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术探索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1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3517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算术探索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算术探索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算术探索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算术探索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算术探索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算术探索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1页.docx

《算术探索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算术探索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1页.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算术探索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1页.docx

算术探索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算术探索读后感

篇一:

数学史通论读后感

《数学史通论》读后感

暑假的空闲时间读了《数学史通论》这本书,头一次感觉数学也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

相比于时代的更迭,朝代的更替,他的一步一步的发展了解起来也特别有趣。

在之前的观念上,我只是觉得数学就是一门学科,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没有它,我上不了好的学校。

最多我觉得的数学了出了在学习生涯中有好处,也就是以后能做下统计,规划等等。

一直都没有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数学,对我们这个专业来说(数学与应用数学),大一时期的辅导员的一句话倒是真的“数学不是一个专业,它是一门工具”。

在任何方面,都是离不开数学的。

相比于什么物理,工程,机械这些专业,他们的确更有针对性,更有方向性,但是它们也离不开数学。

只能说,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应用,任何地点都有沁入。

从位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开始,从作为会计工具开始,数学文化已经开始了,一直尖笔在泥板上开始刻录,随之一起而来的数学文化也在悄无声息地产生。

这些泥板作为我们了解美索不达米亚数学文化的唯一来源,幸运的是竟然一直能够没被损坏。

然后是关于古埃及的数学,出了寺庙里的象形文字,更多的是两本纸草书:

《兰德数学纸草书》,《莫斯科数学纸草书》。

而且同样很幸运的是由于埃及的天气干燥,他们也完好的留了下来。

如果把中国文明推到五千多年以前,从甲骨文开始,他们就是我们关于中国古代计数制知识的来源,我一直觉得,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人类文明什么时候就开始有了数学,有了人类,就有了建筑,然而建筑是离不开数学知识的,或者说有了人类文明就应该有了交易和生活,从货物交换开始,等价物的取用,规定。

甚至是直接的等价交换,这些都是离不开数学的,这些都让我举得数学从什么时候有了人类生活开始就已经存在了。

随着一些弱小的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这个封建战国时代就结束了,最后到221B.C。

秦始皇一统全中国,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转变成了一个高度集中地官僚体制国家,他强化了严厉的法制,公平赋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特别是统一了文字。

在秦始皇之后就是汉朝了,建立教育体系,出现了教学用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同时代比较的话,中国的文明也该笔美索不达米亚晚了好几百年。

最简单的数学概念—计数,用话语,编组数,象形数系等等。

数学文化中他有自己的符号,和文字和语言一样,他也有一套完备的体系,文字怎样的发展,数学也同样如此,说不定更波折,更有历史意义。

数学史上也有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最早的希腊数学家泰勒斯,对日蚀的预测,以及应用三角形边角准则测量海上航船的距离,发现三角形的边角的一些定理,圆的直径二等分圆等等。

就连以里士多德也评价说:

泰勒斯曾被指责在无用的研究中浪费时间,于是又一次,他用各方面的知识预见橄榄必得丰收,然后他垄断一地区的榨油机,橄榄丰收后无数人来找他租用榨油机,由此他也获得了一笔巨额财富,这个故事是很简单的,我想亚里士多德事项告诉我们,数学研究看着是索然无味的,旁人看来可能是在浪费时间的工作,但事实上前期的数字统计和规划在之后却能取得巨大成功。

公元4世纪后期,人们认为泰勒斯是希腊数学传统的开创者,实际上,他更是整个希腊科学研究的开创者,因为数学渗透在各个方面。

数学是有趣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以及许多的定理,趣味的发现,数学悖论。

这些都像一些数学游戏,在数字和曲线中,在脑中构造这些数字的支架,然后让自己在其中探索,我想,没有什么比思考是更有趣的了。

每一项数学知识似乎都和一个故事或者和一个人有关,因为数学是这些数学家一步一步的积累起来的,然后才有了现在这么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

