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6339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学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光学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光学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光学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光学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学实验报告.docx

《光学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实验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学实验报告.docx

光学实验报告

光学实验报告

篇一:

微波光学实验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

  得分:

  实验时间:

XX年11月23日,第十三周,周一,第5-8节

  实验者:

班级材料0705学号XX67025姓名童凌炜

  同组者:

班级材料0705学号XX67007姓名车宏龙

  实验地点:

综合楼503

  实验条件:

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室内气压

  实验题目:

微波光学实验

  实验仪器:

(注明规格和型号)

  微波分光仪,反射用金属板,玻璃板,单缝衍射板

  实验目的:

  1.了解微波分光仪的结构,学会调整并进行试验.2.验证反射规律

  3.利用迈克尔孙干涉仪方法测量微波的波长4.测量并验证单缝衍射的规律

  5.利用模拟晶体考察微波的布拉格衍射并测量晶格数

  实验原理简述:

1.反射实验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反射板,必定要发生反射.本实验室以一块金属板作为反射板,来研究当电磁波以某一入射角投射到此金属板上时所遵循的反射规律。

  2.迈克尔孙干涉实验

  在平面波前进的方向上放置一块45°的半透半反射版,在此板的作用下,将入射波分成两束,一束向A传播,另一束向B传播.由于A,B两板的全反射作用,两束波将再次回到半透半反板并达到接收装置处,于是接收装置收到两束频率和振动方向相同而相位不同的相干波,若两束波相位差为2π的整数倍,则干涉加强;若相位差为π的奇数倍,则干涉减弱。

  3.单缝衍射实验

  如图,在狭缝后面出现的颜射波强度并不均匀,中央最强,同时也最宽,在中央的两侧颜射波强度迅速减小,直至出现颜射波强度的最小值,即一级极小值,此时衍射角为φ=arcsin(λ/a).

  然后随着衍射角的增

  大衍射波强度也逐渐增大,直至出现一级衍射极大值,此时衍射角为Φ=arcsin(3/2*λ/a),随着衍射角度的不断增大会出现第二级衍射极小值,第二级衍射极大值,以此类推。

  4.微波布拉格衍射实验

  当X射线投射到晶体时,将发生晶体表面平面点阵散射和晶体内部平面点阵的散射,散射线相互干涉产生衍射条纹,对于同一层散射线,当满足散射线与晶面见尖叫等于掠射角θ时,在这个方向上的散射线,其光程差为0,于是相干结果产生极大,对于不同层散射线,当他们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则在这个方向上的散射线相互加强形成极大,设相邻晶面间距为d,则由他们散射出来的X射线之间的光程差为CD+BD=2dsinθ,当满足

  2dsinθ=Kλ,K=1,2,3…时,就产生干涉极大.这就是布拉格公式,其中θ称为掠射角,λ为X射线波长.利用此公式,可在d已测时,测定晶面间距;也可在d已知时,测量波长λ,由公式还可知,只有在  实验步骤简述:

1.反射实验

  1.1将微波

分光仪发射臂调在主分度盘180°位置,接收臂调为0°位置.

  1.2开启三厘米固态信号发射器电源,这时微安表上将有指示,调节衰减器使微安表指示满刻度.1.3将金属板放在分度小平台上,小分度盘调至0°位置,此时金属板法线应与发射臂在同一直线上,

  1.4转动分度小平台,每转动一个角度后,再转动接收臂,使接收臂和发射臂处于金属板的同义词,并使接收指示最大,记下此时接收臂的角度.

  1.5由此,确定反射角,验证反射定律,实验中入射角在允许范围内任取8个数值,测量微波的反射角并记录.2.迈克尔孙干涉实验

  2.1将发射臂和接收臂分别置于90°位置,玻璃反射板置于分度小平台上并调在45°位置,将两块金属板分别作为可动反射镜和固定反射镜.

  2.2两金属板法线分别在与发射臂接收臂一致,实验时,将可动金属板B移动到导轨左端,从这里开始使金属板缓慢向右移动,依次记录微安表出现的的极大值时金属板在标尺上的位置.

  2.3若金属板移动距离为L,极大值出现的次数为n+1则,n()?

L,λ=2L/n这便是微波的波长,再令金属板反向移动,重复上面操作,最后求出两次所得微波波长的平均值.

  3.单缝衍射实验

  3.1预先调整好单缝衍射板的宽度(70mm),该板固定在支座上,并一起放到分度小平台上,单缝衍射板要和发射喇叭保持垂直,

  3.2然后从衍射角0°开始,在单缝的两侧使衍射角每改变1°,读一次表头读数,并记录

  .

  λ2

  由于本实验的单缝衍射版的最小值,衍射角度不能过大,同时考虑到第一级衍射极大值的强度比中央极大值的强度弱很多,隐刺将本实验分成两段,第一段从-30°~30°,第二段从30°~50°.

