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重庆啥模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57748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6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家地理重庆啥模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国家地理重庆啥模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国家地理重庆啥模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国家地理重庆啥模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国家地理重庆啥模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国家地理重庆啥模样.docx

《中国国家地理重庆啥模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家地理重庆啥模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国家地理重庆啥模样.docx

中国国家地理重庆啥模样

重庆啥模样?

 2014-01-1517:

27《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月 撰文/单之蔷

【重庆,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的重庆,是众所皆知的山城,也是长江水系的枢纽之地。

在重庆,山与水的关系似乎并非表面看到的如此简单,重庆的山表现了一种秩序,重庆的水则传达了一种精神,山水的深刻内涵,山与水的灵魂所在,就像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巫山,有待世人去深入体味。

摄影/郑云峰

  重庆大名鼎鼎,这毫无疑问,抗战时它曾是中国的陪都,如今又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

世人对重庆好像都很熟悉,但是就重庆的自然形象而言,究竟是何模样?

世人也许并不明了。

人们对重庆人文历史知道的远远大于对其自然形象的了解。

因此本文尝试着对重庆的自然形象加以描摹,也可能相差甚远,那就算抛砖之作吧。

  其实重庆的自然形象很奇特,中国四个直辖市中其他三个可以说在这方面无法与重庆媲美。

它是四个直辖市中自然形象最精彩的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行文方便,文章中的重庆,有时是指作为一个都市的重庆主城区,我称之为“小重庆”,有时是指包括了它下辖的38个区县的“大重庆”。

下文提到“重庆”,至于是指“大重庆”,还是“小重庆”,读者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就会明了。

  重庆是纽约曼哈顿、宾夕法尼亚州的“袖珍版”

  重庆的地位很重要首先是由长江所致。

它处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之处,朝天门码头—解放碑—上青寺,也就是渝中区一带是重庆(小重庆)的核心所在。

这个区域两江夹峙,三面邻水,实际上是一个半岛。

如今这个半岛南北两侧横跨嘉陵江和长江的大桥各有四五座,乘车跨越一座座大桥在两条大江的两岸穿梭,有时恍惚会觉得这有些像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岛。

曼哈顿岛西濒哈得孙河,东临东河,岛与两岸之间也是有一些大桥连接。

当然两者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达程度上确实不同,但在自然形象和城市轮廓上的确有些相像。

  我想:

当我说重庆(小重庆)与纽约曼哈顿有些相像,肯定会有些人不以为然,如果我再说重庆(小重庆)与美国的华盛顿或者宾夕法尼亚州在自然形象上有些相似,更会让有些人大跌眼镜了。

这是我在GoogleEarth(谷歌地球)上研究的结果。

我想说的是华盛顿西边的山与重庆周边的山很像(这种山的特殊性我后面会专门介绍),区别是这种特殊类型的山岭在重庆不仅广布周边而且穿城而过,在美国则只分布在华盛顿以西的一片长长的呈弧形的区域,其实这种特殊类型的山离华盛顿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由于它的周边没有其他中国人熟悉的城市,我不得已才拿华盛顿来比较,美国东北部分布的这些特殊类型的山脉规模比重庆的规模大,这些山穿过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绵延1000多公里,重庆的这种山长约几百公里。

这种类型的山,世界范围内还很少见,据我观察,除了美国东部和中国重庆地区外,其他地方还没有见到,即使有规模也不大。

  

【南山下的重庆夜景】早在先秦时期,重庆就已是诸侯国巴国的都城。

如今,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城已蜕变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都市,早期那些木材和竹片建造的房屋也已难觅踪迹。

