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455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期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上期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上期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上期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上期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期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docx

《上期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期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期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docx

上期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1.人眼睛的观察能力有多大?

答: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器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发明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作用?

答:

放人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哪些方面使用放大镜?

答:

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用于农业科技人员、生物研究人员、地质、考古、家电维修、公安、精密维修人员等等,各项各业的人都使用放大镜。

4.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两种方法:

观察方法一: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上下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用放大镜看印刷物上的图像是怎样的?

答:

用放大镜看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网点组成的。

6.用放大镜看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图像是怎样的?

答:

用放大镜看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图像是一个个小点,由红黄蓝三种色组成。

看不到图像,只能看到平等和垂直的亮条纹。

7.放大镜的作用: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可以放大被观察的物体)

8.放大镜的特点是:

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物体图像、聚光、成像(倒像)的功能,凡是具有这样特点的功能,都能放大物体,如:

一滴水、玻璃、晶体等。

9.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比较大?

答:

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凸得越厉害,放大的倍数越大。

10.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是因为镜片中央凸起,而且又是透明,所以叫凸透镜。

11.人类最早用什么来放大物体?

答:

人类最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以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12.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是谁制造了眼镜?

答:

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在13世纪,最早提出了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格罗斯泰斯特的建议,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昆虫的种类多:

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

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目前已知约有100多万种昆虫,占动物种类的80%,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估计世界上还有300万一590万种昆虫有待于人们去发现。

2.昆虫身体特点:

头部有触角,腹部有三对足,腹部不是三对足的不是昆虫。

3.苍蝇落在光滑的物体上不滑落的原因:

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昆虫奇特的眼睛:

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

眼睛在头部上方的两侧,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

不同的昆虫其复眼中小眼数目不同,蝴蝶有1.2万—1.7万个小眼,蜻蜓有l万—28万个小眼。

5.昆虫利用什么为“嗅觉”——触角

昆虫都有一双触角,像是寻找猎物的雷达,长在两只复眼的中上方,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角、听觉的功能。

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

触角像“天线",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6.昆虫触角各种形状:

不同种类的昆虫,触角形状也不同,蟋蟀蝗虫的触角呈丝状,蚂蚁的触角是腅状,蝴蝶的触角是棒状,雄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

.’

7.昆虫的耳朵:

昆虫的耳朵不像人类的耳朵,它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

如:

A.蟋蟀长在足内侧的耳朵(前足胫节上)B.蝉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C.夜蛾的耳朵长在胸腹部之间凹处D.雄蚊和蚂蚁的听觉毛长在触上E蟑螂在听觉毛长在尾顶上。

8.蝴蝶美丽的翅膀: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大多数昆虫的各种活动,如摄食交配,飞翔均有昼夜节律,有的昆虫大多在白天活动,称昼出性昆虫——蝶类;有的昆虫大多在清晨或黄昏活动,称为弱光性昆虫——蚊子;有的昆虫多在夜间活动,称夜出性昆虫——蛾类。

10.蚜虫的外形(害虫):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很大的害虫,其身体很小,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它的身体的大致外形,常聚集在植物的嫩茎上吸食植物的汁液,当蚜虫进食的时候,全身蠕动,嘴顶着叶子,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要用10倍放大镜才看清它的肢体。

是破坏农作物的害虫。

蚜虫是黄色的,小小的,象小米,看起来密密麻麻的。

11.草蛉——“蚜狮之称"蚜虫的天敌

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用放大镜观察到草蛉的幼虫用嘴前那对“镰刀”抓住一只蚜虫,然后剌入蚜虫体内,吸它的体液,只过20多秒钟,草蛉的幼虫就把蚜虫吸食得只剩下一只空壳,然后就又抱住另一只蚜虫,草蛉幼虫的嘴比较特别,它和蚕宝宝的嘴很相似,但左右合成尖细的管子,可以刺入蚜虫体内。

12.有趣的草蛉幼虫:

草蛉幼虫会把蚜虫的空壳背上身上伪装自己,真有趣,草蛉成了披着蚜壳的“狮子”。

13.你用放大镜观察过昆虫吗?

