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人都应该看一下难得一见的中国焊接发展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8586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焊接人都应该看一下难得一见的中国焊接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焊接人都应该看一下难得一见的中国焊接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焊接人都应该看一下难得一见的中国焊接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焊接人都应该看一下难得一见的中国焊接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焊接人都应该看一下难得一见的中国焊接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焊接人都应该看一下难得一见的中国焊接发展史.docx

《焊接人都应该看一下难得一见的中国焊接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焊接人都应该看一下难得一见的中国焊接发展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焊接人都应该看一下难得一见的中国焊接发展史.docx

焊接人都应该看一下难得一见的中国焊接发展史

焊接人都应该看一下,难得一见的中国焊接发展史!

  前不久,一篇关于焊接界前辈潘际銮院士的文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焊接泰斗的朴素浪漫!

(点击题目即可阅读)在朋友圈里火了起来。

潘老和李老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但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潘老还是中国焊接事业的开创人之一。

  2007年,在第十二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成立4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院士作题为“中国焊接事业发展历程”的报告,详细回顾了中国焊接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

报告结束时潘老动情的说:

“关于中国焊接事业的发展,很多老一辈的焊接专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始终默默无闻,许多当年的人和事,如果现在再不说出来,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本文结合潘院士2007年的大会报告,以及2010年《金属加工》杂志对潘院士的专访,回顾了我国焊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此缅怀老一辈焊接专家,继承我国焊接事业勇于创新奋斗的传统,为我国焊接事业和学术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焊接强国作出贡献。

—1—中国焊接学科的创建

  1952年,为了加速我国工业建设步伐,加快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摆脱工业落后的局面,中央指示要学习前苏联培养高等科技工作人员的经验。

聘请前苏联专家到国内大学任教,帮助建设新专业,培养研究生。

当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被国家定为重点大学,聘请了五十几位前苏联专家执教,其中,莫斯科鲍曼工学院教授恩·恩·普罗霍洛夫是焊接专家(见图1)。

他到校后就对焊接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因此,中国焊接学科的创建应该归功于恩·恩·普罗霍洛夫博士,可以说他是中国焊接学科的创建人。

图1恩·恩·普罗霍洛夫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普罗霍洛夫博士是1952年苏联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五十几位专家中唯一的教授、博士,其他都是副教授、副博士。

(当时在苏联要获得博士学位是很难的,首先要通过高校的学历教育获得副博士学位,然后经工作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果以后,才能申请博士学位评审。

副博士学位正确翻译应为“候补博士”。

由于苏联的副博士与我国及英美的博士学位水平相当,现在又将副博士翻译成博士。

此外,过去在苏联只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可以提升为正教授,说明苏联当时的博士学位和教授的获得比现在严格得多。

  普罗霍洛夫博士给六位自愿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每人指定了一个研究课题,除此之外,要求每人完成一门课程的备课任务,具体安排是:

田锡唐——焊接结构、陈定华——焊接原理、周振丰——气焊与切割、徐子才——电弧焊、潘际銮——接触焊、骆鼎昌——车间设计。

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根据苏联教材进行备课。

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领导目标很明确:

创办焊接专业,开创焊接事业。

图2是195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学大楼,焊接专业就是在这个楼里诞生的。

图3所示办公楼是1953年建造的机械楼,建成后焊接专业迁至此楼学习办公。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国焊接专业的发源地,是焊接学者的摇篮,是我们中国焊接事业的起点。

图21950年哈工大校址

图31953年哈工大机械楼

—2—第一批焊接人才的培养

  1952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教研室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焊接教研室,潘际銮担任教研室代理主任(当时潘际銮是研究生,1953年调回清华大学任教)。

1953年田锡唐老师担任焊接教研室主任(见图4)。

田老师上任后马上研究焊接专业的教学计划,筹备实验室建设。

图4田锡唐1953年任教研室主任

  1953年7月普罗霍洛夫离开哈尔滨工业大学后,又聘请了两位前苏联专家帮助我们建设焊接专业,一位是莫斯科航空工艺学院的斯卡昆副博士、副教授,另一位是乌克兰基辅工学院的卡布钦科副博士、副教授。

图5为田锡唐老师与两位苏联专家研究教学计划和实验室建设。

图5 田锡唐(中)与斯卡昆(左)、卡布钦柯(右)

  我国焊接专业首批毕业的大学生有四届:

  

(1)1952年9月,为尽快培养焊接专业的大学生,哈尔滨工业大学从该年入学的新生中抽调一个小班到焊接专业两年制专科班学习。

1954年7月,19位同学大专班(两年制)毕业,都分配到工矿企业从事焊接技术工作。

  

(2)1954年六年制本科生毕业3人,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从1952年四年级的学生中抽调3个人学习焊接,他们是徐滨士、崔维达、翟海寰。

