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备课全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372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备课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品德与社会备课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品德与社会备课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品德与社会备课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品德与社会备课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备课全册.docx

《品德与社会备课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备课全册.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德与社会备课全册.docx

品德与社会备课全册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备课

第一学期六年级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小学品社教材从第本册开始,侧重对祖国历史的学习和了解。

本册指导学生开始认识和学习祖国的百年屈辱和抗争的有关内容,认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艰难历程,了解和认识我国在建设赋予强大的民主国家的历程中进行的探索和发展,了解我国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和感受我国在走向富强国家的步伐和历史任务。

本册的第一单元是“屈辱与抗争”,共三课。

着重介绍百年屈辱和先辈对救国之路的艰难探求。

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祖国近代史的初步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责任感。

第二单元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在了解百年耻辱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和探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的历程。

第三单元是”建设民主富强国家”。

共2课分别是人民当家作主人\祖国走向富强.

教学内容

本学期共教学三个单元,八课。

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

第二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三单元建设民主富强国家

二、教学目标

1、研究学习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继续学习和探究中国人民建立人民共和国的艰难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优秀领导,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3、感受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祖国走向富强的有力步伐。

三、教学重、难点

1、在世界历史环境中,理解中国近代衰败的史实,深入探讨和理解造成中国百年屈辱史的深刻的原因。

2、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感受带领人民球解放和求富裕强大的历史功绩。

3、学会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基本权利和义务,感受民主国家的管理方式和祖国走向富强的前进步伐。

4、学会胸怀历史,感受和增强初步的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进度

本学期上课20周,实际授课18周,每周上课2课时,共计36课时,3课时为机动。

 

第一学期

品德与社会教学进度表

周次

内容

第一周

血泪国耻

血泪国耻

第二周

血泪国耻

血泪国耻

第三周

血泪国耻

悲壮的抗争

第四周

悲壮的抗争

悲壮的抗争

第五周

悲壮的抗争

悲壮的抗争

第六周

探求救国之路

探求救国之路

第七周

探求救国之路

探求救国之路

第八周

探求救国之路

来到嘉兴南湖

第九周

来到嘉兴南湖

来到嘉兴南湖

第十周

来到嘉兴南湖

来到嘉兴南湖

第十一周

追寻先辈足迹

追寻先辈足迹

第十二周

追寻先辈足迹

追寻先辈足迹

第十三周

追寻先辈足迹

开国大典

第十四周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第十五周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

第十六周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

第十七周

人民当家作主

祖国走向富强

第十八周

祖国走向富强

祖国走向富强

五、教学措施

1、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教材的知识结构注意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从学生年龄出发,教学力求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4、注意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5、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

6、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以便采取相应教学手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

1、血泪国耻

教材分析:

“屈辱的开端”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的第一个学习主题“血泪国耻”的内容,此内容包含两个主题活动“屈辱的开端”和“火烧圆明园”。

两个主题活动都是引领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以此为契机,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继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林则徐图片,问:

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你了解他吗?

2、出示销烟池图片导入:

看,这就是林则徐曾经销烟的地方,他是禁烟的爱国大臣,那么为什么要禁烟呢?

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耳濡目染的林则徐入手,了解虎门销烟的壮举树立伟人形象。

然后,从疑问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便确立以学定教的思想。

(二)了解鸦片战争

1、学生展示搜集的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

2、引导学生读课本中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

从这些资料中能看出什么?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掠走大量银元,而且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与日俱增……)

【设计意图】: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知识时,应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话说,想说话。

(三)了解鸦片危害

1、引言:

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英印政府、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带来了惊人的暴利,他们从中发了大财,然而对于中国、中国国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根据日常及媒体所见所闻,借助多媒体,通过多种形式交流鸦片的危害。

【设计意图】: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学生懂得的知识为诱因,激趣导行,懂得吸实鸦片的危害,为学生创设心灵自省的情境。

(四)穿越时空,鸦片社会现实

1、引言: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引起了广大人民重视,他们纷纷起来反抗。

2、出示天安门广场上的第一座巨型浮雕,再现“六﹒三”销烟壮观场面。

3、学生交流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例三元里抗英斗争、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等。

4、了解斗争结果和《南京条约》的内容,想象中国社会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正(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反(清政府的妥协退让)两方面事例,使学生有明确的道德认识。

(五)情境对话,拓展延伸

 1、设计三个层次对话:

假如你是清朝国民,你会怎样?

                         假如你是清朝官员,你会怎样?

                         假如你是清朝皇帝,你会怎样?

2、回到现实,现在我们小学生该怎样做?

