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318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这表明

A.家国一体观念渊远流长

B.地方独立性比较强

C.宗族发挥社会治理功能

D.族人有强烈责任感

2.汉朝虽已发明了造纸术,但两汉官方书写的材料主要还是简帛,直到东晋末年,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

官方书写材料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东晋末年(  )

A.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B.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

C.书写原料来源的广泛D.实现了书写材料革命

3.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品级较低的官员参与朝政机密,用“同中书门下省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

其主要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权贵

4.宋之后的学者既不讲出世,亦不在狭义的门第观念上面来讲功业、礼教。

他们要找出一个比较更接近平民性的原则,来应用于宇宙、人生、国家、社会、人世、出世等各方面。

这表明宋之后

A.等级观念消除

B.哲学研究的盛行

C.人们淡泊名利

D.儒学走向世俗化

5.中午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已准许外商在中国白由办厂,所以清政府就不用禁止本国商人投资新式企业。

清政府政策的转变

A.解决了清政府财政危机

B.顺应了外商在中国投资的需要

C.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6.在新文化运动诸健将攻击旧传统的激烈文字中,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沉痛也是最深刻的。

它以文学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影响至深至远。

自此以后,“吃人的礼教”一语传遍海内外。

鲁迅的做法

A.揭示了儒家学说的本质

B.扫荡了儒教的统治地位

C.是特定条件下的必要选择

D.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7.1937年中共中央宣布: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清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

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这说明中共

A.实现了指导思想的转变

B.消除了与国民党的分歧

C.以民族国家大业为重任

D.改变了之前的革命目标

8.1953年度,需要由国家供应的粮食销售量比上年猛增31%,而当年国家的粮食收购计划却难以完成。

为此,中央采取的措施最可能是

A.实行粮食统购统销B.开始农业互助合作C.对私营工商业改造D.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9.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规定陪审员每人每日给薪两个奥波尔(相当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执政官为四个奥波尔,五百人会议的议员为五个奥波尔。

这反映出在当时雅典

A.公职人员较为贫穷

B.政府重视公民参政

C.政治采用制衡机制

D.公民具有等級差别

10.有学者指出,美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确立,经历了“欧洲主义一民族主义一欧美主义”的道路。

这主要表明美国政治制度具有

A.创新性

B.融合性

C.先进性

D.开放性

11.苏联学者普出认为,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国家自上发起,千百万反对富农剥削,为争取自由的集体农庄生活面斗争的农民自下支持而实现的革命。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A.重在消除社会阶层差别B.强化了对农业的管理

C.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2.下表是1965年和1993年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单位:

亿美元)及占世界总值的百分比。

据此可以推知

时间

比例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

生产总值

6989

3175

912

占世界

34.88%

15.85%

4.56%

1993年

生产总值

62598

62797

42142

占世界

27.08%

27.17%

18.23%

 

A.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世界贫富分化加剧

C.西方控制世界经济命脉

D.美国经济走向停滞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长江三角洲一带所需粮食大半需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

而长江下游的手工业产品则输往全国。

在长江流域的东西向商品交流中,兴起了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汉口等城市,在中国东部南北商品交流中,出现了沿海的天津、上海、厦门等城市。

——摘编自鲍成志《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

材料二长江流域通江达海,具有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体的重要地位。

在历史上,沿江各地就有着较为松散的经济往来。

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条块分割使得流域各地区之间各自封闭,经济发展难以实现优势互补。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发挥优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经济区域性合作成效显著。

由长江沿岸中心城市连接而成的经济区域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实力,活力和潜力的中轴部分。

早已加快的沪、宁、汉、渝四个特大中心城市建设,增大了特大中心城市的轴射作用。

如果辅之以沿江各次中心城市除主动接受辐射外。

还根据自身情况,依据科学发展观,制定科学规划,实施沿江发展战略,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那么,长江经济带的地域忧势将充分凸现,实力地位将大大增强。

经济活力将高效发挥,发展潜力将无可估量。

——摘编自《实施沿江开发体化战略推进长江流域城市区域经济合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实施沿江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

14.[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高宗远比他的前辈伟大的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

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

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

但不能夸大这个趋势。

官员中中举的人依然是少数,大部分官员仍靠世袭的特权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从胥吏升任。

高宗统治时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变统治阶级内部社会力量的对比这一难以作为定论的企图,而是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一系列大改变。

651年,隋朝和初唐最高级的秀才考试中断;656年新设专科数学考试,与原有的两种考试一样,专为低级官员和庶民的儿子举办;658年创设了为特定应试人举行的殿试:

681年明确了明经科考经书及其注疏,进士科考政治事务,从而再次确定了唐朝其后时间的科举形式。

为了从取得当官资格的人当中选人担任实职,选举制被采用了。

因此,国家的首要的官员选举制在高宗时期得到了彻底改造。

8世纪盛唐时期实行的选举制度基本上是高宗时期传下来的。

一一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高宗时期科举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高宗的科举改革。

15.(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美、英、苏、中四国领衔签字。

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四大国”之一身份出现在战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

