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025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docx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docx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

管理基础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三层含义: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

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管理具有双重属性,既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从根本上讲,管理之所以具有双重属性,是因为其对象——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就具有双重性,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得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额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管理相应的具有双重属性。

一方面,管理是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组织、指挥与协调生产的功能,是社会劳动过程的普遍形态,只要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需要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不取决于生产关系,自然属性为管理的一般属性。

另一方面,管理又是适应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因此社会属性为管理的特殊属性。

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科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成为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使得管理活动能够在一系列体现管理客观规律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进行。

管理亦是一门艺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目的在于让管理者意识到,管理科学并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互补的。

管理者想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必须以管理科学提供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指导,根据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充分发挥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的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相结合起来,采用适当的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片面的强调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管理的失败。

如果只讲管理的科学性,不讲管理的艺术性,难免导致僵化管理;相反,只讲管理的艺术性,而不讲管理的科学性,则难免犯经验主义错误,缺乏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后劲。

4.管理的作用

①协调、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组织效率,实现“1+1>2”的效应。

②科学决策、适应环境,拓展组织的生存发展空间。

5.管理的职能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率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继法约尔之后,人们对管理职能的认识基本统一,认为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①计划职能管理者对要实现的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和具体安排。

其内容涉及:

分析内外环境、确定组织目标、制定组织发展战略、提出实现既定目标和战略的策略和作业计划、规定组织的决策程序等等。

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②组织职能对组织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人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安排。

其内容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建立管理体制、分配权力、明确责任、配置资源、构建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等等。

③领导职能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目标向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其具体途径包括激励下属、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指导、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冲突等等。

④控制职能管理者运用事先制定的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寻找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的过程。

❤管理的这四项基本职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理论上讲,这些职能是按一定顺序发生的,计划职能是首要职能,其他职能都是为了执行计划职能即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和保证计划方案的实施,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权力体系和信息沟通渠道,因而产生了组织职能;在组织保证的基础上,管理者必须选择适当的领导方式,有效地指挥、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组织内外的冲突,最大限度的发挥组织效力,于是产生了领导职能;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者还需要根据预先制定的计划和标准对组织员工的工作状态与结果进行衡量,并及时纠正偏差,即实施控制职能。

这体现出了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

从不断持续将新的实际管理过程来考察,管理过程又是一个各种职能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各种职能之间经常相互交叉。

6.管理者

❤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管理者分为:

①高层管理者 主要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②中层管理者 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基层管理者主要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管理者的角色

1955彼得.F.德鲁克率先提出了“管理者角色”的概念(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

20世纪60年代末期亨利.明茨伯格进一步提出了管理者扮演着十种不同的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这些角色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

①人际角色:

代表人、联络者、领导者

②信息角色:

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决策角色:

企业家、混乱驾驭着、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

又称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指管理者纵观全局,把组织看成一个整体,认清左右形势的重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据此准确地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当今社会,决策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概念技能又是影响决策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因素,拥有出色的概念技能,可以使管理者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决策。

所以越是高层管理者越要有较强的概念技能。

(2)人际技能又称人际交往技能,指的是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联络、处理、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创造一种使人感到安全并能畅所欲言的氛围,从而激励和诱导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挥和指导组织成员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

人际技能对于所有管理者都很重要。

(3)技术技能指的是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的工作时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其熟练程度。

越是基层管理者越要有较强的技术技能。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强调“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

(2)协调人际关系的思想(“以德待人”“谦虚礼让”“和为贵,交相爱”“不偏不倚”“中庸平和”)

(3)“利”“义”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小人远之,君子近之)

(5)提高管理者素质的思想(“修己”而后“安人”“其身不正不令则正”“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不但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而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古为今用,既有利于提高中国管理思想在整个世界管理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变革与创新。

2.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1776年《国富论》一、劳动分工的观点二、经济人的观点

(2)巴贝奇的管理思想一、对分工的作用作更全面地解释(1832《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二、设计了一种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制度

(3)欧文的管理思想,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出版了有关管理的著作,被誉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3.西方古典管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管理比较系统的加以阐述的称谓---

(1)科学管理理论

❤创始人:

