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资源化利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5550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水资源化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雨水资源化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雨水资源化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雨水资源化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雨水资源化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水资源化利用.docx

《雨水资源化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水资源化利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水资源化利用.docx

雨水资源化利用

雨水资源化利用

【篇一:

雨水的生态化综合利用】

屋面雨水收集洗手、冲厕所,浇花道路雨水收集操场雨水收集宿舍区雨水收集我看了一下机器的内部构造,里面有石头、沙砾、活性炭用来

过滤,在机器的左下角还有一个ph调试器用来让这些微酸性的雨水达到能饮用的酸碱程度。

收集的雨水经过这几道工序的净化就能被利用起来收集方案。

利用方案。

可行性

分析,雨水种类,镇江市是一个当地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地区,很多人难以理解,认为镇江

市紧邻长江又处于江南水网地区,河道、湖泊众多,不应存在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其实河道、

湖泊这些自然水体只能调节水量,不能产生水量,水资源主要来之降水。

镇江降雨量一般年

份虽然较为丰富,但由于蒸发量大,产水率却较低。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44mm,折合

水量375437万方,而全市平水年径流量只有108354万方,为降雨量的30%,其余均消耗

于蒸发。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存在季节性缺水。

镇江大部分为丘林山区,地表径流挡蓄条件差,

调节能力低,汛期暴雨产生的径流大部分作为洪涝水排泄,地表径流的利用受到限制。

地表

水和地下水水资源量分布不均表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取水集中在长江和运河,降

水集中在7—9月,地下水开采集中在岩溶地区,在大水年易形成洪涝,在中等干旱年和特

殊干旱年份水资源部分丘陵山区还存在人畜饮用水困难。

城市供水各公供水厂(大港、谏壁、

金西等水厂)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系统供水网络,影响供水质量和效益。

水源供给很大程度

上依靠抽引江水和利用外来水。

水污染严重,使原来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转为水质型缺水。

水污染和水资源供需不平衡,使我

市水环境更加恶化。

水环境的急剧恶化,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同时水

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灌溉渠系利用率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与国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因此,镇江市本身水资源(扣除过境水)并不丰富,人均拥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国

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

出。

从201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可知:

到2010年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比现状年将略有缓解,

主要原因是引用过境水能力的增加。

其中平水年(p=50%)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的需要;中等干旱年(p=75%)缺水23087.71万m3;特殊干旱(p=95%)缺水45584.18万

m3。

但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主要原因是城镇、农村生活用水配额提高,随着城、乡

人口的增长,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

1、雨水直接利用雨水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收集后直接回用,优先考虑用于校园绿化、冲洗

道路、景观用水、建筑工地用水,有条件时还可作为洗衣、冷却循环、冲厕和消防等补

充用水。

对于已建成的楼宇,利用屋顶集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校园宿舍楼、教学楼屋

顶有很大的集水面积,是雨水收集较好的场所。

通过雨落管进入处理系统,可以与中水

回用系统联用。

雨水收集能够减轻校园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和改

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

雨水收集和使用系统通常包括雨水汇集区、过滤净化装置、雨

水存装置、输水管系及配水装置等。

2、雨水间接利用雨水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简单处

理后下渗或回灌地下,补充地下水。

雨水渗透既是一种间接的雨水利用技术,也是一种

要和校园建设同步进行,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学校都在建设新的校区,为校园雨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5然而雨水利用系统运行后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应定期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注意及时清理漂浮物和沉淀物。

(3)保持汇流管,溢流管的通畅。

(4)雨水利用设施必须按照操作规程和要求使用与维护,一般设专人管理。

雨水利用系统的后期评论也很重要,应建立和完善后评价系统。

结语:

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响应学校的生态环境建设,考虑学校特殊的环境条件,在本设计方案中其经济性和适用性都是可观的。

本设计方中先进之处在于将雨水回收利用扩展到污水的循环利用,使雨水的使用率大大的提高。

【篇二:

雨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雨水资源作为一种较丰富的水资源,对其加以利用则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

善用这一资源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第一、城市雨水通过有效途径回收,作为中水加以利用,可直接节约生活用水资源,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状况;第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雨水下渗,可涵养地下水,增加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调节所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区雨洪负荷,减少接纳水体下游洪峰流量和洪涝灾害威胁;第三,城市雨水得以有效利用,可以减轻城区因雨水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减少对城市河湖的水体污染,还可以减少扬尘污染。