从重庆南山山顶俯瞰重庆夜景,已近午夜仍旧霓虹炫目,万家灯火与江面波光交相辉映,正应了“字水宵灯”的美誉(上图摄影/苏适)。

这夜景有人说挺像纽约曼哈顿。

事实上,长江与嘉陵江在重庆交汇,产生了半岛的地形,这与曼哈顿岛被两河相夹的景象十分相似(下图摄影/MassimoBorchi/c)。

不同的是,重庆是一座内陆的山城。

  重庆像观音轻展玉臂,轻拈玉指拾起的一枚珍珠

  重庆是山城,世人皆知,但对这种山到底是怎样一种山则不甚明了。

我认为重庆的山非常奇特,奇特到全国独此一家,值得一说。

地理学家将这种山叫做“平行岭谷”;就是一道道山岭和一条条山谷相间排列,相互平行逶迤延展。

这样说可能有人会想到横断山区,那里的一条条大山与河谷也是相间排列,一起同行,如著名的“三江并流”地区,但是横断山与重庆的山形态上相差太远。

横断山区河谷两边的山太高(是一些中山和高山,海拔3000米以上,起伏1000米以上的大山很常见),谷太窄(河谷底部基本由河床和两岸很狭窄的阶地组成,有些河段没有阶地),不适合人类居住;重庆的山是中山和低山(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下,起伏500米以下),谷地则很宽广,适合人类生活。

  我把重庆山的特点概括一下:

一道道山岭呈长条状,相互平行或沿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

如重庆的西部,先是几道山岭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到了重庆城区附近这几道山岭逐渐变细并呈扫帚状展开,有人形容为:

群龙出海(有人说群蛇出洞,我改为群龙出海)。

这不形象,我看像是千手观音伸出的一条条手臂,接着观音伸开手掌,展开玉指,重庆城像观音用玉指拾起的一颗珍珠。

我曾请画师将重庆的地图这一部分画成一只观音的手,做成一幅象形地图,但无论如何也画不像,原因不是因为二者不像,而是因为这些条状的山脉毕竟是由坚硬的石灰岩石构成的,怎么也不如观音的手臂、手指丰满圆润,但是很像观音的手臂、手指在X光透视下的影像。

如果把重庆的地图画成一幅像X光透视下的观音手不免有些恐怖,只好作罢。

  重庆的山岭与山岭之间是很宽广的谷地,虽然这谷地并不是平原,而是低矮的丘陵和台地,但这里是人类聚落的好地方,城镇大多分布于此。

  我把重庆平行岭谷的一些基本数据给出来,大家就知道这是怎样一些山了。

在重庆分布着数十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岭,这些山岭海拔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100—800米之间,长度有的长达100—300多公里,有的几十公里,山岭的宽度在1—6公里之间,两条山岭之间的谷地宽约10—30公里。

这些山有人称之为“梳状山”,有人称之为“雁行山”,意思是山与山像梳子和雁阵。

但地理学家一般都称之为“平行岭谷”,或者叫“川东平行岭谷”,意思是四川盆地东部的平行岭谷,重庆虽然现在已经从四川省中分了出来,成了直辖市,但是重庆西部平行岭谷最鲜明的这一区域,从自然区划的角度看,还是属于四川盆地。

但是就行政区划而言,这些平行岭谷大部分已经在重庆境内,不妨称其为“重庆平行岭谷”。

  搞地质的人把“重庆平行岭谷”称为典型的“褶皱山系”。

褶皱这个词本来很平常,但是一放到地学里面,就感觉挺专业,挺神秘。

其实这个地学概念很好理解,应该说是科学家们借用了百姓平时常用的词:

衣服上的“褶皱”,脸上的“皱纹”,大家平时经常这样说。

地学中的褶皱山系,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地球表面上的褶皱和皱纹”。

你要理解重庆的平行岭谷,最好的方式是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一下另一只手的手背,如果你能一下子捏出十几条皱纹来,那你就在手背上创造出了“重庆平行岭谷”啦。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薄皮隔档式褶皱带”这个说法,这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刘少峰教授告诉我的重庆平行岭谷的地质学名称。

这个名称更让我相信用手指捏手背制造的皱纹来比喻重庆平行岭谷是很逼真和形象的。

那天他专门给我讲述了他对重庆平行岭谷的研究,可惜他没有捏自己的手背,而是用一沓复印纸在桌子上两边用力一挤,制造出几个褶皱来说明这一问题。

  

