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时政聚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216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时政聚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时政聚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时政聚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时政聚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时政聚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时政聚焦.docx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时政聚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时政聚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时政聚焦.docx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时政聚焦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形式等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1、 对新闻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是教学重点 

学习难点

2、 体会本文四字句与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学习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学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阅读第171页“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新闻的概念

概念:

新闻是满足人民信息传播与交流需要的一种实用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2、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3、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4、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的就是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消息的结构

新闻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主标:

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

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标:

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

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

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

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背景:

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

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

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

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消息的特点。

 

1、传播性2、时效性3、真实性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毛泽东:

字润之,笔名子任。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讲话稿收在《》里,他的诗词收在《》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里。

本文作者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他的许多经典语言哲理深刻,广为流传。

下面是毛泽东流传较广的几句话,请将它们连线。

(3分)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气势,感受情感。

二、互动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2、分析消息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3、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

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二、检测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文体的特点,培养概括能力。

2、体会文本结构特点。

3、感悟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含义;

香港问题的由来;

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和意义。

教学要点

一、导入

听唱《七子之歌----香港》,设置情境,营造氛围。

二、解题

标题是对新闻报道的浓缩,本文标题中的“恢复”意味着香港已回归祖国的怀抱;“进入新时代”是对“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美好明天的展望和祝福。

三、齐读全文。

四、小组将搜集到的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互相交流

明确:

1、香港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213年,秦将香港纳入秦朝中央政府的疆域版图。

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

1842年,香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被强行割让。

1856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又割让九龙司。

1898年,英国又强迫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租新界,面积约975.1平方千米。

1941年12月26日,日军占领香港,“三年零八个月”。

1945年8月,英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夏克从日军手中接受香港。

1949年,中国政府提出“暂不收回香港”。

2、中英谈判始末

1982---1984年,中英签署了《联合声明》,成功解决香港问题。

邓小平先生与撒切尔夫人会晤、谈判过程简介。

五、快速浏览全文,思考

1、本文的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分别是什么?

2、本文的“5W”、“HOW”分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六、感受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明确:

这是中华民族史册的光辉一页,记录了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的一段历史的终结和新的时代的开端。

在被奴役156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重新成为这块国土的真正的主人,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盛事。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借助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导入

“一国两制”乃智慧之策。

香港回归后的实践证明,这一国策是可行的。

我们今天再次回顾1997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研读课文

1、速读课文。

2、讨论:

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

3、领会“恢复”、“主权”、“宣告”这几个标题关键词在全文中如何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

4、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寻找发现:

⑴这则消息的背景材料以及其作用。

⑵数字的运用,有的十分精确,有的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5、思考:

“50秒”意义何在?

明确:

⑴宣告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即要结束;

⑵预示着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终于得以雪洗。

三、探究:

本文是如何组织内容的先后次序的?

讨论后明确:

逆序叙述—倒金字塔式(1---3)、(21—23),顺序叙述---金字塔式(4—23)。

四、词句品味•积累

1、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站在了香港这块国土上。

提示:

渲染“国土”的神圣和香港回归的意义。

2、23时59分,英国米字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声中徐徐下降。

在香港悬挂了150多年的米字旗摘50秒钟落下旗杆。

零时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在紫荆花区旗相伴下冉冉升起。

提示:

时间,在这几十字中出现了四次,“零时整!

”这个改变历史的瞬间被突出强调。

“徐徐下降”和“冉冉升起”形成鲜明对比。

五、小结

这则消息全景式的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对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习这则消息,不能不让人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六、布置作业

假如我校要搞一次校庆活动,请你设想一下,写一则消息,报道这次的庆祝活动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3、体会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

从“漫谈入手”,理解本文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教学要点

一、导入

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谁能说说他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时期?

(生: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对,他生活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是好多人心目中的英雄。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场战争的有关情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它的文章。

(板书课题)

二、解题

漫谈,即随便的谈,本文即是一篇漫谈性质的文章。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介绍

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教师引导归纳。

明确: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

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斯大林奖金)、《暴风雨》和《九级浪》等。

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1942年8月,德军主力对斯大林格勒全面进攻,艰苦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四、研读课文

1、齐读课文。

2、通过和前两篇比较,领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

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

①时效性;②真实性;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

①新在事实;②新在时效;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

3、思考:

⑴本文的焦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希特勒的溃败。

⑵文章的脉络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本文的脉络是议论,以议论为纲来组织调遣事实,议论的结构是完整的,而事实是不完整的,是按照议论的要求加以取舍剪裁的。