另外,回收的雨水还可以作为城市中水系统的一个重要水源,对城市给水系统、中水系统的供需矛盾起到平衡作用[2~3]。

4对城市雨水利用的建议

城市雨水利用不仅是水利和城建系统的任务,还牵涉到很多部门。

如何有效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相当复杂又必须处理好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这不仅需要工程措施,同样也需要相应的非工程措施。

4.1把雨水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因此应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城市雨水利用与城市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建设统一考虑,把集水、蓄水、处理、回用、入渗地下、排水等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

4.2在城市防洪思路和措施上应有所创新和改革

在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中,把过去以排为主的思路和做法转变成以蓄为主,坚持蓄排结合、除害利兴、利用第一的原则,逐步扩大雨水利用途径,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和代用自来水的比重。

4.3尽快制定雨水利用的法规和条例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了合理、充分地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供水压力,保证城市防洪安全,充分利用雨水回补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政府应尽快出台雨水利用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强制规定在新建居民小区、大型公共建筑和工商业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以及纳雨滞洪设施等内容。

4.4对原有排水设施进行改造

结合城市建设,利用已有的排水渠道、管网,采取“长藤结瓜”形式,在有利地形增设水窖、水柜,先蓄后排,蓄排结合,让雨水蓄完后再排走,在今后的排水管网新建和改造中,要做到雨污分离。

4.5加强雨水利用的科学研究

尽管雨水利用已经开始起步,但时至今日,雨水利用的科学研究还很落后,还

不能满足雨水利用的客观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雨水资源利用的科学研究。

4.6强化管理,制定符合实际的雨水利用规范和标准

城市雨水利用属于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范畴,涉及到气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问题,同时雨水资源利用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具体实施时需要水利、城建、市政管理、环境保护等许多部门进行合作,通过雨水利用的科学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它涉及到城市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雨水径流的污染控制、雨水的收集系统、雨水的处理回用系统,城市生活小区水系统的合理设计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4.7设立专项基金,扶持雨水利用产业的发展

雨水利用作为环保产业,政府应给予各种环保优惠政策,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利益机制调动开发商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将效果明显的雨水利用技术尽快推广应用。

5结束语

就目前情况看,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全国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雨水利用会逐步发展起来,这一点已被西方发达国家所证实,城市雨水利用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短缺和雨季排水问题,也为水资源的长期利用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3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分析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从方式上还可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

其中直接利用可分为屋顶集雨、道路集雨和绿地水景水域拦蓄;间接利用主要为渗透技术,应用较广[7]。

3.1屋顶集雨

屋顶集雨,即利用建筑物屋顶面积蓄雨水,蓄水池或集雨罐储存,生活使用[7]。

(1)蓄水池。

该技术系统主要由屋顶面积、檐槽、引水管道、蓄水池、水泵、供水管道和过滤器或反渗透过滤器等组成1蓄水池可用混凝土浇筑。

蓄水池设拦污网和拦污池。

供水管道可借用原屋内供水管道,管道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安设过滤和反渗透过滤器。

这种装置可以单户使用,也可以用于居民小区、商业小区、办公大楼等。

城市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居民和居民小区推行屋顶集雨工程。

(2)集雨罐。

利用集雨罐进行雨水的收集利用具有应用灵活、安装快捷的优点,适用于雨水收集量较小的建筑场合。

3.2道路集雨

道路集雨,即利用街道、马路专设雨水管道引水,分段设置蓄水池储存,就地利用或通过中水管道,作为中水水源。

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采用分流制。

蓄水池可置于绿地下,容量根据集雨面积和降水量确定。

这种集雨系统,不仅可应用于市内街区,也可用于居民小区,自蓄自用。

该利用措施可由城建部门统一规划,辅以经济、行政措施推行[8]。

3.3绿地、水域拦蓄

近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了稀缺资源,挤占排水河道和市区湖泊、洼地、绿地等现象十分突出。

不仅减少水域、绿地栏蓄能力,而且增加暴雨汇流强

度和内涝的机率。

而通过有计划地恢复城市水域空间和绿地面积,可以增加雨水拦蓄能力,减免涝灾,恢复生态,从而达到雨水利用的目的[9]。

(1)利用湖体贮存雨水。

如果城市建设区域内有湖体,可以利用湖体作为雨水收集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工程建设费,获得较大的雨水贮存空间,而且有利于改善人工湖体的水质,是直接进行雨水收集利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建设蓄水池贮存雨水。

