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401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物流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学生姓名:

包绍龙

学号:

09011043

班级:

物流3091

专业:

物流管理

系别:

铁道运输系

指导教师:

李月楠

 

2011年月号吉林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我国物流业面临许多问题:

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产业设备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低,对物流成本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认识不足;缺乏完善而有效的行业协调机制。

在我国,物流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和激烈竞争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物流产业的弊端逐渐显现。

物流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增长方式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

同时,由于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融合,国内物流产业越来越朝着集约化与协同化、信息化、服务优质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因此,完善发展现代物流的宏观环境,设计好物流业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对我国物流业的管理现状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找出我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再次,提出发展我国物流业和改变我国物流管理现状的途径,评价了发展物流业各种途径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物流业的战略模式方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我国物流;管理体制;信息化

 

目录

1物流概述3

1.1物流概念3

1.2物流的发展历程3

2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分析3

2.1国外物流现状3

2.1.1国外物流管理体制3

2.1.2国外物流发展优势3

2.2中国物流现状3

2.2.1由物流大国逐渐向物流强国转变3

2.2.2物流作为独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

2.2.3低碳经济加快了绿色物流的发展3

3我国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3

3.1物流行业人才短缺3

3.2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3

3.3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3

3.4经营规模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低3

3.5物流成本过高3

4发展物流业的几点对策3

4.1物流人才的培养3

4.2推进信息化和标准化进程3

4.3加快物流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3

4.4实行集约化经营,创新物流服务3

4.5加快物流国际化发展3

4.6降低物流成本3

参考文献3

1物流概述

1.1物流概念

在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物流的定义是: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

1.2物流的发展历程

第一,物流观念的萌芽和产生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

20纪初,在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人们开始意识到降低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成本的重要。

单元化技术的发展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人们认识物流提供了可能。

第二,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对物流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物流配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背景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彻底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行为,使企业意识到顾客满意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唯一手段,顾客服务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而物流起到了为顾客提供服务的重要作用。

第三,物流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物流管理的内容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重点也已经转移到对物流的策略研究上,企业开始超越现有的组织机构界限并注重外部关系,将供货商、分销商及用户等纳入管理的范围,利用物流管理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厂商及用户之间稳定、良好、双赢、互助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联合影响力量,以赢得竞争的优势。

物流管理已经意味着企业应用先进的技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管理这些关系。

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计划及其它物流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应用于发展,为物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第四,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内容仍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物流体系的重要,现代物流的发展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同时,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其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这不仅使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同时物流企业也为客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服务。

特别是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像杠杆一样撬起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企业决胜未来市场的重要工具。

而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物流将成为这个杠杆的支点。

此后,人们又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自此,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供应链管理阶段。

2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2.1国外物流现状

2.1.1国外物流管理体制

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

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

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

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2.1.2国外物流发展优势

首先,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在第四方物流的模式下,一个外部的物流整合者会承担起顾问、咨询、计划、控制以及将程序链维持在最佳状态的任务。

在理论上,第四方物流提供者是完全中立的,它的任务是提供交换数据的信息平台、挑选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更加透明的程序、削减成本、以及提供更完整的管理服务。

在实践上,第四方物流公司能同时成为专业的组织者、不同服务的整合者、流程的控制者、数据的提供者以及资本运作的“无麻烦”管理者。

除了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还必须具备实际的运输能力和仓储网络。

其次,全球物流趋向一体化。

一体化趋势是运输物流业的新兴理念,经过尝试和检验,可将运输物流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后勤保障、库内搬运、货运和客运。

后勤保障使电子管理系统成为行业的支柱,国际互联网正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数不胜数的集合化网络和电子管理解决方案都在实践中得到展示,它们不仅仅提供货物和人员的便捷运输方案,而且还使库内运输和物流变得简单高效。

同时,通讯、程序控制、运输控制和交通管理使未来的运输物流更加准点。

库内搬运的意义在于能有效的利用仓库储存能力和协调内外部物流,这对公司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次,最新技术引起重视。