⑶本文的目的是讲述事实,还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明确:

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五、探究

1、同样写战争,《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正面写战斗的,直接告诉读者战斗进展态势;而《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只是写战斗外的情况,侧面描写被围德军军心的散涣和生活的窘困,预示了希特勒的溃败。

2、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

讨论后明确:

本文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从侧面描述德军的窘况,从中可看出德军必败、苏军必胜的趋势。

六、颖悟

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⑴见解独到、视角新颖,线索清晰、细节突出;

⑵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七、小结

本文讲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义必将灭亡的道理。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的苦难。

八、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三。

2、熟读本文,并预习下文。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培养我

们在快速浏览中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与安排: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提问有关新闻文体的知识引入。

1、新闻的六要素是哪些?

2、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什么?

3、新闻文体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4、电头一般包括哪些因素?

二、展示学习目标,并认定目标:

1、识记文中的规规矩矩、震撼、宽裕、简陋等字词和趋之若鹜等词义。

2、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

3、朗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三、预习检测与字词教学:

在学生交流预习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下列检测

1. 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jǔ矩jǔ震撼hàn宽裕yù简陋lòu趋之若鹜wù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

宽绰、富裕。

趋之若鹜:

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

鸭子。

力所能及:

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震撼:

震动,摇撼。

3.介绍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

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

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

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四、课文内容学习。

1、分别指名多位学生高声朗读全文。

注意不要错读和漏读。

2、引导学生谈谈读了文章的感受,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评点并明确: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则新闻评论。

记者以调查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得出了农民工尽管收入低,但非常重视子女的上学问题的结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记者给那些贫穷的但重视教育的农民工的评语,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生浏览全文后,先思考,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分析和展示。

教师在听取分析后引导统一认识,明确行文思路。

公布结果------调查过程--------展开评论

5、文章主旨:

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6、探究思考: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

明确:

作者强调这两件事实是为了说明供子女上学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事,尽管他们的子女就读于民办民工学校,但是教育费用占据着他们收入的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仍能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更可见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7、小结此讲:

五、当堂检测:

1、依照下面的话重新立意造句.下面的话中“别人”与“自己”是一组对立的词语,并反复使用,造句时要考虑这一点。

学会欣赏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呵护别人,就是疼爱自己。

2、下列句中,没有修辞手法的是()

A、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的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B、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C、们来到河边,星光底下,看见河面不过半里来宽,隔河有几点星光,像是村落。

D、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像星星。

六、作业布置:

1、抄写字词和解释(屏幕展示部分)。

2、《练习册》52页1—3题。

七、板书设计

猜想失学率高

公布结果实际无一人辍学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收入低,负担重

再苦也没调查过程受教育范围广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有苦孩子城里人同样重

展开评论农民工视教育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问卷调查的询问引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并认定目标:

1、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2、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

3、概括写作特点,与消息进行比较学习。

三、预习检测与字词教学:

在学生简要复习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下列检测

1. 为下列加点词注出拼音。

规规矩矩()震撼()宽裕()简陋()趋之若鹜()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

趋之若鹜:

力所能及:

震撼:

四、课文内容学习。

1、简要回顾上讲内容,复习巩固。

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2、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一些相关的数据,并加以分析思考: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对作者所持有的观点起什么作用?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评点后明确:

3、为什么在第6段中说“这是本次调查最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

虽说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光金副研究员没有做具体分析,但我们从前文叙述中已能够捕捉到这样一些信息:

1)农民工子女都能接受教育。

2)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不能接受同等教育。

这就为今后政策的调整确立了方向,这种不平等教育将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慢慢消失。

4、写作特点:

1)重视以事实说话

全文列举了调查后的许多事实,尤其是大量的数据,使读者多诸多事实有所思考,也便

于理解作者所作的评论。

2)、善于设置悬念,渲染反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还善于设置悬念,大事渲染调查设计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反差,引起读者去了解调查的实际结果。

3)、讲解独到,视角新颖。

本文选取罗勒当前一个热点问题,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来展开评论。

在根据数据得出震撼人心的结论后,对农民工重视教育的做法表示充分地肯定,同时也在文字的叙述中表露了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接受不一样的教育表示同情。

6、探究思考:

探讨学习课后练习四

明确:

消息是用事实说话的,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中,作者只陈述事实,基本没有发表什么议论。

新闻分析(也称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事实),全文也是写实为主,他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请讨论。

新闻评论的主要目的当然是谈观点,摆事实的目的还是在于证明自己的观点。

7、小结此讲:

报人邵飘萍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

抓住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时闻要事,关心国家大事。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与安排: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在背诵古诗后,由上文内容引发的思考引入。

二、展示目标:

1、识记文中的规规矩矩、震撼、宽裕、简陋等字词和趋之若鹜等词义

2、了解人物评论(随笔)的文体特点。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

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3、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把握文章结构。

三、预习检测与字词教学:

1.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在学生交流预习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下列检测

晨曦xī豪气干gān云一世之枭xiāo访晤wù拉拢lǒng

攻讦jié聘pìn请觥gōng筹交错酒意正酣hān寻觅mì

心急如焚fén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豪气干云:

豪迈的气概直上云霄。

干:

触犯,接触。

一世之枭(xiāo):

做了一辈子枭雄。

比喻凶狠恶毒的人。

会晤:

会面,会见。

旁敲侧击: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说明。

而从侧面曲折表达。

亲离众叛:

亲信背离,众人反对。

形容十分孤立。

采访必工:

必定采访得精巧到位。

工,精密,巧妙。

有干时忌:

触犯当时禁忌的。

觥筹交错:

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攻讦:

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3.介绍人物评论的文体特点

四、课文内容学习。

1、分别指名多位学生高声朗读全文。

注意不要错读和漏读。

2、引导学生谈谈读了文章的感受,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评点并明确:

《报人邵飘萍》是一篇人物评论或称人物随笔。

作者记叙了现代著名记者邵飘萍作为报人的那种勇敢、机智以及面临死亡时的铮铮铁骨。

目的是让读者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业务素质有所了解。

1、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第一部分:

(1--4)描述邵飘萍从容就义的场面,揭示了他被判死刑的真正原因,初步展示了一个敢于直言、不畏牺牲的记者形象。

第二部分:

(5--10)通过两件事来写邵飘萍的种种特点,赞美他具有记者中最高的职业水准。

A(5)总述邵飘萍具有代表记者中最高的职业水准。

领起下文。

B(6—7)举例说明他具有报人的勇敢和智慧。

C(8)以他人的评价来说明邵飘萍具有代表记者的敏感和正直。

D(9--10)举例来说明他的智慧。

第三部分(11--14)写邵飘萍对于记者的要求以及他被处死的真正原因。

2、文章主旨: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本文通过对邵飘萍笑对死亡和他如何获取新闻的典型事件的描述,表现了作为报人的邵飘萍是勇敢、机敏、正直以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性格和品格。

6、小结此讲:

五、当堂检测:

1、仿照例句,请写一个句子。

母爱是人生的一首歌:

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提示:

可以把知识、友谊、青春等作为写的对象]

2、根据提供的情境,按要求答题。

初三某班同学就“开卷是否有益”进行着热烈的辩论。

正方主辩围绕“开卷有益”的观点进行了论辩。

假若你是反方主辩,那么,你确立的观点应该是“”,请围绕你的观点写出两条理由。

当你接过正方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在阐述观点前应该有几句恰当的话,这几句话应是:

六、作业布置:

1、抄写字词和解释(屏幕展示部分)。

2、《练习册》54页1—3题。

七、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1--4)从容就义------------敢于直言、不畏牺牲

第二部分:

(5--10)两件事-------------最高的职业水准

A(5)总述---------领起下文。

B(6—7)举例说明勇敢和智慧。

C(8)评价说明敏感和正直。

D(9--10)举例说明他的智慧。

第三部分(11--14)对记者的要求-------被处死原因。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背诵表现爱国之情和浩然正气的诗句引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并认定目标:

1、概括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学会分析概括的方法。

2、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

3、概括写作特点,与消息进行比较学习。

三、预习检测与字词教学:

在学生简要复习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下列检测

1. 为下列拼音写出汉字。

晨xī(曦)豪气gān(干)云一世之xiāo(枭)访wù(晤)拉lǒng(拢)

攻jié(讦)pìn(聘)请gōng(觥)筹交错酒意正hān(酣)寻mì(觅)

2、根据词义连线搭配。

豪气干云做了一辈子枭雄。

比喻凶狠恶毒的人。

一世之枭触犯当时禁忌的。

采访必工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有干时忌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觥筹交错必定采访得精巧到位。

攻讦豪迈的气概直上云霄。

四、课文内容学习。

1、简要回顾上讲内容,复习巩固。

本文通过对邵飘萍笑对死亡和他如何获取新闻的典型事件的描述,表现了作为报人的邵飘萍是勇敢、机敏、正直以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性格和品格。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邵飘萍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学生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