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初中语文远程研修简报第一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3260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初中语文远程研修简报第一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山东省初中语文远程研修简报第一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山东省初中语文远程研修简报第一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山东省初中语文远程研修简报第一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山东省初中语文远程研修简报第一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初中语文远程研修简报第一期.docx

《山东省初中语文远程研修简报第一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初中语文远程研修简报第一期.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初中语文远程研修简报第一期.docx

山东省初中语文远程研修简报第一期

2012年山东省初中教师远程研修语文(第二批)

课程简报

第一期

主编:

巢宗祺王景华

执行主编:

庞云龙李占峰

美术编辑:

刘凡增

编委:

张伟忠赵春凤毕淑娟孟宪军张会陈万太

于立国张颖庞云龙李占峰刘凡增杜爱华

陈凤杨元春李波

本期导读:

专家引领…………………………………………2

团队之声…………………………………………3

作业选粹…………………………………………12

研修感言…………………………………………50

每日之星…………………………………………54

简报览胜…………………………………………55

专题二作业………………………………………56

专家引领

写作教学随感二则

省课程专家张伟忠

一、当时的感觉

 叶圣陶《文章例话》有一篇《讲鲁迅的〈社戏〉》,概括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当时的感觉”,非常值得重视。

《社戏》开头提到作者两次看戏的经历(教材中删去了),其中有一句:

“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

”叶圣陶评论道,看到这一句,“我们的意想中就展开一幅热闹的、活动的图画,我们的鼻子里仿佛嗅到戏院中那种闷热的空气,换一句话说,就是身临其境。

”这就是再现了当时的感觉,让人身临其境,而不只是理智上的了解,这也是文艺不同于历史的关键。

什么是“当时的感觉”,叶圣陶解释道: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周围总是有许多事物环绕着。

这许多事物并不逐件逐件闯进我们的意念,对于我们,大部份是虽有如无。

惟有引得起我们的注意的几件,我们才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而且同样一件事物,只因环境不同,心情不同,在感觉它的时候也就见得不同。

不问那事物在别的时候怎样,只说这一回感觉它的时候怎样,这就是所谓当时的感觉。

学生作文,关键是写下“当时的感觉”,这是带有个性色彩的、有价值的东西。

这样就不会只是客观地记录,还要写出主观的感受,文章就有血有肉了。

二、文章传真不传伪

 袁枚曾说:

“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

”所谓大浪淘沙,淘去的都是伪,留存的都是真。

所以所有伪饰的东西,都如过眼烟云。

知道了这一点,写文章就应该求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得失之间,就在于一个“真”字。

文章须有真情、真意、真事、真知,才得以流传千古。

这一切的前提,是写作者本人必须是“真人”。

《庄子·渔夫》有云: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鲁迅也曾说:

“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上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真,不但是做人作文应持的态度,还是生存生活于世的资格,“瞒和骗”文章,最终的结果是害人害己。

现今学生作文的假大空和成人世界的论文造假现象,不仅戕害了学生的人格,还使我们逐渐丧失与世界上的人对话的资格。

团队之声

关于日记课程化的思考

省课程专家李波

日记是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很多人喜欢并形成习惯的一种个性化写作形式,将其作为课程是否妥当这是需要进行论证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课程的解释是:

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776页)依此条件显然日常的日记写作还达不到课程的要求,一是学校没有将其作为科目在课表上予以固定,二是对于其写作的进展和达到的程度没有相应的规范要求。

在义务教育学段,日记要成为一项课程究竟有没有必要,是否可行,下面予以讨论。

一、日记课程化的必要性

1.日记对写作有促进作用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杰出人才都有写日记的习惯。

曾国藩、鲁迅、卢梭等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种写作活动,日记对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几乎所有的写作成功经验都指向一点那就是——多写!

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学生作文中存在问题最严重的莫过于假大空和模式化,远离生活,远离自我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将平日里的生活情思及时挽留在日记中,可以为写作提供巨大的资源库。

大家都明白,如果仅靠每学期十多次的作文训练,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

作文和作文训练仅仅是一个形式。

可以说,一篇成功的文章背后,是深厚的生活储备,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以及文字和表达诸方面因素的综合积累。

提高写作水平,应从日积月累的生活素材、生活感受、文字表达方面下功夫,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日记就创造了这样一个条件,让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通过大量练笔,写出手感,写出情思,写出自我!

