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内容预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题材:
战争主题
体裁:
以叙事用品为主。
阅读教学:
1、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情景,品味语言(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
2、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注重技巧,经常自测)。
综合性学习:
1、主题:
“界何时铸剑为犁”
2、活动:
古今战争知多少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文艺作品与战争
铸剑为犁应有日
教学计划用时:
22课时
第一课新闻两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
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
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
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
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
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
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
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
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
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
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
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
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互动9: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
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
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
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
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课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
(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中路军: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西路军:
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东路军:
较为顽强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
导语
第二层:
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
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
预言
教学后记:
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2芦花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
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
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板书文题)
设计
(二)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
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fɑnɡ)竹篙(ɡāo)苇塘(wěi)疟子(yào)
寒噤(jìn)吆喝(yāohe)一梭机枪(suō)蹿(cuān)
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
转弯抹角(mò)
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
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
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
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
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因为”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表现在老英雄身上。
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
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
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
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
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
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
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
”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
“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
外貌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
肖像描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我没脸见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为什么不能?
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
心理描写:
“他没法解释: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
”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
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
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
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
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
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第三课时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
(1)、第(8)句。
明确: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
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
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
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
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
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
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
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
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板书设计
情节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人物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诗情画意
教学后记:
学生对“老头子”的诱敌杀敌理解得透彻;但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战争描写的理解要引导。
3蜡烛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
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
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
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
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训练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1、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导入
知道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吗?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3、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