如果建设区域内没有可以利用的雨水贮存设施,可以根据雨水的回用量建造地下或地上蓄水池来贮存雨水。

(3)利用景观水池贮存雨水。

利用景观水池贮存雨水也是对区域内现有贮存空间的科学利用。

不仅可以节约工程投资,而且可用雨水替代景观用水节约水资源[8~9]。

3.4间接利用技术——渗透

雨水渗透是一种间接的雨水利用技术,是合理利用和管理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与雨水直接排放和雨水集中收集、储存、处理与利用的技术方案相比,它具有技术简单、设计灵活、易于施工、运行方便、投资少、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

(1)下凹式绿地。

绿地是一种天然的渗透设施。

下凹式绿地是在绿地建设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以利于周边的雨水径流的汇入。

下凹式绿地透水性能良好,建设成本与常规绿地相近,可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对雨水中的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截留和净化作用。

因此,在城市绿化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设下凹式绿地,以增加雨水渗透量。

下凹式绿地的下凹深度一般5~10cm为宜[6]。

(2)人造透水地面。

人造透水性地面是指各种人工材料铺设的透水地面,如多孔的嵌草砖、碎石地面、透水砖、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等。

人造透水地面能利用表层土壤对雨水的净化能力,过滤水中较大颗粒固态物质,从而达到净化雨水的作用其特点是:

可实施地点灵活,停车场、步行道、广场等场所均可采用这种利用方式,运行管理也较简单。

在城市道路、广场规划设计时,尽可能采用透水性地面替代传统的硬化地面来增加雨水的渗透利用[4]。

(3)渗透管。

渗透管是由透水材料制成的管渠,在规划设计时可将常规的雨水管或明渠改为渗透管(穿孔管)或渗透渠,周围回填砾石,雨水通过埋设于地下的多孔管材向四周土壤层渗透。

(4)渗透井。

渗透井占地面积和所需地下空间小,适宜于表层土壤渗透性差而下层土壤透性好的场合实施,但渗透井的净化能力较低,对水质要求高,不能含过多的悬浮固体,雨水须经预处理再进入渗透井。

(5)渗透池。

当可利用土地充足且土壤渗透性能良好时,可采用地面渗透池。

地面渗透池可大可小,也可多池联合使用,视地形条件而定。

地面渗透池有干式和湿式之分,干渗透池在非雨季常常无水,雨季时则水位较高1湿式渗透池常有水,类似一个水塘[5]。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在实际运用中,为了达到较高的利用效果,往往将以上几种技术结合起来使用。

总之,在雨水利用工程规划设计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并做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篇三:

雨水资源合理利用】

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分析

摘要:

随着可利用水资源的日趋紧张,雨水以其处理成本低廉,处理方法简单等优点而成为一中新的可利用水资源。

城市雨水利用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广阔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它涉及到雨水的收集、处理、利用技术以及城市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情况的比较,为促进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迅速发展,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综合系统,本文在城市水利学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与浙江宁波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分析为对比。

注重分析了浙江省雨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并简述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提出及其内涵,提出了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途径,为城市进行雨水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水资源城市雨水利用雨水利用技术

一、国内外、浙江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水资源污染,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雨水作为一种极有价值的水资源,早已引起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

国际雨水收集利用协会(ircsa)自成立以来,不断地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两年一度的交流大会使各国之间的雨水利用技术和信息能够很快地传播。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雨水利用技术的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其中,发展较快的是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德国雨水利用技术已经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其“第三代”雨水利用技术的特征就是设备的集成化,各项雨水利用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1][14]

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三种:

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集下来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

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

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

德国城市街道雨水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水径流携带的污染物。

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

小区沿着排水道建有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

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另外,德国还制订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

如目前德国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等。

[2]

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还将蓄洪池的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城市杂用水。

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用来蓄洪,平时用作运动场。

近年来,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日本也得到迅速发展,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

可因地制宜地修建在楼前屋后。

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日本“降雨蓄存及渗滤技术协会”经模拟试验得出:

在使用合流制雨水管道系统的地区,合理配置各种入渗设施的设置密度,强化雨水入渗,使降雨以5mm/h的速率入渗地下,可使该地区每年排出的bod总量减少50%。

我国对于雨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起步比较晚,还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目前在全国的许多地方已经开始了进行雨水利用的实践和研究。