到了17世纪早期,数学的发展步伐开始加快。

印刷工艺的发展推动了数学的传授和交流,一个数学家的想法更加容易传达给其他人,供他们批评,评论并最终加以拓展。

韦达关于在分析中应用代数的想法在17世纪30年代的解析几何着一有地啊书和几何结合而来的科学中得到重新表述,期间的两个核心人物是费马和笛卡尔,而解析几何的这一发展在随后的微积分发明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两个人在数学领域也扮演了主要的角色。

更为人所知晓的是牛顿吧,牛顿生于1642年12月25日,他的母亲在生他的当年的10月就已经守寡,3岁时,他的母亲再嫁他被留给祖母照顾,1655年他被送去学校,然后在其生涯中学习一直都要要领先,《数学入门》,《几何学》,《无穷算术》。

他都一一拜读。

很显然牛顿在微积分的创立以及光学和力学基本原理的建立方面区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高度的聚精会生的能力,就算是在招待朋友时,如果突然脑子中突然想过一个想法,他都会坐下来书写完全忘记朋友的事

情。

考虑到没有用在研究上所浪费的时间,他更加抓紧生活的每分每秒,很少离开自己的房间,就算是讲课时,也很少有人听他讲课,因为很少有人能听懂,缺乏听众的他似乎就是在对着墙空讲,作为教授并不成功的他在我们生活中却留下了重要影响。

与之相关的还有很多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幂级数,二项式,微积分,甚至是物理学的光,力,在我们的教材中,时刻都能看见他的影子,还有莱布尼茨,与之一起的牛顿莱布尼茨定理,确实为我们的计算节省了好多时间。

在数学史上的数学家是说不完的,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数学文化都是这些人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有想牛顿一样的出身艰苦的,也有像洛必达一样出身官僚显贵家族的,但都因为对数学的执着,对数学不断探索,孜孜以求。

还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到的,数学王子—高斯。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

生于不仑瑞克,死于哥跟廷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数学家并拥有数学王子的美称,与阿基米德,牛顿并称为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众所周知,他从小就有数学天赋,快速解决1+2+···+100的问题,称为脍炙人口的故事,1976年,19岁的高斯用尺规最初了正十七边形,这一伟大成就解决了困扰人们201X多年的数学难题,为流传了201X多年的欧式几何提供了自古希腊时代以来的第一次补充,也是高斯平生的得意之作。

高斯亲自参加野外测量工作,白天工作,夜晚测量。

五六年间计算次数数据不下百万。

数学的探索学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执着。

高斯的数学成就并不是仅仅靠他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他后天的追求。

数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科学,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才逐渐兴盛起来,同时数学也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特征,美国数学史家克莱因曾说过:

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联系。

这中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他不仅是一门艺术,一种方法,一种语言。

更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

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

数学已经广泛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现在的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他的历史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发展。

数学史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和所有学科一样,数学史也是自然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交叉学科。

这又表明数学史具有多学科交叉于综合型强的性质。

数学包含在数量,结构,空间及变化等困难等问题内。

一开始出现于贸易,土地测量及之后的天文学,而现在,所有科学都存在着值得数学家研究的问题,而这一切都源于数学历史。

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

一直到今日都还在延续中,一直都在不断发现。

数学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时期,数学形成时期,这是人类建立的最基本的数学概念时期。

人类从数数开始逐渐建立自然数的概念,简单的计数法,并且认识了最进本简单的几何形式,算数与几何后还没有分开。

第二时期,初等数学,即常量时期,这个时期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成果构成现在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

这个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也许更早一些,知道17世纪,大约持续了两千年。

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

算数,几何,代数,三角。

第三时期变量数学时期,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决定性的重大步骤:

第一部是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二部是微积分(主要包括极限,微分学,积分学及其应用)的创立。

第四时期,现代数学。

现代数学时期,大致在19世纪上半叶开始数学发展的现代阶段的开端,以其所有的基础—代数,几何,分析中深刻变化为特征。

我在网上搜索数学史还发现数学史上还有三次大危机,1,无理数的发现,毕达哥拉斯悖论触犯了毕氏学派的根本信条。

2,无穷小是零吗,这一矛盾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争论。

3,悖论的产生,由1897年的突然冲击而出现的。

到现在,从整体看来都还没有解决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说到数学史中,就像历史的发展一样,历史也有野史,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位老师在上课时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

古代就已知一次、二次代数方程的解法。

比如我们都学过的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这实际上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我们也做过一些三次甚至四次方程的一些解法,但这都是特殊的高次方程,可以转化为二次方程来解。

那么一元三次方程有没有一般的解法呢?

