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docx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5)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
ERAS要求采用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方案,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强调麻醉科医生在围术期所起的作用,使麻醉科医生从提供最佳手术条件、最小化疼痛和保障围麻醉期患者生命安全,向确保患者的合并疾病得到最佳处理、促进术后患者康复转变。
麻醉科医生应当在围术期合理调节应激反应(内分泌、代谢和免疫),使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优化术前、术中、术后患者管理等)来降低手术伤害性刺激反应,维持重要器官功能,最小化不良反应(如疼痛、恶心和呕吐等),减少并发症,提高康复质量,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一、术前评估、优化与宣教
(一)术前评估与优化
为提高麻醉的安全性,麻醉前应对患者麻醉风险进行评估,对即将实施麻醉的风险做出初步判断。
术前评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全面的病史采集;
(2)和患者仔细交谈;(3)详细的麻醉前检查;(4)术前测试;(5)麻醉风险评估;(6)了解手术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应的麻醉计划;(7)适当的其他咨询。
麻醉前体格检查至少应该包括气道以及心肺功能评估。
推荐对贫血情况、术后感染可能、疼痛情况以及凝血功能等进行适当优化。
(1)对贫血的原因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治疗。
当Hb降低至≤70g/L时输注红细胞,急诊抢救除外。
手术中决定是否输血也应基于病人对其他干预的反应。
这里指的其他干预,包括早期液体负荷冲击复苏等。
对于具有低灌注证据的患者(如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低、乳酸酸中毒等),建议纠正Hb至100g/L,以使组织的供氧最大化。
(2)为预防术后感染,推荐术前输注正确剂量的适宜抗生素。
抗生素应于切皮30min前输注完毕。
(3)术前疼痛评估包括:
定向的疼痛病史、体格检查和疼痛管理计划。
对于难以忍受的疼痛建议镇痛治疗,如药物治疗(首选非阿片类镇痛药)、神经阻滞等。
(4)凝血功能的优化
患者可因使用抗凝血药(凝血酶抑制剂、ADP受体抑制剂、纤维蛋白溶解药)以及合并相关疾病(创伤、尿毒症、肝功能障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可通过血浆制品(如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制品或血小板)、维生素K、人重组凝血因子Ⅷa预防相关的围术期急性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原发性危险因素(遗传变异)和继发性危险因素(手术操作、活动限制、组织因子释放),可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的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
物理及药物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如硬膜外镇痛联合/不联合药物预防治疗以及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该权衡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增加出血风险的利弊。
另外间歇充气压力装置可能限制患者早期活动。
否则可替代药物成为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重要手段。
虽然,神经阻滞和普通肝素联合使用未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但有研究指出大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的联合使用可增加硬膜外血肿的风险。
另外,谨慎起见,择期手术患者在术前可停用阿司匹林7d;当阿司匹林与其他NSAIDs、氯吡格雷、华法林、LMWH、肝素合用时,出血风险增加,并且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方案调整取决于外科手术的紧急程度以及患者发生血栓和出血的风险,需要多学科会诊选择优化治疗策略。
口服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一般需要在阻滞前4~5天停用,使INR降低至1.4以下;若INRl>1.4但患者需要及早手术,可予患者口服小剂量(1~2mg)维生素K,使INR尽快恢复正常;对于合并房颤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或者植入机械心脏瓣膜的患者,一般认为应该停用华法林并使用普通肝素或者LMWH进行过度抗凝治疗,再按照肝素和LMWH术前停药方法进行,同时监测INR和APPT。
(二)术前宣教
术前大部分患者存在悲观、焦虑等心理应激,会干扰相关医疗措施的顺利进行。
麻醉科医生和护士在术前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认真的宣教和辅导,这是ERAS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步骤。
宣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1)可能采用的麻醉方式;
(2)麻醉中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以及解决方案;(3)术后的镇痛策略;(4)康复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5)围术期患者及家属如何配合医疗护理工作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二、术前准备
(一)麻醉前用药
