷慨讽喻诗:

沉郁激愤羁旅行役诗:

深沉凄凉宫廷诗:

缠绵婉转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

碛(qi):

沙漠。

根据诗歌内容流派判断这是什么诗?

解释第一句中的“海”字。

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具体分析本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及妙处。

答案:

(1)这是一首唐诗中的边塞诗。

因为唐代边境战事频繁,许多男子被征去戍边,故唐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

(2)“海”指沙漠,与岑参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海”意思一致(3)这首边塞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

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

景物雄阔的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

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丰富了首句的内涵。

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

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

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

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思想感情】:

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

因为形象大于思想,所以诗歌的思想感情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比如李商隐的《锦瑟》。

但是大部分诗歌的思想内容还是比较确定的,特别是0所选的小诗,其思想感情还是比较好把握的。

中国0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对诗歌情感主旨的分析是鉴赏古诗的常见考点。

1994年《菊花》诗赏析中所谓“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就属主旨把握歪斜;1998年《题李凝幽居》赏析第二题说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也“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则属对情感分析的牵强附会。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同时,诗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中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

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