【壮美巫峡,长江切穿的大背斜】江水切出了峡谷,长江三峡最为著名,画面呈现的是三峡中巫峡的一段。

从对岸岩层的褶曲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巨大的背斜,红绿相间的植被装点其上。

很难想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长江如何切穿背斜,形成峻峭的峡谷,让游轮在宽缓的河道中穿梭。

尽管地球内力可以塑造嶙峋的地形,却奈何不得河流漫长的外力侵蚀。

摄影/郑云峰

  尽管我们平日经常说起褶皱和皱纹,尤其是女士对“皱纹”这个词十分敏感,但是我们平常很少有人分析一下皱纹的结构,也没有人把皱纹的几大要素分门别类地起个名字。

地学家们不是这样,他们把褶皱和皱纹这两个日常词汇拿走之后,留下了“褶皱”这个词并分析了其结构,把各个部分起了名字:

核部、轴、轴面、两翼等,这些我们不去管它,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背斜”和“向斜”这两个概念,因为这涉及到找水、找油、找气,要理解重庆多温泉、多天然气、多煤也要理解这两个概念。

他们把褶皱隆起的部分叫“背斜”,凹下的部分叫“向斜”。

  比起地表的“隆起”与“凹下”来,地学家更关心的是岩石层的走向,因为地表的隆起与凹下,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会不断地变化。

因此为了更精确,他们把岩石层相背弯曲的部分叫背斜,相对弯曲的部分叫向斜。

一般而言: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很好理解,因为原初背斜就是凸起的,向斜就是凹下的。

但向斜也能成山,当向斜两边的背斜被风化剥蚀殆尽,向斜就成山了(背斜顶部被拉伸,岩性较疏松,容易被风化剥蚀;向斜中心被挤压,岩性较坚硬,不易被风化剥蚀);或者发生断裂,向斜部分抬升成山、背斜部分沉降为谷。

重庆平行岭谷是典型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那一条条岭,就是背斜,那一条条谷,就是向斜;背斜很窄(1—6公里),向斜很宽(10—30公里),但它们都很长,相伴而行几百公里。

  这我就不展开说了,牵扯的知识太多,总之地质学家也认为重庆平行岭谷是比较独特的少见的由褶皱形成的山系。

至于温泉多是因为在形成褶皱时,产生了许多断裂,沿着这些断裂,地下热水上来了;天然气多,是因为天然气找到了较好的藏身之处,褶皱——弯曲岩层顶部的穹窿状岩层里;煤多是因为褶皱的隆起及上面的岩层被侵蚀剥落,把背斜核部的二叠、三叠纪的煤层露出来了。

  

【巴雾峡,河流大师的杰作】在长江的支流大宁河上,巴雾峡从开始到结束延伸了10公里,它的秋色也在峡谷两岸的岩壁上毫无遮拦地蔓延了10公里。

摄影师格外钟爱巴雾峡的红叶,因为这里是大宁河红叶分布最密集的河段,高饱和度的红色树林与脚下的碧绿江水相得益彰,几乎掩盖了峡谷形成的真相,让人很难相信此景其实出自河流大师之手:

大宁河水经年累月地冲刷和切割坚硬的大山,切出了眼前的美景。

摄影/郑云峰

  重庆是一个峡谷市,它的峡谷是真正的峡谷,是自己掘出来的

  上面说了重庆的山奇,下面要说的是重庆的水奇,这里的水说的是重庆的河流水系。

  重庆的水怎样奇呢?

一般而言,河流都是顺着山谷流淌,即河流与山脉的方向相同,可重庆的河流水系偏偏与山脉——平行岭谷的走向相垂直,即重庆的山——平行岭谷是东北—西南走向,但重庆水系的走向或西北—东南,如嘉陵江;或东南—西北,如乌江;或近东西走向,如长江三峡段。

河流垂直于山脉,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垂直于山脉的河流不被挡住了吗?