手术应激相关生理变化及炎症反应会诱导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应激以及炎症反应。
麻醉前用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应激、缓解焦虑、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α2受体激动剂、β受体阻滞剂和NSAIDs是日益盛行的快通道麻醉的辅助药,具有增强麻醉和节俭镇痛药的作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疼痛,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早期康复。
麻醉前应用α2受体激动剂如右美托咪定可减少阿片类药物应用。
术前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康复,但因其药理作用应用仍需谨慎。
(1)择期手术患者如果进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应术前至少2d(争取1周)起始,从小剂量开始,按血压、心率逐步上调剂量[围术期的目标心率为60~80次/min,同时收缩压>100mmHg(1mmHg=0.133kPa)],术后应继续使用。
(2)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围术期起始不常规进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应该在仔细权衡获益-风险后,根据个体化原则作出临床决定。
(3)冠心病患者或有明确心肌缺血证据的高危患者,如果尚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在择期血管手术前可根据血压和心率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并注意剂量的调整。
(4)因为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有症状心律失常或高血压等明确适应证而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围术期应该继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
(5)不推荐术前短时间内不经剂量的调整而直接大剂量应用。
推荐术前使用可快速透过血脑屏障的NSAIDs药物,具有抑制外周和中枢痛觉敏化,降低术中应激和炎症反应,起到预防性镇痛的作用;同时,应避免使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手术出血风险的NSAIDs药物。
(二)术前禁食禁饮时间
术前患者进食碳水化合物对机体代谢有积极意义。
麻醉诱导前2h进食高碳水化合物可减轻焦虑、饥饿和口渴的感觉,并且减弱术后胰岛素抵抗、减少术后氮和蛋白质损失、维持肌力,加速患者康复。
因此推荐所有非糖尿病患者术前均应进食碳水化合物。
术前过长时间禁食对患者不利。
推荐无胃肠动力障碍患者应清液(含碳水化合物,不超过400ml)至术前2~3h,仍推荐术前6h起禁食固体食物。
三、麻醉管理
(一)麻醉方式
1.局部麻醉
术中联合区域阻滞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早期胃肠道进食和下床活动。
如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局麻药和辅助药的选择非常重要,合理的药物选择可能缩短运动阻滞时间,促进康复进程。
与传统的鞘内局麻药剂量相比,使用小剂量(3.5~7.0mg)的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混合有效的阿片类镇痛药(例如不含防腐剂的芬太尼5~25μg或舒芬太尼5~10μg),可使运动功能快速恢复。
辅助药如可乐定可有效替代鞘内阿片类药物,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加速患者康复出院。
硬膜外阻滞作为多模式镇痛的手段之一,其术后的获益是显而易见的,可有效的缓解疼痛,抑制手术应激。
选用胸段硬膜外阻滞技术有利于保护肺功能,减轻心血管负荷,减少术后肠麻痹。
胸段硬膜外阻滞可阻断交感神经、降低术后应激反应、改善预后而缩短住院时间。
因此对于开放手术,推荐使用局麻药混合低剂量阿片类药物的胸段硬膜外阻滞;然而对于腹腔镜手术,推荐蛛网膜下腔阻滞或吗啡PCEA,替代用外组滞。
与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为基础的镇痛效果相比,腹部手术后使用硬膜外阻滞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胃肠功能。
切皮前使用硬膜外镇痛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减少首次镇痛需求以及术后镇痛药物需求量。
在快速康复外科,尤其是胸、腹部和血管外科手术,推荐使用预先胸段硬膜外阻滞来控制术后疼痛。
联合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即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其临床疗效已被广泛证实,应该作为快通道麻醉技术重要组成部分。
局部浸润麻醉可单独为一些浅表外科操作如腹股沟疝修补术、肛门直肠和乳腺手术、肩和膝关节镜检查术提供足够镇痛。
局部浸润麻醉可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需求量以及阿片相关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和全身麻醉相比,应用局部浸润麻醉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具有更好的疼痛控制,更低的镇痛药物需求量,更少的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如尿潴留等。
通过放置在筋膜和腹膜间的导管输入局部麻醉药的结直肠手术患者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快通道外科中应用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或镇静,可能为加速患者术后恢复,以及最小化麻醉相关不良反应提供新的可行技术。
2.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快通道麻醉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增加患者舒适度、防止术中知晓。