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在莫斯科签署《普遍安全宣言》。

据此,中国有权参与各大国之间为结束战争而采取的协调行动,有权参与筹建联合国。

莫斯科《四国宣言》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四大国之一。

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大国角色铺设了道路。

1943年11月下旬,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聚会埃及首都开罗,商议对日作战问题。

开罗会议是战时中国外交的最高峰,标志着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达到顶峰。

在反法西斯大国中,只有美国支持中国应置身于世界大国的行列。

早在1941年8月美、英大西洋会议期间,罗斯福就形成了以美、英、苏、中“四警察”来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设想,1941年,美英在讨论《联合国家宣言》签名国的排名顺序时,发生激烈争吵,美国坚持中国必须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字。

英国被迫让步。

——摘编自向冬梅《二战时期中国的大国地位析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时中国能够取得四大国之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时中国大国地位取得的影响。

16.(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宋应星(1587~约1666年),宇长庚,南昌奉新人。

自幼对自然科学及技术很有兴趣,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日》等书,怀有济国济民的理想。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

后多次会试落选,逐于崇祯八年(1635年)出任袁州府分宜县教谕。

在任教谕期间.写成《天工开物》,刊于崇祯十年(1637年)。

全书三卷十八篇.所叙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三十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

全书除文字叙述之外,还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配以说明,展示工农业各有关生产过程,生动而真实。

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

《天工开物》一书是对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在体例上首开先例,后被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及《授时通考》广泛摘引。

十七世纪末,此书传入日本,被广为传抄,在十八世纪流传到朝鲜,成为李朝后期实学派学者参引的著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应星能够写成《天工开物》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天工开物》的影响。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充满了冲突,冲突是历史的常态,甚至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没有冲突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

冲突的结果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由冲突引发的斗争往往导致一方的全胜和他方的全败,胜利的一方完全消灭另一方。

这种结局看似利落,但造成的社会撕裂却是巨大的,人民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而重构社会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第二种,由于种种偶然或必然的因素,冲突却常常以融合而告终,斗争的过程可能很激烈,融合的经历可能很漫长,但结局却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双方都被改造、又都被保留。

被改造的双方其实是互相吸取的,由此产生一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从对应的双方都获得生长点,于是同时传承双方,又同时扬弃双方。

新社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冲突→斗争→融合(妥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家庭和家族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宗族可以发挥社会治理功能。

故答案为C项。

材料只涉及家庭,没有反映家与国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权力的大小,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2.B

【解析】

由于造纸技术的进步,使得纸更容易制造和便于书写,“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

3.B

【解析】

材料反映的宰相增多,权力分散的做法是为了分割相权,以此加强皇权。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宰相人数增多,不能反映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点睛: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这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更能起到加强皇权的作用。

4.D

【解析】

“不讲出世”说明更关注现实,“不在狭义的门第观念上面来讲功业、礼教”,说明能面向广大普通百姓,并能为他们接受,因此宋之后的儒学走向了世俗化。

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绝对,材料也没有反映,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世俗化,排除。

5.D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这项措施是针对中国民间资本,排除B项;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排除C项。

点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

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6.C

【解析】

A选项错误,儒家思想不仅仅包括礼教这一个方面,也有很多优秀的部分;B选项错误,当时儒学的统治地位虽有撼动,但是在当时仍处于主流;C选项说法正确,鲁迅的做法是为了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所采取的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完全否定了儒家思想;D选项错误,文学革命在此之前已经开始。

7.C

【解析】

材料所述中共中央采取的措施是为了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进行的政策调整,说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国家大业为重任。

故答案为C项。

指导思想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分歧仍然存在,排除;革命目标没有改变,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此情况下,中共政策有了较大的调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作出重大让步,放弃苏维埃政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以实现与国民党的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A

【解析】

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面临着粮食产量增长落后于需求量增长的问题。

中央对商品粮进行统一调拨、分配和管理,以保证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即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故答案为A项。

BC项是为了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而实行的政策,排除;题干所问是针对材料中的现象采取的措施,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9.B

【解析】雅典城邦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是为了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

10.B

【解析】“欧洲主义一民族主义一欧美主义”这一变化明显可以体现,美国现行政治制度吸收了欧洲的东西,也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最终形成欧美主义实际上是融合性的特征体现,故选B。

11.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是国家自上发起,千百万反对富农剥削,为争取自由的集体农庄生活而斗争的农民自下支持而实现的革命”,说明材料认为绝大多数农民支持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12.B

【解析】

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值的百分比的总和在1965年是54%,1993年是72%,占世界总值的百分比的总和越来越大,即其他国家所占比例的总和越来越小,说明世界贫富分化加剧。

故答案为B项。

从单个国家来看,美国仍然经济总量最大,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美国所占比例减小,不能说明美国经济走向停滞,排除D项。

13.

