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9808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

5、古诗两首(第1课时)

课型

讲读课

日期

2015年月日午第节

教具

教学

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题西林壁》中的字、词。

2、读懂《题西林壁》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重点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师: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师: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

卷舌音、平舌音)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生配乐齐读古诗。

4、明确任务,组织自学。

课堂预计:

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

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6、巩固: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

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

请同学们一起朗诵,并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8、背诵

9、总结: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四位盲人错在那里。

10、总结: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观察的角度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观察的效果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课后回顾: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

5、古诗两首(第2课时)

课型

讲读课

日期

2015年月日午第节

教具

CAI

教学

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游山西村》的字词。

2、读懂《游山西村》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重点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

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陆游是绍兴人,著名诗人。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

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按上节课学习步骤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课题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陆游有关资料。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

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

(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

(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

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

(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4、悟意境

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

三、指导背诵1、反复朗诵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后回顾: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

6、爬山虎的脚(第1课时)

课型

讲读课

日期

2015年月日午第节

教具

CAI

教学

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重点

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2、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反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你能说说你看到的爬山虎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五、作业本作业。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课后回顾: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

6、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

课型

讲读课

日期

2015年月日午第节

教具

CAI

教学

目标

1、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

难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二、导入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示句子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4、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课件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10、课件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你知道了什么?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六、总结:

1、学了这课,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作业:

仿照课文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爬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样子: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课后回顾: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

7、蟋蟀的住宅(第1课时)

课型

讲读课

日期

2015年月日午第节

教具

CAI

教学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3、理解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重点

难点

初步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初步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屏幕出示蟋蟀图片,问:

认识吗?

它叫什么?

2、书写“蟋蟀”两字。

3、你知道蟋蟀有什么本领吗?

    板书:

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

1、既然讲蟋蟀有住宅,那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

它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读课文,用“”划出有关句子。

  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

(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

(隐蔽)

2、讨论后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3、读有关句子。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

蟋蟀的住宅为什么有名?

2、自由读有关段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检查。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

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

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

4、“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向阳隐蔽

课后回顾: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

7、蟋蟀的住宅(第2课时)

课型

讲读课

日期

2015年月日午第节

教具

CAI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重点

难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以及他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蟋蟀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们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

谁的住宅好?

(当然我们的好)

2、我们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围绕住宅课文主要写了那几部分?

(一是住宅的特点,二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1)默读课文,标注有关内容加以体会。

(住宅的特点是选住址慎重;隐藏。

挖洞工具特别柔弱。

2)从这几位同学的板书来看,课文介绍住宅特点时是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介绍的。

3)谁愿意用自述的方法介绍住宅的特点?

(教师找三位同学介绍)

2、小结:

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4、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三、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四、看文章,做练习。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动物编个小故事,不全用: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

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动工时间

怎样挖掘

不断修整

 

课后回顾: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

7、蟋蟀的住宅(第3课时)

课型

讲读课

日期

2015年月日午第节

教具

CAI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认真完成作业。

重点

难点

认真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一、再读全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蟋蟀的住宅》。

2、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3)向同桌介绍,指名介绍。

二、总结。

1、蟋蟀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

2、指导学生背诵2、7两段。

三、指导作业。

1、再次强调水笔的写法:

笔锋、运笔、没水时可以甩一甩。

2、再次强调写错了怎么办?

用透明胶带拉去,注意用力均匀,不要弄出洞洞来。

3、作业一:

每个字写两个,竖着写,注意大小、运笔、停顿。

作业二:

打钩打在拼音的下方,不大也不小。

作业三:

注意题目要求,从课文中找。

写好之后读一读。

作业五:

先打草稿,老师改了之后再抄进去。

作业六:

先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多读几遍再下笔。

(一)选择词语用对号。

(二)从《词语手册》中抄写词语的意思。

(三)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四)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五)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地。

板书设计:

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地。

课后回顾: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课型

讲读课

日期

2015年月日午第节

教具

CAI

教学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

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地球仪,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2、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

3、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三、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

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

3、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四、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

课后回顾: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二(第1课时)

课型

练习

日期

2015年月日午第节

教具

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

目标

1、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明白仔细观察,坚持观察的重要性。

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重点

难点

儿歌能够熟读成诵。

明白仔细观察,坚持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听写后同桌互查,纠正错误。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1)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2)按顺序齐读。

3)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1)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2)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思考交流。

4)读“小林”“小东”的话。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细致、具体

课后回顾:

学生能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学生还明白了仔细观察,坚持观察的重要性。

并能发现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二(第2课时)

课型

练习

日期

2015年月日午第节

教具

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

目标

1、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2、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重点

难点

儿歌能够熟读成诵。

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成语故事

1、导入:

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

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4、说故事。

二、、日积月累

1、读句正音。

2、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

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3、熟读成诵。

三、作业:

1、背诵儿歌。

2、把成语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

课后回顾:

学生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并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背诵“日积月累”部分很好。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二(第3课时)

课型

口语交际课

日期

2015年月日午第节

教具

CAI

教学

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重点

难点

使学生明白要细心观察、反复观察。

学生能多角度观察,说话有条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成语《胸有成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导语:

是呀,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今天,老师要给你们看三幅图。

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也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二、看图交流

1、独立看图,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获得“独具慧眼”奖。

2、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发现新问题。

4、全班交流评议。

⑴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人选。

三、拓展:

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

仔细看图,清楚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课余仔细观察生物的事情、事物。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细心观察反复观察多角度观察

口语交际

独具慧眼

课后回顾: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二(第4课时)

课型

习作课

日期

2015年月日午第节

教具

实物投影

教学

目标

1、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2、能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写作做到语句通顺、有条理。

重点

难点

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能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