标签技术使每个货物个体都像随身携带了一个电子托付合同,有关货物的众多关键数据都已被输入在内。

当货物被装卸时,货物的出产地、数量、运送日期、储存条件等详细信息都能在不打开包装的情况下得到监控,进行“无障碍阅读”,并马上被转移到数据库中记录。

最新的标签技术给现代物流业带来改革和促进,市场潜力巨大。

最后,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物流增值服务起源于信件和包裹快递业务,现在则在整个物流行业全面展开,几乎所有和物流运输业有关的公司都在设法提供增值服务。

全球性的大运输公司和快递公司选择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他们的服务涵盖了一件产品从采购到制造、仓储入库、外包装、配给、发送和管理回返、修理以及再循环的全过程,使客户可以在第一时间追踪到自己的货物方位、准确进程和实际费用。

2.2中国物流现状

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

在现代物流业的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的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2.1由物流大国逐渐向物流强国转变

从2009年的数字来看,中国社会物流总额96.7万亿元,同比增长7.4%;社会物流总费用为60826亿元,同比增长7.2%,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1%,物流业增加值为23078亿元,同比增长7.3%。

从2010年上半年发布的数字来看,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为5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4%,比2009年同期加快12.4个百分点,反映出物流需求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呈现明显回升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0901亿元,同比增长17.8%,比2009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比2009年同期下降了0.1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高;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22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6%,比GDP增速快3.7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6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7%,同比分别提高0.6个和1.7个百分点,表明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交通运输方面,2010年初,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0万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6.5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8万公里的美国。

中国高速公路规划通车里程将达10万公里,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

2008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9687.5公里,居亚洲第一位,拥有铁路货车584961辆,全国铁路货运量(含行包)33.04亿吨,预计2010年铁路货物发送量将达到32亿吨左右。

年均增长速度为3.7%。

货物周转量将达到25,0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速度为4.0%。

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加快完善步伐。

截止2009年,中国拥有通用航空器900余架,机场70余个,起降点330余个,飞行员3000余人,2009年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431.61亿吨公里,年均增长速度为3.7%。

货邮运输量455.67万吨,年均增长速度为3.7%。

中国拥有400多个港口和31400个生产性泊位,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港口群。

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约76.87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完成48.74亿吨,内河港口完成27.83亿吨。

中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拥有20个亿吨大港。

据资料预计今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将超过100万亿元,到202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可能达到500万亿元。

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物流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将逐步由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转变。

基本上达到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水平。

同时我国的物流占GDP的比重降为10%-12%左右,接近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

2.2.2物流作为独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在中国,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独立产业,其发展水平也影响了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

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物流业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资源配置,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并增加了消费者剩余。

把物流业纳入我国十大调整与振兴规划产业之一,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

2005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

2009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加快推进我国物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国务院于2009年3月30日发布《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把物流业纳入我国十大调整与振兴规划产业之一。

该规划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2.3低碳经济加快了绿色物流的发展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我国政府为此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经济已被写入国家发展规划,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物流行业是能源消耗的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相当艰巨。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物流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

低碳经济促进了绿色物流的发展,这就要求尽快改变高能耗、高排放的物流运作模式,千方百计减轻物流运作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倡导绿色物流,促进节能减排。

我国一直致力于物流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颁布。

2003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成立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统一协调解决我国物流标准化方面的部门分立、衔接不畅、标准之间不配套等问题。

2007年10月3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规划》指出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

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要鼓励企业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物流。

2009年12月31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海关总署和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交运发[2009]808号),要大力发展甩挂运输,促进节能减排和现代物流的发展。

2010年4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要加强商品过度包装管理,整治商品过度包装之风,减少资源的消耗。

另外,我国积极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托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51)的合作,致力于托盘国际标准化工作,推进联运托盘的标准化和社会化应用,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绿色物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我国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29727.6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32为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已经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

早在2005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港,集装箱吞吐量1810万TEU。

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国际货物价值链的基本环节,国际物流不仅是国际商务活动得以实现的保证,而且为国际贸易带来新的价值增值,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利润源泉”。

据测算,我国目前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20%左右,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仅占GDP的10%左右。