写出你的观察过程。

答:

我用放大镜观察过蚂蚁。

过程是:

蚂蚁不动,人眼和蚂蚁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蚂蚁和人眼之间上下移动,直到蚂蚁大而清楚,或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蚂蚁,直至蚂蚁大而清楚。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1.放大镜下的两个世界:

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2.什么叫晶体:

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3.放大镜下晶体的样子:

在放大镜下,人们惊人地发现,各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晶莹剔透,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的微粒。

4.放大镜下晶体的各种形状:

白糖、食盐的晶体是立方体;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碱面的晶体是一簇簇针状;水晶的晶体是立方体,像金字塔;黄铜矿的晶体像立方体;雪花的晶体像梅花;维生素C的晶体像一簇簇针状。

5.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质在放大镜下怎样: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集合而成,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晶体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在显微镜下花岗岩的成份:

花岗岩在显微镜下能看到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组成的晶体。

7.晶体的作用:

正因为各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形状,所以晶体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8.自然界中的晶体从哪里来:

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9.制作晶体的方法:

①减少水分:

把某种溶液风干,既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②降低温度:

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10.制作食盐、味精晶体的方法:

①制作一些浓的食盐味精溶液;②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片上;③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能看到在玻片上留下的晶体。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

1.人们最早的显微镜

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它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2.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

A.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B.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C.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D.用制作的显微镜观察物体图像,是否提高了放大能力。

3.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工具有哪些:

口杯、清水、滴管、镊子、小刀、载玻片、碘酒、培养皿、吸水纸等。

4.显微镜下各种物质的细节:

A.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B.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眼看不一定清楚,显微镜下看它们形态各异,千姿百态;C.在显微镜下看新鲜花粉放在糖水中可以萌芽出花粉管,能看到花粉管的生长。

5.为什么用两个透镜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是因为:

A.凸透镜有成像的规律;B.两个凸透镜是不同放大倍数的;C.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对着人眼的透镜焦距较大,叫目镜;D.把物体放在它的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而恰好是目镜的焦距内生存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图像通过目镜的折射后进入人眼,人们就会在目镜中看到一个放得更大的正立虚像,也就是目镜把物镜得到的放大的像进一步放大。

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显微镜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把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距离的螺旋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他用这架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的流动,他还不断地对雨水、河水、井水、污水、牙垢等进行观察。

7.显微镜的发展史

A、17世纪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B、1932年,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放大倍数提高一万倍。

C、到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为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

D、1983年,电子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可小于0.01纳米。

(1纳米相当于l根头发丝粗细的六万分之一)

8.显微镜的巨大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细小的物体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1.生命世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我们的周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着自己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但是它们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2.细胞界是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命名的:

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问问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3.显微镜下观察材料的特殊要求:

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而不便于观察的物体,需要制作切片。

(简称:

制片)

4.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三个步骤:

第一、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A、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

B、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

C、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

第二、正确使用显微镜

第三、观察记录描述洋葱表皮细胞

5.显微镜由哪几部分组成(七部分):

由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镜臂、镜座组成。

6.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A、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简称:

安放);

B、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C、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简称:

对光),‘

D、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简称:

上片);

E、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F、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简称:

调焦);

G、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简称:

观察)

7.显微镜的目镜、物镜:

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对着物体的叫物镜,对着人眼的叫做目镜。

物镜的焦距短而目镜的焦距长一些。

8.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包括: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动物细胞包括: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9.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的发现:

我们在显微镜下发现,洋葱表皮细胞像长方形的格子或像砖墙等,洋葱表皮完整的细胞构造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还有液泡等,结构上看,像是一个个房间似的。

第六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一、生物包括哪些,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物包括:

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

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细胞有哪些?

有: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人体细胞。

三、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上有什么,作用是什么?