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说:

“日记是最纯粹的私人写作,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隐秘领域。

在日记中,一个人只面对自己的灵魂,只和自己的上帝说话。

这的确是一个神圣的约会,是决不容许他人在场的……我甚至相信,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

”之所以被称为真正的写作,笔者认为,日记的写作不是为了老师检查,同学评判,或者予以发表。

不必顾虑要有读者意识。

它只要求忠实学生自己的灵魂,他们写作日记仅仅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思,满足心灵的需要。

2.日记有道德内省的作用

《论语》中曾子说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意思是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

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

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日记就可以将每天的反思记录下来,不断反省修身,长此以往,当然就会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魏书生把写日记称为“道德长跑”。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认为“坚持写日记,也能塑造一个真实的自我。

培养写日记的习惯,除了可以磨练意志,消除对写作的恐惧感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能净化自己和塑造真实的灵魂。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两重性,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自私、懒惰、虚荣、不思进取的消极虚假的自我,而另一个则是高尚、勤奋、进取向上的积极真实的自我。

每一个心灵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日记就是自我窥视的窗口。

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归宿,日记就是人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园地里辛勤耕耘,生长的必然是真实正派的生命之树和鲜美动人的作文之花。

”(高万祥《我的教育苦旅》28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传统日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日记时间没有保证

当前,日记写作是游离于日常教学之外的,有的老师不作要求,有的是语文教师要求写,有的是班主任要求写。

在这样的环境下,日记其实变成了学生的一种日常作业,因为有检查甚至批阅。

语文老师让学生写是为了让学生练笔,提高写作水平。

班主任老师要求学生写其实是想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写日记是当成作文写,为了完成教师任务来写,为数不少的学生是应付和搪塞老师的,真正心里话绝对不写到日记中。

作业形式日记的写作效果和老师的要求和落实效果息息相关,如果教师疏于督促和指导,很难保证日记效果。

当然我们不排除还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写日记,但是他们写日记的时间没有保证,极少有同学是在课堂上写日记,大多是在课余时间写。

如果课业任务比较重,学生很难挤出这样的时间。

日记是学生和自我心灵的对话,私密性很强,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在嘈杂的课余很难保证日记的效果。

因此日记需要有一块属于学生自己的天地。

2.日记缺少引导和提升,简单重复倾向较为严重

学生的生活是多彩的,同时又是单调的。

在校期间的生活起居很有规律,宿舍——教室——餐厅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相对固定,如果仅仅记录生活,很容易成为一种技术化的堆积。

要想让日记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需要教师、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指导,提升其精神境界。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契合学生成长中的生活事件,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建构其生命成长的精神大厦。

而在当前放任自流的写作状态下,日记往往成为学生积累生活、宣泄情绪的场所,如果不能及时排解疏导不良情绪,就只能在日记中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生命的成长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日记课程化的可行性

1.日记课程化的成功实践

张家港高级中学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了日记课程化的探索:

该校每天夜自修最后时间全校统一开设“日记课”。

把写作放在自由写作、私人写作这种最真实最深厚的生活基础上,并组织和鼓励学生在班级刊物、学校刊物,特别是正式报刊上发表习作。

“全校每天15分钟的“日记课”已作为校本课程取得了“法定”地位。

高万祥《我的教育苦旅》303页)

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倡导“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

其中“暮省”就是让学生用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已经将师生共写日记随笔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2.有校本课程的课时保证

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中,六七八九四个年级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节数分别是2节、4节、3节、2节,而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学校课程还是一个空白,也就是有90—180分钟没有着落,如果把这个课时平均到每天18-36分钟(按每周5天计算),完全可以独立出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段专门写日记。

小学阶段也有相应的学校课程的课时安排,完全可以将日记课纳入课程表。

其他省市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表中也有学校课程的相关课时,可以为日记课走入课表扫清障碍。

3.随笔写作的练笔需要

日记写作能力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是协调的,一个写好日记的学生绝对可以写出很棒的作文,这是毫无疑义的。

也就是说,从日记随笔入手,长期积累,可以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巨大的效益。

在这一方面,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早有过精彩的论述——“我又曾经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

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

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

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

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

这样的习惯如何养成,我说不出方法和程序来。

我只觉得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

不知道我这样想是不是太偏了。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山东省邹平县中小学从日记随笔写作中着力,形成了随笔化写作的教学品牌在省内外颇有影响,经过探索与梳理,形成了随笔化作文教学体系,将日记、随笔作为作文基本内容。

初步做到提笔能写,下笔成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文,言之有理。

平日以写日记随笔为主,所做、所观、所闻、所感、所想,尽收笔下。

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初中生应达到的写作要求,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教学操作流程为:

平日或日记或随笔或阅读笔记,做到每日一记;写作课进行日记随笔读评交流;做专题写作指导;修改、加工、润色;作品誉抄入集。

采用日记积分法、随笔读评法、作品专辑法、发表激励法、师生同写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4.道德教育的实施需要

作文的本质就是做人,写日记的过程就蕴含着学生的思想人格发育过程。

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要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