美国泰勒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主要内容:

研究如何提高但个工人的生产率问题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匹配,只眼这样,他就恩更为一流的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工作职能相分离

(2)组织管理理论

❤创始人:

法国亨利-法约尔现代组织管理之父1916年《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主要内容:

着重研究管理职能与整个组织

一、六大类企业经营活动1技术2商业3财务4安全5会计6管理活动

二、管理的五项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条原则1劳动分工原则2权利与责任对等制3纪律严明制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7报酬合理原则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原则10秩序原则11公平原则12人员稳定原则13首创精神原则14集体精神原则

(3)“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创始人:

德国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特征

(1)有明确的劳动分工

(2)建立等级体系

(3)对员工的严格选拔与任用

(4)对管理人员管理的名额规定

4西方现代的管理理论

(1)行为科学理论

❤人物美国学者梅奥20世纪二三十年霍桑实验市提出人际关系学说

❤内容

一、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霍桑实验”经大量的实验发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能力)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除了正是组织,还有非正式组织

(3)新型有效的领导应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来激励士气,最终提高劳动生产力

二、人际关系学说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并分之为激励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

(2)管理科学理论

❤以二战时为解决军事问题的定量方法为基础而发展起开的

❤主要特点:

(1)研究取向不同于行为科学--解决关于什么的问题

(2)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同于管理科学:

研究范围超出泰罗时代并运用多种数理统计的方法

5热带丛林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组织内外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变化,使管理实践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严峻挑战。

这引起了各界科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现代管理问题展开研究,带来了管理理论的空前繁荣,涌现出一大批管理学派,管理学界出现了各种管理理论和流派盘根错节的“热带丛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

(1)社会系统学派美国巴纳德1938年《经理的职能》

一、《经理的职能》标志社会系统学派的确立

二、强调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条件:

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三、强调协作系统经理人员的五项职能: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招募和选拔能最好地做出贡献、协调地进行工作的人员,并使之协调地、有效率滴进行工作;❤规定组织目标;❤授权;❤决策

(2)决策理论学派美国西蒙1960年先后《组织》《管理决策新科学》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全过程,所以管理就是决策

 

(3)权变管理学派美国菲德勒和伍德沃德20世纪70年代

侧重对管理的行为和对管理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上

(4)经验主义学派戴尔

❤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已从企业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成功的管理者的经验为主演研究对象

6.管理理论前沿

一、关于战略管理最新理论——合作竞争理论

迈克尔·波特创建企业战略理论(提出了决定产业吸引力的五种竞争作用以及企业发展的三种基本战略和实现这些战略的价值链分析方法),此后,尼尔·瑞克曼等提出了合作竞争理论,该理论认为,

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必须遵循基本准则为:

努力创造贡献的潜能、共有的价值、尽量创造有利于伙伴关系的环境、与供应商的目标一致。

建立成功的伙伴关系需要注意的三个基本因素:

贡献、亲密、愿景

二、关于组织学习的最新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

由彼得·圣吉创建,因此被称为“学习型组织之父”,代表作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任务》(1990)和《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关于组织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理论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就是对企业并购中不同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是并购企业的文化经历冲突→认同→协调→重塑的过程.

(1)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

探索期:

是指全面考察整合对象原有文化的状况,原有文化同并购企业的差异和冲突的可能,以及根据考察结果做出初步整合方案的时期;

碰撞期:

是文化整合步骤的整合阶段,该阶段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变革举措,而且监控“障碍焦点”十分重要;

磨合期:

是指两种文化逐步走向融合的一个较长的阶段,该阶段的着眼点在于维护和调节这种新制度,使之能够顺利而有效的贯彻,试图寻找双方的“中立点”即于双方文化都不矛盾的第三点;

拓创期:

是在文化去相融合的基础上,被并购企业开拓创新或整合出新的文化的时期。

(2)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基本模式

文化注入式——文化同化,文化融合式——文化转化,文化促进式——文化多元化

(3)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整体性,平稳性与适度性,充分沟通原则

(5)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策略

建立共同愿景,进行文化培训,运用整合同化理论,利用非正式组织进行沟通

 

