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虚词1精品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4188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虚词1精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虚词1精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虚词1精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虚词1精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虚词1精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虚词1精品版.docx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虚词1精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虚词1精品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虚词1精品版.docx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虚词1精品版

第2讲 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题的要求是: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指《考试说明》中明确的18个文言虚词: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且、则、而、乃、之、乎、者、也。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分析近几年高考中的这两种题型,涉及并重点考查了“为”“以”“之”“其”“而”“者”“于”“乃”“因”等文言虚词。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本在熟知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键在于明确其在句中的语境,技巧在于下面所讲的5种常用技法。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针对训练]

1.(2014·重庆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

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渖。

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

“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

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

”群丐登堂醊,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

“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

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

”先生曰:

“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

”群丐应声起曰:

“是区区者,何难之有?

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

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

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

群丐亦促之返焉。

(选自《虞初广志》卷八·记丐侠)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译文:

(2)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译文:

(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

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译文:

解析:

(1)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也”表判断。

(2)此句为固定句式,“与其……孰若……”为固定句式的标志,可译为“与其……,还不如……”。

(3)“是区区者”为判断句,“者”表判断,译为“是”;“何难之有”为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参考答案:

(1)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

(2)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

(3)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

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参考译文]

有一群乞丐经过他的家门,看见(来懋斋)先生家里摆设了酒杯和菜肴,认为一定有人们所说的喜事。

于是就都聚集在他的门外,以求得到吃剩后的剩饭残汤。

在这个时候,先生也是饥饿和气愤交织在一起,于是就走出大门告诉这些乞丐说:

“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

无奈亲朋好友背弃了我,今天竟然违背诺言,以至于我的酒宴菜肴成为了空摆设。

既然是这样,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

你们都各自就座,我将作为东道主来和你们一起畅饮。

”这些乞丐就走进厅堂享用,喝足吃饱后,对先生说:

“我们这类人地位低下,承蒙先生赐给我们酒饭,本来就属于过分的宠爱了。

现在请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城需要多少银两?

”先生说:

“只要让我在路途中不挨饿,并且能够平安顺利抵达京城就满足了。

”这些乞丐应声站起来说:

“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

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每到一处,旅社的主人都赞赏乞丐的义气,又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并赠送了先生很多财物。

到达京城之后,这些乞丐们各自分道行乞,把他们乞讨得到的钱财给先生作为参加考试的费用。

考试后先生果然成功被礼部录取,得以出任某邑的长官,按照惯例先回乡省亲。

这些乞丐们也都催促他回乡。

技法二    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针对训练]

2.(2016·山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

“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

“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译文:

(2)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译文:

(3)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译文:

解析:

解答本题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

(1)句中的两个“以”处于对称位置,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来”,第二个“以”词性和意义与之完全相同;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均作“务”的宾语,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它的”,第二个“其”也应译为“它的”。

(2)句中的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他们”,第二个“其”仍为代词,译为“他们”;两个“为”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为动词,译为“建造”,第二个也应为动词,译为“建造”;两个“以”所处句子位置对称,第一个“以”为连词,译为“为了”,第二个“以”也应为连词,译为“为了”;两个“者”和两个“也”均处于对称的位置,第一个“者”和第一个“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词,第二个“者”和第二个“也”亦应是判断句的标志。

(3)句中的两个“之”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之”为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也应是此用法和意义;两个“而”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而”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第二个“而”也应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

参考答案:

(1)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

(2)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他们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3)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

“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

晏子回答说:

“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

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

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

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

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

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

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

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

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他们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

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

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

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

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

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错了。

 技法三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其词性,推断其意义。

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前一个“之”是动词,其意思可理解为“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可据此推知其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针对训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

“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选D A项,第一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句式,是介词,译为“被”;第二句中的“为”是动词,译为“治理”。

B项,第一句中的“乃”是副词,译为“才”;第二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译为“是”。

C项,第一句中的“适”为副词,译为“正好、恰好”;第二句中的“适”是动词,译为“享受、享有”。

D项,两句中的“若”均为动词,译为“像”。

[参考译文]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

医生说:

“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

”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

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技法四    语法分析法

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

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这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不表示实在意义。

[针对训练]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选自《韩非子·和氏第十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选C A项,第一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第二句中的“之”为助词,译为“的”。

B项,第一句中的“其”修饰“左足”,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译为“他的”;第二句中的“其”修饰“故”,作动词“问”的宾语,代词,译为“其中的”。

C项,第一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译为“于是、就”;第二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译为“于是、就”。

D项,第一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译为“认为”;第二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译为“用”。

[参考译文]

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

厉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玉璞,玉人说:

“这是块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是在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

武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玉璞,玉人又说:

“这是块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是在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于是抱着玉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

文王听说后,派人询问其中的缘故,说:

“天下被砍掉脚的人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

”卞和说:

“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

”文王于是叫玉人雕琢那块玉璞,果然得到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技法五    删换变化法

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连词;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介词。

[针对训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

“嘻!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

“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婴之家不贫也。

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选自《晏子春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选C A项,删除“其”字,第一句不受影响,“其”为语气词;第二句受影响,“其”为代词,译为“他的”。

B项,删除“以”字,第一句不受影响,“以”为连词,表目的关系,来;第二句受影响,“以”为介词,译为“用、拿”。

C项,删除“而”字均不受影响,“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

D项,删除“之”字,第一句不受影响,“之”为助词,无义;第二句受影响,“之”作动词,译为“去”。

[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他家里)。

(于是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惊叹道:

“唉!

