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5中国古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570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5中国古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5中国古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5中国古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5中国古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5中国古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5中国古琴.docx

《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5中国古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5中国古琴.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5中国古琴.docx

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5中国古琴

中国古琴

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

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

“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

此次,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受到了国内和世界的关注,古老的古琴艺术也许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古琴,属弹拨乐器。

它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

13个琴徽,是标识弦上泛音和按音音位之用,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

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 ...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琴的一端以岳山支撑琴弦,其下有琴轮用以调节弦的音高。

琴的面板(指板)无品无柱,出音孔开于底板向下传音。

古琴有效振动弦长超出其它弦乐器,且振幅宽大,故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富于表现力。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以余音绵长不绝为特点的古琴,其独特的走手音是其它任何一种乐器所不具备和无法比拟的。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

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

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

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关于各朝代古琴琴形的介绍请见本文附录五。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历尽人间沧桑,朝代兴亡。

而今,它以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结晶,独特完整的音乐体系,走向世界,汇入人类音乐的海洋。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

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

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周南·关雎(jū)》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

可见,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经流行。

后来,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

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

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

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

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

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

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

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

(关于古代、近代琴家的介绍请见附录四)

长期以来,琴家们多认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似乎古琴有生以来变化就不大。

但随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这一传统观念被动摇了。

现在,我们参照古代文献,得到这样的印象:

汉以前的琴,面板和底板可以分合,琴面有装饰性的波状起伏,琴弦多少不定,少为五弦,多达二十弦,演奏时只弹空弦,自汉朝以后,琴面渐趋于平整,出现了局部可以使用左手按弦的七弦琴:

至魏末晋初,嵇康在他的《琴赋》中所描绘的琴,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琴就十分相似了。

古琴全部音域宽达为三个半到四个八度。

常用的定弦法,最低音是五线谱上大字一组的C,最高音是小字二组的a,七根弦的排列是CDFGACd弦。

古琴的音色很丰富,通常演奏多使用低音区,演奏时,右手拨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

弹空弦,古琴家称之为“散音”,其声刚劲浑厚、宏亮如钟;泛音有的轻盈虚飘有的清亮如珠(古琴上有100多个可实用的泛音)。

按音则圆润细腻,富于表情,有似歌声。

而琴家称之为“走手音”的左手按滑音(一种非常微弱的滑音)则如丝绕柱梁。

“吟”、“猱(náo)”、“绰”、“注”是古琴特有的左手技法,“吟”是左手指细微缓慢地摇动,其音色有如人声吟哦;“猱”是左手指实上虚下左右滑动,取音苍劲;“绰”即现在所指的上滑音;  “注”,即下滑音。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古琴音乐富于人声吟唱的特点,而且由于频率、幅度变化所形成的各种“吟”、“猱”,还巧妙地表现了不同感情状态下律动的紧张度。

由于不同地域风土和人的气质的差别,形成了各种古琴演奏的流派。

早在唐代,就有吴,蜀两大派。

隋唐间的琴家赵耶利,曾以“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

蜀声躁急,若激浪奔宙,亦一时之俊”概括了吴,蜀两派的风格特点。

明清时期,古琴则发展演变为川派、虞山派,广陵派、浙派、金陵派,中州派,诸城派,闽派等多种流派(琴派的详细介绍请见附录三)。

而近现代新的古琴流派也必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融在不断孕育和派生之中,这无疑将给琴坛带来新的风貌。

同时,古琴艺术,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邃的美学思想,积极地影响着现代的音乐创作。

    

中国古琴名曲,历尽沧桑,均实为千古流传的“雅乐”。

现存较为大众熟悉的有:

幽兰、流水、潇湘水云、神人畅、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渔舟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春晓吟、洒狂、凤求凰、欸(ǎi)乃〔欸乃,象声词,1、形容摇橹的声音;2、划船时歌唱的声音〕、关山月等。

(前四支曲子的简介见附录二)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的音乐中独树一帜。

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

琴往往与诗歌密不可分,古诗词一般都能弦歌之,韵律和顿挫诗歌和琴乐是完全统一的。

琴又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这又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

