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41135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doc

《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doc

倾情帮扶结硕果携手共建新农村

——市民政局包扶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市民政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依照《千名干部包扶千村计划》,从2012年4月开始,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开展扶贫开发定点包扶工作。

1年来,该局始终坚持思想认识、组织机构、领导责任、驻村人员和工作措施五到位,找准帮扶切入点,在抓好组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化教育条件、发展群众致富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显著改善了扶贫点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圪台乡圪台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科学指导扶贫工作

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布置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该局局党委对此高度重视,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明确分管领导,成立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抽调3名干部(其中1名处级干部任组长)组成扶贫工作组,负责年度扶贫的具体工作。

局党委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协调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扶贫工作顺利进行。

该局还积极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联系,争取资金、落实项目。

为科学制定扶贫工作计划,该局领导和扶贫工作组先后多次赴扶贫村进行实地调研,在摸清底数、熟悉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了定点包扶四年总体规划和每年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步骤和措施,既尽力而为,竭力帮助扶贫村解决最迫切的困难;又量力而行,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计划实施过程中,局领导多次深入扶贫村进行督导,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召开现场会,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保证了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推进扶贫工作

(一)抓好组织建设,打造强有力的村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

该局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深入推进“三培两带”工程,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强村组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有关会议精神,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增强做好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培养群众信得过的“带头人”。

对村支书严格要求,帮助其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领导能力,使其成为村级党组织的坚强核心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2010年,该村党支部书记叶少平通过全省组织的公开选拔被录用为圪台乡政府公务员。

三是补充新鲜血液,提高党员素质。

四年共发展党员9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1名,举办了4期党员培训班,培训党员81人次。

四是增强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扶贫组针对村支部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提高意见,促进该村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走在全乡前列,村班子的威信大为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森源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一大难题。

该局多方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四年来,该局通过争取资金支持和局扶贫资金共维修山塘水库5座,新修水坝1座,农田受益面积达1100亩。

二是解决村民饮水问题。

为解决该村近500户村民饮水难问题,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扶贫工作组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争取配套资金,让该村的四个村小组户户通上自来水,村民喝上了干净放心水。

三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扶贫工作组多方争取筹措资金,四年共完成了6.2公里的水泥路面,落实了2公里特批项目。

为方便小学生上学,消除安全隐患,修建了一座水泥桥并硬化了0.9公里长的道路。

四是建成村委会办公楼。

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修建了300平米的村委会办公楼,添置了电脑、电视、办公桌椅、文件柜等办公用具。

五是加强村希望小学基础设施建设。

森源村希望小学没有配套的教师宿舍和食堂,造成教师的不稳定和教学质量下滑。

工作组协助村里多方面筹措资金,新建了170平米左右的宿舍、食堂,解决教师生活的实际困难,改善教学生活条件;修建标准化的篮球场、跳远沙坑、体育比赛看台,划拨专项资金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绿化。

该局团委还组织团员青年为学校捐款赠书,赠送电脑、电视、一大批书籍和体育用品,成立青少年活动中心。

(三)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增强扶贫村“造血”功能。

为改变森源村贫困落后的面貌,该局始终把发展村级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扶贫开发的核心环节,在努力壮大村级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积极引进资金,帮助引进和培育扶贫支柱产业。

积极推进“希望在山”工程,协助引进铅山县天鑫绿化责任有限公司,开发山林1600多亩,实现人均增收100多元。

引导农户开发荒山林地,种植鸭梨、板栗等经济水果林,开展立体种养殖;积极鼓励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村民占建华自购电机开办制衣加工厂,不但经营状况稳定,还解决了本村20余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10年,该局多方筹措帮扶资金25万元,采取村办加农户的形式,成立村办集体经济,种植大棚蔬菜。

通过多元化的种养殖、引进和培育扶贫支柱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辟了新渠道。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该局与县扶贫办沟通,联系相关单位专家开展科技扶贫,帮助培育新品种,大力推广新技术,举办种、养殖培训班,让农民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增强了农民增收的内在潜力。

三是组织劳务输出,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积极为劳务输出提供信息,帮助成立外出务工人员协会。

全村共输出劳动力近800人,累计增收6400多万元。

(四)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

该局发挥测绘优势,为新农村建设绘制规划图纸,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采取“新农村建设资金争取一点、扶贫资金拨一点、村委会筹一点、村民出一点”的做法,共筹集资金60万元,使该村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变,全村实现“五通”,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二是帮助建设文化站。

在村部三楼设立文化站,该局为文化站捐赠了300套农村实用书籍以及文学、法律等方面的书籍,为村民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是完善村级卫生所。

在原有村级卫生所的基础上,对其不规范的医学器材、药品摆放,卫生条件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其整改提高,使卫生所达到了初级医疗条件,大大方便了村民看病就医,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四是开展捐赠奖励活动。

该局主要领导每年春节前夕都要走访慰问困难户,4年来共走访慰问困难户43户,发放慰问金21500元。

积极发动干部职工向扶贫村开展捐赠活动,捐赠各种衣物图书等。

为鼓励先进,充分发挥致富典型的带头示范作用,先后对16户致富能手给予了每户1000元的奖励。

五是开展结对帮困助学活动。

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和结对助学活动,经过一对一的结对帮助,贫困户的家庭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贫困学子也解决了学习的后顾之忧。

六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协助开展创建和谐村组、和谐家庭活动,积极联系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铅山县文化局、上饶市歌舞剧团多次送电影、戏剧进村,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三、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在实践中锻炼干部

扶贫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没有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完成了不了艰巨任务的。

一方面,抽调经验丰富、协调沟通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组成扶贫工作组;另一方面,对扶贫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教育,在工作中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培养良好作风。

一是锤炼务实作风。

工作组制定计划、开展工作前做到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建议,确保制定的计划、开展的工作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是增强宗旨意识。

加强思想教育,要求干部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是保持清正廉洁。

要求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工作中与群众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化,尊重当地干部群众,不增加群众负担,严格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工作组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精神风貌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1年来,市民政局共自筹资金51.45万元,争取扶持资金217.5万元,为森源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四年来,该村经济规模逐步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600元增长到2010年的3800元,村级集体经济由2007年的3.8万元到2010年的9.5万元,高于全乡平均水平,昔日的“光棍村”成立今天的“梧桐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文明进步的村风村貌初步形成;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该村先后两次被评为铅山县先进基层党小组、全市新农村建设第九名,铅山县综合治理“平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