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系统》作业1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66092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1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1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1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1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1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1答案.docx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1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管理系统》作业1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1答案.docx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1答案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1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信息技术及其产业

2.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

3.信息敏感力、信息转化力

4.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5.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

6.Information。

7.MIS。

8.扩散性

9.物质、能量、时间

10.滞后性

11.处理、反馈和控制。

12.管理科学、系统科学

13.制造资源计划

14.ERP

15.一体化集成

16.信息主管

二、单项选择题

1.(B);2.(A);3.(D);4.(B);5.(C);6.(B);7.(C);8.(D)。

三、判断正误

1.(√)2.(√)3.(√)4.(√)5.(×)

6.(√)7.(×)8.(×)9.(√)10.(×)

11.(×)12.(√)13.(×)14.(√)15.(√)

四、简答题

1、请说明管理的概念及其含义。

答案:

所谓管理就是去营造一种激励环境,使处于其中的所有工作人员努力工作,发挥群体的协同效应,以达到企业或组织的目标;

含义

(1)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他人的工作;

(2)管理工作是通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它追求的是群体的“协同效应”;(3)管理人员必需同时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其它人的工作情况,二是其他人。

2、信息具有哪些属性?

答案:

(1)普遍性。

这是第一属性,只要有事物的运动,就存在着信息;

(2)相对性。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者获得的信息量并不相同;(3)转移性。

信息可以脱离事物而相对独立存在,并可以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转移。

(4)变换性。

信息可以由不同的载体和不同的方法来载荷;(5)有序性。

信息可以用来消除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系统的有序性;(6)动态性。

信息是有时效、有寿命的,它随着事物本身变化而变化;(7)可转化性。

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及其他。

3、请简要说明信息处理过程。

答案:

信息的处理过程基本上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维护和使用等几个阶段。

(1)信息收集。

其前提是明确信息收集的目的;确定信息收集的内容;规定信息收集的程度和精度;

(2)信息传输。

需要做到:

建立大容量的信息通道;规定合理的信息流程;减少信息传递的环节;(3)信息加工。

就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处理过程;(4)信息储存。

将信息保存起来,以备将来应用,信息存储也属信息的积累,这在管理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5)信息维护。

保持信息处于可用状态叫信息维护,要求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及时性等;(6)信息使用。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二是如何实现价值转换的问题。

技术问题主要解决如何提高信息处理和传递速度,价值转换是指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效率、加强管理控制,寻找市场机会。

4.简述系统分解的目的。

答案:

在研究和描述系统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所面对的系统通常都是庞大而又复杂的,一般无法通过一张图表一下子把系统所有元素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楚,这时就需要按一定的原则把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的复杂程度相对总系统而言要小的多,便于人们的分析和理解,这就是系统分解的目的。

5.简述系统分解的原则。

系统分解过程事实上是确定子系统边界的过程,每个人根据对系统理解的方式与角度不同,对子系统的划分将出现不同的结果,但通常的原则有三个:

(1)可控制性原则;

(2)功能聚合性原则;(3)接口标准化原则。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2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系统分解法

2.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

3.计算机网络、数据库

4.结构化设计。

5.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6.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运行维护

7.系统的生命周期

8.BSP。

9.确定研究项目的目的

10.抽象

二、单项选择题

1.(A);2.(C);3.(B);4.(C);5.(A);6(D);7.(C)8.(A);

三、判断正误

1.(√)2.(√)3.(√)4.(×)5.(√)

6.(√)7.(×)8.(×)9.(×)10.(√)

四、简答题

1.请简述系统开发方法的必要性,常用的开发方法有哪些?