叶表皮中有气孔,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呼吸,光合作用很重要的部分。

气孔是植物气体和水气蒸腾的通道,是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门户。

四、细胞数量:

根据实验推测,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

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单细胞生物,如:

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钟虫、太阳虫、细菌等,动物的卵如鸡蛋,也是一个细胞。

五、血液细胞(红细胞):

血液中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六、罗伯特胡克的细胞学说

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是罗伯特胡克;

2.在显微镜下,研究了植物的茎、芽和果实,以及动物的血液和低等动物等细胞结构。

3.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七、细胞的作用: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作用很多:

1.人吃食物的消化排泄靠细胞;2.血细胞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3.把能量储存在脂肪中;4.还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白细胞就能保护我们的身体;5.绿色植物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6.各自的细胞决定各种生物的大小、外形和其他性状。

八、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命体内外的一切要靠各种细胞去完成,生物细胞不仅形态多种多样,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生物体内有着各种各样的细胞,他们有着严密的分工,它们共同作用完成了生命的所有活动。

第七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一、什么叫微生物: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微生物目前发现和命名的有10万多种。

二、常见哪些地方存在微生物:

鱼缸、池塘、溪沟是微生物存在的主要场所。

三、培养微小生物的方法

方法一:

取一些池塘或鱼缸里的水,可以采集到微生物,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上观察就可以发现。

方法二:

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生物。

几天就可以发现水面出现霉点,霉点是细菌结集而成,1—2周它们在水中干草中的养液中大量繁殖。

四、控制微生物活动的方法:

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为了控制,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玻片,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运动。

五、我们在水中发现了哪些微生物:

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钟虫、太阳虫、团藻、鼓藻、船形硅藻。

六、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

1.微生物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2.能吃食物;3.对自己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食物;4.需要呼吸;5.排泄废物;6.对外界刺激有应激反应;7.有生殖现象。

微生物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具有同其它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一、什么叫微小世界

就是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的微细的观察领域,如:

常见的固体物质晶体,小的昆虫,昆虫的器官,物质细胞,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等。

二、在没有发明放大镜和显微镜之前,人们用什么去探知世界?

人们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也只能观察到最小的动物,如蚂蚁等。

三、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我们看到了什么?

1.我们看到了各种物质的精细结构,如青苔、花粉。

2.我们看到了各种晶体的形状。

3.列文虎克第一次看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的流动。

4.看到了水中常见的微生物及生物的特征。

5.看到了细胞的组成部分等。

四、解释纳米

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1纳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粗细的六万分之一。

五、人类古今观察工具的发展。

肉眼

放大镜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小的昆虫等

放大几倍到几十倍,观察到一些物质的晶体生物的一些较小的器官和组织

放大几百倍,观察到生物的细胞、微生物、极少数细菌

放大几百万倍,观察到细菌、病菌,物质的极小的微粒—原子

分辨本领为百万分之一纳米,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

六、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医药、食品、农业、生物工程、电子等方面大有成就。

七.人类利用微生物所取得的成就

1.医药方面:

A.巴斯德是一个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起来,发现传染病是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发现了巴氏消毒法,杀死液体中的细菌;B.后来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从而使千百万人免于受肺炎疾病的侵染致死。

2.食品方面:

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如利用微生物改善我们的生活,如酿酒、酱酒、醋、霉豆腐、泡菜、面包、馒头、腊肉等。

(其中,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3.农林方面:

农林业上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水稻花的花蕊上进行杂交的结果。

4.土壤的改良和净化。

5.污水垃圾的处理,也靠微生物。

八、杀死微生物的不利之处:

化肥、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杀霉了土壤中的微生物使水果蔬菜、粮食不能正常生长。

九、特别数据记忆:

1.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大小的物体。

2.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3.最早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4.13世纪,英国教主格罗斯泰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5.13世纪格罗斯泰斯特的学生培根设计制造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目前已知约有100万种昆虫,占动物种类的80%以上,占地球所有生物特种的一半,估计世界上还有300万—500万种昆虫没发现。

7.蝴蝶有1.2万—1.7万个小眼,蜻蜒有1万—28万个小眼。

8.17世纪人们制造了早期的显微镜。

9.列文虎克的显微镜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

10.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提高一万倍。

11.电子显微镜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2.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可小于0.01纳米。