第三章企业的社会责任

1.社会责任的概念

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三个概念:

(1)企业的社会契约,其核心内容是基于企业伦理的企业社会责任

(2)利益相关者又称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相关。

这一概念最早由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中提出。

自福瑞曼1984《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式》出版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得到广泛应用。

企业必须对对受企业行为影响的诸多群体的生后质量负责,这些相关利益团体包括组成企业环境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内部利益相关者(业主、员工、股东)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顾客、工会、消费群体、金融机构、供应商、行业协会等)两种类型。

普瑞斯顿1995年在对传统投入产出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模式比较研究中,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3)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指企业对社会责任进行的回顾,其宗旨是确保更全面更广泛的了解和掌握受企业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和实践,以便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调节过去相关的目标,确定新的目标。

社会审计的内容包括社会责任的种类,企业应对社会问题的方式,社会问题本身。

2.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

(1)市场行为要素,社会责任的市场行为是指企业通过竞争的市场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这个行为始终处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支配地位。

最能检验企业社会责任的是市场行为。

(2)监督行为要素,社会责任的监督行为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规则、社会契约的规则。

(3)自愿行为要素,社会责任自愿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超越法律的要求。

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一种约束,但有些社会行为尚未受到法律约束或约束的还不够严格;第二,社会舆论的要求。

社会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起到一种监督作用,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对社会舆论做出积极反应。

 

3.道德起源运动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企业中兴起了道德起源运动,倡导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为一体,建立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信赖关系。

1971年六月,美国交技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报告,该报告列出了58种旨在要求企业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

这些行为涉及10个方面,分别为经济增长与销量,教育,雇用与培训,人权与社会平等,省市改进与发展,污染防治,资源保护与再生,文化与艺术,健康,政府方面。

4.SA8000标准由9个要素组成,每一个要素又有若干子要素组成,由此构成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不使用或不支持使用童工;

(2)不使用或不支持使用强迫劳动;(3)健康与安全;(4)结社自由与集体谈判权利;(5)不从事或不支持歧视;(6)惩戒性措施;(7)工作时间;(8)工资报酬;(9)管理体系。

任何企业或组织可以通过SA8000认证向客户、消费者和公众展示其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与承诺。

5.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观点

(1)企业社会责任的“古典观”

“古典观”以企业为中心,将履行社会责任视为实现经济责任的手段和一种投资行为。

这种观点基于经营环境与舆论的变化,认为企业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也符合企业的利益。

莱维特(1958)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危险的行为。

社会问题让企业来解决,就必须赋予企业更大的权力,企业将逐渐演变为具有支配地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力中心,这是十分危险的。

弗里德曼则认为。

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利润享有所有权;企业管理者是股东的代理人,他们并不拥有他们所经营管理的企业,他们只是雇员,要对股东负直接责任,即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股东利益来行使公司控制权,经营业务,追求最高的财务收益率。

“古典观”在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时,是通过分析企业财务年度报告内容进行的,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冲突。

(2)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经济观”

“社会经济观”以社会为中心,把社会责任视为企业最主要的责任,并不是仅仅因为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有利才这样做。

持这种观点的企业对社会的服务是真诚而彻底的。

当然,它们同样追求合理的利润,但把利润看做是第二位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手段和副产品。

“社会经济观”认为,一个真正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要追求利润、遵守法律、重视伦理、广施慈善;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在于使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社会总价值,而不仅是最大化股东的投资回报,他们必须全面考虑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对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具体来说,该观点反对企业是一个只对股东负责的经济实体的观点,认为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生存,然后才能追求利润。

“社会经济观”研究的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两者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

6.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原则企业是一个为利润而营运的组织,经济目标是企业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目标的基础。

如果企业没有经济条件,就不可能完成社会责任,也不能达到企业的社会目标。

虽然企业的社会目标有助于企业的经济目标,但企业的社会目标只能促进而不能替代经济目标。

(二)法律要求与社会要求的关心原则

企业必须遵守法律的要求,法律责任是社会责任的基础。

企业遵守法律要求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低要求,如果企业不履行法律责任就不可能履行社会责任。

