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35487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日期:

2008-12-25]来源:

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

大中小]

一、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

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

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遵从B.接受C.认同D.内化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aspx11.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

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

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

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像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

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9.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20.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p2.aspx二、填空题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

2.态度的结构包括:

()、()、()。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和()。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三部分。

5.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到()的发展过程。

6.()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7.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

8.文化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只是让个体掌握()的那一套道德准则体系。

9.强化是()的核心概念。

10.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的惩罚服从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或()。

11.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必须加强()的教育。

12.在对态度和品德教育的具体方法上,教师应采用()的教育方式,反对死板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

13.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亦称()。

14.一般而言,教师向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范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一条是()。

15.强化决定学习者是否把学会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强化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强化包括()、()和()三种形式。

三、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2.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5.简述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的一般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请阐述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p3.aspx一、选择题

1.B

解析: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此,答案为B。

2.C

解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因此,答案为C。

3.B

解析: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观念并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

因此,答案为B。

4.A

解析:

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因此,答案为A。

8.D

解析:

认同的含义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因此,答案为D。

9.A

解析: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因此,答案为A。

10.C

解析: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认同就属于形成过程中的第二阶段。

因此,答案为C。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p4.aspx11.B

解析:

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属于道德发展的前习俗水平中的第一阶段。

因此,答案为B。

12.B

解析:

道德认知是属于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的影响属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因此,答案为B。

13.B

解析: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因此,答案为B。

14.C

17.B

解析:

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前习俗水平的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因此,答案为B。

18.C

解析:

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后习俗水平的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也就是第三选项的良心或原则取向。

因此,答案为C。

19.B

解析:

权威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因此,答案为B。

20.D

解析: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因此,答案为D。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p5.aspx二、填空题

1.内部状态

2.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心理特征;倾向

4.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2.诱导性

13.观察学习;社会学习

14.言语教诲;身体力行

15.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p6.aspx三、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答:

(1)态度的实质

①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作为一种内部状态,可直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态度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②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③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也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改变的。

(2)态度的结构

①态度的认知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往往是积极的;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因而也常常是消极的。

对于某些对象,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在人的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2)态度和品德的区别

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

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品德不良。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

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

“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做严格区分。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p7.aspx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他律道德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

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

儿童在6~10岁期间,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自律道德阶段

在1O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4.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答: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都须经历以下过程:

(1)遵从

遵从包含两种情况:

从众和服从。

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权威意志而做出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