教后反思:

通过本科的教学,有的放矢指导学生的行为,强调小学生该怎样做,又让学生把抽象的想法落实到生活实际中,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强调的对现实生活回归的理念。

 

2.火烧圆明园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能力: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知识:

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鸦片的危害以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到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法: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鸦片战争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

一、回顾旧知,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从中国掠夺到的权益,要求在《南京条约》的基础上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

1856年10月,英国炮轰广州,首先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探究问题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

“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1、假如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由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话,那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又寻找了什么借口?

2、提供“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的相应材料。

3、思考:

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事件的?

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共同进行交流,谈谈对事情的看法。

小组进行讨论:

英法两国的做法是否合理,有哪些不和理性?

师生活动: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

1、提供交流第九页上图,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对比

回顾看图的方法

2、思考:

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形势有什么不同

侵略路线有哪些异同?

结合自己的材料共同交流

(三)中国军民进行的反抗外国侵略军的斗争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材料)

三、形成新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历时4年,这4年中,中国人的思想发生过哪些改变?

引发学生将清政府的思想和国民的思想进行横向对比;战争前后进行纵向对比。

感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奴役人民。

增加人民对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憎恨。

课外作业:

调查收集: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获取了哪些利益?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能力: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知识:

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鸦片的危害以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到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法: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鸦片战争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

一、回顾旧知,交流课下收集的材料,导入新课: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在中国犯下了哪些罪行,获取了哪些利益?

二、探究问题

(一)火烧圆明园

1、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结合课本中的材料交流

2、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放火烧掉圆明园?

引导学生谈谈外国侵略者的残暴和贪婪

3、怎样看待火烧圆明园事件?

(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和外国哪些国家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简单交流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2、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不平等条约签订的?

学生讨论

3、在这些不平等条约中,外国在中国共获得哪些利益?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有10个之多,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外国列强在中国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利益。

三、深层思考

经过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

二次修改:

师生活动:

四、知识建构

(一)通过你对第一课血泪国耻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你都学会了哪些方法?

(三)你怎样看待我国的两次鸦片战争?

●课外作业

调查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抢走的文物、国宝,以及这些文物、国宝现在的状况。

2、悲壮的抗争

主题目标:

1、通过了解邓世吕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

和民族责任感

2.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洁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争给中国人民带未的屈辱与危害

3.通过引导学生思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以卖国行为的憎恨,培养爱增分明的思想感情。

4.通过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义,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教材简析:

“悲壮的抗争”由“寻访刘公岛”“刘公岛上的深思”两个活动主题构成。

教科书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以寻访家乡的刘公岛为契机,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重点通过“甲午海战”了解到更多悠壮的抗争故事,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养来灾难.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

“寻访刘公岛”主题活动设计,意在引领学生查询资料、实地参观、观看影视资料等形式,了解到刘公岛的地理位段、历史遗迹等,进而知道威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由于一个天然的优良军港。

当年清政府的北洋海军基地就设在这里,北洋海军提督衙门就建在刘公岛上。

在查询收集北冰洋海军基地及甲午战争博物馆馆藏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仁义对中国发功的侵略战争这。

这次战争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和旅顺战役。

黄海战役是最激烈的一次海上战役,在世界海战史上也是空前的。

因此教科书选取这次战役。

.把战役的经过以及英雄人物的资料作为重点详加叙述,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不可侮辱的,黄海大战失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洁政府的腐败无能“寻访刘公岛”的后半部分主要讲述的是黄海战役后,清政府采取的妥协退让政策,使驻守在威海卫军港释的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战败后,清政府吏是投降卖国,被迫签订厂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教材通过对〈马关条约〉内容的一项项列举,让学生清醒地i人识到清政的软弱无能和日本侵略者的狼本性。

这此历史事件都再一次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活动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寻访刘公岛

教学目标:

1.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2.了解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3.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2.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师生准备教师、学生收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图片及多媒体资料等。

一、导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剑与火、血和泪、苦难和抗争的交响曲。

在这一历史时期里,面对列强的疯狂侵略,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为维护国家主权、求得民族独立而不断抗争,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公岛了解黄海大战和甲午海战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二、活动内容

活动一

1.自读黄海大战的资料,了解爱国将领丁汝昌。

四人一组结合文中的文字和图片,每组选一名代表将整理好的资料和图片在班上交流和展示。

2.学生了解甲午战争是怎么回事,了解爱国将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活动二:

1.观察14页上的三张图片,结合三张图片学生可展示自己的图片。

2.阅读《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思考:

马关条约说明了什么?

活动三:

1.观看影片〈〈甲午风云〉〉

2.写出自己的感想。

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

明白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第二课时   刘公岛上的沉思

一、导入: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呢?

