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故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100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科学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科学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科学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科学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故事.docx

《科学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故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故事.docx

科学故事

有趣的物理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的空军不断轰炸英国,炸弹从天而降。

英国一家面粉厂的厂主暗自庆幸炸弹没有击中他的厂房,但几乎与炸弹落下的同时,车间里自己发生了大爆炸,屋顶飞上了天,爆炸的威力超过了炸弹的破坏作用。

与此同时,其他几家面粉厂也发生了爆炸。

这种奇特的爆炸使工厂损失惨重,而且令人莫名其妙,因为没有炸弹落到厂房上,况且车间里只有面粉和机器,没有炸药一类爆炸物品。

那么,产生这种奇怪的爆炸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由于炸弹爆炸的气浪掀起了车间里的面粉粉尘,使得空气中所含的面粉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且遇火后发生了爆炸。

爆炸物是面粉。

  少年朋友也许会穷追不舍:

面粉又不是炸药怎么会爆炸呢?

  我们知道,面粉厂里的粉碎机要把小麦加工成很细很细的面粉,粉碎机就要消耗电能而对被加工的物料做功,使物料被粉碎。

其中,粉碎机所做的功的一部分转化成能量,而储存在被粉碎以后的物质颗粒表面,这部分能量在物理化学中被叫做“表面能”。

并且,对于一定的物质来说,被粉碎的程度越大,即颗粒越小,则表面积越大,那么表面能也就越大。

但是,若把它粉碎成面粉一样细小的粉尘后,其表面能可达2.7×106焦耳,即相当于把同样重的物体举高2700米所做的功,表面能竟增大了1000万倍!

  由于粉尘具有这么高的表面能,同大块的物料相比,它就很容易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将其能量释放出来。

这个道理就好似由于高处的水比低处的水有多余的势能,因此它要向低处流一样。

所以,这些平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小粉尘一遇适宜的条件,与空气充分混合,遇火后,它就会迅速地发生激烈的燃烧反应,在瞬间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样一个令人惧怕的事——面粉爆炸也就随之发生。

不光是面粉,凡是易燃烧的粉尘如可可、软木、木材、轻橡胶、皮革、塑料,以及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和各种无机材料如硫、铁、镁、钴等的粉尘,如果这些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只要一遇到明火,即使是星星之火,也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发生剧烈的爆炸,而且有时这些细尘的爆炸也决不亚于炸弹的破坏作用。

例如,在1846年,英国的哈尔威煤矿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当时著名科学家法拉第为英国内务部调查这次爆炸事件的报告上曾这样写道:

“甲烷混合物的燃烧和爆炸会掀起存在于坑道里的全部煤尘,并且使之着火.

共振与共鸣

一九○六年俄国首都彼德格勒(今列宁格勒)有一支全副武装的沙皇军队,步伐整齐,不可一世地通过爱纪毕特大桥。

这座大桥十分坚固,纵然跑过千军万马也难以撼动。

可是正在指挥官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间哗啦一声巨响,大桥崩塌了。

顿时间,官兵,辎重、马匹纷纷落水,马嘶人号,狼狈不堪……。

经过长期追查研究,发现并不是有人故意破坏,肇事的就是受害者自己。

伤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共振」在作怪。

什么叫共振呢?

可以打个粗浅的比方来说明:

一个人坐在秋千板上不动,另一个人一下一下地推,假设每当秋千荡去的时候就推一下,如此合拍她进行下去,秋千会越荡越高。

用严格的物理学语言来说,振动体在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当外力的频率与振动体固有频率很接近或相等时,振动的幅度就急剧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军人的步伐太整齐了,而其频率恰好接近于爱纪毕特大桥作自由振动的固有频率,激起了桥梁的共振,结果造成了大事故。

为了接受这次血的教训,此后世界各地都先后规定:

凡大队人马过桥时必须碎步走,极力避免这种破坏性的共振现象重演。

前面已经说过,发声体就是一个振动体。

它在空气中造成的声波,也可以使另一个物体发生振动,如这物体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等于声波的频率,就发生共振,使这个物体的振动幅度很大,因而也就发出了相当大的声音来。

这种发声体的共振,叫做共鸣。

几则关于共鸣的故事

东汉以后三国纷争年代,有一天,魏都洛阳宫殿前面的一口大钟,突然无缘无故地鸣响起来。

满朝文武议论纷纷,有的以为是不祥之兆,也有人乘机献媚,把它说成是祥瑞,替皇帝歌功颂德一番。

至于魏帝本人则疑虑重重,他本来就担心司马氏集团有不臣之心,对曹家天下虎视耽耽,觊觎已久。

这次大钟不敲自鸣,莫非就是上天给他的某种暗示?