16世纪意大利一个靠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塔尔塔利亚(口吃者)在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中,有个数学老师向他请教两道一元三次方程,塔尔塔利亚全身心投入,废寝忘食,居然解出来了,并因此找到了解一元三次方程的方法。

于是,塔尔塔利亚向外界公开宣称,他已经知道了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但不能公开自己的步骤。

这时有一个叫菲俄的人也宣称,他也找到了一元三次方程的办法,并说他的方法得到了当时著名数学家费罗的真传。

他们二人谁真谁假?

谁优谁劣?

于是,1535年2月22日,在意大利有名的米兰大教堂,举行了一次仅有塔尔塔利亚和菲俄参加的数学竞赛。

他们各自给对方出30道题,谁解得对解得快谁就得胜。

两个小时后,塔尔塔利亚解完了全部30道题,而菲俄却一道题也解不出来。

塔尔塔利亚大获全胜。

原来,一元三次方程是1504年意大利数学家巴巧利引起的,他说:

“x3+mx=n,x3+n=mx之不可解,正像化圆为方问题一样。

”谁知此问题提出不久,数学家费罗就解出来了,他将方法透露给自己的学生菲俄。

于是,当塔尔塔利亚宣称他找到一元三次方程解法时,就出现了要进行竞赛的事情。

塔尔塔利亚面对著名的学者,他有些心虚,因为他的方法还不完善。

他在竞赛之前的10天,塔尔塔利亚彻夜不眠,直至黎明。

当他头昏脑胀,走出室外,呼吸新鲜空气,顿时他的思路豁然开朗,多日的深思熟虑,终于取得成果。

为了使自己的成果更完善,塔尔塔利亚又艰苦努力了6年,在1514年真正找到了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

很多人请求他把这种方法公布出来,但遭到拒绝,原来,塔尔塔利亚准备把自己的发明发现写成一本专著,以便流传后世。

当时米兰还有一位对一元三次方程非常感兴趣的数学家卡尔丹,苦苦央求塔尔塔利亚把解法告诉他,并起誓发愿,决不泄露。

1539年,塔尔塔利亚被卡尔丹的至诚之心所动,就把方法传授给他。

卡尔丹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而是写成一本书,1545年在纽伦堡出版发行,在书中,卡尔丹公布了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并声称是自己的发明。

于是人们就将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称为“卡尔丹公式”。

卡尔丹的背信弃义激怒了塔尔塔利亚,他向卡尔丹宣战,要求进行公开竞赛。

双方各拟31道试题,限期15天完成。

卡尔丹临阵怯场,只派了一名高徒应战。

结果塔尔塔利亚在7天之内就解出了大部分试题,而卡尔丹的高徒仅做对一道。

接着,二人进行了激烈的论辩,人们终于明白了真相,塔尔塔利亚才是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真正发明人。

塔尔塔利亚经过这场风波之后,准备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成果写成一部数学专著,可是他已经心力憔悴,1557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就与世长辞了。

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称为“卡尔丹公式”。

卡尔丹的背信弃义激怒了塔尔塔利亚,他向卡尔丹宣战,要求进行公开竞赛。

双方各拟31道试题,限期15天完成。

卡尔丹临阵怯场,只派了一名高徒应战。

结果塔尔塔利亚在7天之内就解出了大部分试题,而卡尔丹的高徒仅做对一道。

接着,二人进行了激烈的论辩,人们终于明白了真相,塔尔塔利亚才是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真正发明人。

