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重点.docx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重点.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重点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教学基本要求
考试时间:
2008年1月9日上午8:
30-10:
30(以学校通知为准)
考试形式:
全校统一闭卷考试。
考试内容及范围:
以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为主,
另外适当增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二、三、四部分,
十七大党章的总纲部分。
考试题型:
单选题1分×16=16分、
多选题2分×7=14、
简答题8分×3=24分、
材料分析题14分×1=14分、
论述题16分×2=32分。
出题安排:
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和2个简答题由课程组统一出题,小计60分;各课堂任课教师自出一个简答题(8分),两个论述题(16×2=32分),小计40分。
两个部分题目相加合计是100分。
本课程学生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内涵和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主线、重点和重大意义;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掌握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增强自觉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内涵和历史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与近代以来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推动着人们去思考救国救民的新路,为人们而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思想土壤。
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与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国人是通过了多条渠道找到马克思主义的,但主要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
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步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
在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理论。
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造出能够回答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必然产生、形成和不断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并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事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败的特殊困难的事业。
它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而开拓、创新和不断向前推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主线,迄今为止,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将会不断向前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不断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历史阶段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乃至未来中国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科学地对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更是为当代和未来的发展所必须。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应当学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方法
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重点是要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含义、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及其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理论精髓、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要做到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著作、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与阅读教材相结合,学习理论与了解历史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2.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为什么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怎样才能正确解决?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三大理论成果;深刻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性;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决不是偶然的。
它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
同时,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也提供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等多个阶段。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际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毛泽东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
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一)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系统地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从而构成了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历了提出、系统论证和形成体系、深化发展等阶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特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三个代表”,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三个代表”要求的系统展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政治立场。
总之,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所在;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有哪些?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性?
5、为什么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深刻认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经验。
一、近代中国国情与中国革命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创造必要的前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但是,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近80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屡遭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告诉人们,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发展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使中国革命具备了转变的国际因素和时代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准备了新的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革命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革命转变提供了组织保证。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革命力量的重新组合,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
1939年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8年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任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共同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
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
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的独立,反对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实现人民的解放。
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
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和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不仅是最基本的革命动力,而且也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
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动力之一。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妥协性。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决定的。
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不同于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新民主主义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就是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使之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保护民族工商业,实行“节制资本”。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是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并存。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一)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之一,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和各阶级力量的对比,决定了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端重要性。
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国各阶级的状况,决定了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必须把握若干基本点:
(1)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
(2)正确地对待资产阶级。
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对待资产阶级两部分分别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3)对统一战线内部的不同力量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以集中力量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4)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其实质就是坚持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二)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中国,武装斗争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
必须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的人民军队,并采用合乎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战略战术原则。
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革命道路。
农村红色政权在四面白色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并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条件;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全国革命形势;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主观条件。
在乡村中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使之成为聚集革命力量的战略基地,必然要求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以乡村为中心,在农村中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形势。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并把这三者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及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它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三)党的建设
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施这项伟大工程中,创造了许多经验,成功地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众多的农村和战争环境中,如何建立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的学说。
党的建设主要经验是:
(1)党的建设必须密切地联系党的政治路线。
(2)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思考题:
1、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2、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性质是什么?
3、为什么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
4、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经验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内容,了解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然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基本经验,明确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历史意义,增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