(1)特点:

全国范围内商品交换和跨区城长途贸易繁荣;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区域贸易中心城市兴起;区域性商品集散以水运为主。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分工进一步加强;水运运输成本低。

(2)有利条件:

水路交通便利;长江沿岸汇集了一批中心城市;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意义:

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长江经济带实力增强、活力发挥、潜力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实施沿江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1)明清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明清)长江三角洲一带所需粮食大半需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

而长江下游的手工业产品则输往全国”可以归纳出全国范围内商品交换和跨区城长途贸易繁荣以及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在长江流域的东西向商品交流中,兴起了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汉口等城市,在中国东部南北商品交流中,出现了沿海的天津、上海、厦门等城市”可以归纳出区域贸易中心城市兴起和区域性商品集散以水运为主的特点。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联系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得出的区域分工进一步加强和水运运输成本低等因素来回答。

(2)“实施沿江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长江流域通江达海,具有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体的重要地位”“由长江沿岸中心城市连接而成的经济区域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实力,活力和潜力的中轴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发挥优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分析概括得出。

“实施沿江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依据科学发展观,制定科学规划,实施沿江发展战略,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经济活力将高效发挥,发展潜力将无可估量”等信息分析得出。

14.

(1)内容:

注重科举选官的作用;大力调整科举制,增设新的考试科目;扩大参加考试的人员范围;确立新的官员选举制。

(2)评价: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抑制了1日士族的影响;为唐代确立了选官标准;出发点是巩固其统治。

【分析】

本题考查唐高宗时期科举改革的内容以及对唐高宗科举改革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唐高宗时期科举改革的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高宗远比他的前辈伟大的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多次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官员”“而是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一系列大改变”“656年新设专科数学考试,与原有的两种考试一样,专为低级官员和庶民的儿子举办;658年创设了为特定应试人举行的殿试:

681年明确了明经科考经书及其注疏,进士科考政治事务,从而再次确定了唐朝其后时间的科举形式”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对唐高宗科举改革的评价,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国家的首要的官员选举制在高宗时期得到了彻底改造,8世纪盛唐时期实行的选举制度基本上是高宗时期传下来的”,再联系所学有关科举制的进步影响来回答。

【详解】

15.

(1)原因;中国是抗击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政府的争取;美国的大力支持。

(2)影响: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更有利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协调行动;有助于中国丧失的主权的收回;为中国参与战后国际重建奠定基础;加强了中美关系,有利于战后美国对中国的渗透。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时中国能够取得四大国之一地位的原因以及大国地位的取得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二战时中国能够取得四大国之一地位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据此,中国有权参与各大国之间为结束战争而采取的协调行动,有权参与筹建联合国”“在反法西斯大国中,只有美国支持中国应置身于世界大国的行列”,再联系教材所学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回答。

(2)二战时中国大国地位取得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有权参与各大国之间为结束战争而采取的协调行动”“开罗会议是战时中国外交的最高峰,标志着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达到顶峰”,再联系所学,从抗战胜利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来回答。

16.

(1)因素:

明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其对自然科学及技术拥有极大兴趣;经过实地调查,掌握丰富的资料;吸收借鉴前人成就。

(2)影响:

保存了古代大量的生产技术;对后世工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科技著作写作开创了新体例;为世界科技文化做出了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宋应星能够写成《天工开物》的因素,以及《天工开物》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1)宋应星能够写成《天工开物》的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自幼对自然科学及技术很有兴趣”“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天工开物》一书是对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再联系教材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天工开物》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全书三卷十八篇,所叙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三十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在体例上首开先例,后被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及《授时通考》广泛摘引”“此书传入日本,被广为传抄,在十八世纪流传到朝鲜,成为李朝后期实学派学者参引的著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点睛:

本大题中的“概括宋应星能够写成《天工开物》的因素”“简析《天工开物》的影响”,均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

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

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17.示例1:

论题:

英国通过斗争与融合,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阐述:

1603—1640年间,国王与议会的关系一步步由冲突走向对抗,最终发展成以王权为一方和以议会为代表的另一方的全面大内战。

克伦威尔死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议会与国王的冲突重新形成。

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英国人用融合的手段调节了双方的对抗。

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进一步限制了王权,保障了议会的地位。

在不断削弱王权的过程中,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示例2:

论题:

1787年美国在斗争与妥协中产生了宪法(1787年宪法是不同利益群体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阐述:

美国独立之初,社会动荡。

1787年召开制宪会议,会上围绕中央与地方、大州和小州、北方和南方之间的权利问题展开斗争。

经过争论,各方相互妥协,会议最后通过了1787年宪法。

在宪法框架下,美国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权力加强,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中央与地方间达成妥协;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参议员每州都是两名,按各州人口比例决定众议院的议员数,大小州达成妥协;允许保留奴隶制度,将五分之三的奴隶人口计算在总人口中,南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

总之,美国1787年宪法是充满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巩固了北美独立战争的成果,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的主题“历史充满了冲突,冲突是历史的常态,甚至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再根据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对于冲突的不同解决方式以及带来的不同结果,可以看出斗争和妥协的方式各有利弊,应当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灵活具体的方式。

如英国通过斗争与融合,形成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在斗争与妥协中诞生了1787年宪法。

这两种结果都推动了两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

据此确定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来论证说明。

点睛: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