总之,造件事闹得他心惊肉跳,简直惶惶不可终日。

事情传到青年张华耳中,只见他思忖片刻,从容说道:

「那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不过是因为四川铜山有山崩发生,因而引起宫中大钟相应自鸣罢了。

」当时崇尚迷信,张华的科学见解犹如「阳春白雪,和者盖寡。

」可是几天以后,四川的消息飞来,正是在洛阳钟自鸣的那个时辰,蜀中发生了一起铜山崩塌事件。

张华的预言应验了,从此名声大振,而魏晋也总算吃了一颗定心丸,于心稍安。

又有一天,一个人来向张华请教,说是他家有一个洗澡用的大铜盆,每日早晚总会嗡嗡作响,就像有人在敲打一般,也不知什么缘故。

张华答道:

这只铜盆和洛阳宫中大钟的音调相谐,宫中每天早晚都要撞钟,所以使铜澡盆有声相应。

张华还告诉他只要把铜澡盆锉掉一点,使它变轻了,便不会再作响。

那人照着去办,果然就不响了。

张华能用共鸣原理去解释它,并提出了消除共鸣的办法,实在是很了不起的。

阿基米德不仅是个理论家,也是个实践家,他一生热衷于将其科学发现应用于实践,从而把二者结合起来。

在埃及,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左右,就有人用杠杆来抬起重物,不过人们不知道它的道理。

阿基米德潜心研究了这个现象并发现了杠杆原理。

阿基米德曾说过:

“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当时的赫农王为埃及国王制丨造了一条船,体积大,相当重,因为不能挪动,搁浅在海岸上很多天。

阿基米德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滑轮系统安装在船上,将绳索的一端交到赫农王手上。

赫农王轻轻拉动绳索,奇迹出现了,大船缓缓地挪动起来,最终下到海里。

国王惊讶之余,十分佩服阿基米德,并派人贴出告示“今后,无论阿基米德说什么,都要相信他。

牛顿

他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

“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

牛顿不仅对于力学,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大贡献。

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因斯坦小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做工艺品,大家做的都很好,只有爱因斯坦拿出的是个很丑陋的小板凳。

老师和同学们嘲笑他,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丑陋的板凳吗?

爱因斯坦说有,他真拿出两个更丑陋的。

他说虽然前一个板凳很丑陋,但是比后来两个要好的多。

爱因斯坦除在光电效应、相对论等方面作出举世皆知的杰出贡献外,他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成果,由于对大量无序因子的规律性把握,成为当今最热门的金融数学的基础;他提出的激光受激辐射的概念,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与玻尔进行的论战中提出的EPR佯谬,至今仍是理论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界不断探讨的话题……

钱学森(1911.12.11--)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

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

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回国。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

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

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钱学森提出回过后,美国人大为生气,并对他严加看守,甚至施加刑罚.

美国人曾经给钱学森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使他一人前往荒无人烟的小岛,用各种各样的刑罚折磨他,据说半年就少了50斤.可是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从未动摇,美国人放出话,只要钱学森愿意留在美国,不回中国,就马上给予他最优良的设施,比原来更好,更美的生活,给他更大的荣誉.钱学森没有放弃.依然意决回国.

6.法拉第

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

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

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上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

在这家书店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

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伽利略

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

他在干什么呢?