诗歌琴乐绘画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共同的美的追求。

在琴那里,审美追求和道德追求融为一体了。

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今天,我们还有幸在中国故宫博物院。

日本正仓院,以及现代古琴家,收藏家的手中,看到唐宋以来,工艺精致,音色优美的古琴。

这些保存了一千多年的古老乐器,都是无价之国宝。

“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古琴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大音希声”,领略其奥妙无穷的神韵和深远的艺术意境。

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去除一些轻狂和浮躁,透过这古奥之曲,悉心体验蕴藏在琴声中的诗情画意吧!

附录一:

中国古琴成功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一些背景材料

申请“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说也处在开始阶段——2001年教科文组织才宣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所以很多工作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

负责古琴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有关工作人员。

2002年的11月1日,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王子初、宗教艺术研究所所长田青、研究员秦序和音乐学博士研究生章华英就开始为古琴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准备相关材料了。

当时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6天,而任务却包括准备一盒2个小时的录像带、补充完成一份长达5万字的申请报告和一本画册。

6天的时间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些工作人员的印象里,光是为了申请书和录像带解说词的翻译问题就让人伤透了脑筋:

琴棋书画,位列第一的琴在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琴曲的标记性、音乐的结构性等方面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

但问题也正在于此,比如古琴的记谱、古琴的典故等等都很难用英语表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的却是全英语的材料。

最紧张的是11月5日,那一天晚上,众多领导都守候着等待审查刚刚完工的录像带。

然而由于连续运作的时间太久,设备出现了问题:

录像带被卡在了机器里——录像带报废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立刻请外事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要求再给两天时间,同时立刻联系中央电视台,请求设备支援。

所有的工作人员是在11月6日下午3点带着重重的素材走进央视的,接下来的48小时,是不眠不休的48小时,支持他们坚持下来的想法特别单纯:

千万不能因为报告和录像带没做好而耽误“古琴申遗”这件大事——这是所有工作人员的心声。

执著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期待以久的满意结果——2003年11月7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郑重宣布,中国的古琴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2003年11月8日,世界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了第二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名列其中。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长信曾向古琴艺术提出了十几个十分细致的问题,以此考察古琴是否具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资格。

由中国艺术研究员音乐研究所的秦序研究员负责修改而成的长达5万字的申请报告全面阐述了古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空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也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古琴所蕴涵的深刻价值。

据了解,这份报告从琴的典故、历史、音乐、记谱、制作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琴是“具有成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为了表现琴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报告从琴道、琴与文学、琴与中国人的哲学观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琴与中国文人的操守和追求之间的关系最能够反映琴在中国社会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在这篇精彩的报告中,这一部分显得格外突出。

当然,最令人关心的莫过于古琴作为一种经典的艺术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它需要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加以保护。

据介绍,当前古琴艺术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四个方面:

人才的组织与培养,曲目的整理,录音资料的保存和乐器的保存与修复。

报告中提出的这四个问题其实正是众多琴家以及艺术研究院的院领导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

首先,由于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要求琴人具有文史与艺术的多重修养,所以古琴的修习与传承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如果不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并开展相应的研习活动,就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因此,报告中提出古琴人才的组织与培养是目前的首要问题。

第二个现实问题是曲目的整理,中国共有3000余首传统古琴曲谱,但现在能演奏的不足百首,所以以琴家打谱手段整理典籍,是古琴演奏艺术能否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不过,现在的打谱活动都是琴家按照各自的喜好、能力各自进行的,缺乏组织性,效率也比较低,现在是组织起来的时候了。

第三,古琴名家,尤其是已经过世的古琴名家的录音资料也急需保存,但这需要经费和设备。

最后,现时存见并仍可使用的古琴,仍有相当数量,年代最早者为隋唐,从目前保存情况看,部分于博物馆保存的藏品,即使收藏条件比较好的也很难挽救;所以,急需就琴的保存与修复建立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据了解,此次古琴成功申请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有关部门已经准备从乐谱普查、乐谱采集收藏、曲谱编纂、古琴录音等各个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