(三)企业契约与社会契约的关系原则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总和,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契约关系,履行利益相关者的契约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同时,企业与社会之间也存在一种契约关系,社会契约要求企业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期望。

7.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1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关系融洽的工作环境,既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也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工作环境方面)

2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激励与奖励机制,尊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体现公平性(激励与奖励的制度方面)

3支持工会的工作,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员工权益方面)

4为员工提供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提高其技能,增强工作参与感与责任感(培训技能方面)

(二)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企业对服务对象的责任

1尊重消费者主权,维护消费者利益

2履行对消费者的道义责任

(四)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1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

2积极研制开发、生产绿色产品,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3尊重环保法规,一旦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要用于担责

(五)企业对竞争者的责任

1不制订垄断价2不用行政干预3不用非法手段获取商业秘密4不造假5不诋毁

(六)企业对社区居民的责任

关心文化事业,关注慈善等

8.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

(二)企业员工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三)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不够

原因:

第一,由中国企业发展阶段的特殊背景所决定;第二,有中国企业发展规律和经济实力所决定。

 

第四章计划概述

1.计划的概念计划是指通过调查研究,预测未来。

确定出组织的目标,并规定出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从而把既定的目标转化为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

2.计划的特点1目的性、2基础性、3前瞻性、4普遍性

3.计划的作用

(1)为企业指引方向和目标

(2)帮助企业发现机会与威胁

(3)经济合理地进行管理

(4)提供控制标准

4.计划的分类

(1)按管理层次分类:

战略计划与行动计划。

战略计划是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寻求组织在预期环境中得地位的设计。

它由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体现了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总的战略构思和总的发展目标及其实施的途径。

有长远性,全局性,指导性等特征,它决定了在相当长得时间内组织资源的运动方向,涉及组织的各个方面,并在较长时间内发挥其指导作用。

行动计划是在战略计划所规定的方向、方针、政策框架内,确保战略目标的落实和实现、确保资源的取得和有效运用的具体计划。

它主要描述如何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是战略计划的具体化或战略计划的实施计划。

行动计划可进一步细分为施政计划(由中层管理者负责按年度制定)和作业计划(由基层管理者负责制定)。

(2)按涉及的时间分类:

长〉5年、中、短期计划1年

(3)按明确性分类:

具体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4)按内容分类:

专题计划和综合计划

(5)按职能分类:

业务计划、人事计划、财务计划

5.计划的编织过程

(1)估量机会:

根据市场竞争、顾客需求及组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确定目标:

企业的发展方向,想完成什么,何时完成

(3)确定前提:

企业计划将在什么环境下进行

(4)拟定并评选被选方案:

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拟定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比较各种方案,留意最有可能使企业以最低成本和最高利润实现既定目标方案。

(5)选择方案:

选择企业所要采取的行动过程

(6)制定派生计划:

eg购买设备,购买材料,雇用和培训工人,发展新产品

(7)预算—使计划具体化:

eg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计划所需的经营费用,主要设备所需的费用

 

 

第五章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的概念以及特点

战略是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对组织全局的、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的谋划,运用战略所进行的管理就是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有不同于运营管理的特点:

全局性、长远性、应变性。

企业战略:

是企业为自己所确定的长远性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以及为实现此目的和完成此任务而选择的主要行动路线与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是从整体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系统审视,旨在使企业的资源与变化的环境,尤其是与企业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相匹配。

2.战略管理的层次

❤层次:

第一层为总体发展战略,主要是公司层从结构和财务角度对整个经营范围的资源配置:

第二层为竞争性战略,主要是指公司内某些战略经营单位的产品发展或服务在特定市场层次上的竞争;第三层为职能性战略,主要是不同的职能如营销、融资和运营等如何为其他各级战略服务。

❤分类

(一)按偏离企业战略起点的程度分类:

退却、稳定、发展型

(二)按战略确定的中心分类:

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

(三)按战略所涉及的地区范围分类:

全领域战略、局部领域战略

(四)按制定战略符合主客观条件的程度分类:

保守、可靠、风险型

3.战略计划管理过程

(一)确定企业使命

(二)战略环境分析

SWOT分析方法:

即把对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