静脉注射丙泊酚是快通道麻醉诱导的最佳选择。
与吸入麻醉药相比,丙泊酚可降低术后6h内PONV的发生率。
麻醉维持中,吸入麻醉药地氟醚和七氟醚可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并减少相关费用。
氧化亚氮由于具有麻醉和节俭镇痛药效应、药代动力学稳定、价格低廉,通常作为吸入麻醉药来使用。
然而,氧化亚氮的应用会增加PONV的发生,在合并PONV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不推荐使用。
短效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常复合吸入麻醉药或丙泊酚以及区域阻滞,可使麻醉药物的用量最小化,促进患者恢复。
然而,术中应用瑞芬太尼会导致痛觉过敏、急性阿片耐受,增加术后镇痛药物的需求量。
较长时间的术中应用短效阿片类药物可能引发以上并发症,而NMDA受体拮抗剂如氯胺酮和硫酸镁可预防急性阿片耐受的发生,选择性COX-2抑制剂及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则可以调节阿片诱导的痛觉敏化。
(如米库氯胺)和中效肌松药(如罗库溴铵和顺式阿曲库铵)均可用于短时间和长时间的快通道手术,有利于患者早期拔除气管导管,减少麻醉恢复过程中肌松残留的发生。
3.监测麻醉(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
MAC是指麻醉科医生参与局麻患者的监测和(或)对行诊断性或治疗性操作的患者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以解除患者焦虑及恐惧情绪、减轻疼痛和其他伤害性刺激反应,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浅表的外科手术(非心脏)应用MAC,有利于术后快速恢复。
腹股沟疝修补术、肛门直肠及手部的手术采用MAC可以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并降低疼痛的严重程度,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需求量,减少PONV、便秘、尿潴留和其他阿片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MAC通常包括使用利多卡因(2%)混合罗哌卡因(0.5%)或布比卡因(0.5%)浸润或者周围神经阻滞的局部麻醉联合静脉注射小剂量咪达唑仑(1~3mg)和静脉输注丙泊酚(25~100μg·kg-1·min-1)。
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0.5~1.0μg/kg)和氯胺酮(75~150μg/kg)代替阿片类药物芬太尼(0.5~1.0μg/kg)或瑞芬太尼(0.25~0.50μg/kg或0.025~0.050μg·kg-1·min-1)可作为MAC一部分,降低呼吸抑制发生率。
然而过度镇静和缺乏警惕导致的呼吸抑制是MAC患者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因此,术中需保持警惕,确保上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系统并发症。
(二)麻醉监测
除了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体温之外,还应进行麻醉深度监测。
术中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可最大限度的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避免麻醉过深,促进全麻恢复。
麻醉维持中使用吸入麻醉药,应监测呼气末麻醉药浓度;以静脉麻醉为主时,采用BIS等监测麻醉深度。
根据患者及手术需要增加相应的特殊监测。
应注意的是,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术中对患者尽量使用影响小的无创或微创监测措施。
(三)液体管理
液体管理是麻醉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术中安全以及术后康复。
低血容量可导致重要脏器低灌注,引起相关并发症;但补液过多会导致肠道水肿、增加肺间质体液量,导致并发症。
因此,麻醉科医生可根据容量监测指标如每搏量变异度(SVV)、动脉脉压变异度(PPV)等进行目标导向容量治疗,尽量避免术中、术后过多的液体输入。
术中补液时可加入适当的人工胶体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胶体渗透压,增加微血管血流量,保证组织细胞氧供。
但是没有临床研究证据表明使用人工胶体在临床转归方面优于晶体液。
由于异体输血会导至术后感染及癌症复发,增加患者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尽量避免异体输血。
与平衡晶体液相比,输注过量0.9%盐水会导致肾水肿,降低肾动脉血流速、减少肾皮质组织血流灌注,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如果患者没有血容量不足的证据,术中麻醉和术后硬膜外镇痛引起的低血压应该使用升压药治疗。
(四)术中保温
术中低体温是指机体中心温度<36℃,术中低体温多由麻醉药物抑制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及手术致热量大量丢失所致。
低体温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心血管事件增加、免疫功能抑制及药物代谢异常等。
预防围术期低体温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进行术前保温。
进入手术室前使用加热毯预热患者可以提高术前核心温度。
术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维持机体温度:
(1)保持温暖环境;
(2)加热毯;(3)加热床垫;(4)静脉输入液体加温;(5)体腔冲洗液加温;(5)血糖控制
高血糖与手术患者(合并或不合并糖尿病)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血糖>220mg/dl12.3mmol/L)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比血糖<220mg/dl(12.3mmol/L)的患者高2.7倍;血糖较高的患者术后发生严重感染(包括脓毒症、肺炎和伤口严重感染)的相对危险度与血糖较低患者相比,增高5.7倍。
