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6711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4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docx

《高考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docx

高考地理

【地理】二轮复习知识大串讲系列——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线索一】区域定位(在哪里)

区域定位是区域特征分析的前提与基础。

区域定位要利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参照性地理事物等确认区域位置,描述区域位置特点。

区域位置决定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而影响区域的人文特征。

如一旦确定了某区域的纬度位置与经度位置,就能根据纬度位置推断出该区域所处的热量带以及控制这个地区的气压带与风带;结合其海陆位置,可推断出该区域的水分状况,也就了解了该区域的气候特征;进而根据逻辑推理能够得知该地区的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土壤状况,还可以分析得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等。

【线索二】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特征分析是因地制宜地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区域特征分析的基本线索包含三个逐层递进的层次:

有什么(在这个区域当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怎么样(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有何突出特征)→为什么(该区域内的地理要素有何联系?

如何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

对区域内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判断与推理是区域特征分析的核心所在。

(1)地理分布(有什么)

解题时,要根据图示信息从总体上把握该地理分布属于“点”“线”“面”中的哪种分布趋势。

“点”状分布一般呈“众星拱月”状,描述角度为位置、疏密(多少);“线”状分布主要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描述角度为走向、递变方向,描述时要关注折点,分段进行;“面”状分布表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地域、工业区等地理事物,描述角度为位置、形状、面积大小、延伸方向。

如塔里木盆地的城镇(“点”状分布)、交通线(“线”状分布)的分布特点:

山麓冲积扇→水源→绿洲→绿洲农业→形成聚落,发展成为城镇→交通线多呈环状沿绿洲延伸。

(2)地理特征(怎么样)

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该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

如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可判断某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进而结合地形可以分析该区域的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以及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等;根据人地关系,可推断出某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地形、气候条件可确定区域农业类型;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可以推断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及工业布局。

(3)地理成因(为什么)

地理成因一般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侧重于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人为原因突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成因有不同的思维线索,常见的地理成因有以下几种。

①地形成因:

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②气候成因:

主要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洋流)。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下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因素;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是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下垫面因子影响的结果。

③水文、水系特征成因:

一般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

地形影响河流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气候决定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有无结冰期及结冰期长短;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径流的季节变化。

④环境问题成因:

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人为原因(侧重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⑤自然灾害成因:

天(气象、气候、常见天气系统)+地(地形、地质、地貌、植被等)+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线索三】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差异比较的线索:

①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

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②按照“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③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的差异。

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如图表分析法、要素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

二轮复习知识大串讲系列——水体环境和陆地环境

【线索一】水循环及河流补给类型

(1)水循环

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复习时要掌握水循环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的意义,并学会运用水循环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河流补给类型

河流补给类型主要包括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复习时要掌握各补给类型的补给特点和季节、主要影响因素等。

【线索二】洋流   

  

复习时,要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这两个重点问题掌握过程中,洋流的分布是基础,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结果。

在分析气候、自然带的分布成因时,需考虑与洋流相关的知识点。

  【线索三】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源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因此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其作用为冷却、凝固。

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形成的。

凡指向岩浆的箭头,其作用为高温重熔再生,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作用。

(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等。

目前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线索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方面,其中地带性分异规律包括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分布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

海拔较高的低纬度山地

二轮复习知识大串讲系列

(二)——地球运动及其影响

【线索一】从宇宙环境看地球

从宏观层面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理解地球运动及其意义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其特殊性(生命物质的存在);二是从日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线索二】地球运动的特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进而引起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同一地区的季节更替和全球五个热量带。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①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极圈度数=90°;②黄赤交角变化与五带范围:

黄赤交角变小→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变大→太阳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缩小→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③黄赤交角变化与昼夜长短:

黄赤交角变大→中低纬度地区夏半年昼变长,冬半年昼变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将变大;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④黄赤交角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

黄赤交角变小→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夏半年变小,冬半年变大→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减小。

【线索三】光照图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四个点

①直射点。

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所在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差);判断昼夜长短:

就南北半球而言,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且该半球有极昼现象;判断时间: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

②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是18时。

③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晨昏线与纬线有两个切点,分别是出现极夜、极昼现象的最低纬度,其所在的经线分别是昼半球、夜半球的中分线,地方时分别为12:

00、0:

00。

④晨昏线与纬线的交点:

晨昏线把所在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交点的地方时分别是该纬线的日出、日落时间,由此可以计算该纬线的昼长或夜长。

(2)三个角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所成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当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

00的太阳高度。

同一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

②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

在二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其他日期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其夹角与直射点的纬度值相等,由此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进而推算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

③太阳光线与晨昏圈的夹角:

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平面始终垂直。

利用这一特点可判断日出、日落方位,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二分日时全球正东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

1.有关地球运动的四组概念辨析

(1)近日点、冬至日和远日点、夏至日

从时间上看:

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

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2)昼夜现象、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向阳的一面为昼半球,背对太阳的一面为夜半球。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的自转,昼半球、夜半球处于不断的交替之中。

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昼夜长短——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即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转,故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随季节而产生周期性变化。

(3)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0点经线,时间不变,位置在变。

0点经线是昨天与今天的自然分界线,它随地球自转不断变化,0点经线向东为今天,向西为昨天。

人为日界线——180°经线,时间在变,位置不变。

原则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它是一条人为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当0点经线与180°经线重合时,即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时,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

 

(4)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所成的夹角,即看太阳的仰角。

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最高时的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从日出开始由0°增大,至正午时分达到最大;之后,又开始减小,直至日落时变为0°。

同一时刻,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2.地球运动学习中常见的三个误区

(1)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我国多数地方夏日炎炎。

不正确。

季节划分不是根据日地距离而定的,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椭圆,近日点与远日点的距离差异较小,并不会对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造成太大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导致南北半球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

近日点(1月初)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各地昼长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为冬季。

(2)晨线上地方时为6:

00,昏线上地方时为18:

00。

不正确。

二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晨线上各地地方时为6:

00,昏线上各地地方时为18:

00。

春秋分日以外的其他日期,只有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地方时为6:

00、18:

00。

(3)地球上偏东的地点早看到日出。

不一定。

由于地球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时刻要早。

但因不同纬度的各地昼长不同,并非偏东的地点就能早看到日出,如下图所示:

B点较A点位置偏东,但A点早已日出,而B点仍处于黑夜。

 

 

3.地球运动类试题解题方法点拨

(1)光照图还原法

将陌生的局部图、变式图转化为常规图形是光照图判读的常用思路。

对于各种变式图,选准角度画一张常规图寻找对应的点、线、面,可以化难为易。

如甲图表示北半球某区域,a为纬线,b为晨昏线。

b线中M点纬度值最大,N、P两点纬度值相等。

若图示区域为夏半年,Q、R两点相距60个经度,且R点为30°E。

求此时北京时间。

该题提供的图形线条简洁,问题抽象,往往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我们只要将其转换为乙图,找出对应的点、线,空间、时间信息就一目了然。

 

 

(2)借助数学思维解决运动难题

 

 

地球运动中的空间概念、时间计算、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数学思维特点显著,在解题中借助数学方法解决地球运动的计算、分析类问题往往能化繁为简。

以黄赤交角大小与昼夜长短的关系为例,北半球夏至日时,当黄赤交角为目前的23°26′时,太阳光线为a,对应晨线为m,北半球中低纬度昼长与夜长分别为A、A′;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太阳光线为b,对应晨线为n,昼长与夜长分别为B、B′。

比较发现:

B<A、B′>A′,即黄赤交角变小,夏至日时北半球中低纬度昼变短,夜变长;A/A′>B/B′,即黄赤交角变小,北半球中低纬度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同理,黄赤交角变小,该日(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中低纬度昼变长,夜变短,昼长与夜长比值增大。

二轮复习知识大串讲系列——大气环境

【线索一】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季风环流

进行复习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它们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仅仅需要考虑气压的高低;而大气的水平运动需要从力的角度去分析风的形成,就全球范围来看,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因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在此基础上,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热力环流(单圈环流)就演变成了三圈环流,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各不相同,再加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就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大气环流则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在大气环流的基础上再考虑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就产生了季风环流。

