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4880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docx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docx

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

第2课 诗两首

戴望舒 徐志摩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

(1)赏析意象、意境,理解作者情感;

(2)评析反复手法,领会表达效果。

激趣导入 1.《雨巷》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忧郁和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和用语言传神地表达出来。

然而“雨巷诗人”戴望舒却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忧郁和哀伤。

2.《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1.《雨巷》全诗紧紧围绕“丁香一样的姑娘”,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请将最能体现意象特征和诗人情感的六个两字词语填入图中①~⑥处。

[答案] ①悠长 ②寂寥 ③哀怨 ④彷徨 ⑤凄清 ⑥惆怅

2.请写出诗人“寻梦”过程中,展现康桥景色的主要意象,将其填入图中①~⑤处。

[答案] ①金柳 ②青荇 ③清潭 ④星辉 ⑤夏虫

微任务活动一 赏析意象、意境,理解作者情感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雨巷》《再别康桥》两首诗在意象选择上独具特色,请结合下面的问题认真体会。

1.《雨巷》全诗中有哪些意象?

请找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2.《雨巷》在描写“我”“姑娘”“雨巷”等意象时,主要运用了一些怎样的词语进行修饰?

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我”:

“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表现了“我”的孤寂、迷惘。

(2)描写“姑娘”:

“结着愁怨”“哀怨又彷徨”“凄婉迷茫”等→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迷惘、彷徨。

(3)描写“雨巷”:

“颓圮”“寂寥”→突出了雨巷的寂寞、凄清。

3.“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刻画“丁香”这一意象的用意何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美丽、高洁、愁怨。

(2)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

诗人的感情是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的,诗人把这种感情借助象征体——美丽、高洁和愁怨的丁香表达出来,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

4.《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种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缥缈、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5.《再别康桥》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中描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所看到的特定的景物:

西天的云彩、夕阳中河畔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清潭、浮藻、星辉以及想象中沉默的夏虫。

(2)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6.《再别康桥》一诗中,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流露的感情,把“金柳”比喻成“新娘”,表现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

7.《再别康桥》一诗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人为什么要写“夏虫”这一意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夏虫”也为“我”的别离而沉默,衬托自己离别康桥时千种离情万种别绪难以表达只得沉默无语的情感。

8.《再别康桥》一诗中,“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是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9.《再别康桥》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尾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可以互换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可以。

“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做铺垫;而“悄悄”放在结尾一节,与上节中的“沉默”相呼应。

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心情的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离去时情感的黯然神伤。

微任务活动二 评析反复手法,领会表达效果

10.《雨巷》第三节中“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和第四节中“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反复手法。

将诗歌的内容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11.比较《雨巷》首尾两节的内容、结构特点,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雨巷》的第一节与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

首尾呼应,强化了诗歌的音韵美。

(2)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

“飘过”与开头一节中的“逢着”相呼应,写“丁香姑娘”消失后,“我”继续彷徨追求,突出了诗人的愿望,拓展了诗的意境,让人久久地咀嚼、回味着诗人的希望与理想,强化了诗歌朦胧深邃的内涵,使读者在反复回响的韵律中获得阅读的美感,从而使情感的表达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12.《再别康桥》中,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连用三个“轻轻的”?

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强调动作之轻,写出了诗人不愿惊动康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同时,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

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留下的最美丽的印象。

13.《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结构上: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并且造成了全诗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2)内容上:

诗人无限的情思,由一个“轻轻的招手”这样的动作牵动出来,并以“挥一挥衣袖”这样的动作结束,貌似复唱,实际上情感已得到深化,渲染了伤别的氛围,构成了主题的回旋。

微任务活动三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14.《雨巷》第二节中,“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排比。

用排比手法把丁香一样的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充分表达出诗人想追求美好理想,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

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15.《雨巷》中,“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能否换成“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

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而且这个“飘”与后面的“梦”相吻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16.分别找出《再别康桥》中含有色彩的词语和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并分析各自的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幅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等。