可奇迹就在重庆到处存在,山挡不住河,河硬是把山切穿了。

于是一道道峡谷出现了,重庆峡谷出奇地多,称之为峡谷市,毫不为过。

  我们知道峡谷是诸多河谷形态中的一种,即是一种深度大于宽度的河谷。

其实什么叫峡谷不用咬文嚼字,大家都知道个大概。

尤其是在野外碰到峡谷,也不会不认识。

但是你要是对峡谷真的有所认识,还不是件容易的事。

比如我过去自以为对峡谷很有了解了,我走过那么多的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怒江大峡谷、澜沧江大峡谷、大渡河大峡谷、晋陕大峡谷……

  但真正把我对峡谷的理解提高到一个崭新境界的地方,是在重庆(大重庆)。

一说重庆的峡谷,有人马上会想到长江上的三峡: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其实重庆叫“三峡”的峡谷很多,如:

长江上的小三峡:

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长江的支流大宁河上的小三峡:

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大宁河的支流马渡河上的小小三峡:

三撑峡、秦王峡、长滩峡;嘉陵江上的小三峡:

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乌江的支流鸭江上的小三峡:

犁辕峡、花园峡、谷雨峡。

这些都在重庆境内(遗憾的是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被划给了湖北宜昌)。

至于不是三个相连的峡谷就更多了。

  重庆的峡谷我认为是真正的峡谷,真正的意思是更接近峡谷的本质,或者说比别的地方的峡谷更峡谷吧。

  我说重庆的峡谷更峡谷,不是说重庆的峡谷两侧的崖壁更陡峭,而是说重庆的峡谷把河流与河谷的关系揭示得更深刻,甚至说对我们理解人生都有所裨益。

要说峡谷的深长,有雅鲁藏布大峡谷;要说峡谷的崖壁近90度直立,有怒江大峡谷;要说宽谷中形成新峡谷的叠套谷,在云南、广西一带的喀斯特河流中也不鲜见……但这些不是重庆峡谷的特点。

重庆的峡谷之胜不在于形,而在于魂。

  峡谷是河流的作品,即峡谷是河流对山体进行侵蚀、切割、搬运而形成的作品。

因此谈峡谷,必谈河流,理解峡谷,必须把峡谷放到它与河流的关系中去理解,而河流又是由于地表的起伏——山地汇聚了天上的降水形成了水道引起的,因此谈峡谷必然要谈河流与山的关系(而山又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因此谈峡谷,不能不涉及地球的构造运动)。

  理解重庆的峡谷,不要就峡谷谈峡谷,要提升视角,在空中俯瞰。

好在现在有了遥感技术,尤其是有了GoogleEarth,这一点很容易做到。

你在空中看:

重庆的峡谷很独特,独特在于:

这里的峡谷大多数是这样形成的:

河流对着山流来,山横在河面前,要挡住河,河硬是把山切开,穿山而过,一个峡谷形成了。

这一点在重庆的主城区就可看到,长江切开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分别形成了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

这样的峡谷最典型的地方在重庆主城区的西北角,嘉陵江在这里一连串冲过了三条山脉——云雾山、缙云山、中梁山,造就了三个峡谷——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

当然最壮丽的地方在三峡: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面对重庆的峡谷,很多人都会发出疑问,因为重庆的峡谷形成违反了常识,常识是:

“兵来将挡,水来土挡。

”按照常识,用土就能挡住水。

但是在重庆,你会看到这个常识错了,山(土或石)挡不住水,水比山还要坚硬,它像刀一样能切开石。

  我这样说,有些人会反驳说,所有的峡谷都是河流切割山体形成的,这话没错,但是切割的方式,切割山体的何种部位是我关心的。

我说重庆的峡谷独特,就在于它切割山体的方式和切割的部位不同。

  直观地看重庆的峡谷,河流是近乎垂直对着山脉而切割,即河流的流向与山脉的走向近乎垂直。

  河流最省力的前行方式是顺着岩层倾斜的方向或顺着两条山脉之间的谷地流淌,当然这样也能切割岩层,也能造成峡谷,而且这切割是顺着切,这样更容易造成长度很长深度很深的峡谷景观。