原来,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

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

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

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

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丨造出来的

焦耳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

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

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

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

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丨药,然后扣动扳机。

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

“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

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焦耳一生都在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在电磁学、热学、气体分子动理论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靠自学成为物理学家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

母亲再三告诫他: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爱因斯坦总是不以然地回答说:

“你瞧瞧我的伙伴们,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

”有一天,父亲给爱因斯坦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父亲说:

“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

那烟囱只有踩著钢筋踏梯才烟囱内的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著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

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

钻出烟囱,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乾乾净净的,就以他也和我一样乾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父亲郑重地对爱因斯坦说:

“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

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泪水的妙用——有趣的物理故事

长篇小说《迈克尔·斯特罗哥夫》中,描写过这样一段故事:

斯特罗哥夫奉沙皇之命,到西伯利亚去给沙皇兄弟下封密诏,中途被入侵的鞑靼人俘获而被判处瞽刑.上瞽形的办法是用一把烧得通红的大刀在受刑人的眼前一晃,大刀所辐射出来的灼热的光和热量就会使受刑人双目永远失明.临到斯特罗哥夫受刑时,他妈扑到他的眼前,斯特罗哥夫也不禁凄然泪下.因为这是最后一次看见母亲的面容了.意想不到的是,斯特罗哥夫痛哭的泪水却意外地保护了他的双眼.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在熨衣服时,为了不使衣服被烫坏,常要估计一下熨斗的温度,有经验的裁缝常用一只醮过水的冷湿手指去很快摸一下熨斗,从而估计熨斗能否适合熨衣服.高温熨斗为什么没有烫伤手指呢?

我们平时都有这样一个经验,取一个钢尺,在钢尺的一端加热,用手捏着另一端,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觉得烫手而拿不住尺子了.但若烧一壶水,要很长时间你才会感到水变热.这是因为水的导热性比钢尺差得多的缘故.同样水蒸汽的导热能力也很差,甚至比液态水还要差一个数量级.当烧得通红的大刀晃动时,大刀所辐射出来的热量使斯特罗夫蒙在两眼上的泪水汽化,形成了一个薄薄的蒸汽保护层,阻止了热量进一步向内辐射,从而保护住斯特罗哥夫的双眼.

湿的手指头碰到高温熨斗时,指头上的水吸收熨斗上的热量迅速汽化,在手指头与熨斗之间形成一个薄薄的水蒸汽层,挡住了熨斗的热量向手指头传递.脚在炭火上行走时,湿脚底板的水蒸汽也在脚底板与炭火之间形成了一个蒸汽保护层,而汗水又补偿了部分蒸发了的湿汽.但最后当绝大部分湿汽都耗尽时,脚板就会感到灼痛了.

放大镜与望远镜——趣味物理故事

本文导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拿望远镜去看别人,这样就能看到别人身上的许多优点,就能和人友好相处,而要多拿放大镜看自己,才能经常发现自己的缺点,改正缺点,完善自己,--好父母教育咨询网-中国专业的婴幼儿、青少年教育咨询网站

  但这不等于说,放大镜就没有用了,放大镜的焦点应对准自己,而非别人。

如果能虚心地请求他人,对自己提出最严厉的批评,这样放大镜和望远镜都能同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趣味物理故事——伽利略与自由落体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在十六世纪仍然如日中天,人人都奉为经典,没有人提出任何的怀疑。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学说是:

物体自高处自由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

也就是说,一个十磅重的物体,下坠的速度会比一磅重的物体快十倍。

这个学说在大小的外表上看来,似乎非常的合理,而且人人也都相信学说的真确性,教授们严肃的把这个学说教给他们的学生,学生们也都敬谨的接受这个学说,只有伽利略表示怀疑。

  伽利略曾经亲眼目睹大小不同的冰雹,同时一起掉落到地。

根据常识判断,它们似乎是从同一高度一起下坠的,但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较大的冰雹应该先落到地面上,小冰雹在接着掉来,伽利略观察到的并非如此。

  他做了许多实验,发觉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错误的,他决心指出这项错误。

传说有一天,他邀请有关的教授到比塞塔前,拿出一个一百磅的重体,和一个一磅的重体。

  伽利略问所有的教授们:

  「假如这两个重体同时自塔顶自由落下,结果如何?

  教授们议论纷纷,谁也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没有人敢预料结果如何。

  以往,他们按亚里斯多德的学说照本宣科,从来没有怀疑过。

现在,居然有一位二十五岁的青年,提出了要求证据的疑问。

结果呢?

要是两个重体以非常悬殊的速度坠落地面,教授们可以松一口气,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正确的,伽利略将被冠上「说谎者」、「搅局者」的罪名。

要是两个重体同时坠落地面?

又将如何解释呢?