  3.3画出两段的I-φ试验曲线图,根据微波波长和缝宽,算出第一级极小和一级极大的衍射角与曲线上求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4.微波布拉格衍射实验

  4.1用微波代替X射线验证布拉格公式,必须制作一个模拟晶体,使晶格常熟略大于微波波长.

  模拟晶体是由直径10mm的金属球做成的立方晶体模型,相邻球距为40mm,这些金属球就相当于晶体点阵中的粒子,实验时,将模拟晶体放在分度小平台上.

  4.2首先令分度小平台指示在0°位置,这样晶体(100)面与发射臂平行,固定臂指针指示的是入射角;活动臂指针指示的是经晶体(100)面反射的微波的反射角.

  4.3转动分度小平台,改变微波的掠射角,掠射角的测量范围15°~35°,45°~60°,保证散射角与掠射角相等,分度小平台每次转动1°,读取接收检波电流I值,再绘出I-θ曲线图.从实验曲线上求出极大值θ角大小,然后与理论公式计算出来的衍射角相比较(取K=1,d=40mm,λ=32.02mm),计算其偏离程度,并分析其原因

  原始数据、数据处理及误差计算:

  从上面的实验数据看出,微波的入射角θin和反射角θout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认为是相等的,少数的偏差可能是由于微波易受外界干扰所致。

因而可以认为,微波也是符合反射定律的。

  正向出现的三次极大值之间的间距分别为18.02mm,16.56mm,16.16mm,间距的平均值为L1=17.063mm

  在这个间距内,极大峰只在首尾各出现了一次,因此λ1=2*L1=34.126mm

  反向出现三次极大值之间的间距分别为15.88mm,16.81mm,16.59mm间距的平均值为L2=16.427mm

  同样,在这个间距内,极大峰首尾各出现一次,因此λ2=2*L2=32.854mm

  两次波长的平均值为λ=33.49mm,与仪器给出的标定波长32.02mm较为接近,可认为微波的迈克尔逊干涉是符合定律并且波长测量时可信的。

  3.单缝衍射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过多,故这里略去,详见附表的原始数据。

只给出转换以后的I-ψ实验曲线图和相关峰值。

  -----图片见附页1------

  可见,中央衍射峰出现在-1°,而第一级衍射峰分别出现在-45°和43°

  而根据理论的第一极大值衍射角计算公式Φ=arcsin(3/2*λ/a),以及波长λ=32.02mm,单缝宽a=70mm,可以得到,理论的两个第一极大衍射角为±43.325°,与实验测得的结果相近,除去干扰造成的误差影响,可以认为,微波也符合单缝衍射规律。

  4.微波布拉格衍射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略去,根据数据作出的I-θ关系图如下,按照掠射角的范围分成两段:

篇二:

光学综合实验报告

  光学综合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录

  1、焦距测量--------------------------------------42、典型成像系统的组建和分析----------------------73、典型成像系统的使用----------------------------104、分光计的使用----------------------------------105、棱镜耦合法测波导参数--------------------------146、半导体激光器的光学特性测试--------------------227、电光调制--------------------------------------298、法拉第效应测试--------------------------------389、声光调制--------------------------------------4610、干涉、衍射和频谱分析--------------------------4711、迈克尔逊干涉仪--------------------------------5812、氦氖激光器综合实验----------------------------63

  13、光学仿真实验----------------------------------97

  本次所选做九个实验依次为:

13光学仿真1.焦距测量

  2.典型成像系统的组建和分析3.典型成像系统的使用4.分光计的使用5.棱镜耦合法测波导参数6.半导体激光器的光学特性测试7.电光调制9.声光调制11.迈克尔逊干涉仪

  实验一光学仿真

  在计算机上进行了偏振光研究。

具体的实验内容如下:

内容一:

起偏内容二:

消光

  内容三:

三块偏振片的实验

  内容四:

圆偏光和椭圆偏振光的产生

  内容五:

区分圆偏振光与自然光;椭圆偏振光与部分偏振光

  个人总结:

利用偏振片和波片区分各光源

  首先,让它们分别通过一个检偏器,并将检偏器绕光传播方向旋转一周,根据现象做如下分析:

  

(1)若出现2个完全消光的位置,则为线偏振光

(2)若光强五变化,则可能是自然光和或圆偏振光

  (3)若光强有变化,但无消光位置,则为部分偏振光或椭圆偏振光

  (4)针对

(2)(3)进一步区分,在检偏器前加一块1/4波片。

此时再旋转检偏器(5)若光强无变化,则入射光为自然光;若出现2个完全消光的位置,则为圆偏振光(6)当波片光轴与与检偏器透振轴方向平行式,如果出现2个完全消光的位置,则入射光为圆偏振光;若没有消光位置,则为部分偏振光。