在我国干旱少雨的农村地区,人们修建一些小型的“旱井”进行雨水的收集和存储,可作为人畜的饮水资源,同时还可以实施农作物的灌溉。

对于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展研究,特别是北京的步伐较快,北京的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已经走入了实施推广阶段,一批雨水工程已经得到实施,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中也将采取雨水利用技术。

[4][13][3]

目前我省雨水资源的利用现状有多种方式,但归纳起来有3个方面:

就地拦蓄人渗利用、覆盖抑制蒸发利用和雨水富集叠加利用。

1.1就地拦蓄入渗利用研究

利用水分的重力效应和土壤的水库效应,根据土壤的可渗透性,以及雨水通过下渗被土壤接纳后的可贮性,通过采用营造田问微集水面和改进耕作措施等水保耕作技术,使降雨就地拦蓄人渗,减少雨水径流流失,提高土壤的贮水量,延长土壤水分的有效供应时间,进而提高植物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就地拦蓄人渗利用技术包括水保工程技术和耕作技术。

水保工程技术:

通过修筑水平梯田、水平沟、隔坡梯田、鱼鳞坑、丰产沟、反坡梯田、集水面整地等水保工程技术,对原地形特征进行改变,使降雨就地拦蓄人渗,提高雨水利用率。

据试验观测,在年降雨量450~500mid.的半干旱地区,其拦蓄功能与坡地相比为:

水平梯田35~100121121/a,隔坡梯田25~65mm/a,水平沟15~57mm/aⅢ[16]。

水保耕作技术:

水保耕作技术主要包括t带状问作技术、粮草等高带状轮作技术、等高耕作技术、水平沟耕作技术、沟垄耕作技术、人渗坑渗水孔耕作技术、蓄水聚肥耕作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起到拦蓄径流、减少土壤冲刷、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

1.2覆盖抑制蒸发利用

雨水被土壤接纳成为土壤水分后,受光、热和风力作用具有可蒸发性。

在干旱半干旱区,无效蒸发十分剧烈。

研究资料表明:

其中70~80以径流和蒸发形式损失掉,仅有20~30被作物利用。

特别是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处于裸露和半裸露状态的土地,由于忽略了减少地面蒸发,造成雨水资源的蒸发损失。

因此,利用覆盖抑制蒸发,延长水在土壤水库中的集蓄时间,是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覆盖技术有以下6类。

(1)黑色覆盖技术:

利用秸秆、干草、枯草等植物残余或各种物质燃烧后的灰分或畜禽粪便沤制的厩肥直接覆盖于土壤表面,可以增加温度,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速率,保蓄水分,避免板结,供给营养等作用。

梅旭荣等详细报导了陕西永寿和山西屯留等地用秸杆覆盖小麦、玉

米地等,水分利用率提高15.3~57.6。

据陈国良研究:

黑色覆盖可减少蒸发12~42mm,使播前土壤水分增加27.5mm。

厩肥覆盖和灰分覆盖虽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但由于养分损失过多,其利用率远低于底肥使用,不宜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2)白色覆盖技术:

白色覆盖技术即塑料薄膜覆盖技术,用工业生产的塑料薄膜覆盖地面,利用其透光性好、导热性差和不透气等特性,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水分利用率。

王斌瑞等通过塑料薄膜覆盖,林地土壤水分提高24.3。

[17]

(3)绿色覆盖技术:

绿色覆盖又称为生物覆盖,利用植物种植在地面,发挥其根系、叶的固定和遮盖作用,具有减少径流和抑制蒸发的双重作用,其中减少径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截留降雨和增加入渗两个方面。

据王斌瑞应用低等植物石果衣覆盖地面,一般可以减少土面蒸发量30~40。

[17]

(4)化学覆盖技术:

化学覆盖是利用化学方法,施用在土面后,形成一种连续性薄膜,切断土壤毛细管,阻止土壤水分通过,抑制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

国外曾使用胶乳、石蜡、沥青、石油等喷洒在地面上,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我国亦在一些地区试验应用,虽效果较佳,但成本太高,目前还不宜大面积推广。

(5)砾石覆盖技术:

利用卵石、砾石、粗砂和细砂的混合体覆盖在土壤上,改变水分人渗方向,保持土壤水分,是“砂田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坎那利岛兰查洛特地区利用火山灰覆盖在葡萄园,成为一种极好的蒸发抑制剂

应用较多。

(6)土壤覆盖技术:

土壤覆盖技术是在农田土壤表层,人为地创造一层松紧适度的土壤覆盖层,以起到减少蒸发、保蓄水分的作用。

它投资少、见效快、易操作,是我国干旱半干旱作物栽培的重要技术之一。

1.3雨水富集叠加利用技术

干早半干旱地区降雨偏少,分配不均,供需错位,由于自然降水具有再分配性和可移动性,利用自然和人工创造的集流面进行雨水资源的再叠加,即把多个地块的雨水径流叠加于一个地块上或把多个时段的雨水径流叠加在一个时段上,减少集流区水分的无效消耗,增加水分供应;减少作物非生育期的水分消耗,增加生育期的水分供应,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主要包括集水、贮水、高效利用3个方面。

(1)集流技术:

集流技术是利用自然和人工营造集流面把降雨径流收集到特定场所。

目前采用村庄庭院集雨,硬化路面集雨,荒坡集水面集雨,塑料大棚棚面集雨等形式。

集水面材料有:

塑料棚膜、混凝土、混合土夯实、素土夯实、砖瓦面、喷沥青夯实地面等。

据定西地区水保所测定:

用塑料薄膜、混凝土混合土、原土处理集水面,集水效率平均59%,58%,13%,9%,单位面积年集流量分别为0.259,0.256,0.055,0.038m/m均高于自然状态下的集流面。

⒆另据山西省临扮地区水保所测定,村庄道路、砖瓦屋顶、水泥砂浆抹面、塑料薄膜覆盖面、灰土夯实的集流效率分别为15.50%,30.30%,83.03%,89.63%,32.34%[18]。

砾石覆盖技术在我国新疆、甘肃河西地区

(2)贮水技术:

贮水技术是通过修筑小水库、塘坝、水窖等工程设施,把集流面所拦蓄雨水贮存起来,以备利用,小水库、塘坝、涝池等由于蒸发下渗等,贮水效率低,国外一些地方采用在水面上覆脂族醇等液态化学制剂,也有采用轻质水泥、聚苯乙烯、橡胶和塑料等制成板来抑制蒸发,但这些方法成本较高,目前许多国家正着手研究一些廉价而且绝热,浅色能避免太阳能过入水体的反射材料,以便能在水库等水面上覆盖抑制蒸发。

水窖是一种相对较好的贮水施。

水窖有红胶泥水窖,三合土或二合土抹面水窖,也有混凝土薄壳水窖。

据定西水保所研究表明,红胶泥水窖年损9.35m,保存率75.4,投资少,贮水成本0.23元/(m。

.a),但寿命短。

混凝土薄壳水窖,年损1.08m,保存率97.1,虽一次性投资高,但寿命长,贮水成本0.41元/(m。

.a)r。

[20]

(3)雨水高效利用技术:

雨水高效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输水方法、节水灌溉方式、节水灌溉制度及先进的集水农业技术4个方面。

①输水方法:

输水是雨水贮存与利用之间的重要环节,传统水渠输水因人渗蒸发等,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且有渠道占地等缺陷。

为了提高输水的利用率,现采用管道输水,其输水利用率可达到97~99,比土渠输水节水35左右,比硬化渠道节水5~15。

②节水灌溉方式:

节水灌溉方式是雨水资源利用的最重要环节主要有喷灌、滴灌、微喷灌、雾灌、渗灌、管灌等几种形式。

喷灌:

喷灌是利用加压设备或利用高处水源的自然水头,将水流通过管道,经过喷头喷射到空中并散成水滴来进行灌溉的。

喷灌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

喷灌有灌水均匀(均匀度达0.8~o.9),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控制灌水量,不易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不破坏土壤结构,可调节田问小气候等优点,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据测定;喷灌水资源利用系数可达0.72~o.93,比坡面灌溉省水3o%~5o%。

但喷灌一次性投资高,受风和空气温度影响很大,对水质要求高。

因此,适宜于水资源短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推广应用。

滴灌:

漓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管、孔口和滴头等灌水器,将水漓逐滴均匀缓慢地滴八作物根区附近土壤的灌水技术。

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

灌溉系统采用管道输水,输水损失很少,可有效地控制水量,水资源利用率高,用水量仅为大田灌溉用水量的1/6~t/8,比喷灌省水1/2。

另外,由于滴灌实现自动化管理,不需要开沟等,可溶性肥料随水施到作物根区,水流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