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最先感觉到古琴的春天正在悄悄临近的是一批接近演出市场的人们。

杭州西湖琴社社长徐君跃就是其中之一。

就在10月25日,西湖琴社牵头在杭州举办了一场青年古琴名家的专场演出,票价从80元到280元,出票情况也非常不错。

作为主要负责人,徐君跃告诉记者:

“器乐演出市场一直是钢琴、小提琴的天下,民乐中只有古筝情况良好,但情况从2001年发生了变化。

那一年,我们牵头举办的一场古琴音乐会原本票价只是35~80元,令人没想到的是,最后居然被‘黄牛’炒到了100元。

当晚的火爆更令音乐厅感到诧异,并对民乐,尤其是古琴的演出市场信心大增。

到现在,只要有古琴名家出场,演奏会的票价就能保持在80~280元的高位。

古琴演出市场的行情看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琴的“群众基础”夯实了。

据了解,现在上海、北京、昆明、扬州、南京、天津、常熟、成都、杭州等城市都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琴社向古琴爱好者提供教学、培训。

其中,上海亭艺琴苑是第一家正式注册的古琴用品文化公司,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180多名学员,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杭州的“浙派琴筝艺术中心”则有了近500位学员。

据介绍,现在学习古琴的大致有三类人。

第一种是6岁到12岁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是自己对古琴感兴趣,有的是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古琴提高文化修养。

第二类对古琴感兴趣的人是大学生,比如北大琴社已经有400多人,这些社团定期组织活动,邀请琴家演奏和讲解古琴,带动了一大批古琴爱好者。

另一部分古琴爱好者是社会上30岁左右的一批年轻人,以女性居多,这些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而学琴。

中国琴会副会长、一级演奏员龚一先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享誉海内外的职业古琴家。

他倾注了一生的精力从事古琴的演奏、教学、研究,而且特别重视古琴的普及,龚一先生告诉记者:

“高山流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其实,现在不仅古琴家在寻觅知音,知音也在寻觅古琴音乐;因为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至少不是生命力很强的艺术。

值得庆幸的是,我接到过很多来信,都是一些年轻人表达自己要求学习古琴的愿望,其中不乏理工科学生;还有很多广西、武汉等地方的青年人都是挤着火车赶来学琴的,这些青年朋友对古琴的热诚令我不得不更加努力。

为电视剧《笑傲江湖》弹奏该曲的古琴家赵家珍女士表示,“古琴之雅无庸质疑,但雅乐并不代表必须曲高和寡、孤芳自赏。

此次古琴成功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如果能为古琴艺术带来更多的关注目光,让更多的人知道古琴、学习古琴,那么古琴的春天就真的降临了!

附录二:

四支古琴曲简介

一、幽兰

现在的《幽兰》琴谱,是我国清代考据家杨守敬,于1885年在日本访求中国古书时发现的。

按照书写笔法,考据家们认为是唐人真迹。

该谱以文字详细记录了《幽兰》全曲的左右手技法。

它是迄今保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手写文字谱。

据谱前的一段序文说,《幽兰》是六朝梁末(即公元493年至590年间)的琴家丘明所传。

兰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却身居幽谷,与野草同生。

——作者借此隐喻贤德的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二、神人畅

此曲载于公元1549年明朝汪芝编撰的《西麓堂琴统》。

它的音调古朴,粗犷,节奏铿锵,表现了先民祭祀天地,祷求降福,丰收的情景。

三、潇湘水云        

南宋郭楚望曲。

公元1425年明初朱权所撰《神奇秘谱》刊载此曲时,仅有十段。

经历代琴家发展,至清代而成为十八段。

“鹿死徒负隅,虎视犹自固。

长怀缱绻情,环顾茫茫雾。

居正托空言,偏安终故步,靖康耻未消,嘉定疑犹怖。

忍割重臣头,谄事儿皇父。

……蹈海不尊秦,入山惟望整,抱琴问九嶷,掇梃归三户。

纵指发奇哀,潇湘水云怒”。

四、流水

提起《流水》,人们就很自然想到,春秋时期伯牙弹琴“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而钟子期便能审音得意,从此结为好友的佳话。

