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
《临床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免疫学重点整理
临床免疫学重点整理
————————————————————————————————作者:
————————————————————————————————日期:
抗原抗体反应:
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
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
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
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
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
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
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免疫佐剂(immunoadjustvant):
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
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
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
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
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
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
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 (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
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
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多采用与骨髓瘤细胞同源的纯系BALB/c小鼠;免疫途径多为腹腔内或皮内多点注射法。
若抗原微量,可用脾脏内直接注射法进行免疫。
细胞性抗原不需加佐剂,可溶性抗原需加完全弗氏佐剂。
(三)细胞融合
是产生杂交瘤细胞的中心环节。
一般用分子量1000D、1500D、4000DPEG作细胞融合剂,浓度30~50%之间,基本方法是将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按1:
2 ~1:
10比例混合,加入PEG,诱导两种细胞融合,时间控制在2min以内,再加入培养液缓慢稀释PEG融合液,直至失去融合作用,融合细胞形成具有两个或多个核的异核体,最终产生杂交细胞。
(四)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
肿瘤细胞合成DNA有两条途径:
一条为生物合成途径,可被叶酸拮抗物(氨基蝶呤)阻断;另一条为替代途径,叶酸代谢受阻时,细胞通过HGPRT和TK,利用核苷酸前体物合成核苷酸,进而合成DNA。
HAT培养液含三种成分:
次黄嘌呤(H)、氨基蝶呤(A)和胸腺嘧啶核苷(T),经HAT培养液筛选后,只有具备两亲本细胞双重特性的杂交瘤细胞能长期生存并产生抗体,成为制造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源。
细胞类型
正常培养细胞
TK缺陷细胞
HGPRT缺陷细胞
杂交瘤细胞
正常培养基
+
+
+
+
HAT培养基
+
-
-
+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reaction):
是指细菌和红细胞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①直接~:
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
②间接~: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如正常人O型红细胞、细菌、胶乳颗粒等)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
其敏感度高于直接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用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待检抗体。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用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待检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用抗原致敏的载体颗粒及相应的抗体作为诊断试剂,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与致敏抗原相同的抗原。
间接血凝试验:
是以红细胞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即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致敏红细胞,与标本中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特异结合,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
胶乳凝集抑制试验(LAT):
将抗原(或抗体)致敏胶乳颗粒,直接与待检标本中的抗体(或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常用的载体颗粒为聚苯乙烯胶乳)
直接coombs试验:
将抗人球蛋白试剂直接加到表面结合抗体的受检红细胞中,即可见细胞凝集。
用于检测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
(如HDN、AIHA)
间接coombs试验:
将受检血清和具有相应抗原性的红细胞相结合,再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即可出现可见的红细胞凝集。
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reaction):
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免疫浊度测定:
是应用抗原抗体结合在液体中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干扰光线可用仪器检测的特点,将现代光学测量仪器与自动分析检测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沉淀反应,对各种液体介质中的微量抗原、抗体和药物及其他小分子半抗原物质进行定量测定的技术。
钩状效应(highdose hookeffect):
免疫浊度测定,抗原过量导致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分子小,发生再解离,浊度下降,光散射减少。
单向免疫扩散实验:
是先将一定量的抗体混于琼脂凝胶中,使待测的抗原溶液在琼脂内由局部向周围自由扩散,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可见的沉淀环。
环的直径或面积的大小与抗原含量正相关。
常用于IgG/A/M、补体 C3/C4等血浆蛋白的测定。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是将抗原核抗体加在同一琼脂板的对应孔中,各自向对方扩散,在浓度比例恰当处形成沉淀线。
①沉淀线靠近抗原孔,说明抗体浓度较大;靠近抗体孔则说明抗原浓度大。
②形成的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
③(待测物为两种抗原)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两抗原中存在相同表位;两条沉淀线交叉,说明两抗原完全不同;两条沉淀线相切,提示两抗原之间有部分相同。
对流免疫电泳(CIEP):
实质上是双扩和电泳的结合。
在pH8.6的碱性缓冲液琼脂中进行电泳,分子量小、等电点低、带有较多负电荷的Ag泳向阳极,而Ab球蛋白等电点偏高(约为6--7),在pH8.6时带负电荷较少,加上分子量较大,泳动慢,受电渗(指电场中液体对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干扰后向阴极倒退,这样抗原抗体作相对运动,在较短时间内即可相遇,在孔间两者分子比例合适的地方形成沉淀线。
(抗原加在-级,抗体加在+级)
抗原浓度越高,沉淀线越接近抗体孔,甚至超过抗体孔。
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度是双扩的8~16倍,可检出蛋白质浓度达μg/ml,常用于Ag/Ab的性质/效价/纯度测定。
火箭免疫电泳(RIE):
实质上是单扩和电泳的结合。
是将抗体混合于琼脂中,电泳时,抗体不移动,抗原由负极向正极移动,并随抗原浓度的下降,抗原泳动的基底区也逐渐变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沉淀西安也越来越窄,形成一个火箭状的不溶性复合物沉淀峰。
抗体浓度一定时,沉淀峰的高度与抗原量呈正相关。
其灵敏度可达ng/ml,常用于IgA/G等蛋白定量。
免疫电泳(IEP):
将待测标本(蛋白质抗原)置于琼脂凝胶中电泳,样品中各蛋白成分因所带电荷、分子量及构型不同,被分成肉眼不可见的若干区带。
然后沿与电泳方向开一平行的抗体槽并加入抗血清,置室温或37度使两者扩散。
18-24h后,各区带蛋白与相应的Ab在相应的位置上形成弧形沉淀线。
Ag越多,沉淀线越靠近Ab槽,其沉淀线越粗,可做细微的蛋白质组分分析,仅为定性实验。
免疫固定电泳(IFE):
实质是区带电泳和沉淀反应相结合。
先将血清蛋白质置于琼脂凝胶中进行区带电泳分离,再将固定剂和各型免疫球蛋白及轻链抗血清加于凝胶表面的泳道上,经过孵育,固定剂和抗血清在凝胶内渗透、扩散,抗原抗体直接发生沉淀反应,洗脱游离的抗体,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则保留在凝胶中。
经氨基黑,参考泳道和抗原抗体沉淀区被着色,根据电泳移动距离分离单克隆组分,可对各类Ig及其轻链进行分型。
最常用于M蛋白的鉴定。
放射性核素:
具有放射性的核素,在自然条件下可发生自发性的转化变为另一种(放射性)核素,并同时释放射线。
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放射化学纯度:
指在标记物中结合在抗原(或抗体)上的放射活性占该标记物总放射活性的百分比。
比放射活性:
是指单位质量标记物中所含的放射性活度,或每分子抗原(或抗体)平均所结合的放射性原子数目。
放射免疫分析(RIA):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与非标记抗原(待测/标准抗原)同时和限量特异性抗体进行竞争性结合反应,通过测定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与抗体复合物的放射性活度,经相应的数学函数关系推算待测抗原的含量。
免疫放射分析(IRMA):
是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抗体来测定样品中抗原的方法,所用的标记抗体是过量的,抗原全部是非标记的。
待测抗原与过量标记抗体结合反应形成标记抗体-抗原复合物及游离的标记抗体,测定的是标记抗体-抗原复合物的量.
荧光免疫技术:
是将抗原抗体反应与荧光技术相结合而建立的一种免疫荧光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和直观性。
荧光抗体技术(FAT):
以荧光素标记抗体对抗原进行定位染色,并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片上荧光染色的形态,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待测抗原,这种技术就是~。
荧光抗体染色方法:
直接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强,但敏感性不如间接法,一种荧光抗体只能检测一种抗原)、间接法(敏感性比直接法高5~10倍,一种荧光二抗可检测多种抗原/抗体,但容易产生非特异性荧光)、双标记法(用于检测同一标本中的两种抗原)
荧光:
荧光物质吸收激发光的能量后,使原来处于基态的电子跃迁到激发态,当其回复至基态时,激发态的电子以发射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这种发射光称为~。
①发射光谱:
是指固定激发光波长,在不同波长下所记录到的样品发射荧光的谱图
②激发光谱:
是指固定检测发射光(荧光)波长,用不同波长的激发光照射样品得到的荧光的谱图。
③荧光效率:
是指荧光分子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荧光的百分率,与发射荧光光量子的数值成正比。
④荧光效率=发射荧光的光量分子数(荧光强度)/吸收光的光量子数(激发光强度)
⑤荧光猝灭:
荧光分子的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