即使中等程度血糖升高也与不良预后有关,特别是当患者并存感染、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等疾病时。
围术期的血糖常被忽视,但其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延缓患者出院,甚至可危及生命,所以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必须积极防治低血糖。
血糖≤50mg/dl(2.8mmol/L)时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长时间≤40mg/dl(2.2mmol/L)的严重低血糖可导致脑死亡。
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在正常血糖水平情况下,也存在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发生一次低血糖即可增加患者围术期的死亡风险,全麻镇静患者低血糖反应往往被掩盖,风险尤其高。
对于血糖的控制目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推荐餐前血糖≤140mg/dl(7.8mmol/L),进食期间血糖、餐后血糖以及随机血糖≤180mg/dl(10.0mmol/L),但是不建议过于严格控制血糖,术中和术后血糖控制在140~180mg/dl(7.8~10.0mmol/L)较合适。
术后ICU住院时间≥3d危重患者,推荐目标血糖≤150mg/dl(8.4mmol/L);整形手术对于伤口愈合的要求较高,器官移植术后可能出现糖耐量递减等情况,除这两类之外的其他手术目标血糖可放宽至≤214mg/dl(12.0mmol/L);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难以耐受100mg/dl(5.6mmol/L)以下的血糖水平,可放宽至≤214mg/dl(12.0mmol/L);对整形手术建议目标血糖适当降低,控制在108~144mg/dl(6.0~8.0mmol/L),以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手术患者如有高血糖相关的并发症风险,加强胰岛素治疗是一种进来得到广泛认可干预方式。
术后转入ICU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高血糖时,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作为控制围术期高血糖的关键药物,胰岛素可有效控制血糖,但是可能存在低血糖的风险,所以应该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前提下,尽量避免血糖过高。
对于术中发生的低血糖患者,建议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50ml或者肌肉注射胰高血糖素1mg,随后持续静脉输注10%或者5%葡萄糖维持血糖,每5~15min检测一次,直至血糖≥100mg/dl(5.6mmol/L)。
四、术后管理
(一)术后评估优化
术后应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肝肾功能、胃肠功能、认知功能、凝血功能、血糖水平和镇痛水平进行评估和优化。
麻醉药中的啊片类镇痛药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手术部位对肺功能也有影响,镇痛不全可抑制深呼吸及咳嗽,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可导致肺膨胀不全和坠积性肺炎;术中液体输入量过多可能会导致肺水肿,因此术后对患者肺功能进行评估与优化至关重要。
阿片类药物导致严重抑制呼吸时,可应用拮抗剂进行治疗;限制性液体治疗可能防止肺水肿;肺功能异常导致低氧血症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优化处理;
(1)支持呼吸、循环功能;
(2)保持气道畅通;(3)纠正存在的低氧状态,如氧疗等。
术后认知功能评估及早期有效的处理,对于防止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有重要意义。
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价其恢复情况,预测血栓或者出血的发生。
(二)疼痛管理
ERAS理念下的疼痛管理涵盖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围术期全程。
手术创伤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和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可导致、加剧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可扩大手术应激反应以及自主性反射,加重恶心、肠麻痹和肌肉痉挛等,导致患者器官功能障碍,延长康复时间。
因此充分的缓解术后疼痛以减少手术应激反应,促进术后康复,是实施ERAS的先决条件,预防性镇痛和多模式镇痛是ERAS中术后疼痛管理常用的两种镇痛理念。
1.预防性阵痛
预防性阵痛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中的重要环节,可抑制外周和中枢敏化,降低术后疼痛强度,减少镇痛药物需求。
围术期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和术后的炎症反应均可导致外周和中枢敏化,是预防性镇痛的靶点。
预防和抑制中枢敏化尤为重要。
因此,推荐使用快速透过血脑屏障抑制中枢敏化的药物,包括选择性COX-2抑制剂。
2.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
多模式镇痛是联合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方法或镇痛药物,镇痛作用协同或相加,同时每种药物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相应减低,从而达到最大镇痛效应/不良反应比。
ERAS中尽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已达成共识,任何可能情况下,推荐麻醉科医生采用多模式镇痛管理术后疼痛。