13.1663年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14.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每平方厘米的人皮肤表面,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于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鸡蛋动物的卵只有一个细胞。

九、人类征服病菌的道路:

过去,伤害、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到处肆虐,人类对此只能束手待毙,毫无变化。

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危害人类的细菌的病毒,并从此开始了和它们的斗争。

十、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人们通过生物技术,不仅能克隆出牛、羊等动物,还可以把人胰岛素基因播到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的优势,产生大量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十一、微生物对垃圾有何作用:

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第二部分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动植物。

我们自己是物质。

2.空气、电、火、声音、光也是物质(间接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物质变化的两种情况

1.物质形态改变,实质没改变,只是形状、大小、多少的改变。

如:

把易拉罐压扁,水结冰了,铁丝弯折,一杯水蒸发变少了,一张纸折叠。

2.物质实质发生变化。

变成了新的物质。

如:

火柴燃烧,铁丝生锈,蜡烛燃烧。

三、物质是变化运动着的,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四、水的三态变化

水由固体的(冰),加热后变成液体(水),

继续加热变成气体(水蒸气)。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什么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能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原来的物质,这类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类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二、白糖加热前后的变化

白糖加热前后是白色固体的晶体,加热后变成了黄色体积增大的液体,是物理变化,继续加热为成黑色碳化,形成化学变化。

三、蜡烛燃烧中的变化

蜡烛燃烧时,蜡烛由固体变成了液体,生成的是水和二氧化碳,蒸发在空中是物理变化。

但液体的蜡烛油气化后燃烧产生部分碳的成分是化学变化。

四、混合沙和豆子混合

混合沙和豆子混合搅拌在一起只是颜色、光泽、大小的改变,豆子表面光滑了、亮了、更黄了,沙有碎沙出现。

只是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米饭的口腔里咀嚼产生什么,为什么?

口腔里的唾液含淀粉酶,米饭含淀粉,米饭在口腔里反复咀嚼就会生成麦芽糖,人们感觉到甜味。

唾液(淀粉酶)+米饭(淀粉)=麦芽糖

二、咀嚼馒头外皮会怎样,为什么?

馒头的外皮主要成分也是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也会转化成麦芽糖,产生甜味。

唾液(淀粉酶)+馒头(淀粉)=麦芽糖

三、在米饭上滴上一滴碘酒,发生什么现象?

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滴上一滴碘酒马上会出现蓝色,生成一种包合物,是化学反应。

淀粉不溶解于冷水。

淀粉+碘酒=包合物

四、含淀粉的物质和食物通常有哪些?

含淀粉的物质和食物,如:

马铃薯、玉米、红苕、豌豆等。

五、用淀粉在白纸上写字怎样才看得最清楚

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写几个字,晾干,在纸上涂上碘酒就能看见清楚的字。

因为淀粉加碘酒就出现蓝色,字就显现出来。

调制淀粉液的方法:

把米饭煮成粥,渗水,用上层清液就可以。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一、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小苏打:

白色细小晶体,溶于水,水溶液碱性。

在热空气中,它能缓慢分解。

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气体。

加热至270度时,全部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白蜡:

是一种无色的液体,由于含有醋酸,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二、白醋和小苏的混合的方法:

一份小苏打、三份白醋,在杯中谁先放入都可以。

三、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反应速度很快,冒出很多气泡,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用点燃的火柴在气泡上方试一下,火柴熄灭。

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反应。

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是一种叫醋酸钠的新物质。

四、二氧化碳是一种什么气体?

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烧的火焰熄灭。

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五、五氧化碳的特点:

不以燃烧、阻止燃烧、比空气重,装入杯中倒得出来。

 

第五课铁生锈了

一、铁片和铁锈的比较

颜色

光泽

空隙

手感

敲击

导电

磁铁

铁片

灰白色

金属光泽

光滑

较韧

能导电

能吸引

铁锈

红褐色

有小孔

粗糙

较脆

不导电

不能吸引

二、铁为什么生锈?

铁生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铁制品放在潮湿的地方,裸露在空气中都很容易生锈。

三、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

水份和氧气是使铁容器易生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