塔尔塔利亚经过这场风波之后,准备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成果写成一部数学专著,可是他已经心力憔悴,1557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就与世长辞了。

这也算是数学史的野史吧,数学是有趣的,数学史更是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的。

尽管再也没法听到他给我们讲故事了,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他的身影。

数学的文化和其他的一样,同样博大精深,只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寻觅,去探索,不论是数学的知识还是数学的历史,从古到今,数学一直在发展在积累,在一步一步的兴盛,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工具,没有他我们的生活都是很盲目的,很粗略的。

总之,数学是一门宝贵的财富。

篇二:

读后感

读《数学简史》有感

数学,很多人闻之色变。

的确,中国式的应试教育让很多人对数学充满了畏惧,认为数学就是高智商人,才玩得转的学科,其实不然。

数学的美丽,并不是我们做的那些所谓难题能够体现的,数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如洪水猛兽,而是像一个神秘的花园,需要我们在其中细细观赏,慢慢品味,看得花儿的艳丽,嗅得花儿的芬芳。

数学史是我们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一块敲门砖。

它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数学的概念,数学思想的发展过程,让我们对数学概貌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

所谓有需求,才会有发展。

数的概念就是产生于计数的需要。

而古人对周围环境的各种物体形状的长期观察中形成几何图形的概念,如从拉紧的绳子中产生了直线的概念,对太阳,对月亮的观察,产生了圆和弓形的概念等等。

令人骄傲的是,我们中国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处于领先位置。

早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就有了数学符号。

作为殷商时期的文化特征,甲骨文是中华文明中最古老的有记录的文字。

从对已发掘的甲骨文中,我们惊喜的发现,几千年前,老祖宗们就已经对数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及研究。

而商代的数字系统甚至比同一时期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更为先进,更为科学。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常被人挂在嘴边装深沉的几句文言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里的八卦,和今天我们熟知的二进制有着惊人的一致。

观看八卦图,可以发现,八卦是有方位的,它是古代中国的坐标系,已沿用了几千年,流传至今。

真的很奇妙,阴阳八卦里的数学思想真不由得令人拍案叫绝啊。

除此之外,很多数学思想在我国早已萌芽,最著名的一例是“田忌赛马”的故事。

想必大家对这个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了。

田忌的谋士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他给田忌出了一个绝妙的应对方案:

用上马对齐王的中马;用用中马对齐王的下马,田忌反而以2:

1取胜。

在这里反应了总体最优的数学思想。

更不用说九九歌,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了,那的确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让人不得不佩服。

原来总是听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万物皆数”,现在我终于知道这句话的由来了,是来自毕氏。

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研究数的理论而著称,但他们所说的数仅指整数和分数。

毕氏本人的原话不得而知,但其学派一位晚期成员费洛罗斯明确说:

“人们所知道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数。

因此没有数就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理解任何事物。

”这就是人称的“万物皆数”。

事实上,毕氏的理论不完全是正确的。

一位善于思考的年轻人希帕斯就发现了一个新数。

他发现如若正方形边长为1时,那么它的对角线长不是当时主流认为的整数和分数,而是一个新数——无理数根号

2。

他的这一发现动摇了毕氏学派“万物皆数”的哲学基础,跟坚持哥白尼“日心说”的布鲁诺一样,不能被当时奉行“万物皆数”的毕氏学派所容忍,与被烧死的哥白尼不同,希帕斯是被投入大海葬身鱼腹。

这就是数学史上发现无理数的惨案,并且由此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最后,这场危机通过在几何学中引进不可通约量概念而得到解决。