据《神奇秘谱》记载,唐代以前,“高山”,“流水”本是一曲,自唐才分为两曲。

现在《流水》有多种传谱。

而现在琴家所奏,多据1876年《天闻阁琴谱》刊载的,经川派琴家张孔山发展的《流水》衍化而来,乐曲气韵自然流畅,意味无穷。

有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之意;有鏦鏦(cōng  cōng,象声词,形容金属相撞击的声音)铮铮,幽涧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惊风骤雨,瀑布之飞流;浩浩洋洋,江海之平流之象。

附录三:

琴派介绍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

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

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

吴越地区先后还有:

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

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浙派

派 名:

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

南宋末年

创 始 人:

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

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

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

《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

《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虞山派

派 名:

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

明末

创 始 人:

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

清微淡远,亦兼收别家之长。

代表人物:

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

《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

《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广陵派

派 名:

广陵派

形成时期:

清代

创 始 人:

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

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

徐常遇、徐祜、徐祺、吴虹、秦维翰、释空尘、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等

代表琴曲:

《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

《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虹)、《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浦城派

派 名:

浦城派

形成时期:

清代

创 始 人:

祝桐君

主要风格:

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

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

《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

《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泛川派

派 名:

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

清代

创 始 人:

张合修(孔山)

主要风格:

躁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

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

《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

《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九嶷派

派 名:

九嶷派

形成时期:

清代

创 始 人:

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

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

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

《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重要琴著:

《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诸城派

派 名:

诸城派

形成时期:

清代

创 始 人:

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

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

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

《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重要琴著:

《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梅庵派

派 名:

梅庵派

形成时期:

清代

创 始 人:

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

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

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

《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等

重要琴著:

《龙吟馆琴谱》(毛式郇)、《梅庵琴谱》(徐立孙)等

岭南派

派 名:

岭南派

形成时期:

清代

创 始 人:

黄景星

主要风格:

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

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

《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双鹤听泉》等

重要琴著:

《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等

吴派

派 名:

吴派

形成时期:

现代(关于是否将吴景略一派单立出来,琴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创 始 人:

吴韬(景略)

主要风格:

苍劲而流畅,潇洒而清远。

代表人物:

吴景略、吴文光等

代表琴曲:

《潇洒水云》、《广陵散》、《渔歌》、《胡笳十八拍》、《渔樵问答》、《梅花三弄》、《忆故人》、《秋塞吟》等

重要琴著:

《虞山琴话》(吴景略)等

附录四:

古代和近代的琴家

孔子:

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

约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

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师旷:

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

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

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

先秦琴师。

《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

现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的作品。

 

雍门周:

战国琴师。

善鼓琴,尝为孟尝君鼓琴。

后世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桓谭:

东汉琴家。

任掌乐大夫。

所著《新论》,常论及音乐。

并著《琴道》,介绍有关琴及琴曲的事迹。

 

蔡邕:

汉末琴家。

他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

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传为他的作品。

 

蔡琰:

汉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儿。

汉末,她被虏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

琴曲中表现这一题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

这些往往被认为是她的作品。

 

嵇康: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

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

《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

,此外,《玄默》、《孤馆遇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

 

阮籍: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精于琴道。

现存琴曲《酒狂》传说是他的作品。

有音乐论文《乐论》传世。

 

阮咸:

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

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

 

刘琨:

晋代琴家。

创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

《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是最早以胡笳声编为琴曲的作品。

 

贺若弼:

隋代琴师。

创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

《西麓堂琴统》中存有《清夜吟》。

 

赵耶利:

初唐琴师。

琴艺冠绝当世。

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

著有《琴叙录》九卷,《弹琴手势图谱》和《弹琴右手法》。

他总结琴派说:

"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这些评论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董庭兰:

盛唐琴师。

从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

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

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薛易简:

唐代琴家。

他九岁弹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

他在讲究"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