因为是顺势而为,河流只需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工和修饰一下即可。

很多峡谷就是这样的峡谷。

  这种河在地貌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顺向河。

顺着原始地面或构造面发育的河流,称为顺向河,如在海退后出现的海滨倾斜平原上,或在火山锥上发育的河谷;在背斜或向斜两翼顺着岩层倾向发育的河谷;沿着向斜槽发育的河谷等。

  还有一种河,专门寻找地层中的断裂线发育。

搞地质和地理的人都知道一句话:

逢沟必断。

意思是凡是遇到一条沟,也就是河谷,必然是地层的断裂处,即地层断裂面之间的一条断裂线。

断裂线处的岩石破碎,最容易被风化和侵蚀,也容易被水流运移而后形成河谷,峡谷也是河谷的一种,按照这种说法,峡谷大多也是河流顺着地表地层的断裂线切下去造成的。

当然河流沿着岩石破碎的断裂线切下去造峡谷,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或者换一种拟人的说法,这样的峡谷是河流欺软怕硬造就的。

如横断山区的一些峡谷,都是沿着深大的断裂线发育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峡谷都是顺着断裂线欺软怕硬造出来的,比如重庆的峡谷。

它是河流对着山脉最坚硬的部分冲上去,杀出一条血路,造出来的。

看重庆的峡谷,我的脑海中会出现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单骑救主,虽前面千军万马,吾往矣;或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的场景。

而有的峡谷虽深不可测,激流滚滚,但给我的感觉却是:

河如溃兵,虽千军万马,却落荒而逃。

  在前面说重庆的山时,我们介绍了背斜和向斜两个概念。

其实我认为重庆的峡谷之所以精彩,从表面现象看,是河流对着山脉而来,河流流向与山脉走向垂直;从专业的角度看,无非是河流切开的都是褶皱山系中的背斜部分。

可以这样说:

重庆的峡谷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们专挑褶皱中的背斜切。

这里的峡谷大都是切开褶皱山系的背斜形成的。

嘉陵江上的小三峡是这样,长江上的大三峡也是如此。

其他重庆周围的峡谷,哪个不是如此?

  这种峡谷有时像从平地拔地而起的山的一条通道,走进这样的峡谷像走进一座城池,从一个入口进,从一个出口出,峡谷不会很长(不像雅鲁藏布大峡谷等),但很陡峻。

这种峡谷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不符常识,挑战人类的思维,引人思索。

  为什么重庆的河流能穿过横在面前的大山?

  这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先成河的理论。

我们觉得河流穿过了横在面前的大山,不符常识,这是因为我们假定了山形成在先,河出现在后,假如河出现在先,山出现在后,那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先成河的定义是这样的:

一条河流形成以后,如果在流域内发生局部的地壳上升运动,而河流下蚀速度又大于地壳上升的速度,所以河流仍能切穿上升部分,保持原来的流路。

由于该河的发育早于隆起构造,故称先成河。

先成河一般都具有深切峡谷形态。

  重庆地区的河是先成河吗?

嘉陵江可能是一条先成河,因为嘉陵江九曲十八弯地流淌,即蛇曲现象十分发达,蛇曲现象一般只发生在平坦的平原地带,但现在嘉陵江的蛇曲已经深深地刻进了基岩里,成了深嵌式蛇曲。

这说明先有嘉陵江在四川盆地内的平原地区流淌,形成了弯弯曲曲的蛇曲,而后地壳抬升,河流下蚀的速度又大于地壳隆起的速度,所以蛇曲镶嵌进了基岩里,这说明了嘉陵江是一条先成河。

但并没有证据证明重庆段的长江是先成河。

那么长江上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是怎样切穿背斜的?

这等于问:

长江是怎样形成的?

