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教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553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教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教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教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教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教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教训.docx

《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教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教训.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教训.docx

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教训

XXXX

〔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教训〕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受侵略的历史,但是其中带来的教训使我们沉思。

下面是小编采集的材料:

 

▲  【抗日战争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抗日战争--本世纪中国历史最沉重、也最具深远影响的一页,已经翻过了整整70年。

它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时间最长、斗争最残酷、牺牲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同时,它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唯一取得彻底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有3500万中国军民伤亡,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

大江南北所珍藏之中国文化典籍,历史文物被毁掠一空。

中国人自近代以来发展于东南沿海之工业经济横遭破坏。

因为经济正常发展秩序被打断,经济发展之基本环境被践踏,所贻误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又岂止14年所能概括。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承受着那场战争创伤的痛苦,承受着因为落后而遭受的种种不公和屈辱。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敌人的强大野蛮和凶残而畏惧、而退缩、而沉沦。

四万万五千万人民不分阶级不论贫富,面对敌人的屠杀,迎着枪林与炮火,前朴后继英勇抗敌,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赢得了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因此,14年抗战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国破家亡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抗争追求自由、走向光明的历史。

 

  70多年过去了面对这段遭受侵略的历史,面对这段赢得胜利的历史,我们必须加以认真地总结,以使千百万同胞流血牺牲所换来的经验教训,永远照耀着我们伟大民族未来发展的道路。

 

  伟大的抗日战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以下我讨论其中三点:

一、民族分裂与内乱,必然招致外患的产生;二、团结与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三、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民族团结在于社会和谐发展。

 

  ▲一、民族分裂与内乱,必然招致外患的产生

 

  抗日战争源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侵略中国在于它称霸世界的野心、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及日本军人的冒险。

然而,就我国自身而言,日本的入侵首先在于当时国家不统一,民族不团结。

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完整的国防;没有民族的团结,就没有抗敌的力量。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1931年以前的民国历史。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关于民国建立后的情形,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作了这样的评价,“……破坏虽然成功,建设上却一点没有尽(力)。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故多数反革命派即以此为口实而攻击革命党,谓只有破坏能力,而无建设能力。

此种话我们革命党虽不肯承认,然事实上确是如此。

……自民国成立后,政权皆操之反革命派手内,故虽革命党对于政治上,社会上做了种种的破坏,而苦于无机会以建设。

故从各方面看来,中国自革命后并无进步,反为退步。

……此种事实,谁负其责?

革命党不能不负其责。

 

  为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并发动了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以期打倒军阀,重整山河。

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他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他的党内继承者虽然与共产党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但旋即背叛革命,捕杀共产党人,从此国共两党进行了长达10年的内战。

正是在这10年间,日寇的侵略由局部扩大到全中国。

国共战争之外,国民党内部又在进行一次比一次激烈的混战。

从1912年至1937年26年间的民国时代,大战30余次,其中1930年4月至11月的中原大战,双方投入兵力在110万以上,消耗军费5亿元,战火波及20余省,双方死伤30多万人。

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极大损失。

 

  在日寇步步进逼的侵略势头之下,蒋介石政府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加强国防力量,抵抗外族入侵,而是以其精锐部队,从1930年12月至1936年12月,先后动用近300万人次进行“围剿”红军的战事。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他正坐镇南昌,以30万装备精良的“中央军”对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

还口口声声“攘外必先安内”。

日军正是利用这个弱点,竟然以一个师团的兵力(加其它部队共约2万人)发动进攻,而当时驻东北4省的边防军和省防军(不包括入关12万人),共有14万人,此外,还有非正规武装(即警察、公安队和各县自卫团等)约18万人。

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日军仅用4个月又18天,就占领了东北3省,使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3千万同胞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开始了屈辱的亡国奴生涯。

 

  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坚决主张对日抗战。

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11月27日,刚刚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反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了一系列抗日活动,涌现出了杨靖宇、赵尚志、周保忠、赵一曼等民族英雄。

 

  但是,当时以王明为首的“左倾”中央,由于没有认识到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使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看不到中间派因要求抗日而产生的积极变化,也看不到国民党内部正在发生的分化和破裂。

相反,认为中间势力“是帮助国民党来维持他的统治,来使群众不去反对与推翻国民党统治”的,因而,“这些派别是最危险的敌人,应该以主要的力量来打击这些妥协的反革命派。

”这样,把一些原本可以团结的中间力量推向了蒋介石一边,使自己更加固孤立。

 

  他们没有在新的形势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而一味强调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他们错误地照搬共产国际的指示,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自然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

这种错误,直到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后才被纠正,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由此看来,国家的分裂、民族的不团结,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略的契机。

 

  ▲二、团结与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935年末,内战还在不断进行的时候,对中国政局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政策开始发生转变。

 

  国民党方面,由于它的退让政策没有得到日本的响应,相反日本变本加厉地侵占中国领土,特别是华北事变的发生,迫使国民政府开始考虑调整它的对日政策。

1935年11月19日,在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蒋介石提议通过了一个决议案,中有“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