【线索二】天气与天气系统

天气→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和锋面→对天气的影响

从天气的概念入手,研究天气系统的类型及成因。

天气系统分为气旋、反气旋以及锋面,其中气旋和反气旋运动的方式、控制的天气状况都有明显的差异;锋面又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三种类型,每种锋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各有不同,在复习时尤其要注意。

 

【线索三】气候

气候→气候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复习时,尤其要注意与天气及天气系统进行比较,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也要掌握其共同点,天气和气候的研究对象均为大气的物理状况,但是气候是研究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物理状况,而天气是研究较短时间的大气物理状况,二者的影响因子有很大的区别,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

1.理解逆温时的误区分析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往往对于逆温的学习有误区,在对流层中,如果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反而在上升或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速度低于气温垂直递减率,即为逆温。

逆温抑制了大气的对流运动,会使该地区污染物扩散速度减慢,从而加重该地区的大气污染。

如下图:

 

 

 

   在复习时,很多学生由于片面理解逆温的概念,导致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如下图:

图中a线非常明显地反映了逆温现象,学生很容易明白;图中b线高度每上升1000m气温下降6℃,符合气温递减规律,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图中c线每上升1000m气温下降不到6℃,也属于逆温现象,有些学生就理解不了。

 

 

2.几种特殊的气候类型辨析

高考试题对于大气部分的考查,一方面考查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另一方面考查某些地区的特殊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因此把一些形成特殊气候类型的地区总结如下(如图):

 

 

图中①为高山气候:

受地形的影响。

②为非洲东部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处赤道附近应当是雨林气候,草原气候应当分布在雨林气候南北两侧,但东非高原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③为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

后两处虽远离赤道,但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⑤为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稀少。

④⑥⑦均为受沿岸地区洋流的影响导致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扩大。

④受日本暖流的影响使日本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扩大;⑥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导致热带沙漠气候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⑦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导致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延伸到北极圈附近。

3.冷锋和暖锋的比较

 

 

(1)主导气团及其移动方向

冷锋:

主导气团为冷气团,由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运动。

暖锋:

主导气团为暖气团,由暖气团向冷气团一侧运动。

(2)雨区位置:

冷锋的雨区集中在冷锋的锋后即冷气团一侧;暖锋的雨区集中在暖锋的锋前即冷气团一侧。

(3)降水的强度和时间

冷锋降水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短;暖锋降水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

(4)图例标志:

冷锋是齿状,暖锋为半圆。

(5)锋面坡度:

冷锋锋面坡度较大,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6)过境前后的天气区别

冷锋:

过境前被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后被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

过境前被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后被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特征类设问试题的答题思路

 一、设问形式

地理事物的特征是指该事物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标志。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

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二、答题模板

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见下图: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简洁、准确描述

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1)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2)地势特征:

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3)地表环境特征:

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4)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5)河流的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6)气候特征:

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7)农业生产特征:

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

(8)工业生产特征:

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9)区域特征:

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交通、城市、人口等)。

(10)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11)等值线特征:

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2.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2)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3)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等。

例如,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首先要明确当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是描述的内容和方向;其次,气候特征的描述主要可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进行,在描述时要考虑气温和降水的搭配,如是否雨热同期等;最后,描述要用简洁、准确的专业用语,如我国东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能将其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相混淆,另外描述的关键词要准确,将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描述为“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少雨”是不全面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最低气温高于0℃,应该是“低温”,且“冬季、夏季”不能说成“冬天、夏天”(太口语化),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应描述为“夏季高温(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气候因素。

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光、热、水等能量和物质,某地的气候因素往往决定了该地的种植制度。

(1)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

一般农作物在日均温≥10℃的情况下才能活跃生长,可把日均温≥10℃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

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均温累加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南向北可以分成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另外,还有一个地势高、气候寒冷、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如下表所示:

温度带

范围

≥10℃的积温

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寒温带

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1600℃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

1600℃—32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

32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4500℃—7500℃

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海南省

>7500℃

一年三熟,水稻

(2)气温的日较差和光照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削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例如,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且沙砾地面热容量小,白天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增温很快,夜间散热也很快,使气温发生急剧的变化,夏季气温日较差非常大;新疆瓜果特别甜与此有很大关系。

(3)水分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

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

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

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分布上东南多、西北少。

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东部为种植业,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