这个问题可就太大了,曾引诸多大学者前去探讨,如李四光等。

这不是我这篇小文所能说清的,我只能说河流还有一种方式切穿横在面前的山脉,那就是通过河流的袭夺。

河流的袭夺是这样进行的:

一道山脉,实际上也是一道分水岭,在山脉的两侧都发育了河流,它们依照河流的本性都在向着源头方向(也就是分水岭方向)进行溯源侵蚀,随着侵蚀不断进行,源头就向着分水岭的方向发展,最后总有一条河会最先切开分水岭,切开分水岭的河与分水岭那边的河流相遇,相遇的结果就是在哪里相遇,就在哪里把那条河拦腰截断,把其相遇处以上的部分夺过来,让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这就是所谓的河流袭夺。

谁的侵蚀力更强,谁最先切开分水岭,谁就会把分水岭那侧的河流夺过来,最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就连成一条河,分水岭被切开了,峡谷也就形成了。

  现在学者们对于长江三峡的贯通,倾向于河流袭夺所致的观点。

长江原来以三峡一带为分水岭,东边的长江(当然那时不叫长江)向东流,西边的长江(可以叫川江)向西流,最后两边的长江一起向着三峡分水岭进攻——溯源侵蚀,东边的长江侵蚀力强,节节胜利,最先切穿分水岭,把西边的长江支流一条条夺过来,串在一起,最后又把南流的金沙江夺过来,整个长江由此诞生了,成了一条滚滚东流的大河。

这可是一篇大文章,有机会我们再说吧。

  说完了山和水(峡谷),我可以总结一下:

重庆是世界上罕见的山水城市。

山是奇特的平行岭谷,峡谷是一个个切穿背斜的神奇峡谷。

最难得的是,这一切在主城区就可见到:

四条山岭(明月山、铜锣山、中梁山、缙云山)穿城而过,为重庆构建了基本的城市框架;东、南、北三个方向:

十多个峡谷(温塘峡、观音峡、明月峡、铜锣峡等)为其设关;两条大江(长江、嘉陵江)在摩天大厦举起的森林般手臂的夹道欢呼中,在辉煌的灯火照耀下相汇。

世界上还有哪座城市的山水能够与重庆媲美呢?

  

【重庆担负得起,喀斯特市的称号】喀斯特地貌更通俗的名字是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中的石灰岩)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为主的侵蚀和再沉积造成的地上地下的各种形态地貌的总称。

喀斯特地貌在重庆的分布面积并不小,从重庆喀斯特地貌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只有西北小部分地区为非喀斯特地貌区。

在重庆,喀斯特台地、槽谷、丘陵、峡谷、山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共生,其上发育的天坑、地缝、竖井、洞穴等多种喀斯特景观也都烙上了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标签。

  惊艳重庆喀斯特:

地下更比地上奇

  中国是一个喀斯特大国,在中国西南的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景观众多。

提起喀斯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桂林的漓江山水,想到云南的石林,想到贵州的织金洞,很少有人会想到重庆。

重庆的喀斯特分布面积广,但它不是以喀斯特的面积广著称,而是以喀斯特的险、怪、幽取胜。

  重庆的喀斯特不像桂林山水那样优美,那样诗情画意,没有刘三姐;也不像云南石林那样风景如画,也没有阿诗玛。

重庆的喀斯特中走出来的是云雨巫山的神女,是华蓥山中的双枪老太婆。

  重庆的喀斯特犀角烛怪,不与众同。

好像是金庸的武林大会: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喀斯特那些主流的景观,如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广泛分布的峰林、峰丛在重庆很少见到,云南那种剑状喀斯特石林也很少,喀斯特最主要的景观——溶洞,重庆虽然很常见,但是重庆的溶洞往往是一套喀斯特景观组合的一部分,比如总是和竖井、天坑、地缝等配套。