今天我们带着问题来整理并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二、活动内容:

活动一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将资料的内容归结成几个方面,从多个方面来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2、思考: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制度的落后。

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有什么原因?

3、请写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二

结合资料和17页中的三幅图片填一填:

1840——1919中国遭受的外国侵略。

活动三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各阶层民众就开始了反侵略的斗争,但中国政府几乎每战必败,败必签约。

你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请写一写自己的结论。

1.请会唱歌曲〈〈Ma——cau澳门〉〉的小朋友唱一唱。

2.练习朗诵诗歌《台湾》》和《香港》。

教后反思: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制度的落后。

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有什么原因?

要通过影视资料和自己的搜集材料认识。

3、探求救国之路

主要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使之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政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4.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教材简析:

“探讨救国之路”由“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部分组成,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公交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潮统治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通过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则”中的道理。

“戊戌变法”包含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两个主要部分。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补充,使学生了解到《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浪潮,而德国强占胶州湾这一侵略行径,使得已严重的民族危机更加恶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成为戊戌变法的导火索。

康有为等人五次上书对光绪帝下决心变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合史实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原因是:

以慈善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握有实权);康、梁等爱国知识分子不发动群众,仅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3、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戊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2.利用史实对学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其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师生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带命的资料

2.教师搜集录像资料,并做成课件。

戊戌变法

一、导入新课

(播放以《走向共和》主题曲为背景的音乐,配上图片)

师:

音乐结束了,但这悲壮的旋律还久久留在我们的心头,歌词说得多好呀,真是“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次被‘铁蹄践踏”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上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艰难的救国之路!

他们不愿当亡国奴,置个人功名、生死于不顾,力主变法,以求国富民强但是,他们的革命主张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却被反动派扼杀了那是多么让人痛惜呀!

这场革命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

活动一:

戊戌变法大调查

1.分组搜集戊戌变法的相关资料(图片、文字)。

2.组内进行交流筛选,避免材料的重复。

3.选择重要的材料张贴于学习园地之中。

活动二:

戊戌变法大家谈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有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在班级交流,小组其他人员可以补充。

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1、师:

谁能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来谈谈这次变法为何起名为“戊戍变法”?

活动二:

戊戌变法大家谈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有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在班级交流,小组其他人员可以补充。

2.教师小结:

正是因为变法的时问是1898年,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戍年,所以被称之为“戊戍变法”。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师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儿点:

(1)戊戍变法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讨,《马关条约》

(2)公车上书

因为当时是在京参加考试的1300多名举人一起联名请求变法,而公车上书又是举人参加考试的代称,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活动为“公车上书”。

(3)“戊戌变法”的直接原因

(4)“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5)“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

师小结:

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废除了变法诏令。

师:

变法失败后,参加变法的维新派人士选择了不同的命运,你能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吗?

1.变法最终失败了。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结合大家课下查阅的资料,你来谈谈

学生交流、展示资料。

学生交流: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事先闻讯,逃到国外。

而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惨遭杀害。

(补充展示六君子的资料)

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年仅33岁的谭嗣同为变法而献身。

他是以自己的鲜血来展现自己变法救国的决心。

而康有为、梁启超不能因为逃走就否定了其爱国热情,特别是梁启超在以后成为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著名学者,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2.学生畅所欲言。

3.师生小结变法失败的原因

4.学生整理填写书上的空白部分。

辛亥革命

一、导入新课:

在风云激荡的世界潮流中,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也进人了急剧动荡的时期,短短的十几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

这些事件都反映了一个事实:

帝国主义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趋激化。

学生搜集资料介绍:

第一,孙中山在早年就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第二,1894年,孙中山提出的改革专别改治、发展资本主义的建议,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加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使他清I楚地认识到救国必须用革命的力量。

二、讲授新课:

1、师:

孙中山为什么要投身于革命运动呢?

2、师:

孙中山又是怎样进行革命斗争的呢?

4、师:

孙中山先后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你了解哪些?

1、成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和平共处政党—兴中会和同盟会(课件出示:

中国同盟会的分布图、同盟会的革命战争纲领、同盟会成立的情景图)。

2、学生自由谈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3.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上主义革命家,是一个卓越的、不屈不挠的革命实践者。

4.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武装起义

师总结:

武昌起义就像一声巨雷,在中国当时那沉闷的天空炸响,强烈地震撼了中国大地,也震撼了中国人民,50多天的时间里,有14个省响应起义并宣布独立。

这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奠定了基础。

(播放课件:

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图片资料)

辛亥革命成功后,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齐集南京,选举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这些图片记录了当时这难忘的一幕。

师:

但是新生的中华民国,不久被袁世凯窃取了。

能谈谈这是为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