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精品doc.docx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精品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精品doc.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精品doc
第一课 病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
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
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
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
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 细菌
教学构思: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
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
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
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
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
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
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
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
师: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
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
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
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
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
是单细胞。
师: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
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
没有。
生:
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
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
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
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
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
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
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
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
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
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
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
细胞分裂。
师:
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
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
生:
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
不可能。
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
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
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
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
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
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
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
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
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
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
自养。
师:
(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
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
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
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
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
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
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
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
寄生、腐生。
师:
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
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
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
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
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
不全面。
师: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
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
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
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
师:
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
太好了。
教学反思:
本课力争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结论的得出、概念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以提出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比较得出结论等活动来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尤其是要为那些羞于表达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教学反思:
第三课 真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
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
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
观察蘑菇.
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
(地下菌丝,菌丝,柄,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
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
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
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
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
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
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
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
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第四课 我们的身体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像解暗箱一样去推测身体内部有什么。
2、通过上述亲历活动,引起孩子们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总体概略地了解。
3、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能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二、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四、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
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
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
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
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
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
人有哪些本领?
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
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
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
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
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
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
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
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
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
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
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
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
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
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三)课的延伸。
问题:
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颈.躯干.四肢
教学反思:
第五课 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和阅读认识呼吸的意义。
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和呼吸的过程,养成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1、保鲜袋(一样大)、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瓶上要有石灰水的标签)、气球、钟表、多媒体“人的呼吸”课件。
2、人的呼吸器官的模型、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谈话:
人每天都要吃食物,是因为要从食物中获得长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获得热量。
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人为什么要呼吸?
呼吸是怎么回事?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呼吸器官”。
(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呼吸的意义。
(1)分组用保鲜袋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
①谈话:
我们不停地进行呼吸,吸进去的是什么?
呼出来的又是什么?
请同学们取出保鲜袋罩住口和鼻,不要留缝隙。
这时你的呼吸有什么感觉?
过一会儿又有什么感觉?
当你感到呼吸困难时,抓紧袋口,不能漏气,左手把保鲜袋取下来,并扎紧袋口备用。
②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③师生小结:
保鲜袋刚刚罩在口和鼻上时,呼吸还正常,过一会儿,感觉到呼吸困难。
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是因为保鲜袋内的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少了,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了。
(2)推测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什么变化。
①谈话:
开始时保鲜袋里是什么气体?
现在保鲜袋里还有气体吗?
它的成分有没有变化?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②学生讨论。
③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开始时保鲜袋里的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
现在保鲜袋内空气中氧气可能变少了,二氧化碳可能多了。
我们可将燃烧的火柴棒放进袋中,火柴立刻熄灭了,说明缺氧;再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袋中,变浑浊,说明袋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3)实验:
检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①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②师生小结:
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所以燃着的火柴会熄灭。
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袋中晃动后,变浑浊了,说明袋中的二氧化碳较多。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在呼吸中,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人体只有连续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氧气,“生命之火”才能旺盛,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2、指导学生测量每分呼吸的次数,认识静坐时、活动后每分呼吸的次数是不同的。
(1)测量静坐时,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①讲述: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呼吸,你知道你1分钟呼吸多少次吗?
每人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默数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作记录。
②学生活动:
学生实验(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并填写测量结果。
(2)测量做操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①谈话:
我们做操以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的一样呢?
②学生活动:
做室内操。
③提问:
请同学们用手摸胸部,与活动前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
(学生随即测每分呼吸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填写测量结果。
④师生小结:
静坐时,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比较稳,儿童平静时的呼吸频率在每分20~25次左右。
运动时,因为需要用力,呼吸肌加快收缩,胸腔进一步扩大或缩小,呼吸深度急剧增加,呼吸次数同时急剧增加。
3、指导学生认识人在呼吸中有最大的通气能力(肺活量),但各人不同。
(1)谈话:
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吹气球,轻轻吸一口气,然后全吹进一个气球内,看看气球有多大;深深吸一口气,再全吹进气球内,看看气球有多大,这说明什么?