是扬弃奉行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学说,接受伽利略实验所证明的事实,还是对伽利略的实验视若无睹?

  比萨塔的倾斜度可以使坠体不受阻碍,伽利略塔顶大喊:

  「看清楚了没有?

下来了!

  两个重体砰然而下,小的重体始终和大的重体并行,而且同时落地。

这两个重体的砰然一声,并不表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经崩溃。

因为这一群教授在不想相信一件真实事物的时候,根本不去看一看、摸一摸,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承认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错误的。

更荒谬的是他们反而怀疑伽利略为了证实速度相同,而在重体内隐藏了「魔术」。

金属环的膨胀和生锈的螺母

金属环的膨胀

加热一金属圆环直到金属膨胀了1%,那么圆环中心的圆孔的直径将:

变大。

圆孔不过是个空缺,而空缺也会膨胀,这是无法避免的。

所有圆环的尺寸都要按比例胀大。

形象地说,设想有一张圆环的照片,将其放大1%,照片上的任何部位都将被放大,当然圆也不例外。

  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

将圆环弄直使它形成一直棒,加热时,它不仅变厚而且变长,这样当这根直棒再弯成环形时,内部圆孔的周长就象它的厚度一样也变大了。

  如果我们想象一块方金属板中间有一方孔,那么很容易看出方孔将由于金属板的膨胀而变大。

把方金属板切成小方块,加热使它们膨胀,再将它们拼成原样,方孔便同固体金属一样也膨胀了。

  以前,铁匠给木轮加轮箍是采用这种方法:

将略小于车轮外缘的轮箍加热,由于加热使轮箍膨胀,此时把轮箍刚好套在木轮上。

待冷却后,不需任何另外的固定便会很牢固地箍在木轮上。

  下次,当你打开一个罐子上的金属盖时,在热水里浸一下或放在热炉子上加热片刻,因盖子以及它的内周长的膨胀而很容易打开了。

生锈的螺母

  螺钉上有一只生锈的螺母,那么用加热的方法可以取下它。

  回忆一下“圆环的膨胀”。

螺母与螺钉并非紧密地挨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总有一点很小的空隙。

螺母固定得很紧,问题在于这空隙大小。

怎样才能使这空隙变大一些呢?

加热。

加热可以使任何物体膨胀,螺母膨胀,螺钉也膨胀,最后重要的是,两者间的空隙也膨胀。

因此,要想旋松螺母,就加热,尽管螺钉也会膨胀。

显微镜的发明故事

公元1680年,一个在荷兰德夫特的市政厅门房干了几十年门卫工作的半老头子,却被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科技界颇具权威的英国皇家学会吸收为正式会员;接着,英国女王亲笔给他写来了贺信。

一时,他从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霎时间变成了震惊世界的名人。

他的主要业绩,就是经过自己几十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和探索,发明了世界医学史上第一架帮助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显微镜,从此,他的这一业绩时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和生活。

这个令世界震惊的小人物就是1632年出生于荷兰德夫特一个普通工匠家庭,而后成为荷兰著名微生物学家的列文虎克。

早年的列文虎克由于父亲的早逝,妈妈无力负担他求学,16岁时,就来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个杂货铺里当了学徒。

虽然天天早起晚睡,干着脏活累活,然而,他却并没有多少的怨言,因为来到这里虽然时间不长,他却有幸结识了杂货铺对面一位和善的老大爷。

老人家中藏书丰富,博学多识,他给年轻的列文虎克讲了许多充满神奇色彩的新鲜而有趣的故事,这使列文虎克懂得了想要知道的关于大自然奥秘的许多东西。

于是,他一有空暇就向老人求教,在老人那里借阅图书,老人也非常喜欢这个爱读书、爱提问的好孩子。

  后来,在一天深夜,他正在伏案读书时,被隔壁眼镜店作坊的工匠磨制镜片的沙沙作响的声音吸引住了。

他放下手中的书本,悄悄来到眼镜作坊里。

他望着工匠们磨出的一块块镜片,脑际突然浮现出一个奇怪的念头:

如果能磨出一块特殊的镜片,让我们能看清许多用肉眼看不清、看不到的东西该多好哇!

