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4586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doc

《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doc

山区县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旧城片区方案优化整合)

**市规划设计院

二00八年八月

第一章概述

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在突飞猛进的同时,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产生了城市急剧膨胀、人口剧增、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等问题,于是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便成了许多城市解决上述问题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形象、品位的常用手段。

城市旧城之所以要改造,并非仅仅是房屋破旧,而是有内在的城市发展综合需要。

一般来说,现在的旧城即为原来的整个城市,原有的居住、商业、行政、工业等各种城市功能都集中在旧城内。

过去在经济水平和城市道路交通方式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旧城作为城市中心区对于生活和工作仍相对方便;旧城作为城市有机体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核心,其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和深刻的人文因素也具有十分巨大的吸引力。

旧城的这种强“磁场”作用,对其本身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非常有益。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除了原有物质设施的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外,更为严重的是旧城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越发难以解决,而且在工业离开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出现功能和结构的衰退问题,亟需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

同时自我国实行国有土地批租重大改革后,旧城的土地使用和功能配置要受级差地租的支配,也需要进行优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旧城改造是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合理调整旧城功能和用地结构的过程,也是按照土地级差地租优化配置旧城土地资源的必然。

显然,改造旧城并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改造危旧房屋并不是改造旧城的着眼点,而是突破口,即通过旧城改造调整原来不尽合理的用地结构,增强旧城在整个城市的功能作用,实现旧城土地的最大价值。

而针对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就是依托于改造功能之上的一种城市环境艺术创作,是在城市规划对城市总体、局部和细部进行性质、规模、布局、功能安排的同时,用景观美学艺术和方法对城市空间体形的再塑造。

第二章设计总则

一、设计指导思想

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山区县城总体规划和老城区板块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规划范围内现状环境条件和人文背景,将城区发展理念和特色建设目标,具体落实到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上,并通过与相关规划研究和专项规划的协调与整合,提出城市特色塑造的规划指引。

二、设计依据

1、《山区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

2、《山区县城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3、山区县城规划建成区控制性规划(**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7、《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1993年)

8、山区县老城区实测1/1000地形图

9、现场踏勘、调研获得的其他资料

三、规划目标

将山区县老城区建设为服务周边地区的商业金融、文化休闲中心,使之成为兼具居住、行政办公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城区。

通过规划设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使之既延续山区老城的文化特色,又体现出山区发展的时代气息,让市民宜居宜业,创造出一个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城市环境。

四、设计思路

本次规划设计从老城区城市功能的分析和特色要素的挖掘入手,按照宏观——城市特色规划定位;微观——城市特色实施措施的思路,提出本次规划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右:

五、设计理念

“记忆之邦”——延续城市肌理、文脉,保留城市记忆老城是一个城市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地区,记录着城市的过去,演绎着城市的现在,孕育着城市的将来。

这里保留有城市传统的街道尺度、建筑格局,是一个城市最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区,因此我们在设计中注意对传统街道尺度、建筑形式、体量的延续,以及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提炼,以最大程度的延续城市肌理和风貌。

“活力之城”——提升城市环境、设施,注入发展活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逐渐出现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现代生活服务设施的缺乏导致城市功能和结构的衰退,我们在针对老城的城市设计中注意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同时,改善生活环境,注入与老城相容的现代生活元素,使其本身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和谐都市”——建设历史与现代相和谐、人与社会相和谐的宜居城市该地区的城市设计以旧城现状为依托,充分尊重历史,讲求新老建筑有机结合,讲求旧城与周边地区的有机融合,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历史空间和现代空间的和谐;改造设计“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旧城居民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人与社会相和谐的宜居城市。

“文化山区”——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展现山区文化底蕴作为规律,城市要有积淀文化的能力才能发展,因此,对历史文化的继承是城市发展的有利支撑。

本次城市设计通过对山区历史和建筑文化的研究,并在改造设计的过程中从建筑和空间上加以落实,展现山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章山区旧城区现状分析

一、规划区区域历史概况

山区县位于?

省北隅,东邻蕉岭,西靠寻乌,南接梅县、兴宁,北连武平,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居南岭山脉之阳,为韩江发源地之一。

城镇发展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末年中原名士程旼举家迁居大柘坝头,至明末开设集市,1954后成为县政府所在地。

至2006年,城市建成区已达6.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约87.2平方米。

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以平城中路为中轴线,沿道路红线两边进深20m~250m,总面积约42.1公顷。

该片区域大致位于整个城市建成区的中心地带,在城市职能分工中主要承担商业服务和居住的功能。

二、土地利用现状

从本区域现状总用地构成来看,建设用地种类多,其中居住用地(22.35公顷,占总用地53.09%)所占比例最高,公共设施用地(6.75公顷,占总用地16.03%)和道路交通用地也较多,说明该区域主要性质是城市的居住及服务用地。

而对于这样一个以居住和公共服务为主的地区,社会停车和公共绿地比例偏少,甚至没有一处集中的社会公共停车场,机动车辆基本都是占道停放。

另外,各种建设用地混杂,少量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混杂于居住区内,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从现状的开发建设情况来看,规划区内土地基本处于已开发建设状态,密度虽大,但容积率仍较低,各街区内部分布有大量1~3层的民居。