他们是我国第一批六年制焊接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

  (3)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又从1953年四年级的学生中抽调两位学习焊接专业,六年制毕业,他们是姜以宏、何启藩,姜以宏后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4)大批的培养是在1956年7月,60人六年制本科毕业,王其隆、张修智、黄文哲是这班的学生。

  陆续从已有的本科专业中抽调学生学焊接,并专门请两位苏联专家帮助建设这个专业,从中不难看出,哈尔滨工业大学有非常大的决心创办焊接专业,而且希望尽快培养焊接专业人才。

  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焊接教研室以后,开始招收第二批研究生,他们是孙子健、付守默、李树槐、佘建、邱凤翔、何伟儒、陈伯蠡、那学忠、张文钺、高广安、唐慕尧、彭日辉。

后来陆续又由清华大学等单位派送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向苏联专家学习焊接,包括陈丙森、苏毅、张人豪、张连弟、李荣恩、邓金生、周浩森、俞尚知、包芳涵、章瑞溥、罗志昌、庄鸿寿、陈忠孝、贺耀华、王錟。

这些人的培养由苏联专家亲自上课(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很多焊接的前辈在里面,如俞尚知、彭日辉等。

图6基辅工业大学M·H·卡布钦科副教授为学生上课

  1955年以后,清华大学又聘请斯卡昆专家到校任教两年(见图7),指导创办焊接专业和建设焊接实验室,原清华大学在哈工大学习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以及原在哈工大学习的部分研究生随之到清华大学学习工作。

1958年清华大学五年制焊接专业本科56人毕业。

同时天津大学、北航等院校也建立焊接专业,陆续培养出焊接专业毕业生。

北航聘请了莫斯科航空工艺学院的焊接冶金专家阿洛夫任教。

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是我们国家焊接事业的开创人。

图7周振丰协助斯卡昆专家指导研究生

—3—第一次全国焊接专业会议的召开

  机械工业部对焊接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视。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办焊接专业后,1955年6月,在焊接学会成立之前,机械工业部就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焊接专业会议”,有48个单位、85人参加了会议。

收到报告及论文17篇,出版了专集(见图8)。

当时,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司就非常重视焊接专业,从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司所作的报告“当前焊接工作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中(见图9),可以看出当时我们国家对焊接技术的发展已采取的重大措施。

会议确定了今后焊接技术发展的方向,会议做出的重要决议中谈到:

机械工业的发展对焊接工作已经提出日益增长的要求。

一两年来焊接的应用已由修补零件和制造不重要的结构转入制造若干重要的和大型的产品。

目前新产品中,船舶、机车、车辆、锅炉、容器以及冶炼设备、化工机械、重型机械等,焊接的比重急剧增加,焊接已经成为制造这些产品的一种主要的工艺方法。

但是焊接工作的基础原来很差,技术力量薄弱,准备工序缺乏严格的控制,焊接工艺也缺乏事先的分析,焊接规范一般没有仔细选择,更加检验、试验不严,焊接质量难以保证。

在新产品增多,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矛盾就暴露得更为突出。

因此,必须努力学习与推广苏联先进经验,掌握新技术,改变焊接生产中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图8 第一次全国焊接专业会议专集

图9 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司所作的报告

  会议表明了第一机械工业部发展我国焊接技术的决心,对推动我国焊接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作用。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4—中国焊接考察团赴苏联考察

  1959年,中国与苏联谈判的技术合作中,按照中苏科学技术合作计划第122项第754项规定: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第八届87001号决议,中国派考察团到苏联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察。

苏联对考察团非常热情,几乎没有任何保密,考察团参观了前苏联有关重要的学校、工厂和科研机构,苏联专家将焊接技术全盘的给代表团作了交底。

这次考察反映了我国对焊接技术的重视。

回国后考察团写了“中国赴苏联焊接考察报告”(见图10),将苏联当时的焊接技术水平做了详细的报道,并在全国加以推广,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

图10 中国赴苏联焊接考察报告

—5—编写出版焊接教材

  1962年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其他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来自前苏联,按照苏联著作编辑翻译而成。

1962年5月,教育部决定成立焊接工艺及设备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是田锡唐同志,副主任是陈定华同志。

他们组织编写了中文的焊接冶金基础、焊接熔化焊工艺学、熔化电焊设备及焊接检验等教材,为我国焊接专业教学以及焊接专门人才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文革期间教学基本停顿,1978年文革以后重新再版编写教材。

第一次重要的会议是1978年6月在黄山召开的“高等院校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教材编审会”(见图11)。

照片中可以看到田锡唐、陈定华、徐子才、周振丰、徐碧宇、孙鲁、陈伯蠡、何方殿、吴志强、张文钺、郑宜庭、毕惠琴、邹僖、黄石生、姜焕中、王其隆、曾乐、沈世瑶以及高力生等老师都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对我国焊接教学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0~1981年期间先后出版了《焊接结构》、《金属熔焊原理及工艺》(上、下册)、《焊接方法及设备》(1至4册)、《焊接电源》、《焊接检验》、《焊接冶金》、《电弧焊》等全套教材。