(2)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17.“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试对这几句诗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母校榆阴下的清潭。

“揉碎”实写了“天上虹”倒映在清潭里,霞光被浮藻分散,五彩斑斓的样子,写出了潭水的清澈静美。

由潭水引发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联想,“沉淀”说明诗人对康桥的记忆之深,“彩虹似的梦”极言往事的美好。

(2)此处由康河的美景联想到在母校留下的美好回忆,这个“彩虹似的梦”也引出了下文“寻梦”的内容,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1.《雨巷》中“丁香姑娘”内蕴丰富,试作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寄托“我”爱的情愫的姑娘。

姑娘是具有浓厚古典韵味的美丽女子,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又是哀怨的,迷茫的,她与诗人有着同样的精神世界;“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可以把她看作诗人寻觅的、能与他产生情感共鸣的红颜知己,展现青年诗人爱的情愫,表达“我”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憧憬与期望以及因爱而不得而产生的忧伤。

如果把“丁香姑娘”看作一位美丽的姑娘,这首诗就是一首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爱情诗。

(观点二)“我”的影子。

诗词中自古就有以香草美人喻指抒情主人公的传统。

诗中的“我”在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高洁、美丽的丁香姑娘,这个姑娘带着淡淡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相同,仿佛就是“我”的影子。

诗人希望她能找到出路,正折射出自身的迷茫苦闷,丁香姑娘的出路也是诗人渺茫的希望。

然而最后,希望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缥缈哀伤,正是诗人自己空虚、幻灭心境的真实写照。

《雨巷》是诗人落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观点三)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

悠长的“雨巷”是一个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的世界,象征着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诗人就在这样的现实中彷徨,他在寂寥中期望美好的理想能在现实中实现。

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理想。

然而这美好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故而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是愁苦和惆怅的。

她又是倏忽即逝的,像梦一样从自己身边飘去。

美好的理想如丁香姑娘般无可追寻,“我”只能“彷徨”寻找,这正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但又找不到出路的迷茫、痛苦情绪的真实写照。

2.作者在《再别康桥》中要和什么道别?

这首诗究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诗人曾经在康桥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学习生活时光,美好的生活令他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

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

我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想要告别的就是自己的母校——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观点二)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认为不只是和他母校告别,而且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告别,与康桥时的理想告别。

(观点三)徐志摩是一位纯情理想主义者,一生都在渴望和追求爱、自由、美的人生理想。

岁月带走了诗人的柔情丽梦,唯有见证这一切的昨日康桥,依然默默静立在诗人所热恋的这片土地上。

诗人表面看似平静、洒脱,其实内心的情感却是波澜起伏的。

诗人在《再别康桥》中真正要表达的,其实是对岁月的流逝和一段永不再来的恋情的一种心痛,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助读材料

1.从书房诗人到抗战诗人

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代表人物。

原名戴梦鸥,曾用笔名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

共出版4本诗集:

《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中国新诗自产生之初便深受西方诗学与传统诗学的影响。

戴望舒将二者很好地糅合在一起,既脱离了古典诗的藩篱,又回归现代诗本身。

通过一系列意象,运用象征、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潜藏的情绪。

这既是对西方象征派的借鉴,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托物言志”手法的继承。

他的诗作可大致分为两期:

前期为“书房里的诗人”,后期为“抗战中的诗人”。

除了后期几首比较昂扬的反战诗,称戴望舒为“雨巷诗人”毫不为过。

《雨巷》既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也是他诗风的最佳注脚。

“书房里的戴望舒”是一个“多愁善感”“顾影自怜”的抒情诗人,着重表现的是诗人内在的自我观感,是诗人的自我独白。

他前期诗作中的“感伤”基调,大部分应该来自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后期他在《灾难的岁月》中,在颠沛流离中,走出书斋。