美国商业界最近数字显示,物流费用占商品价值的36%,而中国商品的这个比例估计会更高,由此可见,我国物流的潜力与差距。

3.1物流行业人才短缺

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短缺,是物流和配送发展的巨大障碍。

国外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

而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

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与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尚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物流企业对人才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从事物流的人员相应的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从而不擅管理。

3.2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物流的标准在部门、地区间缺少统一规范,同时在推行标准方面也缺乏必要的力度。

我国能与国际物流标准接轨的物流标准比例很低,这必将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设下障碍。

在物流信息化方面,我国物流企业开发和使用的物流信息软件与客户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接口标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第三方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运输信息系统、仓储信息系统、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沟通,从而影响我国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

在供应链管理优化的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与整个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完全集成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公司为制造企业设计、协调和实施供应链策略,通过提供增值信息服务来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其核心能力,并能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来降低物流费用。

3.3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我国各种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导致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

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是一种发展潮流,这直接推动了全球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供应链覆盖了从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零售直至消费的整个过程。

在全球经济背景下,今后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延伸为它们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我国在供应链的基础设施方面甚是薄弱。

3.4经营规模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低

与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相比,我国的物流企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

基于历史原因,企业缺乏整合,公司品牌、运输网络等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集约化优势不明显,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的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法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另外,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据资料显示,第四方物流利润比第三方大很多,他们拥有专业化的咨询服务。

尽管这一块服务目前规模尚小,但在整个竞争激烈的中国物流市场上将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部分。

中国的第四方物流公司通常被称之为物流咨询公司(第四方物流是埃森哲的专用名词),虽然名称有别,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第四方物流的服务范围。

中国第四方物流发展较晚,2009年3月以前,中国物流咨询公司在网络搜索中寥寥。

3.5物流成本过高

有数据显: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近达到7.5万公里,仅次于美国(美国拥有约10万公里高速公路,居世界第一),位居世界第二位。

全世界有收费公路14万公里,而其中70%在中国,中国收费公路超过10万公里。

然而,中国高速公路高收费、高额罚款、高油价、高腐败却列居世界第一,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制约瓶颈。

在经济发展中,如果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利润收益不公或者悬殊过大,特别是面向市场的终端生产环节利润过低,而中介或基础环节利润过高的话,那么,对整个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将是致命打击。

根据国家审计署对高速公路的审计报告测算,全国收费公路超过19万公里,国家正式批准的收费站有6千多个,平均30公里有一个收费站;但据Google地图统计,全国收费站是86053个,二级以上公路353306公里,平均不到4.0公里就有一个收费站,收费公路里程可环绕地球四圈半。

每公里收费接近千万,每米收费接近万元,而且物流成本过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运输成本过高。

4发展物流业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

由于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

因此,制定各项物流政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

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经过十几年的起步与发展以后,探讨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1物流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人才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国际物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

解决国际物流人才短缺的较好办法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一是引进国际化的物流概念、管理模式、竞争机制、吸纳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二是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支撑体系。

重点是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职业经理人的培养。

不仅要组织短期培训、在职培训,还要搞好系统的整体培训和基础教育根据物流学科所具有的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

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培养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懂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懂IT技术与电子商务以及通晓报关、报检、运输、保险和国际贸易结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大力发展物流专业学历教育。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全国已有开设物流专业的各类院校2000余所,在校生突破100万人。

与此同时,国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筑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全面推进物流职业培训。

为了满足企业物流人才的实际需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制定了物流师的新型职业岗位培训和认证标准,在全国推行物流师和助理物流师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并且还推行物流师、采购师证书教育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等。

并从美国、英国等引进物流师与采购师证书教育。

目前,物流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已经越来越受到青睐。

4.2推进信息化和标准化进程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灵魂,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物流的现代化,而物流信息化要依靠物流标准化,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

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

加快制定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推动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尽快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

鼓励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工商企业采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

推广应用智能化运输系统,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

与此同时要发挥政府在物流信息化基础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速。

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企业也应积极发展信息化,转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物流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市场竞争机制来促进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时必须立足于高科技,充分考虑先进的物流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抢占先机。

例如,通过条形码技术、物流标识的射频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