机械工业出版社为教材的出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图11全国高等学校焊接教材编审会合影(1978年,黄山)

—6—成立焊接学会

  1950~196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焊接人才,机械工业部为焊接技术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焊接事业已有相当牢固的基础。

196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认为焊接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便决定成立焊接学会,由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司工艺处长许绍高同志(见图12,1981~1986年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具体操作。

图12许绍高同志

  1962年9月17日,第一届全国焊接年会在哈尔滨召开。

在这次会议的文件中这样写到,“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届焊接年会。

年会中提交的论文133篇,有17个省市自治区和8个工业系统的生产、科研和教学部门120多位代表参加。

”文件中还谈到,“第一届焊接年会的召开,大大地鼓舞了我国焊接技术界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焊接专业学术活动的开展。

”这次会议是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展焊接学术活动的开始。

  在会上孟广喆教授(见图13)、孙鲁教授经过大量的调查后做了非常重要的学术报告,题目为“国内外焊接技术发展情况和对我国今后焊接技术发展的设想”。

图13孟广喆教授当选为理事长  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焊接学会。

孟广喆教授当选为理事长,潘际銮、孙鲁、斯重遥、徐子才当选为副理事长。

会议出版了专辑(见图14),刊载了提交会议的论文。

图14第一届全国焊接年会论文集

—7—参加国际焊接学会

  1963年7月我国派代表团赴荷兰赫尔辛基参加国际焊接学会年会,希望与国际接轨。

代表团团长是姚桐斌同志(见图15),周万盛等四人参加。

会后姚桐斌同志向国家、机械工业部和焊接学会汇报:

国际焊接学会是一个学术团体,有很丰富的学术内容,建议我国正式参加国际焊接学会。

报告之后,由国家和机械工业部批准,开始申请加入国际焊接学会。

图15姚桐斌  1964年,国际焊接学会正式接纳我国成为国际焊接学会正式成员。

并由陶亨咸同志(见图16)率7人代表团赴捷克布拉格参加会议。

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成为国际焊接学会正式成员。

图16陶亨咸

  1965年,我国派代表团第一次正式参加国际焊接会议的年会,首次向国际焊接学会提交论文有:

《电渣焊在12000t锻造水压机中的应用》、《电子束焊钼接头的脆性》、《高压汽轮机铸件裂纹的修理技术》。

三篇论文(见图17)在国际焊接学术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特别是在上海重机厂自己建造了大型热处理炉,用电渣焊焊接了厚度为200mm的结构,完成12000t锻造水压机全部结构的焊接工程,这在国际上也属首例,得到国际上的一致好评。

图17首次参加国际焊接会议的3篇论文

  1982年开始,我国专家先后进入国际焊接委员会执委会。

在国际焊接学会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重视。

担任学会副主席和执委会成员的先后有:

潘际銮、关桥、吴林、单平、陈强。

—8—举办国际焊接会议和国际合作

  1982年在参加了国际焊接学会执委会以后,中国焊接学会理事会决定独立举办国际焊接会议。

  1984年9月6~8日,在杭州,我国首次举办了国际焊接会议(见图18),来自17个国家和我国的300多名焊接学者、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图18我国第一次举办国际焊接学术会议

  在这之后,中国焊接学会积极开展国际活动。

1983年,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78年10月9日的科学技术协定,以及两国1982年10月13日签订的技术协议,中国焊接学会与德国焊接学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1983年我学会与德国焊接学会签订了合作协议,陶亨咸部长主持签字仪式,德国的苏森海默尔总干事和中国的潘际銮院士分别代表两国在协议上签字。

正是这次会议决定了与德国合作举办焊接技术培训中心。

  1984年开始建设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见图19),第一任负责人是陆仁发(第一批哈尔滨工业大学培养的两年制毕业生)。

中心有长期工作的德国专家指导工作(见图20),并按规定请国际焊接学会有关负责专家定期到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评审。

因此,我国焊接人员的资格认证完全与国际接轨,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是国际合作成功的例子。

图191984年开始建设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

图20长期在哈尔滨工作的德国专家

  1994年,在关桥院士担任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期间,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了“IIW47届年会”。

IIW年会每年举行一次,由各个成员国家申请,理事会通过确定举办国家。

这次会议的主题为“先进技术与低成本自动化”,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630位代表和120位外宾家属参加了这届年会,大会宣读了来自17个国家的32篇论文,还有几百篇论文在各专委会上宣读,我国有180位代表参加本届年会,宣读论文57篇。

这次举办国际焊接学会年会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焊接界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图21IIW47届年会现场

—9—结语  我国焊接事业在几十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壮大,有力支持了我国工业的发展。

焊接界的前辈孟广喆、姚桐斌、孙鲁、斯重遥、陈定华、田锡唐、周振丰、徐子才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领导陶亨咸、许绍高等同志,他们为开创我国焊接事业及其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特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