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9491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各地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各地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各地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各地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地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docx

《各地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地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docx

各地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

各地2015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

高三

2010-10-2109:

54

各地2015届高三月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

湖北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9月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

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

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

“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

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

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

在《明史•舆服志》上载:

“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

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

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6.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参考答案:

 解析:

C项中的“标准官帽”有误,文中五相关信息。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参考答案:

解析:

A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提到“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C项,用双翅区分官阶在宋代就有了;D项,颠倒因果,由原文“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可见,收留降臣、笼络人心为因,允许穿明朝朝服、带明朝乌纱帽为果。

8.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参考答案:

解析:

A.原因推断错误,原因应是“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B.“玉饰越少,官职越小”不对,官职在六品以下的官员的乌纱帽上没有玉饰,“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于文无据;D项“巩固清朝政权”错,于文无据。

吉林延吉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CPI

   CPI(ConsumerPrice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作为一种价格指数,CPI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

一方面,CPI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数据,为一国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CPI所反映的价格水平和走势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因此,CPI自然也成为衡量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一方面,国际上通常以CPI为主要指标来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程度。

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普遍地、连续地、超过一定幅度地上涨。

按国际惯例,当CPI增幅连续超过3%时,即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当CPI低于1%时,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一国货币就会贬值,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背离,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会受到影响。

根据CPI的变动,可计算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背离的幅度,以便在劳资双方签订合同时,提高名义工资以降低甚至抵消人们因实际工资的下降而遭受的损失。

此外,因通货膨胀而调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残障人士的补贴金,甚至是离婚后对儿童的赡养费时,都有必要用到CPI。

   中国自1984年开始编制CPI,中国CPI也包括8大类商品和服务,分别是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共263个基本分类,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

2006年,经例行调整后,8大类产品中食品、服务类、居住的比重分列前3名,其中食品的权数为33.6%,与前两年持平,而居住和服务类的权重有所上升。

(节选自《读者》2007年22期《CPI迷局》)

【注释】在(CPI中,“居住”一项是不包括“买房”的,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房价不计入是国际惯例,且买房属于投资,不是消费。

1.下列对CPI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CPI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

B.中国CPI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等8大类的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

C.当CPI低于1%,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会受到影响。

D.CPI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2.下面对CPI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财政、价格政策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要依据CPI。

B.CPI是衡量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标之一。

C.因通货膨胀而调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残障人士补贴金等,也要用到CPI。

D.根据CPI的变动,可计算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背离的幅度,抑制通货膨胀。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食品、医疗、服务类消费在中国CPI中所占权重较低,说明我国居民在这几方面消费都很少。

B.中国CPI中食品权数位列第一,目前肉价上涨会使食品消费在CPI中比重更高。

C.2007年以来肉价带动食品价格上涨,又带动CPI上涨,意味着职工的购买力上升。

D.中国CPI中居住的比重位列第三,可见老百姓对居住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压力不大。

             

参考答案:

1、C(原文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会受到影响”)

2、D(CPI没有“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3、B(A.本文中找不到“医疗”的相关信息;原文说“食品、服务类、居住的比重”在前三名之列,不是“较低”。

C.食品价格上涨,CPI上涨后,职工的购买力应该是下降。

D.“消费压力不大”的推断不对,人们对居住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压力也越来越大。

江西修水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云朵中的羌族能否幸存?

      

四川大地震把羌族推到灭绝的边缘。

不过,一些专家希望,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能使这个曾经兴盛的少数民族获得重生的机会。

以“云朵中的民族”著称的羌族一直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如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汶川、茂县和北川等县,而这几个县都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许多专家认为,此次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的影响近乎灭绝之灾。

有些人担忧,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可能将意味着羌族文化的消亡。

还有些专家指出,羌族文化在地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经过世世代代与汉族的共生融合,加之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计划,其民族传统的日渐淡化也是无可避免的结果。

他们预计,此次地震将会进一步削弱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但认为羌族在地震之前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的专家指出,羌族没有书面语言,且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

他们指出,羌族的“汉化”在北川尤为明显,因为绝大多数羌族传统的吊脚楼都在汶川和茂县。

北川的建筑都很现代,只有很少的羌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能讲羌族话的人就更少了。

即使如此,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认为,北川在地震中损失了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以及绝顶珍贵的活体记载——人。

包括北川羌族博物馆珍藏的800件文物在内,许多史料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

组建保护羌族文化专家组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许多都已罹难。

北川县青片乡是少数几个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保持村民原有生活风貌的乡镇之一,但地震后由于家园被毁,绝大多数人已离家另谋职业。

青片乡正河村村主任杨华武认为,全面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他说:

“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挽救羌族文化。

重建羌族自治区首府是重新展现羌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选自2008年6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

6.下列说法不能支持“羌族文化濒临消亡”观点的一项是(  )