(2)学生实验,汇报。
(3)师生小结:
深吸气比轻吸气吹的气球大。
因为深呼吸时,能使胸腔进一步扩大,身体内气体的容量随呼吸的加深而增大。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是在一次呼吸活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
(4)提问:
全班同学都用最大的力气吸一口气吹气球,比一比,每个人吹起的气球有什么不同,这又说明了什么?
(5)学生讨论。
(6)师生小结:
人吹的气球有的大,有的小。
说明各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各人身体内呼吸气体的容量就不一样。
那么是哪些器官能够容纳气体呢?
现在我们一道研究人的呼吸器官。
4、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以及呼吸的过程
(1)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①谈话:
人时刻都在呼吸,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
它们在人体的哪个部位?
它们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活动:
观看多媒体呼吸器官课件、挂图后再讨论、汇报。
③师生小结:
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鼻、咽、喉在人的头部,气管在人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
气管从上往下不断分支,成为支气管和很多小支气管,像树枝一样。
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
肺很有弹性,由很多很多小肺泡构成。
肺泡内是空的,可以容纳气体,与小支气管相通,表面包着很多很细的血管。
④让学生指着自己的身体说出各个呼吸器官所在的部位。
(2)认识呼吸的过程。
①讲述:
观看空气在呼吸器官中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自身呼吸的情况,说说人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
②学生讨论、归纳、汇报。
③师生小结:
空气首先进入鼻腔。
鼻腔里有鼻毛和潮湿的黏膜,能滤去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
鼻腔还能使干冷的空气变得湿润温暖。
空气由鼻腔经喉进入气管。
气管的下端分成左右两根支气管,分别进人左肺和右肺。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进的氧气能从这里进人血管,再被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由血液送到肺泡里释放,再经支气管、气管、鼻腔呼出体外。
5、向学生进行呼吸的卫生教育。
(1)讲述:
我们已经知道呼吸器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就一定要注意保护呼吸器官,不要让它生病,否则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请你们思考:
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病?
得这些病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预防呼吸器官的疾病?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师生小结:
为了保护呼吸器官健康,必须做到:
一注意呼吸卫生,如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
这样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预防肺结核等传染病;二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加肺活量,预防感冒和气管炎;三不要吸烟。
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还能使人得肺癌。
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都能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有哪些。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心脏和血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
并知道心脏和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2、使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懂得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猪的心脏、人的心脏模型图、干净抹布。
2、钟表、多媒体血液循环器官课件或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谈话:
当我们在运动场上奔跑、做剧烈运动时,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发言)
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感到心跳明显加快。
(板书:
心跳)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测量心跳次数。
(1)测量静坐时,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讲述:
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在跳动,请各位同学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左侧,紧贴心脏的部位,有什么感觉?
②学生实践,分别感觉。
③汇报感觉结果。
④讲述:
请同学们测一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⑤学生测量。
(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
⑥学生汇报结果:
每分心跳大约65次、70次、75次……
⑦小结:
测得每分心跳60~100次,都属正常的。
(2)测量一般性运动及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谈话:
当我们做一般性运动和做剧烈运动后,每分心跳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得一样呢?
②学生活动:
学生运动。
(学生蹦跳半分、1分,由教师统一计时)测量心跳次数。
(学生随即测量每分心跳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
汇报测量结果。
③小结:
剧烈运动后,测得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每分心跳的次数多,这是为什么呢?
请比较3次心跳数。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的实质和人的血液循环器官。
(1)了解心跳的实质是什么?
①阅读课本。
②学生汇报。
③师生小结:
心跳实质上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认识心脏。
①谈话:
为了使同学们对心脏有个清楚的了解,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猪的心脏,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基本构造和形状差不多。
②分组观察猪心脏。
(提出观察要求:
i)外形像什么?
ii)有多大?
iii)捏一捏心脏的肌肉,有什么感觉?
)
③师生小结:
心脏外形像桃子,有自己的拳头大小,心脏具有强有力的肌肉。
(3)了解心脏跳动的原因。
①谈话:
下面看心脏跳动的多媒体课件,看看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与心跳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仔细观察。
③师生小结:
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舒张。
收缩时,把血液压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舒张时又让全身血管中的血液流回心脏。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