两个几何线段,如果存在一个第三线段能同时量尽它们,就称这两个线段是可通约的,否则称为不可通约的。

正方形的一边与对角线,就不存在能同时量尽它们的第三线段,因此它们是不可通约的。

很显然,只要承认不可通约量的存在使几何量不再受整数的限制,所谓的数学危机也就不复存在了。

第一次数学危机告诉我们,直觉和经验不一定靠得住,而推理证明才是真正可靠的。

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

早期微积分基础的逻辑混乱,随着传统与变革的思想冲突,以及新的数学分支的庞杂与混乱,微积分基础的困难越来越显得突出,在历史上就形成了所谓的“第二次数学危机”。

这第二次危机,明显更为复杂,解决它,所花时间也很长,但幸运的是,不管难题如何艰巨,靠着众多人的智慧我们还是把它解决了,让数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8世纪对微积分基础的争论和基础概念的演化,为19世纪彻底解决微积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准备。

19世纪对数学分析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化和严格论证的批判性运动。

结果产生了极限理论,分析算术化,实数理论等重大成果,最终确定了数学分析现代体系,为数学分析奠定了严格的基础,第二次数学危机基本解决。

这次危机不但没有阻碍微积分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反而让微积分驰骋在各个科技领域,解决了大量的物理问题、天文问题、数学问题,大大推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就微积分自身而言,经过本次危机的“洗礼”,其自身得到了不断的系统化,完整化,扩展出了不同的分支,成为了18世纪数学世界的“霸主”。

同时,第二次数学危机也促进了19世纪的分析严格化、代数抽象化以及几何非欧化的进程。

前两次的数学危机都促进了数学的发展,那第三次呢?

当然也不例外,但道路更加曲折,到现在也只是缓和,并没有真正解决。

19世纪70年代,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论,不久,这一开创性的成果就被广大数学家所接受,并成为现在数学的基础。

但英国逻辑学家罗素提出了一个“悖论”却指出,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存在漏洞!

这一发现直接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

罗素把集合分成两种。

第一种集合:

集合本身不是它的元素,即AA;第二种集合:

集合本身是它的一个元素A∈A,例如一切集合所组成的集合。

那么对于任何一个集合B,不是第一种集合就是第二种集合。

假设第一种集合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M,那么M属于第一种集合还是属于第二种集合。

如果M属于第一种集合,那么M应该是M的一个元素,即M∈M,但是满足M∈M关系的集合应属于第二种集合,出现矛盾。

如果M属于第二种集合,那么M应该是满足M∈M的关系,这样M又是属于第一种集合矛盾。

无论如何都是矛盾的。

罗素悖论曾被以多种形式通俗化。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素于1919年给出的,它涉及到某村理发师的困境。

理发师宣布了这样一条原则:

他给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并且,只给村里这样的人理发。

当人们试图回答下列疑问时,就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悖论性质:

"理发师是否自己给自己理发?

"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么他按原则就该为自己理发;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不符合他的原则。

矛盾显而易见。

从此,数学家们就开始为这场危机寻找解决的办法,其中之一是把集合论建立在一组公理之上,以回避悖论。

首先进行这个工作的是德国数学家策梅罗,他提出七条公理,建立了一种不会产生悖论的集合论,又经过德国的另一位数学家弗芝克尔的改进,形成了一个无矛盾的集合论公理系统(即所谓ZF公理系统),这场数学危机到此缓和下来。

这三次危机,都使得数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诞生了很多有着重要意义的的定理及思想方法。

未来肯定会爆发第四次数学危机,那时候又会给数学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呢?

我们一起期待着。

有人说看数学简史肯定很无聊,因为都是些定理,公式的由来和证明,看着没有什么乐趣,其实不然。

在数学简史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让你开怀大笑,也有名人的格言,发人深省。

伟大的雅典数学家欧几里得学习勤奋,治学严谨,遗憾的是,他只留下了两则轶事:

一则说,托勒密国王学习几何困难时,问他:

“学习几何又没有捷径”,他回答道“几何无王者之道”。

二则说,有一学生开始学习第一个命题,就问学了几何学后将得到什么利益?

