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镇下城隍司.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92671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市镇下城隍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市镇下城隍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市镇下城隍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市镇下城隍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市镇下城隍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市镇下城隍司.docx

《新市镇下城隍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市镇下城隍司.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市镇下城隍司.docx

新市镇下城隍司

新市镇下城隍司

彭祥

下城隍司

在汨罗市新市镇新市街社区枫家岭的山坡上,有一座城隍庙,当地人称之为“下城隍司”。

下城隍司,原址位于新市古镇下市街的汇湘门外,建于明末祟祯年间,距张家码头100余米,坐东南朝西北,分前后两殿,用科楼连接,形成四合院结构。

整座城隍司用麻石筑基,青砖青瓦,砖木结构,古朴肃穆。

前殿正门有石狮守望,进门是精麻石铺地的院落,大殿正中是城隍神金身塑像,右边是送子观音像,左边是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像。

后殿是寮房。

据当地老人讲,民国时期,城隍司住进了一位法名为觉慈的尼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觉慈法师响应政府的号召还俗,至国家实行改革开改政策后,她又重回新市的白云禅寺修行,直至辞世。

下城隍司的正门面向汨水,汨水为湘北地区的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商旅繁荣。

新市在北宋时就开埠设坊;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新市镇,次年设新市巡检司;咸丰五年(1855年)设新市局;民国元年(1912年)改局为新市乡;1949年恢复新市镇;1958年新市与团螺乡合并建星火公社,后改名为新市公社;1984年3月,新市乡又升级为镇;2017年,汨罗市乡镇合并,仍设新市镇。

新市古镇鸟瞰图(网络图片)

新市古镇素有“小南京”之称,商贾云集,古镇繁华,自清末民国初年时,形成了“三街九巷十码头”及“四塔、六门、十寺庙、十八宗祠”的布局。

镇内古寺、禅院、塔林、祠堂、石板街、木板楼、老字号铺面,构成独特的古镇人文景观。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下城隍司被当地民众拆除,新修建的平汨公路在其原址上通过。

1990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也得到了调整和落实,全国各地的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逐步恢复。

新市古镇当地的信士,也想重建下城隍司,于是大家纷纷推选黄怡胜、何培根、谢新明等人,成立筹备小组,为重修下城隍司重新选址。

因下城隍司原址上修建了平汨公路,无法在原地恢复,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信士们只能在离原址不远的一处地面重建。

由于地势较低,其周边为菜地,环境卫生太差,后来信众强烈要求搬迁重建。

新市古镇风貌

张曙初、李咏芝、谢新明三位当地的年老信士,推荐涂魁先、何皇兴等信士,再次组建城隍庙搬迁筹备小组。

筹备小组成员,反复征求信众的意见,协调各方关系,最后决定选址于枫家岭上一处地势较高的向阳坡地,重建下城隍司。

新址选定后,信士们纷纷捐助善款,有的还捐工捐物,齐心协力,于2013年正月动工,当年六月竣工,建成了一座占地400平方米,正殿及厢房6大间,投入善款总额达25万元的新的“下城隍司”。

下城隍司所处的枫家岭,位于新市古镇南边,面积约100余亩,清末民初时,岭上万树丹枫,层林如画,青翠葱茏,时有樵夫在岭上放歌,回环互答,谷应山鸣,时人称之为“枫岭樵歌”,是新市古镇最有名的“八景”之一。

汨罗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网络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107国道修建时从枫家岭穿过,新市人民公社也在枫家岭择址兴建办公场所,公路两边逐渐房屋林立,山里的枫树也被砍尽。

改革开放后,汨罗市又在枫家岭南边开辟汨罗市循环经济工业园。

红林尽染的枫家岭逐渐变成热闹的城镇,钢筋水泥建筑物鳞次栉比,昔日清亮如诗的“枫岭樵歌”再也听不见了。

重建于枫家岭上的下城隍司,坐西北朝东南,走廊由两根硕大的钢混圆柱支撑,圆柱上撰有一副对联:

“显威灵监察人间善恶;佑黎民分明世上忠奸”。

精麻石雕琢的正殿门框边,还有一副殿联:

“珠坚本固神灵永在;林丰木茂福荫悠长。

进入大殿,正面神坛的中央,端座着城隍老爷的金身塑像,其右边是文昌帝君像,其左边是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的神像。

