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4908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docx

六年级校本课程(文学欣赏)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众多实验证明,最有效的方式是,从记忆力力最佳的幼年时代起,就构建一个目濡目染大师原创精神的生活氛围。

2、 以推动我校“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为目标,加强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个性,加强校本课程研究,创建合作、探究的校本教研氛围。

二、 教学目标:

1.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2、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

3、 完成背诵的古诗的要求。

三、 教学内容:

文选读本《小学生古诗词必背80首》

四、 教学措施:

1、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在教室显眼的地方粘贴古诗文的内容,留有“每周一诗”园地。

每天定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系列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2、因地制宜,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①唱古诗:

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②诵古诗:

学生站成“古诗”队形,齐声背诵,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宏大和壮美,油然产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③ 演古诗:

我们将古诗中一些优秀的篇目加以创新,配上音乐、画面、情境、舞蹈、,以表演、演唱、朗诵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全方位的展示出来,让学生领略古诗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

④ 赛古诗:

定期举行古诗擂台赛。

⑤画古诗:

我们让学生根据对古典诗文的理解,想象古诗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画出来。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2

《蜂》

3

《书湖阴先生壁》

4

《江南春》

5-6

《清明》

7

《池上》

8

《绝句》

9

《过故人庄》

10

《泊秦淮》

11

期中检测

12

《观书有感》

13

《春夜洛城闻笛》

14

《逢入京使》

15

《黄鹤楼》

1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7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

《送元二使安西》

第一课

教学内容:

〈〈蜂>>作者:

罗隐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 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 理解、赏析

(1)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

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三、 指导朗读,尝试背诵古诗。

四、 小结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

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

第二课

教学内容: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 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湖阴先生是北宋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安石罢相后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其时诗人62岁。

二、 读读讲讲问问。

讲:

①“长扫”的“长”,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

②“静",通“净"。

③畦(印),田园中的小区。

④护田,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稻田,不使受到侵犯。

⑤排阔(伯),把人在门中可以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人门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

“护田”一语出自《汉书•西域传》,指汉王朝派兵保护垦田事。

“排阔”一语出自《汉书,樊哙传》,大意是,汉高祖卧病,

不接见任何人,樊哙却不顾禁令,排阔而人。

学生不问,可以不讲;

问:

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院内:

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台阶上没有苔薛,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着清香。

院外:

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优美。

问:

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

(从环境看,它远离尘嚣而风景优美,适合隐士的意愿;从院内看,住宅简朴,符合隐士的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手栽花木自娱,正是隐士的生活习惯。

问:

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由发言)

三、总结。

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

一是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颇有艳羡之意;二是炼字好,特别是

“护”“排”“送”诸字,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值得品味。

第三课

教学内容:

《江南春》作者:

杜牧

教学目标:

1. 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

2. 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 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

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

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 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

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

南朝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

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

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

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

“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

教师点拨:

1. 明确诗词作品中“虚”的表现手法,诗词不是写“实”,需要艺术加工。

2. 明确诗作后两句所承载的历史沧桑感,唯“千里”二字,方有与后两句相配的分量。

第四课

教学内容:

《清明》 作者:

杜牧

教学目标:

1、 思想情感目标:

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 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

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

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

小结。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

〃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小结:

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

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

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

联想:

《红楼梦》:

〃杏帘在望〃《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

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一一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

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

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

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

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 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

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

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

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 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

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

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教学内容:

《池上》

教学目标:

第五课

作者:

白居易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过程:

一、 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 揭题:

《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3. 学生齐读题目。

简介作者白居易。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 教师小结: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2、 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 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 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 前两行一一小娃偷采莲。

1、 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 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

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 后两行一一景美童心纯

1、 提问:

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