区域内各地块的开发程度也不均匀,有些地块开发程度较高,建设质量较好,如规划范围的东北片和沿街部分,其他部分土地则布局杂乱、道路不成体系、建筑质量较差。

三、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现状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山区县第一小学、中医院、影剧院、文化宫及一些商业服务和行政办公类设施,公共设施的性质以服务于老城及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主。

其中,影剧院和文化宫由于修建年代久、外形破败、规模小等原因,已不能满足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在老城之内也难以扩大其用地范围,因此,未来可结合整个县城统一考虑,将其迁往城市其他地区。

商业服务类设施在本区内分布较多,这是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老城已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氛围,其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和深刻的人文因素也有十分巨大的吸引力,但老城内商业服务设施基本沿街分布,大型商业空间不足,现状用地西南角有一座新改造建设的官田广场,景观、环境良好,其商业空间具有客家特色,是该区的亮点之一;此外,工商街内原山区集贸中心市场也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许多菜农商贩随意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景观与交通安全。

四、城区建筑质量现状

规划区内建筑按修建年代、结构强度和立面装修分为两类。

其中,一类建筑是指近期(1990年代后)新建、装修好、结构强度好的低层或多高层建筑,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二类建筑指修建年代较久(1950到1990年代)、尚能正常使用、质量和装修一般的低层建筑,包括居住环境差、外形破败的废弃砖瓦房。

老城区内整体建筑质量较低,二类建筑较一类建筑占多数,我们对这些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的建筑进行分析归类,分别采取拆除新建与改造更新的整治方式,完善区域景观形象。

从本区不同质量建筑的分布来看,老城内新旧建筑混杂,沿街建筑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立面较新,与街区内部的老建筑形成明显对比;规划区北半部分整体建筑质量较南半部分要好,因此这次规划重点整治的区域主要在南部。

在针对现状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规划区内共分布有4栋围龙屋,对于代表传统客家建筑文化的围龙屋,我们采取了更为慎重的研究态度。

通过现场踏勘,我们发现其中3栋围龙屋均较破旧,从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规模性等方面比较而言,只有山区县第一小学旁的围龙屋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且保留了原有的风水堂,能完整反映出传统客家建筑特色,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五、道路交通现状

山区老城区现状已形成以环城路和平城中路为主骨架的道路结构,但比较缺乏对外联系的纵向次干道,而且许多城市支路达不到车辆通行要求,导致老城内道路交通网络联系性不强,横向主干道内交通得不到有效分流,这种情况对于环城路尤其明显;而且老城区处于山区县城的中心地带,整个城区的纵向联系因为老城的割断,只能从外围绕远路通行。

从交通设施方面来看,整个老城内缺乏静态交通设施,导致了目前的社会车辆主要以路边停放为主,在现有道路路幅不宽的情况下无疑进一步加重了老城的交通拥堵,对老城的环境和形象也造成了破坏。

此外,由于山区县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即汽车客运站)位于老城之内,诱发了对外交通的人流、车流涌入老城,增加老城的交通压力,使老城不堪重负。

六、城市景观意象现状

空间肌理特征的变化对城市设计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山区老城呈现明显的宜居型城市景观意象,建筑体量、街道空间尺度宜人。

虽然大部分新建建筑的地域传统特色不突出,但部分街道、骑楼和客家民居依然展示出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和地方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山区县城的粤东地区客家特色。

通过对现状建筑的调查,我们发现许多新的和老的建筑依然保留有传统建筑文化的元素,主要可以从窗花、屋顶及屋檐样式中看出来,它们能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山区现成的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

通过对传统街道尺度的分析,我们发现具有宜人空间的街道,其两侧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的比大约是1:

1;而在环城路和平城中路,街道两侧的行道树上还饰有大量的红灯笼等喜庆元素,烘托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进一步的设计改造过程中,我们把这些原有特色融入设计之中,将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客家特色作为此次规划的重点之一。

第四章旧城改造规划

一、改造策略

对于老城区的改造必须慎重,因为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历史风貌以及文化积淀。

因此,本次城市设计本着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发展的原则,采取“减法□加法”的改造方式,其改造模式分三步:

第一步:

减法即通过建筑质量评价,拆除价值低下的建筑,将其开辟为公共活动空间或绿地。

第二步:

加法根据功能和城市空间形态要求,加建一部分新建筑,保持老城的城市肌理。

第三步:

调整根据功能要求和发展要求调整部分建筑的空间形态和建筑功能,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二、整治分区规划

通过对规划区内现有建筑层高、质量、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我们将现状开发程度较高,功能设施较为完善,建筑质量较好,与城市风貌较协调的区域划为原状保留区;将现状开发程度较高,建筑年代较短,与城市风貌不相协调的区域划为保留协调区;将现状开发程度较低高,功能设施不完善,建筑质量低下,土地利用率低的区域划为拆除新建区。

规划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