背景图为八仙飘海的彩画。

正殿中的神像

城隍老爷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的神圣。

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壕沟,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所以护城无水的壕沟,就叫“隍”。

城隍老爷原是城市的守护神,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民间信众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也将其城隍神由阳间城市的守护神演变成阴间地府的“阴官”,负责某一城市大小阴间的事务。

后来的明、清时代,但凡新官到任某一城镇,一般都要到城隍庙斋宿,需在城隍神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其目的是祈愿能得到城隍神的协助护佑,实现对本城市的治理。

有关城隍老爷的传说,始于汉朝刘邦与项羽争霸的故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身为秦朝县令的纪信,也脱下官服参加起义,投到刘邦帐下当了一员部将。

后来,楚汉相争,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形势紧急。

纪信求见刘邦说:

“我的脸型很像大王,请你脱下衣服给我穿上,我冒充大王向楚军投降,你带领人马乘机冲出去。

”刘邦依计而行,果然冲出重围,纪信则被楚兵捉住活活烧死。

纪信石雕像(网络图片)

刘邦战胜项羽后,建都长安,在庆功会上想起了纪信的功劳,就对满朝文武大臣说:

“纪信功高德重,没有他献计献策,怎能有我刘邦的今天?

我封他为“督城隍”,把他的遗骨送回他家乡安葬,并建庙塑像,永享香火。

”后来刘邦还下令全国各县城也建城隍庙,奉纪信为“城隍神”。

文昌,原是道教尊奉的天神。

文昌原指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

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

六星名称分别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

文昌封为帝君,是元朝仁宗时之事。

《明史.礼志》曰:

“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

”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

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

文昌帝君及《文昌帝君阴骘文》(网络图片)

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并,张育即传称“张亚子”。

宋《铁围山丛谈》说,长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向来号称灵异。

士大夫经过梓潼祠,如果有风雨相送,必会高中。

这些传说使得梓潼祠成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灵。

士人渴望功名利禄,祭祀梓潼神文昌帝君尤为虔诚。

元朝时,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土地神源于中国古代的“社神”。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顺遂。

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神像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土地神”的出处及传说之多不胜枚举。

其中有一说是,周朝一位官吏叫张福德,从小聪颖至孝,36岁就任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死后3天容貌不改。

他逝后有一贫户以四块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该贫户由贫转富,后诸多信士尊奉其为神,并塑金身膜拜,称之为“福德正神”。

在我国民间,一些信士还视土地公公为“财神”或“福神”。

曾子《大学》曰:

“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

在我国民间的神明体系中,土地神是级别较低但功能极强的神明,掌阴管阳,佑农佐商,是一乡一里之守护神。

面对大殿,右边厢殿是送子观音殿。

观音菩萨端坐于莲台上,手中抱着一个金灿灿的小男孩。

送子观音是民间崇拜的佛教神祗。

封建时代,百姓认为虔诚拜神佛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

于是不能有孕、或者祈求生男孩的信士会拜送子观音,以求得子嗣。

送子观音像财神菩萨像

据说晋朝有一个叫孙道德的益州人,年过五十,还没有儿女。

他家距佛寺很近,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对他说:

“你如果真想要个儿子,一定要诚心念诵《观世音经》。

”孙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议,每天念经烧香,供奉观音。

过了一段日子,他梦见观音菩萨送子给他。

不久,其夫人果真受孕得子。

左边厢殿神坛上是财神菩萨。

财神又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称,下城隍司尊奉的是文财神。

文财神有三位,分别是财帛星君李诡祖、范蠡和比干。

面对大殿,左右两侧还各设一个神坛。

右侧神坛上供奉的是“黄王上圣”“黑王上圣”“三王上圣”的牌位和神像。

黄王、黑王、三王神像

黄王原名叫皇甫诞。

隋高祖杨坚取得政权后,封他为兵部侍郎,后升迁为尚书右丞和尚书左丞。

他在河南、江淮一带平息叛乱,整顿吏治,拯救灾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开拓水上运输贸易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杨坚的儿子汉王杨谅为并州总管,朝廷选拔辅佐他的人,其中长史、司马皆一时名士。