重庆的喀斯特景观非主流,但奇特。

  重庆的喀斯特美在地下,不像云南、广西美在地上。

重庆的地上山奇峡谷奇,重庆的地下更比地上奇。

这里的喀斯特好像专门和地球捣乱,一会儿把地壳撕开一个大口子,一会儿砸几个大坑,一会儿用几把钻,对着地壳深深地钻下去。

  把地壳撕开一道长长的裂隙,好像要看看地壳下的秘密,这就是所谓的地缝。

我在重庆的武隆走进龙水峡地缝,只见窄窄的一条缝隙,直直地切到地壳深处,抬头看,天成一缝,地缝边缘的绿树仿佛长在天上,忽然一道瀑布从天而降,落到你身上时,已化成一团雾。

在地缝中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终结的迹象,其实龙水峡地缝还不如奉节的地缝宏大,奉节天井峡地缝长达6公里,深度200多米,有的地方宽仅一米,这种地缝也是一种峡谷,有专家称其为“隙谷”。

  由地缝引出了天坑,这在重庆的奉节总是被并列说出:

天坑地缝。

重庆的天坑奉节小寨最有名,一是这天坑形态完整,规模宏大,还有就是一直有人居住,有故事流传。

奉节现在已知的天坑就有十几处。

  重庆的武隆也有很多天坑,但这里的天坑与喀斯特的另一种独特景观——天生桥相伴而生,两个天坑被三个天生桥相隔,构成非常独特的景观。

我去武隆时,一见到这几个天生桥,就明白了为什么武隆能被批准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样宏大的天坑和天生桥的组合肯定世所罕见。

  不过遗憾的是,武隆的天生桥和天坑好像是有意避免曝光,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没有看到一幅图片能够把我在现场感受到的东西拍出来。

这次我们动用了一些遥控的小飞机,飞到空中想要把武隆的天坑和天生桥的宏大气势拍出来,但还是不尽人意。

不过意外的收获是,飞机飞起来后,发现了另一个地方有两个天坑,它们排在一起好像大地戴上了一副墨镜一样,很酷。

  重庆喀斯特的奇异之处还有许多,比如前面讲重庆的山时说到的平行岭谷,其实那些平行岭谷的背斜(也就是山岭)上面的砂岩和页岩已被剥蚀得所剩无几,其中核部的石灰岩已经露出,在山岭的上部发育成少见的平行的喀斯特溶蚀槽谷,有的岭是“一槽二岭”,有的是“二槽三岭”等。

这种喀斯特景观也是全国罕见的。

  最能表达重庆喀斯特特色的是竖井。

三年前在武隆我曾遇到过一位剑桥大学学数学的女大学生——美国姑娘艾琳·林奇,当时她在武隆探洞。

那时我没有在意这件事,最近几位去武隆拍摄喀斯特景观的同事告诉我,一位美国姑娘在武隆探洞已经十几年了,现在还在武隆。

听到这个故事,我才意识到这里面很有故事。

我们去了一个人去采访她,竟一连十几天见不到她,她一直在武隆的一个洞——芙蓉洞里。

那个洞我去过,并没有觉得特别神奇,可是为什么这个剑桥大学的女大学生,也是著名的洞穴探险家被这个洞所吸引,一待就是十几天?

武隆的喀斯特有何魅力吸引她断断续续十几年一直来这里。

我的猜测是武隆的竖井吸引了她,因为她已经在芙蓉洞附近的文复苗族土家族乡境内发现并完成了对一个竖井——汽坑洞的探索,并证明了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深的竖井(1026米),在这附近,她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竖井群,在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108个竖井。

其中一个苗坑洞,不像大多数竖井有横向转折的部分,而是始终垂直向下500多米,艾琳认为这个竖井的垂直深度可能排在世界第二,仅次于克罗地亚的一个竖井。

  除了这里,在重庆还有许多竖井并没有被探索过,我觉得就是这样一些未被探索的世界级的奥秘吸引了这个美国姑娘。

  

【地缝,天光一线绝壁开】地缝在地理学中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就是指地面的裂缝。

武隆县仙女山镇境内的龙水峡地缝,以狭促幽深的地缝景观成为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茂密的植被映衬着天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