就是这样一个灵感似的奇想,竟从此使他下定了磨制一块“魔镜”的决心。

从此以后,列文虎克拜一位老工匠为师,虚心求教。

  有一天,这位老师傅给列文虎克讲了这样一件事:

老师傅的孙子有一天偶尔将两块磨制好的透镜叠在一起放在一张废纸上看上面的字,只见这些字比原来的大好多倍,老师傅马上拿过这两块镜片放在孙子头上看头发,突然发现头发像铁丝一样粗。

老师傅讲的这件事引起列文虎克的极大兴趣,他发誓一定要磨制出比眼镜镜片更精制、用途更广泛的镜片。

为了达到目的,他的手磨破了,腿跪麻了。

有时,手指上的鲜血顺着磨破的伤口流淌,浸湿了镜片。

有时,他磨至深夜也毫无倦意,实在累了,就蜷缩在屋角和衣而卧。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滴汗水换来一份收获,他辛勤地劳动最后结出了丰收的果实,他终于磨成了两块光亮精巧的透镜。

他将镜片叠起来看鸡毛,只见一根鸡毛上被放大了的绒毛像树枝一样排列着。

接着,他试着将重叠在一起的两块镜片间的距离上下变化,只见随着镜片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

  那么,怎样将这两块镜片各自固定起来,同时又能自由地上下调节距离呢?

一个新的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

为了解决新的难题,列文虎克一连几天苦苦地思索着。

一天,他在干完杂货铺的工作后来到大街上,边走边思索。

忽然间,他被一阵丁丁冬冬的响声所吸引,猛然抬头往左一看,是一家铁铺在打铁。

于是他来到铁铺里,看到了铁匠们打制出的一件件铁器。

这时,他忽而又想到:

如果能让铁匠打制一个铁架和一个铁筒,将镜片固定在镜筒的两头,然后再固定在铁架上,这样观察不是既省力又方便吗?

想法既出,马上他就找了铁匠师傅,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

  没过几天功夫,列文虎克按照自己的设想所发明的第一架显微镜终于诞生了。

正当他带着胜利的喜悦准备磨制更精密的显微镜的时候,他却被杂货铺的老板以不务正业之名开除了。

为了谋生,他只好辗转回到了故乡德夫特,好不容易经人介绍在市政厅的门房找到了一个当门卫的差事。

他一面看门,一面继续着他对显微镜的研制、改造工作。

几年之后,他终于又研制出多台更精制、完美的显微镜。

同时,他运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发现了血液里的血液细胞和生物王国中神奇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于是,他将自己研制的显微镜和所发现的关于血液细胞和微生物的观察实验记载寄给了英国皇家学会。

  不久,他的成果终于被世界承认了。

从此,这一关系着人类生命与生活的重要学问--微生物学的研究开始步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的新世纪。

望远镜的发明故事

望远镜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在科技、军事、经济建设及生活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天文望远镜有“千里眼”美誉之称。

  那么,望远镜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

让我们追溯历史,去寻觅天文望远镜在发展进程中留下的足迹。

  早先的望远镜是玩具

  17世纪初,在荷兰的米德尔堡小城,眼镜匠利珀希几乎整日在忙碌着为顾客磨镜片。

在他开设的店铺里各种各样的透镜琳琅满目,以供客户配眼镜时选用。

当然,丢弃的废镜片也不少,被堆放在角落里的废镜片成了利珀希三个儿子的玩具。

  一天,三个孩子在阳台上玩耍,小弟弟双手各拿一块镜片靠在栏杆旁前后比划着看前方的景物,突然发现远处教堂尖顶上的风向标变得又大又近,他欣喜若狂地叫了起来,两个小哥哥争先恐后地夺下弟弟手中的镜片观看房上的瓦片、门窗、飞鸟……它们都很清晰,仿佛是近在眼前。

利珀希对孩子们的叙述感到不可思议,他半信半疑地按照儿子说的那样试验,手持一块凹透镜放在眼前,把凸透镜放在前面,手持镜片轻缓平移距离,当他把两块镜片对准远处景物时,利珀希惊奇地发现远处的视物被放大了,似乎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这一有趣的现象被邻居们知道了,观看后也颇感惊异。

此消息一传开,米德尔堡的市民们纷纷来到店铺要求一饱眼福,不少人愿出一副眼镜的代价买下可观看物景变近的镜片,买回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