  实验二焦距测量

  

(一)用自准法和位移法测透镜焦距

  1:

用自准法测薄凸透镜焦距

  [实验装置

  ]

  1、带有毛玻璃白炽灯光源S;2、品字型物像屏P:

SZ-14;3、凸透镜L:

f,=190mm;4、二维调整架:

SZ-07;5、平面反射镜M;6、三维调整架:

SZ-16;7、二维底座:

SZ-02;8、三维底座:

SZ-01;9、底座:

SZ-04;10、底座:

SZ-04;

  [实验步骤]

  1、把全部器件夹好靠在标尺上,靠拢,调至共轴。

  2、前后移动L,使在P屏上成一清晰的品字形像。

3、调M的倾角,使P屏上的像与物重合。

  4、再前后微动L,使P上的像既清晰又与物同大小。

5、分别记下P和L的位置a1、a2。

  6、把P和L都转180。

,重复做前四步。

7、再记下P和L新的位置b1、b2。

  数据的记录和计算

  fa=a2-a1fb=b2-b1

  单位:

cm

  实验现象

  前后移动L,在P屏上成一清晰的品字形像。

调M的倾角,P屏上的像与物重合。

  再前后微动L,P上的像既清晰又与物同大小

  2、用位移法测凸透镜焦距

  [实验装置简图]

篇三:

基础光学实验实验报告

  基础

  光

  学

  实

  验

  姓名:

许学号:

2120903018应物21班达

  一.实验仪器

  基础光学轨道系统,基础光学组合狭缝及偏振片,红光激光器及光圈支架,光传感器与转动传感器,科学工作室500或750接口,DataStudio软件系统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并会运用实验器材,同时学会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

  2.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光学现象,并掌握其物理机制。

  三.实验原理

  单缝衍射:

当光通过单缝发生衍射,光强极小(暗点)的衍射图案由下式给出asinθ=mλ(m=1,2,3……),其中a是狭缝宽度,θ为衍射角度,λ是光波波长。

  双缝干涉:

当光通过两个狭缝发生干涉,从中央最大值(亮点)到单侧某极大值的角度由下式给出dsinθ=mλ(m=1,2,3……),其中d是狭缝间距,θ为从中心到第m级最大的夹角,λ是光波波长,m为级数。

  光的偏振:

通过第一偏振器后偏振电场为E0,以一定的角度β穿过第二偏振器,则场强变化为E0cosβ,由于光强正比于场强的平方,则,第二偏振器透过的光强为I=I0cos2β.

  四.实验内容及过程

  单缝衍射

  单缝衍射光强分布图

  如果设单缝与接收屏的距离为s,中央极强到光强极小点的距离为c,且sinθ≈tanθ=c/s,那么可以推得a=smλ/c.又在此次实验中,s=750mm,λ=6.5E(-4)mm,那么推得a=0.4875m/c,又由图可知:

当m=1时,c=(88-82)/2=3mm,推得a=0.1625mm;

  当m=2时,c=(91-79)/2=6mm,推得a=0.1625mm;

  当m=3时,c=(94-76)/2=9mm,推得a=0.1625mm;

  当m=4时,c=(96-74)/2=11mm,推得a=0.1773mm;得到a的平均值0.1662mm,误差E=3.9%。

  双缝干涉

  双缝干涉光强分布图

  双缝间距如果设双缝与接收屏的距离为s,中央极强到单侧极强点的距离为c,且sinθ≈tanθ=c/s,那么可以推得d=smλ/c.又在此次实验中,s=650mm,λ=6.5E(-4)mm,那么推得d=0.4225m/c,由图可知:

当m=1时,c=(75-72)/2=1.5mm,推得d=0.2817mm;当m=2时,c=(76-70)/2=3mm,推得d=0.2817mm;

  当m=3时,c=(78-68)/2=5mm,推得d=0.2535mm;

  当m=4时,c=(80-66)/2=7mm,推得d=0.2414mm;

  当m=5时,c=(81-65)/2=8mm,推得d=0.2641mm;

  由此推得双缝间距d的平均值0.2645mm,误差E=5.8%。

  双缝宽度如果设双缝与接收屏的距离为s,主级包络极大值

  到第一级包络光强极小点的距离为c,且sinθ≈tanθ=c/s,那么可以推得a=smλ/c.又在此次实验中,s=650mm,λ=6.5E(-4)mm,那么推得a=0.4225m/c,又由图可知:

  当m=1时,c=(85-62)/2=11.5mm,推得a=0.0367mm;

  当m=2时,c=(95-70)/2=22.5mm,推得a=0.0376mm;

  得到双缝宽度a=0.0372mm,误差E=7.0%。

  光的偏振

  Y=13cos2(x+50)拟合

  Y=13cos3(x+50)拟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