”但又表示:

如果“最后关头”到来,那也只好“放弃和平”决心“牺牲”。

1936年1月,日本外相广田宏毅发表“取缔排日”、“中日满经济合作”、“共同防共”三原则。

意在逼迫蒋介石承认“满洲国”。

这是蒋介石难以接受的。

这时他才意识到:

中日战争无法避免了,于是一面交涉于前苏联以谋求援助;一面联络于中共,以期收抚归顺。

 

  共产党方面,在瓦窑堡会议以后,提出了建立广泛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队谋求团结,以缓和国内局势,为国共两党的协商做准备。

 

  1936年初开始,国共双方进行了一些接触,共产党提出重建二七年那样的统一战线,但蒋介石却依然要先解除中共的武装,再以政治方法解决。

为此,他发动了1936年冬的“会剿”。

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为逼蒋抗日,毅然发动“西安事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这样,中国两个最大的政党,敌对10年之久的政党、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关头,终于团结起来,共同走上了抗战的道路,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

从此,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的抗战有了崭新的面貌。

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地团结起来,全国各个阶级、阶层空前地团结起来,全国各个地方空前地与中央统一起来。

这是民国以来中华民族未曾有过的团结,这是民国以来中国政局前所未有的统一。

四面八方、上上下下,大家共同显示了一种意志--团结起来,共赴国难。

 

  于是,在华北前线,在松沪战场,我们看到了不同省籍,操着不同口音,身着不同军服的军人,他们有北方人,也有南方人;有四川来的,也有广西来的,云南来的……

 

  于是,我们听到了一个个大战的名字:

从卢沟桥头的反击战,到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松沪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缅北滇西反攻作战等等;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支支活跃在敌人后方,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雁翎队等等。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为独立、为自由、为挽救我们这垂危的民族,将一滴滴鲜血凝结起来,将一支支臂膀紧挽起来,面对敌人的屠刀,面对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

进!

 

  于是,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竖立起一道新的万里长城,它无处不在,它无处不有;它不再崩塌,不再陷落,不再被逾越。

它由4万万5千万人民的血肉筑成。

 

  从此,日寇侵华的道路走向了下坡,它失去了往日的骄横,再不能肆意践踏中国的领土,因为,他们每占领一寸中国的土地,都要付出惨白的骨灰!

 

  从此,中华民族不再任人宰割,因为为了自由,我们宁愿与那恶魔共同毁灭!

上海汽车司机胡阿富,为捣毁敌人的一车弹药,驾车冲入黄浦江;狼牙山上的五壮士,在弹尽之际宁可跳下万丈深渊而不作俘虏;张自忠将军宁可战死决不后退;戴安澜将军率军远征,马革裹尸;还有,还有那千万里之外的各地华侨,他们不但倾其所有地为祖国捐钱、捐物,而且远渡重洋回国参战。

在华北平原,在江淮河汊、在滇缅公路,到处都洒着他们的鲜血,埋着他们的忠骨。

他们是带着父母、妻子的嘱托而来的,但他们却毅然选择了牺牲!

 

  由此,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只要能够团结就可以生存;只要能够统一,就有力量抗争。

只有我们民族团结起来,统一一致,我们才有力量抗击外侮,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发展。

一个团结的民族,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一个团结的民族,会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反抗力;一个团结的民族,必将是自由与解放的民族。

这种力量是任何外部势力所难以摧垮、难以动摇的。

 

  ▲三、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民族团结在于社会和谐发展

 

  14年抗战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哪个阶级,在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中,受到强敌入侵之时,都必须及时地高扬起民族的旗帜。

因为没有民族的独立,便没有阶级的独立。

阶级矛盾,必须受民族矛盾的制约。

阶级斗争,必须有利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所以,无论哪个阶级及其政党,都应把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放在政策的首位,为全民族的生存而奋斗。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能够挺身而出,为全民族的生存牺牲奋斗的阶级及其政党,往往能够赢得全民族的支持与拥护。

在这场斗争中,谁最坚决、最勇于牺牲,为尽可能多的人谋利益,谁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而谁在民族危亡中观望、动摇,只为一己私利着想,甚至损害民族利益,它就一定会被民族和人民所抛弃。

 

  14年抗战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一个遭受着民族压迫的国度中,阶级矛盾必须制约。

而且是可以制约的。

为了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各个阶级必须制约自身的利益,做出必要的牺牲。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地主实行减租减息”与“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成功地实现了为着民族利益,牺牲阶级的暂时利益(其实质是各个阶级的相互让步),维护全民族团结的目标。

正由于抗日战争中,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相互容忍,自我牺牲,才使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起来,将全部的意志与力量,都聚集在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之中。

我们的国力原本衰微,我们的民族原本贫弱,但她却能以这积贫积弱之躯,抵挡了凶残的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不挠不屈地战斗,终于赢得了彻底的胜利,究其原因,在于团结,而其所以能够从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迅速团结起来,正由于中华民族各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