隋文帝杨坚看中了皇甫诞,拜他为并州总管司马,总府政事。

杨谅许多政事都要问他并十分尊敬他。

隋炀帝杨广即位,征杨谅入朝。

杨谅不从,准备发兵作乱。

皇甫诞多次痛哭流涕劝阻。

他认为杨谅的兵马无法抵挡朝廷的兵马,取胜很难,加之杨广己登皇帝位,君臣大位已定,不如守臣子之节。

杨谅不但不听,反将皇甫诞囚禁。

朝廷派越王杨素领兵征讨,皇甫诞被杨谅杀害。

黑蝙虎当时任水上押粮官,支持皇甫诞,同王三等30多名将士同时遇害。

杨谅后来兵败身死。

隋朝廷为表彰皇甫诞亡身殉国,追赠他为柱国,封“弘义公”,后人为他立庙,信士称他为“黄王”。

黑蝙虎和王三也被信士崇奉为“黑王”和“三王”。

民间信士为纪念黄王、黑王、三王,先后塑像祭祀。

有的信士还尊黑王为南岳辖神,祈愿他能呼风喚雨,趋吉避凶,确保人丁吉祥,贸易发达,更显威灵。

长年漂泊在洞庭湖上的广大船民,更是祈求黑王保佑,奉之为水神,立庙祭拜!

洞庭王爷、靖江王爷、水府王爷神像

左侧神坛上供奉的是洞庭王爷、水府王爷、靖江王爷的牌位和神像。

这三位神圣原来是新市古镇金龙庙、水府庙、靖江庙的主神,因庙已毁,信士们便将其神像迎奉到下城隍司集中享祀。

洞庭王爷源于“柳毅传书”的神话故事。

洞庭龙君为了柳毅救女之恩,要将三公主嫁给柳毅。

柳毅认为救人于危难之中,乃做人本分,不可因此为自己谋利,便婉言谢绝了。

柳毅出宫后,倾慕柳毅的龙女扮成渔家姑娘,与柳毅结为夫妻,婚后才道破实情,与柳毅重返洞庭水府,后柳毅被东海龙王封为“洞庭王爷”。

信众为了纪念他,为他在洞庭湖区多处立庙。

新市古镇原有的十寺庙中,有一座水府庙,水府庙前临湄水,右傍松溪,曙色山光,风景幽雅。

水府王爷为神话传说中的水神或龙王。

新市古镇缪家巷出口的汨水边,以前还有一座靖江庙,供奉的主神为“靖江王爷”,是当时水运船工们尊奉的保护神。

在我国的传统典籍中,“靖江王”的史料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有多种版本或说法。

作为水上保护神的靖江王爷,应该为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丁奉。

丁奉生为大将,殁而为神,默佑生灵,是长江及洞庭湖一带水面的保护神。

信众广传,长江舟船行驶中遇风浪,呼丁奉之名则安然无恙,丁奉俗有“江汉福星”之颂。

湖北省嘉鱼陆口很早就立有庙宇,香火旺盛。

持戟握剑的阎罗小卒

大殿门口的左右两边,还侍立着两个持戟握剑的阎罗小卒,面目睁狞,据说其为逝者亡灵超度冥界把关。

下城隍司虽然只有一座大殿,但殿内金碧辉煌,肃然静默。

供奉的神祗众多,形态各异,令人肃然起敬。

新市镇举行古老的烧宝塔民俗活动

下城隍司现在的管委会主任是涂魁先,委员有何皇兴、李良益、骆长根、袁云根、郑继玄、龙荡、李文等信士。

他们依照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认真开展有关的宗教活动,如除夕和迎神祭祀活动、正月司内众神的出巡活动、农历六月初六为众神晒袍等活动。

另外,为了遵循当地的民间习俗,下城隍司还会根据信士的请求,为逝者的亡灵举行超度发关等宗教仪式。

新市古镇,上市街建有一座“上城隍司”,下市街建有一座“下城隍司”,两神隍神各司其职,共同护佑着古镇的平安。

走出大殿,放眼远望,汨水由东向西流去,岸边绿树葱茏,花繁似锦。

湄江由南向北从枫家岭下汇入汨水。

汨水和湄江两岸,稻菽飘香,田畴翠绿,新城连着古镇,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下城隍司(黔河酒业)导航图

 

注释说明:

1、根据下城隍司管委会成员及信士代表座谈会纪录整理撰写;

2、查阅并参考了《湘阴县图志》《汨罗市志》《新市镇文史集》《新市古镇故事集》及互联网有关文史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