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就是从问题提出、开发班子组成、总体规划、系统分析与设计、到系统实现和运行维护的全过程。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规模大、复杂程度高的人机系统,因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各种硬、软件环境的支持,需要开发队伍中每个成员以及用户的通力合作。

因此,为了取得开发的成功,必须利用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必须对开发过程作严格的组织和管理,也就是说,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有效的系统开发方法。

常用的开发方法主要有:

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原型化方法。

2.请画出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模型,并说明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文档。

答案:

(画图略,请参见书中第98页,图5-6)。

从图中可看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分为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等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文档是(参见书中98页至103页的有关内容)。

3.简述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案:

总体规划主要是编制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主要包括:

(1)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2)制定一套系统开发的文档规范作为各分系统书写文档的标准;(3)设计系统总体结构;(4)设计系统总体网络结构;(5)初步进行系统所需编码分析;(6)初步完成系统的接口设计;(7)制定系统的安全标准;(8)设计统一规范的系统平台;(9)制定系统运行及维护标准;(10)统一协调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4.系统开发应具备怎样的条件,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必须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着手进行,这些条件主要有:

(1)企业高层领导应重视和介入。

这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使用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原因是: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人员安排等诸多因素的全局性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都必须在高层领导的重视和亲自参与下才能顺利解决;

(2)企业业务人员要有积极性。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这些人员的配合并提供有关数据,在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后,他们是直接的操作者,系统运行效果好坏与他们的使用和配合直接相关;(3)企业要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

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企业中没有科学的管理作为基础,就无法建成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者说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统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4)要有一定的投资保障。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项资金耗费较大的工程项目,计算机设备、软件、机房设备、相关人员的工资等都需要投入不小的资金,在某种意义上讲,管理信息系统的规模和质量,甚至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额。

5.简述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案:

可行性研究包括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

所谓开发的可能性就是指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而必要性是指客观上是否需要。

可能性和必要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具体讲可行性研究一般从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管理上的可行性、开发环境的可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技术上的可行性,指根据新系统的目标来考虑系统的硬设备、软件、环境条件和技术力量等是否具备,即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

(2)经济上的可行性,是指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资和效益的投入——产生分析,来说明开发新系统在经济上是否合算;(3)管理上的可行性,主要考虑当前系统的管理体制是否有条件提供新系统所必需的各种数据和企业最高层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对新系统所提供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即研究开发新系统是否是必要的;(4)开发环境的可行性,主要指领导意见是否一致,企业有无资金保证,能否抽出骨干力量参加系统开发等。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3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总体规划、系统设计

2.理解、表达

3.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4.模块

5.控制耦合和非法耦合

6.过程、通信、顺序和功能

7.变换分析

8.耦合

二、单项选择题

1.(A);2.(C);3.(A);4.(D);5.(B);6.A;7.D。

三、判断正误

1.(×)2.(×)3.(×)4.(×)5.(√)

6.(√)7.(√)8.(×)9.(√)10.(√)

四、简答题

1.简述系统分析的工作步骤。

答案:

系统分析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

(1)详细调查和分析用户需求。

在总体规划初步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了解、分析用户需求,调查用户的有关详细情况;

(2)确定初步的逻辑模型。

逻辑模型仅指逻辑上确定的新系统模型,而不涉及具体的物理实现。

逻辑模型由一组图表工具进行描述;(3)编制系统分析报告。

即对上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采用图表描述的逻辑模型进行适当的文字说明,这是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成果。

2.系统分析阶段需要确定的主要内容。

答案:

开发者对于现有组织管理状况的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功能的需求;数据和业务流程;管理功能和管理数据指标体系;新系统拟改动和新增的管理模型;提出新系统的各种方案和设想;对所有方案和设想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判断和选择,获得一个最优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编制系统分析报告。

3.简述系统设计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答案:

(1)系统设计的目的:

在保证实现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目标系统的简单性、可变性、一致性、完整性、可靠性、经济性,以及系统的运行资产和安全性,为下一阶段的系统实施制定蓝图;

(2)系统设计的任务是:

依据系统分析报告和开发者的知识与经验在各种技术和实施方法中权衡利弊,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将分析阶段所获得的系统逻辑模型,转换成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实现方案的物理模型,最终勾画出新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提交一个系统配置方案报告和一份系统设计报告。

(3)系统设计的方法:

主要还是自顶向下的结构化设计方法,但是在局部环节上,或针对某些较小的系统,可采用原型方法、面向对象等方法。

4.简述系统设计的原则。

答案:

系统设计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辅相成的,主要有

(1)简单性:

在达到预定目标、具备所需要的功能的前提下,系统应尽可能简单;

(2)系统的可变性:

指系统容易被修改和维护;(3)一致性和完整性:

一致性有利于子系统之间、多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而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所以系统的功能应尽量完整;(4)可靠性:

只有可靠的系统才能保证系统的质量并得到用户的信任;(5)经济性:

系统应该给用户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有时是间接的或不能定量计算的;(6)系统的运行效率:

主要包括处理能力、处理速度、响应时间等几个方面内容;(7)安全性:

指系统的保密和防病毒等功能。

《信息管理系统》作业4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A);4.(B)。

二、判断正误

1.(×)2.(×)3.(√)4.(×)5.(×)6.(√)7.(√)8.(×)

三、简答题

1.简述代码设计的原则。

答案:

(1)具备唯一确定性,每个代码都仅代表唯一的实体或属性;

(2)标准化与通用性,凡国家或主管部门对某些信息分类和代码有统一的规定,如国标、部标等,则应采用标准形式,以求通用化;(3)可扩充且易修改,要考虑今后的发展,为增加新代码留有余地,防止类似计算机2000年问题的再次出现;(4)短小精悍,代码的长度会影响所占据的内存空间、处理速度以及输入时的出错概率,因此在保证可扩充且易修改的前提下,要尽量短小;(5)具有规律性,这样可便于编码和识别,便于用户识别和记忆。

2.试述如何对系统进行测试。

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而子系统又是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的。

因此测试过程按照“自底向上”的思想,分为模块测试、分调、总调三个层次,它们分别对应着程序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

(1)模块测试的目的是保证每个模块本身能正常运行,在该步发现的问题大都是程序设计或详细设计中的错误,对于模块测试,一般分成人工走通和上机测试两步进行;

(2)分调。

也称子系统测试,就是把经过测试的模块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子系统来测试,主要是测试各模块之间的协调和通令,即重点测试子系统内各模块的接口,一般有非渐增和渐增式两种策略;(3)总调。

也称系统测试,它是把经过测试的子系统装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测试,用以发现系统设计和程序设计中的错误,验证系统的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说明书的要求。

3.什么是系统转换,请简述系统转换的方式,并画出系统转换方式的示意图。

答案:

所谓系统转换就是在系统测试完成之后进行的,旧系统停止使用,新系统投入运行的过程。

有三种转换方式,即

(1)直接转换,指在原有系统停止的某一时刻,新系统立即投入运行;

(2)平行转换方式,指新系统与旧系统平行工作一段时间,经过试运行后,再用新系统正式替代原旧系统;(3)分段转换方式:

是上述两种方式的综合,即分期分批逐步转换。

如图(略,见书第210页图9-3)。

4.什么是系统维护,维护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答案:

系统维护是指管理信息系统交付使用后,为了改正系统中存在的错误以及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修改系统的过程。

维护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1)理解别人写的程序通常非常困难,而且困难程度随着软件配置成分的减少而迅速增加,如果仅有程序代码而没有文档,则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2)需要维护的软件往往没有合适的文档,或者文档资料显著不足;(3)当需求对软件进行维护时,不能指望由开发人员来仔细说明软件;(4)绝大多数软件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将来的修改。

5.简述维护活动的内容和类型。

答案:

维护活动的内容主要有:

程序的维护、数据的维护、代码的维护、设备的维护;维护活动的类型有:

(1)改正性维护。

是指改正系统测试阶段没有发现的错误;

(2)适应性维护。

是指由于新的硬、软件环境,以及系统的外部环境等发生了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而进行的维护;(3)完善性维护。

是指由于业务处理方式和人们对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的提高,用户往往会提出增加新功能或修改已有功能的需求,为了完善而进行的维护;(4)安全性维护。

是指为了进行防病毒、保密等而进行的维护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