排除禁忌症情况,推荐采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非选择性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多模式镇痛的基础用药。
镇痛药物的复合方式包括:
(1)阿片类药物(包括激动药或激动-拮抗药)或者曲马多复合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每日量1.5~2.0g,可节俭阿片类药物20%~40%;
(2)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联合用于PECA;(3)对乙酰氨基酚复合选择性COX-2抑制剂或非选择性NSAIDs,两者各按常规剂量1/2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4)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复合选择性COX-2抑制剂或非选择性NSAIDs,常规剂量选择性COX-2抑制剂或非选择性NSAIDs可节俭阿片类药物20%~50%,尤其可使患者在清醒状态下产生良好镇痛效果;(5)氯胺酮、可乐定等也可与阿片类药物复合应用,在特殊情况下可采用3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实施多靶点镇痛。
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
主要指切口浸润麻醉(神经干阻滞或区域阻滞)与全身性镇痛药(非选择性NSAIDs、选择性COX-2抑制剂、曲马多或阿片类药物)的联合应用。
患者镇痛药需要量明显降低。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三)并发症预防
1.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
PONV预防是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
PONV是患者不满意和延迟出院的首要原因,PONV的发生率约为25%~35%。
PONV的危险因素包括:
(1)女性;
(2)PONV或晕动症病史;(3)非吸烟者;(4)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5)吸入麻醉药使用;(6)成年人<50岁;(7)腹腔镜手术方式(胆囊切除术、妇产科手术)。
降低新斯的明用量减少PONV风险的观点目前仍存在争议;儿童应用亚镇静剂量丙泊酚复合抗呕吐药可降低PONV风险,降低PONV基础风险的推荐策略包括;
(1)应用局部麻醉,避免全麻;
(2)避免使用吸入麻醉药;(3)静脉麻醉药首选丙泊酚;(4)适当水化(Adequate Hydration);(5)尽量限制使用阿片类药物。
多模式预防PONV策略包括非药物预防与药物预防是一种相对简单、可靠的方法。
非药物预防PONV的方法包括尽可能避免使用吸入麻醉药及阿片类药物,而使用丙泊酚、非阿片类药物替代,如围术期NSAIDs、特异性COX-2抑制剂以及小剂量氯胺酮都可以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需求量,从而能够降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恶心呕吐发生率。
术前禁饮时间尽可能缩短,碳水化合物的补充对预防PONV的发生也有一定的益处。
局部麻醉可以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从而间接降低PONV的发生率。
预防PONV的药物主要作用于呕吐中枢以及化学触发带,根据抗呕吐药所作用的受体可将抗呕吐药分为:
(1)5-HT3受体拮抗药(雷莫司琼、帕诺司琼);
(2)抗组胺类药(美克洛嗪);(3)丁酰苯类(氟哌啶醇);(4)M型胆碱能受体抑制剂(东莨菪碱透皮贴);(5)NK-1受体抑制剂(阿瑞匹坦,罗拉匹坦);(6)糖皮质激素类(地塞米松、甲强龙)。
PONV预防推荐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复合使用,效果优于单一用药;但不推荐对所有手术的患者进行预防。
PONV高危患者应用2种或2种以上的联合预防策略:
成年患者推荐方式:
(1)氟哌啶醇+地塞米松;
(2)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3)5-HT3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4)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氟哌啶醇(5)昂丹司琼+卡索匹坦或东莨菪碱透皮贴。
小儿患者推荐剂量:
(1)昂丹司琼0.05mg/kg+地塞米松0.015mg/kg;
(2)昂丹司琼0.1mg/kg+氟哌啶醇0.015mg/kg;(3)托烷司琼0.1mg/kg+地塞米松0.5mg/kg。
2.术后肠麻痹
术后肠麻痹可延迟患者早期经口进食时间,导致患者不适,延长住院时间。
术后肠麻痹的持续时间也是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是决定患者术后(尤其是腹部术后患者)住院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之一。
多模式镇痛和非阿片类药物镇痛方法的应用可以缩短术后肠麻痹的时间。
术中大量液体的输入可能导致肠黏膜水肿,延迟肠道功能的恢复,因此在术中应尽量减少液体量的输入。
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如甲基纳曲酮、艾维莫潘等)不仅可以使阿片类药物对肠道功能的副作用最小化,而且还不会结抗肌镇痛作用。
术后咀嚼口香糖可以诱发胃肠反射,缩短肠麻痹的持续时间。
推荐预防术后肠麻痹的策略包括:
(1)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2)实施微创手术;(3)术后使用选择性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4)不插鼻饲管;(5)咀嚼口香糖;(6)早期进食和下床活动。
执笔人:
石学银、俞卫锋
参与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布为、王国林、方向明、邓小明、左明章、刘进、米卫东、李天佐、李伟彦、严敏、陆智杰、邹最、郑宏、姚尚龙、郭曲练、黄文起、黄宇光、薛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