哪怕是外在的影响多么巨大,只要不触动内心的认同,是很难持久地产生效用的。

在这方面,日记作为校本课程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可以师生交流对话,可以浸泡熏陶,可以润物无声,也可以见贤思齐,日记完全可以成为学生道德自律的重要阵地。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日记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契合学生成长中的生活事件,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充满智慧和艺术的予以引申和点化,建构起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大厦。

应该倡导教师和学生同写日记,共同交流日记,编织共同的美好生活。

不可否认,日记牵扯个人的隐私,如果学生确不宜公开的内容教师不得强行查看。

学生基于信任允许的教师查阅后也要为学生保密。

这其实就是一种相互尊重的道德感的具体体现。

总之,在青少年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的新形势下,教师要承担起引导和塑造的重任,在育人上不能缺席。

日记提供了一个新的育人的平台。

作为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将日记作为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的资料,但要尊重关爱学生,语文教师可以将日记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资源,但要立足于育人,不能令言语失真。

将作文和做人的统一起来,方能培养出健康真诚,昂扬向上,开拓创新的一代新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心得

省课程专家孟宪军

聆听了教育部课程专家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的有关解读,确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不但使我们对课标修订内容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对于课标编制和修订的重要理念有了更为正确的理解和深入的认识。

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清楚的看到,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在吸收中丰富和成长,而且在归纳和总结中不断提高教学指引价值和思想生成潜能,不断向着科学、正确、客观的目标迈进。

可以说是在新的起点上和新的层面上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

因而,国家课程专家的解读为我们的学科教学在理念、内容、策略、方式诸方面提供了十分及时而有力的指导,为我们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具体来说,至少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进科学理念的坚守与创生

修订后的课标,从探究和遵循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从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出发,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出发,坚守了已经被实践检验的理念思想。

如坚持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追求和三个维度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了发展学生语文水平的“素养——养成”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坚持了课程目标与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要求,坚持了在语文课程中把握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的正确导向,坚持了继承和发扬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吸收成功经验,注重把引导读书放在首位,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坚持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等,这些思想理念,已经为语文学科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同时,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融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指导策略。

如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突出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追求。

这样做,一方面从学科层面体现国家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学科教育的质量效益诉求的层面,体现了对提高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指向,从而为教学改革开辟了崭新的领域,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赋予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

二、课程改革实践的客观总结和有的放矢的纠正策略

从课程专家的报告中获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验反馈、修订意见搜集、专家论证从2004年即已开始,经过了近十年的积累沉淀。

可以说这次的修订是在大量甄别、提炼、吸收教学实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定程度上对过去十多年课程标准实验工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

专家们列举了大量的实验案例和相关数据,对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进行实践性解读,既使我们对于课程标准修订所依据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获得新的认识,又能使我们清楚课标修订的实践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修订的课程标准面对教学实践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纠正措施,为此后的教学实践作出科学正确的导向。

如在“阅读目标”中提出“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以及对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现象所提出的纠偏矫正策略,这些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为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三、国外课标思想精华的吸收和从国情出发的求实精神

专家们的解读报告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本源于他们广泛参阅大量的国外义务教育母语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为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认识。

这次修订的课标在第四学段“阅读”教学建议中增加了“阅读有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内容,这就是有价值的借鉴,也是世界文化大融合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和背景下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基本学科能力的必然要求。

除此之外,重视写作过程的教学指导也是吸收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写作教学的成功经验;而对于新增加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则体现了课标修订工作从汉语言文字的本质规律入手,从中国人学习运用语言的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我本人对此十分认可。

如果我们把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看成一池“清水”,那么,那是因为修订者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开启了源头活水;如果说专家的解读是火把,那么这次研训学习会令广大教师的教改思想被点燃,并将在思想的涅槃中获得新生!

作业选粹

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历城区柳埠镇中学    张甲芳

人曰:

十年磨一剑;

我云:

十年圆一梦。

课改十年,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一、咬住学生不放松

昔日,以教师之教为中心;

今天,将学生放在心中的中心——

备课时,以学定教;上课时,顺学而教;下课后,据学思教——我们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立根原在文本中

昔日,以为教参乃语文教学之根;

今天,将语文教学的根深深扎在文本的土壤中,向文本语言的更深处延伸。

尽力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对闪耀着文本精神之光的关键性句子、词语甚至小小的标点,都要细细地品,美美地读。

品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不再脱离文本语言,不再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主题班会课、不是语文的语文课。

三、删繁就简清如水

昔日,以为“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是至理名言;

今天,崇尚“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为行为准则。

首先,教学目标要简约。

所谓“少则得,多则惑”,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

其次,教学环节要简约。

着眼于学生语言内力的发展,加强环节整合,提高课堂圆融度。

四、领异标新燃激情

昔日,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涛声如昨,漠然以对;