  A.羌族一直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地区。

  B.羌族文化在震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

  C.此次地震加剧了对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削弱。

  D.羌族世世代代与汉族共生融合,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7.下列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都已罹难。

  B.羌族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因而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

 

 C.四川大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来说是灭绝之灾。

  D.有的专家认为在地震之前羌族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在四川大地震中都已经永久埋在了废墟下,这意味着挽救羌族文化的

工作举步维艰。

B.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羌族文化就可能消亡。

C.只要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就能使羌族文化重现生机。

D.由于作为弥足珍贵的羌族文化活体记载的羌民在这次大地震中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因此保护羌族文化困难重重。

参考答案:

6.A

7.D(A项应为“许多都已罹难”;B项错在不构成因果关系;C项应为“近乎灭绝之灾”)

8.C

宁夏银川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

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

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

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

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

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

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

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

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

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

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

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

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

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

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

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

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

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

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

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

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

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

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

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

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

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

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

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参考答案:

1.选B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项“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

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

”判断正确。

C、D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

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判断正确。

2.选C  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

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

”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

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

B项根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

”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3.选D  A项,根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

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

”判断正确;B项,根据信息“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

”判断正确。

C项,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

……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等信息判断正确。

D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

”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山东潍坊2015届高三开学摸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世博会,倾听人类文明进步的足音

   每届世博会都留给我们非凡的惊喜。

翻阅l50多年的世博史,犹如品读一本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人类文明进步的足音清晰传来……

   150多年来,美国曾先后l3次举办世博会。

“举办世博会的过程,几乎就是美国实现工业化并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

”上海世博美国馆副总代表俞天睦表示,“l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认为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强国路。

”而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对于世界经济来说,也具有历史意义,它被称为一届“希望的盛会”。

从福特、克莱斯勒等灵活的筹资参展方式,到中国、捷克斯洛伐克众多国家争设独立展馆,无一不显示出“越是艰难时刻,越显合作珍贵”。

回望历史,俞天睦感慨地说:

“l876年的费城世博会,正是美国建国l00周年,那是世博会第一次在欧洲之外举办。

当时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今,世博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无疑对未来发展具有历史意义。

”   

   作为世博会的发源地,英国用一朵盛开的蒲公英,向世界诉说一个老工业国对未来、自然、城市的探寻。

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曾给世界带来太多震撼,人们在“水晶宫”里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和工业品:

高效的农业机械、印刷机械、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决定举办这一盛事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按捺不住骄傲和自豪:

“每个人会热爱这一切……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

”然而,陶醉于第一次世博会的人还远远不能想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另一面。

严重污染的河流、日渐减少的绿色让人们从对机器的狂热中清醒,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病。

“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世博带给英国的不仅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一场思想与理念的变革。

   1970年3月15日,世博会第一次来到亚洲,并且在日本大阪取得了空前成功。

欧美尖端技术以及时髦的生活方式的披露,让进入“小康”时代的日本国民大开眼界,其中展出的便携式传呼机、无线电话、视像电话、电动轿车、磁悬浮列车以及罐头饮料、快速食品,迅速商业化和普及化,风靡日本。

大阪世博会成功的举办成为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它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报名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历届之最,志愿者人数最多,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

   回望l59年的世博史,中国从“参与者”到成为“东道主”,从一个侧面叙述了一个国家与世界的故事。

l894年春,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办世博会的主张;1910年,出版家张元济在参观同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后对中国简陋的展厅陈设、偏僻的展位深表痛心。

回国后,他“掌舵”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有关世博会的书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世博梦想一步步走进现实:

2002年,中国郑重申办世博会;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世博东道主之梦终于成真。

当充满中国元素的“东方之冠”中国馆拔地而起时,也将一个中国的富强梦嵌入了世博会新纪元的扉页。

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这个古老而焕发生机的国度,我们坚信:

中国在世博历史上将续写新的传奇!

 (摘自《光明日报》2010年4月21日,有删改)

6.关于世博会的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世博会起源于英国,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从世博会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的进步。

 B.世博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它既展现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也包含着人类对思想与理念的变革。

 C.世博会对每一个举办国来讲,都是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举办国可以借此机会增强本国的实力。

 D.世博会移至中国举办,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

报名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志愿者人数最多,园区面积最大,中国首次参加。

7.关于世博会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影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13次世博会在美国的成功举办,对美国由发展中国家向世界强国迈进具有重要历史作用。

 B.伦敦世博会带给英国的不仅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一场思想与理念的变革,它让人们从对机器的狂热中清醒,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病。

 C.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日本国民进入了“小康”时代,它成为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

 D.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古老的中国将焕发出生机,并将逐步实现自己的富强之梦。

8.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876的美国费城世博会启示我们,世博会在中国举办,无疑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称为一届“希望的盛会”,它彰显了各国在艰难时刻合作精神的珍贵。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