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

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啊。

”(于是齐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税款)来供养宾客。

晏子没有接受。

齐景公多次派人相送,(晏子)最终拜两拜而辞谢道:

“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用来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

我的家不贫穷啊。

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特殊虚词,不可忽视

1.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

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常见的复音虚词有“而已、何如、且夫、若此”等。

2.兼词

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

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

常见的兼词有:

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

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

庄宗灭梁,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曰李绍真。

明年,徙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

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

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

“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

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

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

”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

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

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

(选自《新五代史·霍彦威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洺州曲周人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乃之魏县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C.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民以食为天

D.城中之人何罪徐公何能及君也

解析:

选C A项,助词,表判断/语气词,表示句中的停顿;B项,动词,往,到……去/音节助词,无实义;C项,均为介词,把;D项,代词,什么/副词,怎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明宗爱其为人其孰能讥之乎

B.乃拥兵入城良乃入,具告沛公

C.部兵在外者皆溃去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吾尝跂而望矣

解析:

选B A项,代词,他的/副词,表反诘,难道;B项,皆为副词,于是、就;C项,代词,构成“者”字结构,名词性短语,……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不译。

[参考译文]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

年少时遭遇兵乱,梁将霍存抢掠得到他,收为养子。

唐庄宗平灭了后梁,霍彦威从陕州来朝见,庄宗摆酒宴,赐霍彦威姓名叫李绍真。

第二年,调任镇守武宁,跟随明宗进攻契丹,明宗喜爱他的为人,非常亲近厚爱他。

后来,赵在礼造反,霍彦威被派到邢州单独讨伐赵太,平定赵太后,回师带兵归属明宗讨伐赵在礼。

明宗的军队哗变,纵火焚营吵嚷呼叫:

“城中的人有什么罪,戍守士兵(只是)想家却不得回家罢了!

天子不加宽恕,一心想要剿灭他们。

现在应当与城中军队会合,打退各镇的军队。

”霍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答应兵士们,于是带兵入城,唯独霍彦威不进城。

明宗手下留在城外的军士都溃散了,只有霍彦威所率的五千人在城西北角安营未动。

过了两天,明宗又出城,得到霍彦威的军队,于是前往魏县。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

天宝中,授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

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

时夷酋梁崇牵号“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侯、夏永更诱啸,因陷城邑,遂据容州。

前经略使陈仁砺等皆侨治藤、梧。

翃至,言于众曰:

“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它所?

必得容乃止。

”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

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珪。

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曰:

“容陷贼久,獠方强,今速攻,祗自败耳。

”翃曰:

“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

”勉许诺。

翃乃移书义、藤二州刺史,约皆进讨,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日数遇。

勉檄止之,辄匿不发,战愈力,卒破贼,禽崇牵,悉复容州故地。

(节选自《新唐书·王翃传》,有删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出为辰州刺史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因陷城邑,遂据容州不如因而厚遇之

C.翃至,言于众曰不拘于时,学于余

D.安可客治它所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

选B A项,动词,做/介词,替;B项,均为副词,趁机;C项,介词,对/介词,表被动;D项,名词,地方/助词,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必得容乃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阳言以兵为助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引兵三千与贼鏖战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D.勉檄止之,辄匿不发蚓无爪牙之利

解析:

选B A项,副词,才/副词,竟然、却;B项,皆为介词,用;C项,介词,和、跟/动词,亲附、结交;D项,代词,他/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参考译文]

王翃,字宏肱,是并州晋阳人。

天宝年间,他担任卫尉一职,因参加朝廷才兼文武科选试被提拔官职,外调出京担任辰州刺史。

大历年间,他被提拔为容管经略使。

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梁崇牵自称“平南都统”,和偏军统帅覃问合兵一处后,又与西原匪首张侯、夏永相互诱发叛乱,趁机攻陷城镇,于是就占领了容州。

前经略使陈仁砺等人都借藤州、梧州地安置州治机构。

王翃到任后,对民众说:

“我,是容州刺史,怎么可以寄居其他地方进行治理?

我一定要在收复容州之后才罢手。

”说完他立即就拿出自己的钱财来招募士兵,声称有战功的人可以担任州署里的官吏,正因如此应募民众人人自我勉励。

没有几个月,王翃就率军斩杀了叛军元帅欧阳珪。

趁着有利时机他来到广州,请求节度使李勉出兵与自己合力剿灭叛军,李勉没有答应,说:

“容州陷没叛军已经很久,少数民族叛军的势力正强盛,现在就急迫进攻,只能自取失败。

”王翃说:

“您即使不派出军队,我也希望您向各州县下达文书(或“下达文书给各州县”),谎称您要用军队做我的外援,我希望凭借这种声势,取得几率很小的胜利。

”李勉答应了他。

王翃于是就送文书给义、藤二州刺史,约定一同进军讨伐,他亲自带领军队三千人和叛军激烈战斗,一天当中多次与叛军交锋。

李勉得知情况后下文书阻止他行动,王翃隐藏着文书不给人看,而作战却更加努力,他最终击败了叛军,捉拿了梁崇牵,全部收复了容州旧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

“叔父用此何为?

颇曾看不?

”湛笑曰:

“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湛曰:

“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

湛曰:

“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

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人莫之知及其所之既倦

B.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然后以六合为家

C.唯父昶异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其俊识天才乃尔余嘉其能行古道

解析:

选B A项,代词,他/动词,往、到达;B项,均为介词,把;C项,相当于“之”,表对象/音节助词,无实义;D项,代词,他的/代词,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弃甲曳兵而走

B.因共谈《易》,剖析入微蒙故业,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