今天,热爱语文,全情投入,以情激情,不断创新。

创新不仅指能够预设的教学设计与语言品味上的创新,更指生成性的课堂机智上的创新。

不论哪种创新,不论怎样创新,都要牢牢守住我们语文这一亩三分地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整体,不能任意割裂,有所偏废。

工具性犹如田园,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打底;人文性犹如花园,为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着色。

前者犹如面包,充实的是学生的肚子,后者犹如水仙花,丰盈的是学生的脑子。

既有田园又有花园,既有肚子又有脑子,才会让真正完整的人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咬住学生不放松,立根原在文本中,删繁就简清如水,领异标新燃激情。

”向语文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指导老师燕志华咬住学生不放松,立根原在文本中,删繁就简清如水,领异标新燃激情。

张老师的诗意解读言简意赅,值得推荐。

省课程专家刘凡增言简意赅,体会深刻;标新立异,乐在其中。

十年语文课改真的改变了我

博山区石门中学    高磊

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15年前我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耕耘着自己的理想。

后来我由坐着听变成了站着讲,依然是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

是语文课改,它打破了此前的一成不变,给课堂带来了活力、魅力、吸引力,真正把我这样一个教书匠解放了出来。

改变一:

驾驶员到教官的转变

坐在副驾驶的位置,看着别人潇洒的驾车技巧,下定决心必须拿驾照,可一上车才知道,要轻松的驾驭这个喝汽油的家伙可不是件易事,老是犯错,同时在犯错中一点点改正。

这让我想起的自己的身份——教师,站在讲台上把许多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在一片“明白”叫喊声中认可自己的课堂。

这就像我是驾驶员,带着一车孩子游览风景,我开得熟练,赏得到位,讲得天花乱坠。

可我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开车,让他们自己去欣赏风景啊,我不能给他们开一辈子车啊。

所以课改告诉我,必须要转变成教官,坐在副驾驶上,指导孩子们练车,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上车机会,都能合格拿证,甚至还要出几个厉害的“赛车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不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吗?

改变二:

指导者到合作者的转变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指导孩子们学习知识,现代课堂更是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合作,杜郎口、高阳模式的核心理念也在于此。

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堂上给学生设置了很好的讨论交流发言的环节,营造了融洽的氛围,但有的孩子并不热衷于合作,在组里无所适从。

我寻找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缺乏合作交流的机会,习惯也已养成;第二点,位置感不强,很难定位自己在组内的角色。

所以,我开始细化角色,深入小组内,以身示范。

今天我在一组担当组长,指导大家学习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第二天,我在二组担任记录员,然后是三组纠错员……这样一轮下来,孩子们就理顺了,交流合作也井然有序。

而我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忘记身份,仅以一个合作者的形象展示给大家,让他们明白不管平时是什么角色,在小组里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

其实,课改正是顺应着时代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民族的繁荣与希望就寄托于这些孩子们的身上,为了祖国的明天,教师就要甘为落红,滋养培育这些最美的花朵。

指导老师马秀丽两个“转变”,既写出了作者教学思路的转变,也道出了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的改变,“驾驶员到教官的转变”“指导者到合作者的转变”,是一个教师教育思想成熟的标志。

省课程专家张颖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是课堂模式转变的重要之处,教师由“驾驶员到教官的转变”、由“指导者到合作者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甘醇的“春酒”见证课改十年的蜕变

济南第十五中学    孟海燕

从教二十年,在新课改的磨砺下,在反复实践与思考中,我的课堂教学在无形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过去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在新课改的引领下开始转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十年前的课堂完全是老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一篇文章不分文体不论特色一律是落实字词——分析结构——讲解写作特色等,课堂结构如出一辙。

优美的文字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教师依据教参满堂灌,学生依据老师讲解记笔记,往往是书上记得密密麻麻,课上学得却了然无趣。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最不愿意学的是语文,最不喜欢上的课还是语文课。

这样的课堂效果可见一斑。

在新课改的磨砺下,今天的语文课堂真正返璞归真了——语文课有了语文味。

我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

“千万别脱离了文本,千万别冷落了语言。

”我省名师朱则光说:

“语文教学应该是‘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丛林,穿行在字里行间。

’”这都表明语言的品味,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因此,在教学《春酒》一文时,我是这样拟定教学重点的:

“通过品读细节描写感受‘春酒’蕴含的‘情’和‘趣’,在圈点评注中体会文字的魅力”。

具体要求如下:

(教学设计节选一)

课文中一处处的细节描写充满了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

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品一品吗?

(幻灯:

出示问题)

(师)圈点评注是一种品读美文的有效方法。

下面就采用这种方法来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

为了便于同学较好地做好圈点评注,老师首先给大家一个示例,请同学们仿照老师做批注的方法,自选角度在文中做批注。

童年是一生中最美、最甜蜜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