面对破损的大地,面对家毁人亡的同胞,“用残损的手掌”,饱含殷切的希望,抚摸着“那里,永恒的中国”。

2.爱与美的信徒——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1921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并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回国后,发表大量诗文,与同学成立“新月社”。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坠机身亡。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正处在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但他从未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渴望与追求,笔耕不辍,被梁启超赞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

诗歌内容多表达对爱情、自由、美的追求,擅长细腻的心理捕捉、缠绵的情感刻画,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代表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等。

3.彷徨苦闷,走过雨巷

《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因投身革命曾被捕的戴望舒,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在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

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4.柔情万千,再别康桥

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

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徐志摩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5.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20世纪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

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激荡下,现代诗派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形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

诗作多表现诗人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6.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

7.戴望舒名句

(1)你是叶儿,我是那微风,我曾爱你在枝头,也爱你在街中。

来啊,你把你微风吹起,我将我残叶的生命还你。

(2)星来星去,宇宙运行,春秋代序,人死人生,太阳无量数,太空无限大,我们只是倏忽渺小的夏虫井蛙。

(3)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8.徐志摩名句

(1)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2)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厌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1.字词知识

(1)彳(chì)亍(chù):

走走停停的样子。

(2)凄婉:

哀伤或(声音)悲哀而婉转。

(3)颓圮(pǐ):

坍塌,破败。

(4)漫溯(sù):

漫,没有限制,没有约束,随意的意思;溯,是逆流而上的意思。

就是很随意地逆流而上,随心地向着水中某个目标前进。

2.文化常识

(1)戴望舒笔名由来

望舒的笔名,取自屈原的《离骚》。

原文: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做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

这一笔名给人美丽温柔、纯洁幽雅之感。

(2)月亮的别称

“望舒”是月亮的别称,除此之外,月亮还有很多的美称、代称、别称,这在古代诗词中俯拾皆是。

①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②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③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④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

⑤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⑥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李贺)

⑦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

⑧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贾岛)

⑨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此外,月亮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嫦娥、玉羊等。

外国人对月亮的称呼:

古叙利亚人称月亮为“阿斯泰罗”女神;古罗马人称月亮为“狄安娜”女神;古希腊人称月亮为“阿尔忒弥斯”女神。

一、“读戴望舒、徐志摩”诗歌

山 行

戴望舒

见了你朝霞的颜色,

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

却似晓天的云片,

烦怨飘上我心来。

可是不听你啼鸟的娇音,

我就要像流水地呜咽,

却似凝露的山花,

我不禁地泪珠盈睫。

我们彳亍在微茫的山径,

让梦香吹上了征衣,

和那朝霞,和那啼鸟,

和你不尽的缠绵意。

赏析 这首《山行》是戴望舒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结构优美,节律感好,寄情于景,借景叙情。

本诗描写了一个特定的场景:

一对情人离别时在幽寂的山中相聚。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即将出征,投身到抗日浪潮中去,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山中的相聚,实际上是在告别。

情感上的聚散离合,在这里熔铸在一起。

《山行》的主要风格是文字委婉、章法严谨。

全诗每一句话都散发出哀愁、浪漫的气息,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芬芳。

例如第一节描写了早晨的风景,不但写景,还引出了诗中的主人公“你”和“我”,并奠定了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第二节按照前一节的结构,深化了主题情绪:

我们就要分离了,在没有你的日子,“我”会寂寞如凝露的山花。

第三节才点出诗歌描写的具体场景,是在山路上,一个早晨,“我”与你离别,使读者豁然明了。

由于前两节的铺垫,此处回应朝霞、啼鸟等景物,寓意得到深化而动人心弦;再结合题目“山行”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创作大意:

情爱是美好的,但是生活如同在山中攀行一样需要努力;与你的美好记忆,是伴随“我”继续生活的征衣。

雪花的快乐①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②,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注 ①此诗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

②亦作“凝凝的”。

赏析 《雪花的快乐》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

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

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丝毫不感到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

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着,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

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

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象。

这首诗共四节。

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

清醒的诗人避开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