欧氏对家奴说:

“给他三个钱币,因为他想在学习中获取实利。

”可以见得,欧氏主张循序渐进,刻苦学习,求知无坦途,套机取巧都不行,而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更是要不得。

泰勒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是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

他观测天象十分专心,柏拉图曾介绍说,有一次他只顾着观察星空,不小心掉入沟里,他的狼狈相引起人的好笑,说“他只想知道天上发生的事情,却看不见自己脚边的东西。

”两千年后,哲学家黑格尔说了一句深刻的话: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不得不说,哲学家都是挺犀利的人。

光看前面一段,我还真就觉得泰勒斯就是一个为观测为数据废寝忘食的人,可以说是异常勤奋或是痴迷于观测与发现,但是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不是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但后面黑格尔的一句话,大大的丰满了泰勒斯的形象,也更加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你敢于去想,敢于去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专心致志,也许你不会发现什么,但你若是不去想不去做,那么你绝对什么都发现不了。

有时候会觉得,对于渴望成功,渴望取得业绩的人来说,研究数学是一个非常冒险的选择。

数学在大多数人眼中是枯燥的,难以理解的。

选择了数学,就犹如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事实也如此,学数学的人千千万万,可是能取得一丝成果的又有多少呢?

可以说只有那么十几人,所以我说学数学要学出成绩真的很难。

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要去学,如飞蛾扑火般,明知会把自己烧成灰烬,仍是愿意,哪怕只有那么一刹那的闪亮,辉煌。

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吧!

它越神秘,人们越是想去发掘它,认识它,了解它,运用它。

人类就是这样,勇于探索不被自己所知的领域,对未知充满着好奇。

正是这种对对知识,对真理孜孜不倦的好奇与追求,让人类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揭开缪斯女神那神秘的面纱。

数学中很多公式定理都是根据其发现人来命名的,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梅内劳斯定理等等,但还有一些定理,虽是以人的名字命名,却不是其发现的,只是已经被人们所习惯,无法改正了,这中间可有不少故事呢。

例如托勒密定理,这是以托勒密的名字命名的定理,记载在他的天文学巨著《天文学大成》中,但经查证,这个定理最早出现在希腊希帕霍斯的著作中,托勒密是从他的书中摘出的,被后人误称为“托勒密定理”。

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海伦公式,这个公式是阿基米德首先最早发现的,但因名称已成为习惯用法而无法改名了。

还有塔尔塔利亚的故事,比起老师在课堂上的简单描述,书上的显然更为详细。

当时有一种风气,数学家常常把自己的发明当做秘密隐藏起来,然后凭借这些秘密向其他人挑战,以便在公开的数学竞赛中获得“不可战胜”的声誉。

塔尔塔利亚对于缺一次项的三次方程找到了代数解法。

费罗的学生菲俄知道了这件事后很不服气,于是,他向塔尔塔利亚提出了挑战,双方约定在30天内解30个三次方程,以解多者为胜。

因为塔尔塔利亚掌握了不少类型的三次方程的解,所以他只花了两小时的时间就把30道题全解完了,而菲俄却一筹莫展。

而后,塔尔塔利亚进一步研究更一般的三次方程的解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的风气,他并没有把他这一成果公之于众,白白便宜了卡尔达诺。

米兰的著名医生和学者卡尔达诺以保守秘密为条件,骗取了塔尔塔利亚的解法并在其著作《大术》中,发表了塔尔塔利亚的三次方程解法。

由于《大术》的影响,三次方程的解法被称为“卡尔达诺公式”。

一名医生窃取了一位数学家的成果,很让人感到愤慨不是吗?

至少我的老师,对这种窃取行为很不齿。

可是在我看来,受当时风气的影响,塔尔阿利亚没有把自己的成果公布出来本就失了先机。

如果没有卡尔达诺将其成果公开,指不定今天我们还用不到三次方程求根公式呢!

往深处在想一点,是不是当时还有很多精彩的发现并没有被人们所知道,而是随着某些数学家的逝去而被蒙上灰尘,再也无人问津呢?

不得不承认,我有一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不良心态,假如我有这么一个伟大的发现,估计在我有生之年,做梦都要笑醒了。

数学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占了不小的比重。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